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村惂鐢ㄦ埛_005e5NS馃惥 -
关注数: 0 粉丝数: 54 发帖数: 22,533 关注贴吧数: 6
【转帖】一个人的时候 一个人的时候,会想起来很多。走过的人,走过的事。 一个人的时候,会想念,会思考,会忧愁或者哭泣。 而我总是觉着其实每一个人的眼前或者心底,总是会有一些有形或者无形的眼睛在关注你自己。那些所有的我们曾经无意走过读过用心想过惦过的名字,无论你身处喧嚣还是静夜。比如思念。比如流泪。 当我们心中积存了大量的无意识,我们会在某个很平常的时刻被某种自己都不清晰的东西柔软的触碰,哭泣。泪水是一个女子感人的部分。 记起来一些遥远的语句,“当我笑着流泪我才懂回忆能如此珍贵。”生命本身就是在一次次的得到和失去中衰亡。失去,由此想到偶尔在口上说起的幸福。都说失去才知道什么是幸福,是这样吗?如果在失去的时候感到,那实在只是一种过滤,把忧伤带走把美好放大的过滤。只是这样的过滤总是像一根尖锐的刺,深深的扎在身体里,让你的每一次辗转都鲜血淋漓。 幸福其实只是一种情感体验,慢慢长大后,总是无端的怀疑幸福的存在。但是至少身边还是会有人跟我说起她很幸福,并且极力的让我要相信这个世界应该有幸福存在。幸福,当我们被人在乎和重视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当我们晚归时看到家里灯光明亮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在街灯下那些手拉手的人们我会觉得他们很幸福,在广场上看到笑吟吟和孩子嬉戏的年轻的爸爸妈妈我会觉得他们很幸福。幸福是有差别的,他们不尽相同。也许我应该这样想。 幸福或者也脆弱,有时候实在是不堪一击。譬如爱人的突然转身,譬如健康的轰然倒塌。疾病是什么,也看过了身边的一些生来死去,而从不曾想到过今天我也会要面对自己的身体的病痛,或者是我还比较年轻的缘故吧。但是相信灵魂的存在和相信你的存在,那也都是我的生命存在和继续的理由,正如我相信每一个生来的名字都是在等待着与另一个名字重逢的。相信,所以幸福就在一瞬。即使短暂。 还有梦想。想起幸福的时候我还是察觉到自己曾经有过的梦想。一年一年的过去,这种梦想已经是偶尔才会回来找我了。但是它还是无比的诱惑着我,像一个遥远的梦境一样一直萦绕着我。想有一个小小的院子,种一大片一大片的花,四季不败,一茬接着一茬。庭院中间应该是一棵栀子花,初夏的时候会静静飘香,我在庭前闲闲的看,闲闲的等,等我应该走过的一生和一世,和那个陪我走过一生一世的人。 在梦想里我们都在幸福着和走过着。 去努力的相信每一个人都是有个名字在远处或者不远处等待着你的。
【转帖】明月思念 一池明月,一汪清泉,明月照清泉,清泉石上流,泉水清清,明月幽幽。   是夜,月色很美,清冷的月色,朦胧醉人,时而轻泻而下,时而躲进云层,时而悠然自得,漫无涯际的山野丛林,在月色的弥漫下,芳草萋萋,树影婆娑,游峰浪蝶无亦可寻,山园野雀寂静无声,茫茫旷野如诗如画,清新恬淡。   是夜,泉水轻轻,月色照映下,闪着银白色的光,淡雅安然,缓缓地从上而下,慢慢流泻,如水晶般地晶莹。水底,清澈可见,无数幼鱼虾兵,安居其中。月色更浓了,水儿更轻了,鱼儿更乐了,树儿更欢了。   花草在月色中摇拽生姿,飞鸟栖落于树杈林梢。明月清泉,伴着山道中凉爽的晚风,醉在月凉如水的夜色里,时有阵阵灌木的香气迎面袭来,只觉“东蓠把酒黄昏后,暗香盈袖”,无限惬意。   高空明月,走过四季,经历了春的温馨;夏的浮躁;春的苍桑;冬的残暴。经久不变,依然如故,暗香浮动,花影入梦,圆缺分明;小溪泉水,历尽年轮,春时欢歌;夏时阔步;秋时共赏;冬时依然。有狂风肆虐;有暴雨袭击;有人为侵略;而岁岁年年,经久不浊,可见山林相映,人影如玉。   夜愈深,月愈亮,水愈清。不怕烟火的熏染;不惧灰尘的纷扬。从古至今,明明白白,鲜鲜亮亮,凄凄清清。   月色满怀,激起世人的相思。水儿轻快,让相思尽情畅响。如水的月色,盛满我遥远的思念,思念如泉水般清纯,在心的温柔处散发。李白把酒问月:“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与人却相随”“今时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他思绪绵绵,发出感叹,我不比李大诗人,但也想停杯一问之,只为情长。