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是天山一剑 俺是天山一剑
俺是天山一剑,职业经理人,研修过文学、史学、法律、管理、建筑、铝加工等专业,曾参与《二十四史大辞典》、《东方思想宝库》等书的编写。自幼习练武术技击、内功,曾游历天山和青藏高原等名山大川,潜心研究风土人情与各地武功,经常参与的论坛有《世界经理人论坛》、《搜狐论坛-体育运动-搏击、职场人生》、《凤凰论坛-菩提树下、人在职场》、《新浪论坛》等。曾发表《佛教知识---活佛与转世》、《想当好领导离不开这八条》等文章,受到网友的好评。
关注数: 691 粉丝数: 692 发帖数: 11,616 关注贴吧数: 8
形意拳核心技法 俺是天山一剑/文 武术技击源于古代先民的日常生活,由先民在狩猎和部落争斗中使用的原始搏斗术发展演化而来。 在形意拳的核心技法中,也有一些来自于农耕和日常生活的影子。先贤受日常生活中锄田、锄药、摇辘轳、拱手等肢体动作运行轨迹和用力方法的启发,悟而生变,将其应用于武术技击的动作中,象其形而取其意,遂演化出“镢头把”和“摇闪把”两种上乘功法。“镢头把”和“摇闪把”就是形意拳技法的核心。由心意把而至心意拳,由心意拳而至形意拳,不论如何发展演化,都离不开这两种核心技法的基本拳架和劲意;鹰熊二式,尽在其中,离此二式,拳意失真。 其实锄田、锄药、摇辘轳、拱手等武术动作并非形意拳所独有,中国古代导引术《五禽戏》和《八段锦》中就有摇辘轳的动作。《五禽戏》中“虎戏”一式的“虎扑”,其手臂的运行姿势就源自于“摇辘轳”打水的姿势;《八段锦》中有一式“左右辘轳式”,其名称就直接称之为“摇辘轳”。五禽戏据说由东汉医学家华佗所创,在史书《三国志》中即有记载;《三国志》成书于公元290年,可见当时五禽戏已经广为流传。《八段锦》在北宋翰林学士洪迈(公元1123~1202)所著的《夷坚志》中就有记述。 在历史悠久的“绵张短打拳”中,也有锄田、锄药、拱手等技法名称。如《张氏短打拳谱·张横秋心得·外死手三十六节》中的“老儿锄田、袁谭打拱”,《张氏短打拳谱·八仙玄化十一着》中的“蓝采和飞追采药锄”等。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锄田之锄和锄药之锄不是同一种工具。锄田之锄,是用的镢头,即是指用镢头挖掘翻耕土地;锄药之锄,是药农专用的采药锄,一种短柄的形如镢头状的挖药工具,又称“小镢头”、“小药镢”。一大一小两种工具,同名为“锄”,但二者在使用时的下劈动作和用力方法却有很大差异,演化到武术技击中,锄田和锄药也是两种不同的技法。 在传统武术技击中,一般是打拱和锄劈联用,如“破打双捷袁谭打拱带锄劈”,可简易直接地轻松破解对方向我胸、面部进攻的攻势。 少林心意把又称“扳镢头”,“扳”是河南方言“扔、摔”之意。一句“扳镢头”,把心意把核心技法的动作运行路线和劲意非常形象地表述出来,由此可见少林武者的幽默和智慧。
散打擂台上的武林高手们 散打是中华武术的精华,是具有独特的中华民族风格特色的体育竞赛项目, 散打又称“散手”、“手”、“小手”、“短手”、“断手”、“手搏”、“相搏”、“短打”、“白打”等,是中国传统武术各种实战技法的统称。现代武术散打,是在传统武术技击术的原有基础上,广泛吸收了世界上其它优秀搏击术中的精华演化而来的。 1979年,随着中国武术热的再度兴起,中国体委按照竞技体育模式,首先在浙江省体委、北京体育学院和武汉体育学院进行了武术对抗性项目的试点训练,并于同年5月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做了首次汇报表演。同年,又进行了几次比赛。1982年制定了《散打比赛规则》,1987年,散打被国家体委批准为正式比赛项目,并设“团体锦标赛”和“个人锦标赛”赛制。 自从散打运动开展以来,我国的散打擂台上涌现出了大批的武林高手,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散打擂台上的武林高手在退役之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其中甚至有部分人因伤病而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没有这些武林高手们当年在散打擂台上的拼搏,就没有散打运动蓬勃发展的今天,下面录入了部分散打擂台上的武林高手名单,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记住他们为中国武术搏击运动所付出的心血与汗水。
