饮扬
饮扬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关注数: 5
粉丝数: 4
发帖数: 500
关注贴吧数: 8
宋朝灭后蜀用了二十万军队坐船去成都? 本人没读过史料,不过记得以前看百家讲坛时说宋军总共只有五万人来着,而且坐船从东路入川的只有两万,而且还在路上成都就投降了。主力是王全斌带着三万人走陆路,先进的成都。是王立群讲得对还是国宝讲得对?
更新了! 如题
赵良栋射箭那么用力,射完都摔跤了,射出去的箭会不会偏? 如题,求教。
求问考研复试英语如何备考 请问各位研究生学长学姐,青海师大复试英语难不难啊。我英语超差,而且初试考完后就没看过英语了,结果貌似英语复试既要考听力又要考笔试。请问各位学长学姐,就这几天要怎么备考呢?
尤达大师 不晓得为什么,我总觉得李慕阳他表哥应该是位高人,我都有点怀疑他就是尤达大师了。。。大家觉得咧?
“民族魂” 问一下,谁说鲁迅是民族魂的? 我看没那么高的地位。
放宽历史的眼界 本人记性不佳,但是记住了贵吧的一个人:重楼夫人。这是本人曾在亮吧写过的一点东西,瑜吧的人有兴趣就看,没兴趣就删。只是本人一向赞同一句话,即是我们学习大传统(如二十四史,四书五经等),不在于穿凿小传统(如演义)的虚妄,相反,小传统也可以成史. 从初中开始接触丞相,当然是看《三国演义》开始。至今时间虽然不长,也有几年了。关于丞相的生前身后,不能说不受他人言论影响,但已经不是人云亦云了。可是似乎不论我读书到什么程度,有一点却一直都没有改变,那就是对丞相的崇敬。只要看到有人以极狭隘的历史观攻击丞相时,如果不是鄙视或同情地发出一丝嘲笑,就很有一种想把这个不负责任胡乱咬人的人揪出来当场驳斥的冲动。但可惜的是,传媒的发达已经允许太多人发表言论而不用负责了。 易中天对史学的普及确实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不想也不能否认。但不得不说的是,随着他的《品三国》的出版,狭隘历史观形成了一次大高潮。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开始以一种正史代言人的姿态出现在众人面前。他们言论粗俗与否暂且不论,只是他们读了一点点个别教授的书,就开始“挺身而出”,想要纠正所有人的历史观。凡是与他们意见不同的人,即被视为“被小说戏剧所蒙蔽”。 我想,这种现象也不会是易中天想看到的,他自己也说老百姓说话不必对大众负责,自然想唱就唱而且要唱得响亮。我不能肯定他的本意如此,但我听了却不免感到悲哀——当然,我到现在仍然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普及历史道路上所必然的. 读历史最忌讳的问题之一即是妄言。因为历史不是家常便饭,它有它强大的力量和深刻的内涵,简单的人事不足以解释历史。况且即便是人事,也盘根错节,非要综合才能看清。而如果发言者没有掌握大量原始材料,只针对一章一节大做文章,纵然他想得再深,也仍是重分析不重综合。说出来的话,常常会贻笑大方。 我并不是说要人人都像对待专业那样对待历史,那样虽不至于说错什么以致误导他人,但究竟对史学的普及不利。我只是想说,每个人在发言后,能多听听别人的意见,不要总是认为凡是和自己意见相左的人都是无知。我们每个人,包括历史学家,讲话作文难免会带上个人主观,也难免被某些观点先入为主。但这样终究是不太好的,我们都要时时注意。 有时候我觉得丞相有些可怜,身死之后还要被人无理指摘甚至辱骂——虽说彻如今渔樵闲话,算也是英雄了处。不知丞相地下有知,会作何感想。也许,只是桃李无言吧。 有一句话我实在喜欢,也自认为受益颇深,愿与所有支持或反对或没感觉于丞相但有兴趣于历史的人共勉: 放宽历史的眼界。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从初中开始接触丞相,当然是看《三国演义》开始。至今时间虽然不长,也有几年了。关于丞相的生前身后,不能说不受他人言论影响,但已经不是人云亦云了。可是似乎不论我读书到什么程度,有一点却一直都没有改变,那就是对丞相的崇敬。只要看到有人以极狭隘的历史观攻击丞相时,如果不是鄙视或同情地发出一丝嘲笑,就很有一种想把这个不负责任胡乱咬人的人揪出来当场驳斥的冲动。但可惜的是,传媒的发达已经允许太多人发表言论而不用负责了。 易中天对史学的普及确实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不想也不能否认。但不得不说的是,随着他的《品三国》的出版,狭隘历史观形成了一次大高潮。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开始以一种正史代言人的姿态出现在众人面前。他们言论粗俗与否暂且不论,只是他们读了一点点个别教授的书,就开始“挺身而出”,想要纠正所有人的历史观。凡是与他们意见不同的人,即被视为“被小说戏剧所蒙蔽”。 我想,这种现象也不会是易中天想看到的,他自己也说老百姓说话不必对大众负责,自然想唱就唱而且要唱得响亮。我不能肯定他的本意如此,但我听了却不免感到悲哀——当然,我到现在仍然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普及历史道路上所必然的。(未完,请勿接)
易中天说的,又怎么样? 易中天曾经说过:“读历史,就是分析人物。”好像是这么说的吧。就算不是原话,也差不多了。所以我觉得,易中天也就是教文的,在史学方面似乎算不上专家。因为我更信黄仁宇先生的一句话:“可见历史并非全是人为。”所以,对易中天造成的对丞相不利的后果和有人故意引用易中天某些观点诋毁丞相时,我们也别较真,毕竟人家不是干这一行的。
请问 长炼中学和岳阳市四中学有什么区别啊?我写信给高三的学生地址应该写长炼中学还是岳阳十四中学?谢谢回答。
丞相到底是哪一家的? 丞相处理政治好像有法家倾向,为人正派和维护正统问题上像是儒家,但我读魏源的《老子本义》,他又说丞相是特殊的道家。那到底丞相是哪一家的?又或者兼数家之所长?到底哪一家为主呢?