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幽夜,竟夕起相思”。人隔千里,我也披衣步出门庭,任露水沾湿衣赏,伫立在夜色中遥望远方。天高月圆,任明月一泻千里,寄尽我满腹思念;林中水欢,任水流直下三千,把愁绪驱散。   人之活着,活着有苦,苦中也有乐,如一片树叶,活着的时候生机勃勃,枯的时候,落地成泥,为他人作嫁衣裳;如一轮明月,把亮亮的清光撒向人们,而雨天,只能藏在云层里深泣;如一股清泉,滋润了天地万物,大千生灵,清澈一世,唯怕一朝浑浊。   有真真切切的情,惧永永远远的痛。   明月,夜夜出来皓月当空;溪水,日日流淌川流不息;思念,秒秒撒满夜空,一思千年。
【诗歌】余光中诗选 【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   余光中的诗文创作及翻译作品,祖国大陆有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广州花城出版社、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安微教育出版社等15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余先生同时又是资深的编辑家,曾主编《蓝星》、文星》、《现代文学》等重要诗文刊物。并以“总编辑”名义主编台湾1970——1989《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共15册(小说卷、散文卷、诗卷、戏剧卷、评论卷)。   余光中在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他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多次赴欧美参加国际笔会及其他文学会议并发表演讲。也多次来祖国大陆讲学。如1992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1997年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其诗歌散文选集共7册,他应邀前往长春、沈阳、哈尔滨、大连、北京五大城市为读者签名。吉林大学、东北大学颁赠客座教授名衔。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曾朗诵演出他的名诗《乡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北京图书目录》,收录《余光中诗选》于其中。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东方之子》等栏目专题向国内观众连续推荐报导余光中先生,影响很大。   海内外对余光中作品的评论文章,大约在一千篇左右。专论余光中的书籍,有黄耀梁主编,分别由台湾纯文学出版社与九歌出版社出版的《火浴的凤凰》、《璀灿的五彩笔》;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余光中一百首》(流沙河选释)等5种。传记有台湾天下远见出版公司出版,傅孟君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其诗集《莲的联想》,1971年由德国学者译成德文出版。另有不少诗文被译成外文在海外出版。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转帖】山野幽居 耳边,一曲《山野幽居》清澈而自然的回荡着;眼前,一片旷野,清新的空气和空灵的自然韵味让我沉醉。也许有一天,我会扬帆远航,去寻找这样一个属于我的天堂,在海的那一边,我相信——有我的一片幽静山野。 清晨的鸟鸣轻轻把我从梦中唤醒。我坐在童话一般的木床上,透过被晨风拂起的窗帘,细细数着那一道道洒入我小屋的晨曦。那是简单的享受,没有争斗,没有纷扰,安静地在阳光下倾听林中鸟儿们的音乐,倾听山泉的节奏,享受自然的生命旋律,让自己的心也变得自然和新鲜,我可以尽情释放我的灵魂,灵感在空气中闪动,仿佛一伸手就能让思维的火花燃烧起来。深呼吸,尽情吸收这难得的自然气息。都市中的喧闹已经从我的脑中消失,一个人的世界是宁静的天堂。站在窗前,感受阳光在脸上跳跃的舒畅,让清风带给我山林的洗礼。 