文革中的克拉玛依武术队 俺是天山一剑/文 ★新疆克拉玛依市少年武术队成立于1974年春,隶属克拉玛依市体委,训练场地也在市体委的院内,都是石油子弟中的中小学生,平时是每周二、四、六下午半天上课;到学校放暑假时,则是全天集训。 ★克拉玛依市体委少年武术队在1975年和1976年连续两年,利用暑假集训的时间到油田下属的各矿区如采油三厂、白碱滩等地进行武术表演。 可能一方面是由于市体委少年武术队来自于上级机关;另方面当时正值文革后期,职工们都没有什么业余文化生活,武术表演活动也可以勉强算作一种文艺演出活动吧。所以各矿区对市体委少年武术队的武术表演活动非常重视,不但组织全体职工观看,而且领导干部会全程参加。表演场地都是现搭的台子,并挂着红色的横幅“热烈欢迎市体委少年武术队来我厂慰问演出”。 表演之前,少年武术队的学员们也要像上台演文艺节目那样化妆,描眉、涂口红,然后再用胭脂把两个小脸蛋涂得红红的。那个年代很多孩子都吃不饱,很少有面色红润的胖孩子,涂上红脸蛋后就显得精神了许多。 表演的武术套路除了集体拳术、棍术、刀术、剑术外,还有双刀进枪、匕首进枪、三节棍进枪、峨眉刺、子午鸳鸯钺等。当孩子们演练出一些如“腾空一字腿落地”、“倒踢紫金冠”等高难度的动作时,都会博得台下观看的职工们一阵热烈的掌声。 表演活动结束后就是会餐,教练由厂矿领导坐陪,饭菜是四菜一汤,有蒜薹炒鸡蛋、红烧猪肉、红烧带鱼等,这在当时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都是一般人家过年才能吃上一次的饭菜。
张文斌谈出拳基本训练 1 放松。这个是最关键的一步,全身的放松。 预备式。任何拳种的预备式都可以。这不是训练内容只是说明。 2 节节贯穿训练。松松的是前提,这个阶段绝对不能用力。蹬脚,力从地起,你会发现胯会受力,向前转胯,你会发现肩会受力,送肩,你会发现臂会自然打出,最后加上扣腕。让这一系列动作连续做出来。 练一段时间,你可以尝试把蹬地的力同时和转胯的力一起送到肩上,好这是进步。再把肩上的力一起送到臂上,在练把所有的力送到拳上。 注意:这时你还是在慢慢的,松松的做这些动作。 训练量:每天打10-15组,每组100拳。 3 开始松松的加力。加力要的是惊劲,就像火星突然要溅在你手上,你突然缩手那样的劲。这一步最难,需要结合上一步松松打一起训练。一定要保持节节贯穿,同时一点点的加这种惊炸劲。 每天10-15组,每组100拳。 如此训练,等你的发力协调了,再一点点的加力。 你会发现1 你的出拳速度极快,2 挥拳距离很短就能打出破坏力极强的拳。 测试:一张悬挂一条边的报纸,轻轻一吹就能飘起来。你能一拳打透。透了之后,你可以试试缩短挥拳距离。 这是太极拳的挒劲练法。单提出来没有其他太极拳训练的辅助不知道能不能练出来。不过没练过的朋友大可以试试。 为什么我说这是给没有练过的人的速成方法呢?原因就是这种方法和流行的训练方法背道而驰。没有更加基本的训练了,这就是基本训练。 那么效果如何呢?我们可以在理论上计算一下就好了。 击打的破坏力关键在速度。严格的说是接触瞬间拳头的速度。普通练法,的出拳速度最大基本上可以是单纯摆臂的1.5倍左右。但是如果我们能把脚,小腿,大腿,胯,腰,肩,大臂,小臂的运动做一个良好的叠加,也就是通过训练,让拳头在击中目标的时候所拥有的速度是上述的叠加,那么我们有可能得到单纯摆臂速度的3-5倍。 而力量的叠加也是同样道理。 任何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不需要进行负重训练,凭自己已经俱备的体能就可以打出一记威力足以震坏对手内脏的拳,问题是如何练习出这种叠加。 这个方法不要求练气,气是在松松的锻炼过程中自然理顺的。太极拳讲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你实战时是没有时间和精神去意守丹田的。顺其自然就好了。但是训练时需要凝神,保持一个战斗状态。 至于提高体能则是另一个话题了。 忘了说了 ,很重要一点,如果你坚持这种训练,一个月会发现自己的出拳力量和速度提高很多,两个月基本上能发出短距离的寸拳了。 重要的是: 1 如果你过去经过负重训练,或者击打沙袋等训练,那么这个训练方法不适合你。因为发力方式完全不同,别废了原来的功夫,这个也没有练成。 2 这种练法不是出傻力气就行的,你需要在打每一拳时都用心体会,节节贯穿,惊炸,协调。体会,思考,琢磨,也是很累的。而且容易烦,这是内劲修炼的一个关口,突破了,会觉得其乐无穷。 3 常见问题:身体上拥。出拳时身体平转,不可上拥。力不是从蹬地开始发出的。
形意拳核心技法 俺是天山一剑/文 武术技击源于古代先民的日常生活,由先民在狩猎和部落争斗中使用的原始搏斗术发展演化而来。 在形意拳的核心技法中,也有一些来自于农耕和日常生活的影子。先贤受日常生活中锄田、锄药、摇辘轳、拱手等肢体动作运行轨迹和用力方法的启发,悟而生变,将其应用于武术技击的动作中,遂演化出“镢头把”和“摇闪把”两种上乘功法。 其实锄田、锄药、摇辘轳、拱手等武术动作并非形意拳所独有,中国古代导引术《五禽戏》和《八段锦》中就有摇辘轳的动作。《五禽戏》中“虎戏”一式的“虎扑”,其手臂的运行姿势就源自于“摇辘轳”打水的姿势;《八段锦》中有一式“左右辘轳式”,其名称就直接称之为“摇辘轳”。五禽戏据说由东汉医学家华佗所创,在史书《三国志》中即有记载;《三国志》成书于公元290年,可见当时五禽戏已经广为流传。《八段锦》在北宋翰林学士洪迈(公元1123~1202)所著的《夷坚志》中就有记述。 