原来写的一篇关于丞相的“词”(或许可以算得上吧) 疏帘淡月 茅庐承顾 促膝定王图 分鼎西蜀 羽扇凭高挥洒 敢与逐鹿 刀兵翻尽旌旃猎 射长空 尽没矢弩 九霄星汉 凤仪龙舞 虎熊侧目 往化后 七弦谁抚 忆白帝托孤 一夜风雨 天下知音何处 北辰同辅 寂寥悲肃秋风去 念隆中 耕雨蒙户 渭滨星陨 人随水故 付了黄土 写得不好,希望大家见谅和批评。
诸葛丞相 为什么魏源在老子本意里说诸葛丞相是特殊的道家?
关于丞相的军事才能 有一个问题一直想不通,为什么倒亮派总是看不到丞相的武功呢。 丞相的军事能了本来是很强的,至少我这么看。为什么呢?我认为,所谓军事才能,无非包括下面几点: 第一,对于军队的管理能力。众所周知,军队越大,人员越多,就越难以管理。当初汉高祖刘邦就问韩信,说像我这个水平能带多少兵?韩信恭维了一句,说陛下能带十万人。刘邦就笑,说你呢。韩信说,臣多多益善。由此可见,人越多越难带。但是丞相治军没得说,司马懿光是看了一座空营就仰天长叹道:“天下奇才也!”所以如果再有瑜迷胆敢说丞相比周瑜差,我们是不是可以反问:“你家都督打得最光辉的赤壁之战才统帅多少人?才三万。凭什么就说他军事能力强?”当然我也知道这话不一定很有道理,周瑜毕竟很能打仗,给他十万人他未必带不了(当然我也不是说一定带得了)。但是他们既然一心要无理取闹哗众取宠,我们又何必客气? 第二个是看对于后勤的管理。后勤无非包括两个方面,即军粮和装备。这个都没有问题,要不然也不会有足食足兵的说法。至于在北伐中有时候粮尽而还,也无可厚非,毕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时没有铁路,粮食要从益州运出来也不能搭乘宝成线列车,稍一下雨,不仅山路泥泞,而且山洪暴发也不是没有可能。尽管有这些不利的客观因素,但丞相还是发明了木牛流马。从这个方面来说,丞相不能称为军工发明家?有人说,木牛流马也没什么了不起,有人考证就是独轮车。这一点我不同意,三国时代,连的齿轮机械都有了,如果丞相只是发明了独轮车,三国志和其他史书有必要大书特书么? 第三点,也是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丞相的谋略。“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这是三国志上陈寿对丞相军事才能得委婉否定。倒亮派与某些学者也借此生事,说这是中肯评价。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合理的,丞相并不是不懂奇谋,而是实在不能冒险,这并不是因为丞相没有但能力因而胆小,这实际上是谨慎。丞相手上那十万军士,是在是蜀汉尽存的一支可战之兵了。这里面当然有益州人少的原因,据统计蜀汉总公司、人口还不到一百万。不管是不是事实,人少是肯定的。但是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要昭烈帝和关羽负,这个问题我向大家都知道,就不再赘述了。 还有一点很重要,倒亮派总是说:“你说你们丞相厉害,拿出战绩来啊。”然后我们就说是七擒七纵,还有上圭战役。但倒亮派很无聊,说南蛮还没有开化,孟获是文官,总之是说丞相胜之不武。至于上圭战役,他们就说不见于正史。我觉得,这两种说法都存在很大的问题,以后再批驳他们。 我要说的是,亮迷们,现在正是倒亮派猖獗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能因为别人的三言两语就怀疑丞相的能力。要看到,说丞相没军事才能的都是些没打过实战的文人,自古里来的军事家,如李靖等,无不对丞相的军事才能钦佩不已。我们要坚信,丞相之辉,千秋万岁!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