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sy_小熊喵 jcsy_小熊喵
关注数: 55 粉丝数: 121 发帖数: 4,571 关注贴吧数: 107
100小时3.3的理解 首先大前提是0.25宜居0保底,目标时间150+年。 3.3版本的大改是行政规模。现在行政规模上限100,超过1点就吃0.1%科研0.2%凝聚惩罚。考虑到后期2000人口,光是人口即会带来2000规模,200%科研400%凝聚惩罚,导致人口带来的科研和凝聚力有极高的边际效应,此时额外人口仅能提供额外合金这一处有用产出,导致后期人口多不一定代表国家实力强,反倒可能导致科技落后。 那么帝国规模是从哪里来?在不考虑各种修正的情况下,1人口1规模,1区划1规模,1殖民地10规模,1星系1规模。按一个球16个区划100人口来算,2000人口时规模有2520,此时人口规模占比约为4/5,当一个球平均人口在50时,则人口规模占比则约为2/3。很明显降低人口规模是最有效的降低总规模的方法。 常规整体降低人口规模的方式有:和谐关门-10%,支配关门-10%,灵能理论-10%,和平-15%,极端和平-15%,自由灯塔-15%,人口特质*0.9。所以人口规模极限可以压倒1人口0. 225规模。科技建造模板可以降低10%区划规模,此时我们2720规模则降低至938。如果点了扩张传统的快速网络,则为888。带来78.8%科研惩罚,157.6%凝聚惩罚。 关于帝都特权飞升,现在效果为降低50%殖民地规模惩罚。这个飞升可以给每个殖民地降低5点规模,配合快速网络1个殖民地仅2.5规模,能有效提高爆球的收益。5点规模约为一个球降低0.5%科研惩罚,10个球就能降低5%科研惩罚,20个球就能降低10%,如果能铺起来的话收益会超过科技之上。 在打了100小时后的体验是如果注重帝国规模,通常占比最难受的是区划带来的规模而非人口带来的规模。毕竟1个区划0.9规模,1个人口0.225规模。我之前的档1870人口676规模里人口规模仅为327.8,区划规模则带来了237.1。所以在这里提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降低规模的方法:提高区划质量。具体来说是尽量不上球,或者球只提供保底人口增长不提供产能。一个普通球的区划能提供2个一产、工业岗位,一个居住站的区划能提供3个一产岗位或3个科研岗位或2个工业岗位,一个理想城的区划能提供6个工业、凝聚岗位,一个环的区划能提供10个农民或二产岗位。很明显要提高区划质量的方法是矿、电靠居住站,科研靠环。现在版本环虽然没有工业专精,但是工业区划可以提供5个合金和5个消费品岗位,可以代替理想城的作用。 3.3版本一个小加强是星球飞升,考虑到花费按全国星球飞升次数统计,效果不是很明显,充其量只是一个后期烧凝聚力的方式。值得一提的是理想城的飞升性价比很高,最多可以降低合金、消费品岗位的70%维护费,不过会与首都建筑可能提供的修正抵消,只降低40%维护费。举个栗子,一个合金钢位消耗10矿生产5合金,如果没有首都建筑的修正可以做到消耗3矿生产5合金,着实有点离谱。 关于T0的开局,个人认为是极端和平平等带能工巧匠和实用建筑虚空居者开局。 首先为什么我不支持早战。转思潮在这个游戏里是个极其麻烦的事情。有三种转思潮的方法,事件,派系,投降。先说开战投降,极端和平平等的ai极其少见,除非你锁ai才能确保你能成功靠投降转思潮一步到位。如果你转成和平平等+x,或是和平极端平等,就要靠派系继续转思潮。我的游戏经验是和平思潮影响力极低,很容易被亲外(移民协定),唯物(罐头),平等(主流思潮)压制。我甚至平等和平唯物不机飞也不能将和平拉至第二占比思潮。而当机飞成功后,唯物占比轻松超80%,此时只能转唯物其他所有思潮都转不了。最后关于和平思潮的时间,就是时之虫,要求军国开局且出时之虫时间。军国开很容易,但时之虫时间一个存档只有5%的几率出,而且就算这个存档有时之虫你也得跑到指定黑洞刷,属于一个基本不用考虑的方案。所以我最后的解决方案是只有开局带极端和平平等才能保证后期稳定靠思潮国策压45%人口规模。 关与独 裁降低10%规模惩罚,其实15%人口规模远超10%规模惩罚,毕竟不是100%-15%而是36%-13.5%,这15%人口规模实际相当于x0.625。当你人口规模占比大的时候远超独 裁总规模x0.9。 关于能工巧匠,我的理解是居住站的一个优势是建筑槽位多,前期靠建筑槽位换工业区划,毕竟工业区划只提供2岗位,而科研、矿、电区划提供3岗位,靠能工巧匠也能弥补失去工业区划导致的消费品短缺的尴尬。所以第二个国策带实用建筑提供一个额外建筑槽并降低15%建筑与区划花费,加上站的3岗位矿区基本弥补了没有矿工开局缺矿的问题。 居住站开的优势,居住站前期有三个站涨人口,前期自带站的科技,基本不挑开局保证前期人口速度。送一个T3科技方爬便机飞科技树。前期居住站可以靠科研区划快速爬科研,而后期如果不准备星球飞升的话仅靠居住站首府提供的官员岗位就可以确保凝聚力。前中期居住站的科研可以只靠科研区划而非大楼,后期将合金投入到环靠环的科研区划。这两样就能省下不少生产稀有资源的岗位和矿物。站开有独有的传统效果,包括建造、升级居住站降价20%,居住站维护减少20%、居住站建筑槽位+1。靠着适应关门的轨道调查决议保证每个站能造5种区划,在后期站开对于星系的利用率远大于所有开局,在不靠巨构的情况下一产资源不输蜂巢和机械星球。 虽然我的建议不早战直接种地,但作为传统种地开局站开在前期并不会落后早战太多,而中期站的优势出来后就明显能压着早战的发展速度了。站开种地的难点在于前期对人口增长的理解,一个简单的方法是靠肉人增长时一半的区划造居住站区划,只要剩余住房大于人口就可以保证3的低保速度,如果要提高人口增速的话造奢侈住所3空房的人口增速其实比2个医务工作者加的多,而且还省人口和资源。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