在历史悠久的“绵张短打拳”中,也有锄田、锄药、拱手等技法名称。如《张氏短打拳谱·张横秋心得·外死手三十六节》中的“老儿锄田、袁谭打拱”,《张氏短打拳谱·八仙玄化十一着》中的“蓝采和飞追采药锄”等。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锄田之锄和锄药之锄不是一种工具。锄田之锄,是用的镢头,即是指用镢头挖掘翻耕土地;锄药之锄,是药农专用的采药锄,一种短柄的形如镢头状的挖药工具,又称“小镢头”、“小药镢”。一大一小两种工具,同名为“锄”,但二者在使用时的下劈动作和用力方法却有很大差异,演化到武术技击中,锄田和锄药也是两种不同的技法。 在传统武术技击中,一般是打拱和锄劈联用,如“破打双捷袁谭打拱带锄劈”,可简易直接地轻松破解对方向我胸、面部进攻的攻势。
自学者应该怎样习武 俺是天山一剑/文 ★到公园里找老师要慎重 公园里蹓弯的老大爷很可能和你是一个层次,说的天花乱坠,其实也是个自学者,他给你传授的所谓秘诀、绝招,其实都是在“扯闲篇儿”;用东北话讲,就是“扯犊子”;西北人说话,叫做“谝传子”。他就一孤老头儿,大早起心里头闲得发慌,到公园里转摸摸,好不容易遇到一位能和他搭腔拉话的,自然少不了和你瞎白乎一阵子。他说的那些话儿,不外乎一些街谈巷议、假语村言,千万当不得真。 在公园里遇到和你瞎白乎“扯闲篇儿”的,还不算什么,最多只是浪费你一点时间。可是你万一走了背字儿,不慎遇到不懂装懂的假大师,你这一辈子可能就毁了!这类人的特点是多少练过几天拳脚,虽然手上没有什么真功夫,但是嘴上有玩意儿,什么“以意引气”、“意念发人”、“意念导引周天”、“形意拳分演法、练法、打法”之类的,一顿胡勒,全是些邪门歪道的玩意儿,能硬生生把你一个外行给忽悠晕乎了。这就不能叫“扯闲篇儿”了,这纯粹属于扯“幺蛾子””了。 到了儿,你白费了半天劲,只学了个隔空发人、意念导引周天、以意引气什么的假玩意,且不说这些练法很有可能令人走火入魔、精神错乱;至少这些悖论会让你白白浪费了青春、白白耗费了精力,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永远学不到武术技击的真谛,白走了一辈子的冤枉路。 在公园里开场子教传统武术的,大多都是以套路为主,搏击不是他们的强项;如果是开场子教跤法或散打的,手底下就得有真东西,不然撑不起场子来。想学武术技击,如果从摔跤和散打开始,入门就快了。
武术为什么不能自学? 俺是天山一剑/文 经常看到部分自学武术的网友发的提问贴,如: “学了形意再学散打适应不了,不管是步法,发力,打法,都有太多不同,越练越乱”; “打鹰捉劈拳都觉得很别扭,因为是左右手同进,左右脚同进”; “打炮拳和崩拳发不出力来”; “一直无法领会“含胸拔背、沉肩坠肘”; “一直无法领会含胸拔背、沉肩坠肘”; “练功的三体式与实战的三体式之间的区别”等等。 以上这些问题,在经过多年研修的武者看来,根本不是问题,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些问题问的很可笑、很幼稚,但是对于一个自学武术的武术爱好者来说,这就是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问题?就是因为他们都是自学的武术爱好者,没有老师进行指导、解惑,所以只好把这些问题在网上提出来。 也有些自学武术者认为可以通过看“武术书、拳谱、教学视频”等等途径学习武术,但是这些教材都是死的,无法与习练者进行交流,教材不会主动发现初学者错误的姿势,不会去感知初学者的劲路,所以无法真正对初学者起到指导作用。 武术技击的过程,是通过手、眼、身、法、步的高度协调来完成的,其中的一些细节是十分精妙、细微的,没有明师的指导,仅仅依靠自学,是无法深入堂奥的。 也许有人会说,他习武是为了健身。如果真的只是为了健身,就没有必要练武术了,因为“最好的健身是走路”,这是养生健身的一个基本常识。
三评董玉泉的拳 俺是天山一剑/文 ★一评董玉泉的拳,约在上世纪80年代初。 俺是天山一剑:您的燕形打的可真好看!飞燕入林、抄水钻天,轻灵飘逸!有身法,有传授! 董:我打的这是劈拳。 一剑:劈拳(这也叫劈拳!)?噢,劈拳……,劈拳……,劈拳好啊!呵呵,劈拳好啊,这劈拳打的有味道,看您打拳真是一种享受哇! ★二评董玉泉的拳,约相隔数年后。 俺是天山一剑:您的杨式太极拳打的可真好看!舒展大方,轻灵洒脱,绵绵不断,浑厚庄重。有身法,有传授! 董:我打的这是形意五行拳。 一剑:五行拳(劈拳也可以这样打)?噢,五行拳……,五行拳……,五行拳好啊!呵呵,五行拳好啊,这五行拳打的有味道,看您打拳真是一种享受哇! ★三评董玉泉的拳,就在前不久。 俺是天山一剑:您的五形连环拳打的可真好看!起落如翻浪,身动如拧绳,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有身法,有传授! 董:我这是散步蹓弯呢。今天晚上吃多了,蹓弯儿消消食。 一剑:蹓弯怎么看着也像行拳呢?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六艺齐备呀!再说您发出的这虎豹雷声,俺听着好像是“嘘、唏、咦、耶、哼、哈、嘿”呀? 董:那是我哼的评剧《花为媒》:春季里风吹万物生,花红叶绿草青青,桃花艳梨花浓杏花茂盛,扑人面的杨花飞满城……