一个人住在自己心仪的小屋中,生活像一杯自然的白开水,没有任何刻意的装饰,却可以包容很多情调。在城市的每一天,看人流如鱼群一般盲目游动,交际、工作让我们透不过气,而现在可以享有一个不需要表达心灵的空间,对我来说是莫大的幸福。很多时候,感觉是说不出来的,并不是所有的心情都可以用交流让别人了解的。躺在茸茸的草地上,象把心都交给了自然。仰望山林的天空,湛蓝的让人眩晕。曾经的人们,在身边走过,陌生的,熟悉的,似乎是在循环着,从陌生到熟悉,最后却又归于陌生。我时常抬起头,仰望水泥森林的天空,阴阴的,压抑着无数的心。而在这里,我的寂静山林,蓝天并不是孤独的,有片片白云相伴,那些上帝玩赏的花朵让我觉得我是满足的。可以随时听到自己的想法,可以保持不说话,那对我来说真的是—种自由。用身体摆个大字在草地上——这是我一直的简单梦想,现在实现了,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因为我做到了我想做的。可以和自己做朋友,这就是幸福的味道。 在这幽静的山野,我可以实现很多的梦想,可以在沙滩上留下很多脚印后静静坐下来欣赏落日下的一片宁静海,虽然没有人陪伴,没有人分享,但我已满足。辉煌就在那一瞬间被大海包容,相互的映衬,圆满了落日的绚丽和大海的灿烂。在最后的那些时间里,夕阳的余辉恋恋地在海面上舞蹈,一大片晶晶亮的欢跃,给我带来的是无限的欢欣,总有一天自己也会是那最后的光点,能不能跳出最后最美的舞蹈呢?夜幕下的大海,满天的星斗,璀璨而晶莹,偶尔有流星掠过,划破平静的夜空,却没有留下一丝痕迹、一种完美。不留下任何记忆,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经历了,就象我一样,只希望可以经历到更多新的事物,那样的生活是充实绚烂的。一个人快乐不是因为他遇到了世界上最好的事情,而是世界上大部分的事情可以沿他的生命而来,即使没有人知道他曾做过什么,自已经历了就是快乐。尤其在这里,不需要也没有人知道,我的快乐只和自己分享,自私而又简单的快乐。 放我的心在自然的手心,幽静的山野使我的心得到体贴与温暖。清新,自然,和谐,自由,我把它们融人我的灵魂,珍藏在最深处,不论在哪里,你在我心里面——我的天堂,我的幽静山野。
【书法】王羲之书法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人。因官至右军将军,又称王右军。他是中国古代的一位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他的书法从总体上说,刚健而娟秀,朴素而精巧,真率而蕴藉,飘逸而端庄,多种似乎矛盾的艺术特色都在这里汇合、交融,达到炉火纯青、尽善尽美的境界。古人评价他的书法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由于年代久远,难以认定王羲之有真迹流传下来,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都是后人摹写、勾填的,或者从石刻上拓(tà)下来的。墨迹摹本有《兰亭序》《奉橘帖》《丧乱帖》等,刻本有小楷《乐毅论》《黄庭经》,行书集字《圣教序》《金刚经》,草书《十七帖》等。王羲之《兰亭序》帖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三日这一天,王羲之和朋友共四十余人在会稽山(在浙江绍兴西南)上一个叫兰亭的地方举行消灾祈福活动(即“修禊”)。大家分坐溪水两旁,饮酒作诗,王羲之受命为众人的兰亭诗作序。当时“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周围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王羲之身在其中.“游目骋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既“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又乐而生悲,“临文嗟悼”,于是乘着洒兴,用蚕茧纸、鼠须笔书写下这一文学和书法的名篇。其中有增删涂抹的痕迹,可见此帖是即兴之作。待到他醒过酒来,“他日更书数十百本”,总觉得不如那一本好。传说唐太宗在世时把《兰亭序》“置于座侧,朝夕观览”,死后把它带进昭陵做陪葬。不过好在他于贞观十年(636年),曾让人摹拓十本以赐近臣。