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y_chen kay_chen
关注数: 74 粉丝数: 222 发帖数: 6,126 关注贴吧数: 70
关于马车社。 城市是乡村的尸骸。关于城市,真是一个又古老又悠久的话题。 有市有井,乃有人烟聚集,城市备焉。故事就发生、湮灭,这就是所谓的市井。市井是活的,生生灭灭,随着城市发展,一些地名死去,一些建筑消失,一如大自然中的物种,每天都有灭失。 记录市井,留存史料,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比如马车社,就是一个变异的地名符号。 马车社位于亳州城区东观稼台以西,老国营长途汽车站南边,现在的坐标符号,应该是魏武大道北段路东。 从名字可以推断,这是一个诞生于二十世纪50年代的事物。当时的当政者为行业做的规划是:运输业全在一条线上。涡河北沿的老汤王陵公园院内,是汽车四连,专门从事公路的货物运输,当时汽车很少,仅有几台,且多是破车,最早的有美国的“道奇”,前苏联的“嘎斯”,后来乃有国产的“解放”,后来又有了客车。四连( 名字像军队编制 )似乎只负责派出和维修车辆,客运业务另有车站运行,这在当时的体制亦是颇为奇特的。 过了涡河,靠近大洋桥南头路东,是搬运站,全是人工运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公路修得极差,所谓的“官路”——类似古代的驿道,亳州境内也没有石板路,下雨时,驿道为泥泞所陷,交通亦为之断绝,所以,虽有汽车,也只能在一两条砂礓路上行驶,大部分乡间土路的运输,还要靠人工——尤其是涡河水运来的砂缸、瓦盆、瓷器等易碎物品,从码头运往各集镇,土路颠簸——只能用“架子车”拉运。从事这个行业的单位叫“搬运站”,人员称“搬运工”——这些语汇即将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了。 从搬运站再往南,就是汽车客运站,从事长途客运——那时的所谓长途,最远也不过到达省城之类的中小城市,远不过三二百公里,那个时代,百里以外,已经是另外的世界了。 汽车站再往南,同是路东,就是马车社了。 所谓的马车社,是介于汽车运输与人工搬运之间的一个运输行当,三匹马拉一辆胶轱辘马车,运量比汽车少,却比架子车多得多。马车跑起来,铃声一路,马蹄哒哒,驾辕的骡子精神,赶车的车夫精壮,也是一路风景,属于半机械化一类。这个行当的聚集地,就是“马车社”,也就是一个院落,几户“干店”而已(干店者,小旅社也,只提供床板或地铺,需住宿者自带被褥,故称干店)。 随着公路的畅通,高速公路蛛网般伸展,汽车也魔幻般奔驰起来,搬运站和搬运工首先消失,马车运输继而消失。但是,和搬运站不同的是,马车社的名字却幸运地留存下来,成为亳州的一道风景。 现在的马车社成了一个符号,一个代名词,马车虽再无一辆,但名号未改,并且原地设了一座私营客运站。此地旅馆业特别发达,附近的几条小巷旅店密布,麇集着数不清的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价格便宜,任人消费,在城乡大名远扬,成为颇为暖色的场所,类似于清末民国时期亳州城内涂家胡同、马家坟的名声,是一个艳帜高扬的地方。 也许,几十年后,马车社的名字也会消失,但它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形成的“特色”称谓,也许会载入地方史册,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永远的谈资。 但是再这里马车社又变异了一次,这里是大家温馨的家园,大家可以在这里畅聊,不会担忧权限的威慑。尽情畅言吧。 最后,求吧主**。。。。。。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