无人能破的绝招 俺是天山一剑/文 “我练成了无人能破的绝招!” 这是上世纪80年代时,天山西簏的一位薛姓武师在设家宴为俺是天山一剑接风时说的一句话。 “哈哈,世上哪有无人能破的绝招!”俺随口说道。因俺是天山一剑平时不喝酒,只要两杯酒下肚,立马就有墙走我不走的感觉,好象满屋子人都在打转,所以说话也就没有了分寸。 当时在座的还有薛姓武师的七、八位高徒,其中有一位长得挺漂亮的帅哥说道:“这个绝招真的无人能破,我师傅和附近边防部队的教官还有侦察连的连长都试过,他们都破不了。” “边防部队的教官算什么,警校的教官也和我试过,还不是随手一挥就打一个跟头!”俺当时肯定是喝高了,以至于说话时有点不走脑子的感觉。 这位薛姓武师闻言立马就站了起来说:“我现在就可以和你试试!”话音刚落,他的几位徒弟就把餐桌搬到一边,腾开地方让我们动手。 当时薛姓武师已任该县城镇***的所长,他的技击术,大部分是俺是天山一剑在上世纪70年代时,应邀前往新疆某边防***教擒拿格斗术时所传。那时薛姓武师任该边防***副所长,他以前虽然也练过一些如“捕俘拳”、“擒敌拳”、“军警格斗术”等拳术,但训练方法并不科学,所以他自己也认为擒拿术无用,在实战中使用不上。 俺是天山一剑到该边防***教擒拿格斗术时,根据他们的训练基础,把擒拿术按腕、肘、肩、喉等部位进行重新归类按划分,要求每人了解七至八种擒拿法的原理,,只精练三至四种拿法,避免博而不精。通过不到一个月的强化训练,他们的格斗技能很快得到明显提高。
好好过日子,不要信末日邪说 俺是天山一剑/文 今天又是一个百年一遇的好日子,公元2012年12月12日,不但下一个12年12月12日要等到一百年之后,而且从今日开始到2101年01月01日之前,将不会再有这种年月日三组数字中都是同样数字的事情出现了。 关于2012年12月12日这个百年一遇的好日子,当然也有负面的声音,有一些传言说这一天是世界的末日,甚至还有人说佛教典籍中也有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这都是一些不了解佛教真实教义的枉言,其实,作为正信的佛教来说,是反对一切枉言祸福的邪说的,其中就包括类似世界末日说这样的邪说。 现在2012年12月12日已经到来,并即将过去,俺相信在美美的睡上一个大头觉之后,明天早晨太阳依旧会像往常一样从东方升起,太阳还是那个太阳,日子还是那个日子,俺还是那个俺,一切都不会改变。 在2010年10月10日那个百年一遇的好日子里,俺是天山一剑在百度空间博客中发表了励志博文《天堂草原的斗犬》;在2011年11月11日那个百年一遇的好日子里,俺是天山一剑发表了励志博文《天下第一励志联》;在今天这个百年一遇的好日子,俺是天山一剑想说的只有一句话:“好好过日子,不要信邪说”。 沧海桑田,星移斗转,什么都可以改变,只有日子不变,只有日子是真的。对单位、对企业、对个人都一样,好好过日子吧! 注:相关博文见《天下第一励志联》、《天堂草原的斗犬》
转帖真定老人文章《都是套路惹的祸》 真定老人练了五十多年的拳,最后认为“张氏短打拳”、“岳氏八翻手”乃拳中之上品,所以在新浪网开博,发了几段八翻手视频,过了好几天,没几个人问津。于是,又发了我自己打的其他几个拳种的视频,一上网就引来不少人点击。我觉得好像一个摆摊的商贩,好货没人问,一般货色却抢着买,心里挺不是滋味。国人的武术理念是否出了问题? 武术是搏击之术。武术起源于博击,在博击中发展。然而,博击的机会很少,能朝夕相处,切磋技艺的拳友难得,总不免单人独练,空自揣摸,于是出现了架子,把架子串联起来,成为套路。套路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技击是武术的内容,套路是武术的形式。 从哲学的观点说,形式一旦确定,就产生相对独立的发展趋势,甚致脱离开原有的内容,而演变成另外一种东西。比如“敬礼”这个动作,本是掀起头盔露出面孔以示尊重的意思,这个动作传到现在,标准的敬礼姿势,还能看出它的原本含义吗?再如写的“日”字,造字时原本是一个圆圈中间一个点,表示太阳,这个字传到现在,成了一个方块中间加一横,还有一点太阳的样子吗?武术也是这样,套路一旦出现,就可以脱离实战相对独立地代代相传,传之既久,必生变异。何况在冷兵器时代,武技是一种谋生手段,技击精粹总是密不传人,所传者,花拳绣腿而已。于是架子越传越花,技击含量却越传越少。何况打把势卖艺要的就是花哨,不然怎么挣钱?试看国术中那些大弓步、大仆步、大架子、大亮相,上窜下跳 360 度的大旋子,真的能上阵吗? 1943 年陈炎林先生在他的书里说,太极拳“倒卷肱”这招本来是从胸前出手的,比如对手推按我的左臂,我左肘下沉化劲的同时,右手就从胸前出手打他脸。但后来就变成右手从身后经耳侧向前出手了,这就绕远了。