一般认为在所有临摹本中,冯承素的墨迹摹本最为近真,较好地表现了王羲之书法的形貌与精神。我们现在欣赏的,正是这一摹本。笔画 全篇各种笔法兼备,各种笔画的起止、转换、顿挫都极其圆熟,各得其宜,各显神采。多数笔画以中锋运笔为主,显得劲、稳健,字中某一突出笔画尤其如此,如“群贤毕至”的“毕”的一竖, “少长成集”的“少”的一撇,这种笔画稍有一偏侧就成为败笔了。但是也偶尔用偏锋侧锋,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映带左右”的“带”的多个起笔,可以见出各种不同的尖颖,尽显纤细精巧之状,蕴涵妩媚秀丽之风。如果没有深厚的功力和高雅的艺术情趣难以达到这种境地。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笔画的神奇变化,看出王羲之当时书写的精神状态。我们看“茂林修竹”的“茂”字,点画有轻有重,游丝连绵,行笔灵活连贯,像行云流水一样自然,堪称笔墨舞蹈。结体 体式变化多端。《兰亭序》里,字的笔画或疏或密,字形或大或小,甚至有许多横扁字、瘦高字,王羲之都顺着字的自然形态来书写,不像其他帖里那样严整、规矩。其中“之”“以”“也”“为”等字都有重复,但都有意或无意地变换了字的形态,绝无雷同。尤其是“之”字,全篇有二十多个,个个别具情态,即开篇六行而论,其中三个“之”字写出了三种体式、三种风格。古人早有评价:“凡(总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有重者皆构别体,就中‘之’字最多,至二十许字,悉无同者,是时殆有神助。”章法 书写时顺势而下,没有刻意追求丁巧,字列之间或宽或窄,有些字列旁边有添字,还有多处涂改,在率意之中显出天然之美。篇中偶有笔画粗重的字,分外醒目,也有形体颇大的字.显得整中有变,又可以看出率意之中的精心。古人评价其章法时说:“若千丈文锦,卷舒展玩,无不满人意。”丰富多彩的笔画和多姿多态的结体,造成满篇飞动的神采,如同创造了一个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的百花园。这是王羲之创造力焕发的表现。《丧乱帖》是王羲之给友人的书信,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唐代勾填本。既然是书信,就有信笔而书的特点。不过仍可见出笔法的精深造诣。其中有方笔,如首列字的横画起笔,显得斩截、劲利;有圆笔,如第五列“复”字的右半边的起止笔,显得温润、含蓄;有粗笔,如第七列的“临”字左边一笔,显得厚重;有细笔,如第三列的字,显得轻灵、秀气。另外,笔画有直有弯,直笔劲健直挺,如第二行的“再”字和“荼”字;弯笔画成弧线,柔和、优美,如第三列“绝”字的末笔,第六列“哀”字朱笔。细看任何一笔,均妥帖得宜,无论运笔如何多变,无一败笔,如第四列的“当”字就多有转折,笔法不乱。当然,这些笔画也是交叠使用的,有时同一个字里就有多种笔法同时存在。相比较而言,《丧乱帖》的笔法与《兰亭序》有所不同:《兰亭序》的笔法更精巧、纤细,仍有有意作书的意味;《丧乱帖》的笔法更加率意、天然,这是由书信的文体特点所决定的。在结体方面,基本上采用往左倾侧之势,比《兰亭序》字的倾侧感更强。横画右端上提,竖画下端往右偏移;字的右上角往上突,左下角往下坠。“势如斜而反正”,看似不稳,其实很稳,显得生动活泼而不呆板。第六列“奔驰”两字动感很强,若有奔驰之状。第三列“摧”字结体奇特,而别有情趣。第一列“羲”字左密右疏,第七列“感”字左疏右密,如此疏密也许是无意中的创造,但宛如精心设计、安排的。有些字虽然潦草.但仍不失其结体的和谐、美感。在章法方面,由于是书信,所以更为率意,动感更强,字与字的连贯性更强。从整体看,是由静向动、由徐趋疾、由整变“乱”的。书写速度前后有所变化,首列似是缓慢的,写得稍规矩。从第三列开始加快速度,到第七、八列便运笔如飞,最后的两个“顿首”均合为一字,已是匆匆不暇的了,表现出“不知何言”的激动与感慨。这是王羲之书写时逐渐进人动情状态的表征。他书写此帖时的心情与书写《兰亭序》时有所不同,写《兰亭序》时的心情以轻松欢快为主,写此帖的心情是“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这让我们感悟到书法是心灵和性格的表现这一艺术法则。
首页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