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风飞 1967风飞
关注数: 7 粉丝数: 5 发帖数: 144 关注贴吧数: 1
重回大寨   早上8点,我们一行10人踏上了前往昔阳大寨之路。望着道路两边的施工机械,听着轰鸣的机器马达声,一路上谈着大寨的路,大寨的人和大寨的事,内心充满着浓浓的乡愁、乡音和乡情,也充满着对大寨美好的憧憬和向往。  回想上次到大寨,已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事情了,当时懵懵懂懂的我和大人一起随着农业学大寨的人流一起涌向大寨,可谓是人山人海。当中有金发碧眼的外国友人,有卷着舌头说话的南方人,也有高大嗓门的东北人,排排窑洞在人流中时而显得那么高大壮观,时而又显得渺小可人,双手的老茧记述着大寨人的勤劳勇敢,层层梯田印证着大寨人敢天斗地的精神,大寨就是中国农业的一面旗帜。车顺着修建中的国道一直到了村口,扑面而来的是一种现代人的气息,排排窑洞已经成了一家家的饭店、旅店和商店,道路两旁是琳琅满目的旅游纪念品,市场经济已经深入大寨人心,昔日的大寨人正在大步改变着自己的生活。顶着正午的烈日,沿着蜿蜒的石阶向上而行,虎头山已然悄悄落在了自己的脚下,刚刚落成的普乐寺在阳光的照耀下更加熠熠生辉,众多的善男信女无不跪拜在它的脚下,沐着大寨的阳光大寨的风,不经意间想,大寨的今天是佛所能也还是人所为也。  拾阶而下,经过的是为大寨而奋斗和献身的先辈墓,陈永贵、宋谦、贾进财……,一个个响亮的称号又萦绕在耳边,让人肃穆,敬意油然而生。在大寨的文化馆,展览馆,记述着当初大寨人与天斗与地斗的英雄事迹和伟大的创举,全国学大寨,大寨看全国,大寨就是榜样,就是一种精神,它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告别总是那样的无奈,拉着大寨人的手,已经感受不到那茧的厚重,感受到的是,新一代的大寨人在当年铁姑娘郭凤莲的带领下,正用自己充满创造力的双手描绘着大寨美好的明天,我们祝福他们。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