陈炎林先生肯定不知道,现代太极大师们在打倒卷肱的时候,不但从身后出手,而且还要回过头去向后看,连敌人在什么方向都弄不明白了。活脱脱地把圆圈的太阳画成了方块,而国人还以为这就是太极,这就是武术。 不止是太极拳,即使是自认为很实用的拳种包括岳氏八翻手也有许多不切实际的花架子,也在向观赏性方向发展。 自从有了枪炮,武术在军事上的使用价值一落千丈,如今又加上商品经济的诱惑,拍电影、做广告、办武校,开武馆,拳式越花稍,越能挣钱,恨不得用钢丝吊着飞起来才过瘾,不怪人们不认识武术了。 武术的实用性和观赏性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戚继光在《 纪校新书》中说:“实用必不良于观,美观必不实用”。架子越舒展越好看,但越紧凑越好用,动作越复杂越好看,但越简单越快捷。满足观赏性,就牺牲实用性。 不用置疑,武术就是博击之术,而博击是两个人的事。不论是拳击、跆拳道、空手道都没有脱离开博击,从始至终,都是在二人对抗中练习的。只有武术却发明了数不清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可以一个人练并代代相传的套路,最要命的是练武术的人可以跟本不懂用法,也能打得虎虎生风。“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奈何外行者众。武术就在热热闹闹中走向舞蹈。离开搏击练武术,好比在旱地练游泳,痴人说梦而已。由于长期脱离搏击的实践,使得武术的练法和用法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实用技法被深深地包藏在套路架子里,好像美玉被包藏在石头里,只有剖开石头才能看到美玉,而许多人一辈子都没能剖开那块石头。这是武术的悲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套路毁了武术。
都是套路惹的祸 真定老人练了五十多年的拳,最后认为“张氏短打拳”、“岳氏八翻手”乃拳中之上品,所以在新浪网开博,发了几段八翻手视频,过了好几天,没几个人问津。于是,又发了我自己打的其他几个拳种的视频,一上网就引来不少人点击。我觉得好像一个摆摊的商贩,好货没人问,一般货色却抢着买,心里挺不是滋味。国人的武术理念是否出了问题? 武术是搏击之术。武术起源于博击,在博击中发展。然而,博击的机会很少,能朝夕相处,切磋技艺的拳友难得,总不免单人独练,空自揣摸,于是出现了架子,把架子串联起来,成为套路。套路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技击是武术的内容,套路是武术的形式。 从哲学的观点说,形式一旦确定,就产生相对独立的发展趋势,甚致脱离开原有的内容,而演变成另外一种东西。比如“敬礼”这个动作,本是掀起头盔露出面孔以示尊重的意思,这个动作传到现在,标准的敬礼姿势,还能看出它的原本含义吗?再如写的“日”字,造字时原本是一个圆圈中间一个点,表示太阳,这个字传到现在,成了一个方块中间加一横,还有一点太阳的样子吗?武术也是这样,套路一旦出现,就可以脱离实战相对独立地代代相传,传之既久,必生变异。何况在冷兵器时代,武技是一种谋生手段,技击精粹总是密不传人,所传者,花拳绣腿而已。于是架子越传越花,技击含量却越传越少。何况打把势卖艺要的就是花哨,不然怎么挣钱?试看国术中那些大弓步、大仆步、大架子、大亮相,上窜下跳 360 度的大旋子,真的能上阵吗? 1943 年陈炎林先生在他的书里说,太极拳“倒卷肱”这招本来是从胸前出手的,比如对手推按我的左臂,我左肘下沉化劲的同时,右手就从胸前出手打他脸。但后来就变成右手从身后经耳侧向前出手了,这就绕远了。陈炎林先生肯定不知道,现代太极大师们在打倒卷肱的时候,不但从身后出手,而且还要回过头去向后看,连敌人在什么方向都弄不明白了。活脱脱地把圆圈的太阳画成了方块,而国人还以为这就是太极,这就是武术。 不止是太极拳,即使是自认为很实用的拳种包括岳氏八翻手也有许多不切实际的花架子,也在向观赏性方向发展。 自从有了枪炮,武术在军事上的使用价值一落千丈,如今又加上商品经济的诱惑,拍电影、做广告、办武校,开武馆,拳式越花稍,越能挣钱,恨不得用钢丝吊着飞起来才过瘾,不怪人们不认识武术了。 武术的实用性和观赏性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戚继光在《 纪校新书》中说:“实用必不良于观,美观必不实用”。架子越舒展越好看,但越紧凑越好用,动作越复杂越好看,但越简单越快捷。满足观赏性,就牺牲实用性。 不用置疑,武术就是博击之术,而博击是两个人的事。不论是拳击、跆拳道、空手道都没有脱离开博击,从始至终,都是在二人对抗中练习的。只有武术却发明了数不清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可以一个人练并代代相传的套路,最要命的是练武术的人可以跟本不懂用法,也能打得虎虎生风。“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奈何外行者众。武术就在热热闹闹中走向舞蹈。离开搏击练武术,好比在旱地练游泳,痴人说梦而已。由于长期脱离搏击的实践,使得武术的练法和用法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实用技法被深深地包藏在套路架子里,好像美玉被包藏在石头里,只有剖开石头才能看到美玉,而许多人一辈子都没能剖开那块石头。这是武术的悲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套路毁了武术。
