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你梦中人66 做你梦中人66
关注数: 0 粉丝数: 0 发帖数: 19 关注贴吧数: 1
霸屏朋友圈的“网红福利”,都有哪些设计套路? 福利:自带“情”与“礼”的属性,比现金薪酬更能体现企业对员工关爱,通过福利,可以有效打造企业与员工之间强有力的情感纽带,进而促进业务发展。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是,任何一种福利都能达成这样的效果吗?员工对当下的福利到底有怎样的认知呢?美世根据调研结果发现,当下员工对福利效果的认知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层次:我们可以将福利1.0与福利2.0称为“标配福利”,即常见的、企业普遍具有的福利;福利3.0为“特色理念福利”,即能让员工与企业产生一定连接的福利;福利4.0为“业务导向型福利”,即与企业业务战略、品牌属性紧密结合的福利,能促进员工全方位地感知企业价值观。 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上述四个层次是层层进阶的关系,但是,成本花费却并不一定“天差地别”,比起福利1.0与2.0,福利3.0与4.0的亮点在于“设计感”。 本文开头所说的效果:有效打造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情感纽带,促进业务发展,若简单地提供1.0与2.0的福利内容,并且不进行任何设计,显然是难以企及的。尤其是在福利预算“告急”的后疫情时代,我们更要注重“一分投入,十分效果”,着力向福利3.0,乃至“打动人心”的福利4.0进阶。根据福利4.0的描述,“打动人心”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关于“打动人心”,最直接且明显的指标之一便是“员工乐于传播”。我们从那些曾经在社交媒体、朋友圈广为流传的企业福利案例里可以总结出“打动人心”的福利是如何进行设计的。 头部企业:层层光环 渗透人心
"分手"见人情: 如何通过员工福利实现有温度的“好聚好散” 2020 年伊始,许多人的生活和工作都发生了巨大改变。从个人到企业,都在摸索中调整、前行。 从个人层面来讲,过去朝九晚五挤通勤,现在变成了在家办公;曾经天天见面的同事,现在只能隔着屏幕合作。从企业层面来说,部分企业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考虑人员结构的优化方案,忍痛与自己的员工“分手”。 企业与员工“分手”也可以是温情的告别 “人员优化”对企业和员工来说都有着巨大影响。一方面,企业伤筋动骨,进行规模性劳动关系调整实属万不得已的选择,如果不是走投无路,鲜有企业会做出对市场和自己员工产生巨大影响(通常是消极的)的决定。另一方面,对被裁的员工来说,昨天还在为公司的发展而奋斗,今天却突然被告知离职,难免会有不良情绪产生;而对那些未裁的职员来说,也会终日惶惶,担心自己的前途。 当然,如果企业能够提前充分准备好人员优化的方式和方案,让离职的员工不仅能够体面离场,还能把他们的损失降到最低。这既降低了企业在市场上负面影响,给被裁员工留有缓冲余地,同时也能给在职员工一颗“定心丸”,让他们把精力专注在工作效能上。 比如近期,Airbnb 全球裁员25%、约1900人,非但没有引发员工声讨、社会谴责,反而还获得了一片好评,堪称人员优化的正面典型案例。Airbnb给离职的员工补发了将近14周的遣散费、满一年的员工可以获得一定股权、提供五种方式为离开的员工实现再就业、以及支付受影响员工未来12个月的健康保险,做好了这些员工健康管理工作。可见,企业和员工之间开诚布公的沟通和人性化的补偿方案也可以使“分手”成为温情的告别。 做对这些让企业与员工好聚好散 如果企业希望与员工的好聚好散,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首先,沟通要有温度,让员工明白被裁不是他的错。 快速、简单、粗暴的沟通方式并不是规模性劳动关系调整的捷径,如果缺乏有效的双向沟通会导致信息不对称,激发员工情绪不满,爆发群体事件等,让公司有负面新闻缠身的风险。 因此,企业要与员工坦诚面对现实,让员工明白,企业在不可控的因素下被迫进行人员优化实属无奈之举,对企业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同时要感谢员工曾经的付出,让员工知道被裁绝不是因为“你不够优秀”。 其次,企业提供的补偿方案要务实、有人情味。 制定补偿方案时企业不妨换位思考,想一想一名员工离职后可能会面临的一系列艰难与挑战;问一问员工最担心的后顾之忧是什么、企业有什么力所能及可以提供的帮助。从而避免高举冷冰冰的法条和劳动合同来制定员工补偿方案。 比如,员工最担心的后续再就业问题,企业可联系猎头等相关机构,定向推荐离职员工的简历;给员工提供无偿的技能提升支持,帮助他们在竞争中更有优势。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