武术大师改拳记 俺是天山一剑/文 这位武术大师自幼习武,曾得到过全国武术锦标赛少年组第一名,成年后又得到过全国武术锦标赛长拳第1名,在全国比赛中所规定的六项全能项目中的成绩也达到前3名以上的好名次。 长拳冠军 虽然他为了应付比赛,平时也练习南拳、太极拳和刀、枪、剑、棍等套路,但他最喜欢的还是长拳,他喜欢长拳那种大开大合的磅礴气势,他的武术教练专门为他量身定做式的设计了全新的长拳套路编排。 在比武场上,他在双拆手之后,走出丹凤朝阳式,燕子抄水接蛙步腾空双飞脚,然后又是腾空一字腿横叉落地,接着又是一个乌龙搅柱地躺摆打,然后顺势起身后空翻变身换形接腾空外摆莲,落地后又是一个玉环步接双飞鸳鸯脚,倒踢紫金冠,转身一个哪吒探海,顺势后空翻转身落地朝天镫。博得了一个满堂彩! 在那次比赛后,他顺利地获得了由国家体委审批的“武英”称号,他也成了全国知名的武术大师。 那个时候,他觉得最适合他身体条件的拳种就是长拳,长拳的那些闪展腾挪、窜蹦跳跃的招式就是专门为他这种身体素质的的人设计的。 改练太极拳 过了许多年之后,这位武术大师却觉得长拳并不适合他练习了,他慢慢地喜欢上了太极拳。太极拳没有那些高难动作,练起来轻缓松柔,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练完后绝对不会有练长拳时那种大口喘气的现象。他觉得最适合他身体条件的拳种就是太极拳,于是这位武术大师就改练太极拳了。 看到这位当年以长拳扬名的武术大师也改练太极拳了,自然就有人认为太极拳比长拳好,既然连这位练长拳的武术大师都改练太极拳了,当然就能说明太极拳比长拳好。还有人专门为此写了文章《为什么练长拳的后来都改成了太极拳》。 改练鞭杆 又过了几年后,这位武术大师又觉得太极拳也不适合他练习了,他又喜欢上了鞭杆。鞭杆长约1.2米,一头粗,一头细,握在手中很是方便。 这位武术大师对鞭杆那些戳、劈、挑、扣、蹦、点、击、撩、拦、截、拨、架、推、挎、绞、压、舞花的技法进行全面研究后,把那些蛟龙缠身、猿猴攀纵等窜蹦跳跃的身形步法省略了,只留下些戳、点的技法,使招的方向也由向前或向后变成了直接向下点地的路数,突出了行走助力和防止摔倒的功效。这时,他觉得最适合他身体条件的拳种就是鞭杆,于是这位武术大师就改练鞭杆了。 从此之后,人们经常可以远远地看到他在公园里,一只手扶着一棵大树,另一只手拿着那根鞭杆慢慢地做着左右挽花的动作。 奇怪的是,自从这位武术大师改练鞭杆之后,却没有人说鞭杆就是比太极拳好,也没有人因此而写文章《为什么练太极拳的后来都改成了鞭杆》。 后来,这位改练鞭杆的武术大师连鞭杆也不练了,他觉得鞭杆也已经不适合他的身体条件了。 有一天,他的一位朋友到他家里去看他,正听见他对护工说:“该帮我翻下身了……”
问天下谁是英雄 巅峰格斗,顶级赛事,尽显英雄本色!     2011年1月15日晚19:30《2011巅峰格斗宝力高国际搏击邀请赛》将在内蒙古通辽市隆重举行。     大赛主要以来自不同国家选手之间的角逐为主,共五场中外对抗赛。参赛选手多为一线冠军级选手,包括多名现役国际冠军等。中国散打搏击界名将、首位在泰国本土KO泰拳王的中国人“草原骄子”宝力高将率领中国的优秀搏击选手张铁泉、戴双海、张立鹏、张海东、赵额日得木吐等众多通辽籍明星搏击选手参与本次比赛,可谓高手云集、大展雄风,他们将迎战来自澳大利亚、英国、泰国、菲律宾等多个国家搏击高手的挑战。     大赛规则将进行五场比赛,每场3局,每局3分钟,局间休息90秒,主打站立搏击规则,允许使用摔法。     为进一步保证赛事成功,《2011巅峰格斗宝力高国际搏击邀请赛》其幕后团队是一支极其专业的运作团队、导演团队、舞美团队等,对大赛进行从硬件到视觉的整体包装,为观众呈现一场全新的视听盛宴。      《2011巅峰格斗宝力高国际搏击邀请赛》运用良好的国际资源和顶级的国内资源,力求完美地为中国观众打造更高水平的体育搏击赛事品牌。                                               2011巅峰格斗宝力高国际搏击组委会
民间有功夫高手吗?       民间有功夫高手吗?         曾有记者就此问题采访过北京市散打搏击队的创始人梅惠志先生,梅惠志先生的答案是否定的。 下面是部分谈话摘录:            易:现在散打王正诚邀民间高手参赛,您觉得这样的比赛会不会很精彩?            梅:我看不会,打起来说不定会很难看。            易:为什么?不是说真正的高手在民间吗?             梅:有这种提法,但从以前的经历来看,民间拳手的水平很一般。80年和81年北京搞散手试点,当时民间参赛的人数有上百人,其中有八卦,心意,太极、大成,通背等拳种,比赛开始没两天,一看进入半决赛的选手,都剩练散手的了。民间武术的招数多,但多没有经过对抗训练,一上擂台就抓瞎。对抗起来根本没有反应,挨上两下就不打了。比赛打得很沉闷。有个练通背的还不错,同散手能打在一起,但水平还是有差距。最后冠军都是体校的队员拿了。       易:散手规则是否限制了民间武术的发挥呢?             梅:很多民间武术不服气,说不愿戴拳套,后来市体的摔交教练李保茹教练和他们很熟,就安排他们同我们体校的小队员进行徒手的交流,比赛前我们特别嘱咐我们的小队员:不许用重拳,不许用砸头的摔法,结果一两个照面民间的选手脑袋上起了个大紫包,比赛也就没法打了。民间的选手输不起,打不过就会找这样那样的原因,头两年参赛的特别多,后来就没人来了。知道自己也打不了。             易:是不是北京以外,还有一些高人?              梅:都一样,我们的队员参加过85和86年的河南少林杯,87年的武当山擂台赛。当时的场面可热闹了,有扮成武松摸样的,有和尚、老道、拎佛珠的、穿长袍的。比赛前表演,那架势挺吓人,有人一掌把木板中的铁钉子拍出来了,可一上台打擂,裁判喊:‘预备—开始’,就挨了一脚,自己就跳下擂台了。头两天民间的特多,过两天就剩散手运动员了。         易:您也练过八卦,您觉得传统武术有哪些不足。              梅:主要是训练方法和意识的落后,传统武术讲究的是口传心授,多是对方怎么打你,你怎么防守的说招说手,平时实战训练水平很低。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对方鞭腿踢你,散手队员会一手格挡,一手反击。传统武术可不这样,他的先做一个云手,这样动作好看,可对方早就踢到你了。另外,有的拳种讲究什么螺旋力、三角力,每种都有几十种用法,说什么可以将人转着打飞,实际上根本就不可能。我们同他们交流时,也就一个照面就分出了输赢,用的就是一个简单的迎击,没有什么神秘的。             易:民间不是还有什么铁砂掌之类的功夫吗?             梅:那些东西实际上用处不大,任何一个强壮的男士,训练一个星期,都可以做这样的表演。另外,搏击对抗中人是不断运动着的,哪会让你象打死沙袋那样硬挨着。一般人的拳头都很硬,打在头上都会让人受不了。所以硬功并没有有些人说的那么神秘。        谈话中,梅慧志先生谈到了很多传统武术的门派和某些武术家。出于对大家的尊重,并没有说出他们的姓名。
谁是中国民间功夫高手 谁是中国民间功夫高手? 光是用嘴说,肯定是不行。用嘴分高下的,那是靠嘴吃饭的人的表演艺术,如相声、曲艺、歌唱演员等都离不开嘴或者说嗓子。 那么仅凭着写一本书能成为高手吗?这恐怕也难,中外之间那么多场搏击大赛,没有一位选手是靠写书拿到奖牌的。 或者编神话唬人,说自己的师父、师爷如何了得,能打几百人,就能使自己成为高手了吗?这种伎俩骗不了人,你说你师爷能打500人,他就敢说他师爷能打501人,还是比你师爷多打一个。反正都是躺在棺材里的人,死无对证。 鉴别功夫高手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那就是擂台上见。不用费唾沫星子、不用编假话骗人,只要跳上擂台伸伸手,立马就能分出高下。 现在就有一个为中国功夫高手宏扬武术、展示自己身手的平台,那就是《英雄榜》。 曾获得三届散打王的宝力高、击败过柳海龙的敖特根•巴特尔和张铁泉、敖海林、戴双海 、刘金文、王冠、杨建平、何鹏、姜龙云等搏击名将都是《英雄榜》签约运动员,如果真想为证明自己是功夫高手,不妨去《英雄榜》施展一番身手。 若能打败宝力高和敖特根•巴特尔这样的对手,再也不着用自吹自擂,那肯定是一等一的功夫高手了。 就算是自己不图名不图利,为自己的武术门派争光也是个好事吧!不想要奖金没有关系,可以把打擂台得来的奖金捐赠给地震灾区。于国于民于中华武术于本门派都是件大好事,又何乐而不为呢? 谁是功夫高手?能在《英雄榜》夺冠的就是功夫高手。 英雄榜主办单位:康安利(北京)咨询有限公司   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170号   凯旋城D座五层503室 联系方式 电话: 010-51295028   传真: 010-84375538 英雄榜官网: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mmachina.com%2F&urlrefer=4adb84fbbb1b22be8e5760913b7aebe4 乘车路线: 1.   乘坐地铁5号线到大屯站下车,往南走10分钟。 2.   358、387、464、858路公交车到慧忠路东口
我不赞成功夫黑小就这样去应战。 我不赞成功夫黑小就这样去应战。       据我所知,功夫黑小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专业人士,如果不戴拳套,可能一击就会出人命。       我也曾与人交过手,有时只是随意的一挥手,谁知竟然将对方打成骨折或吐血,然后就是无休止的官司,那种现象是谁也不想遇到的。       我建议先商定比赛规则,然后进行公证和保险等相关事宜。如有必要,也可以在天津武协备案。      还有,我觉得这场比赛也许是有失公平的。以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去打非专业人士,这好像不合适吧?       两年前,也曾有人找上门来要与我切磋,并说他曾与某位京师著名的弹簧力练家交流过。        我事先找了单位保卫部门的人在旁边观看,然后对来者说:“你可能看不出我的功底,但是你一进门,我已经把你的能耐看得一清二楚了,你没有办法和我切磋,我只随手一击,你可能就会受重伤了。我和你比赛不公平,你想好了,如果真要比我就和你打。”        对方后来就只是给我演练了一下他所练习的拳路,想让我对他的功夫给个评判。在我看来,他虽然也练了十多年,拳还没有上身呢,也就是个门外汉。        我是不会和外行动手的。        不知吧主功夫黑小以为然否?
学高功夫的途径 俺是天山一剑/文 想学高功夫,就要先学会忍耐。 有心者,不妨学习一下《寒山拾得忍耐歌》。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       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曰: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乾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       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世人爱荣华,我却不待见,名利总成空,我心无足厌,堆金积如山,难买无常限。子贡他能言,周公有神算,孔明大智谋,樊哙救主难,韩信功劳大,临死只一剑,古今多少人,那个活几千。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看看两鬓白,年年容颜变,日月穿梭织,光阴如射箭,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自想年少时,不把修行办,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三寸气断了,拿只那个办。       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骂着也不言,问着如哑汉,打著也不理,推着浑身转,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儿女哭啼啼,再也不得见,好个争名利,须把荒郊伴。       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谈,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断,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悟得长生理,日月为邻伴。
练拳多久才算长呢? 俺是天山一剑/文         练拳多久才算长呢?         这个问题,总使俺产生困惑。        当年俺在北京总部基地打工的时候,就遇到了这样一档子使俺产生困惑的事儿。        有天中午,俺午饭后在公司楼前溜弯儿,顺便舞扎几下,消消食儿。正练得得意的时候,怱听路边有人问道:“你练多长时间了?”         俺回头一看,是一位20多岁的年青人,随口答道:“不长。”        那位年青人笑道:“怪不得呢,原来是练得时间不长呀!”        俺问“你练了多长时间了?”        年青人答:“我练了两年多了!你看你都把拳练成什么样子了?有空我教教你!”        俺回答:“你对我这样说话没关系,可这话要让我徒弟听见了,他可就不依你了。”        那位年青人笑得更厉害了:“哟!我说您可真够逗的,就您这练得不长还敢带徒弟呢?您徒弟练多长时间了?”       “我徒弟练得时间也不长,也就二十多年吧!”        正说话间,从楼里走出一位40多岁的满脸络腮胡子的彪形大汉,走来到我跟前说:“师傅有点事想和您商量一下。”        当我想把我的徒弟介绍给那位年青人时,那人已经匆匆离去了。         到现在俺也没有弄明白,到底练多久才算长呢?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