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kibird5 yukibird5
关注数: 582 粉丝数: 745 发帖数: 147,330 关注贴吧数: 11
关羽诛文丑 作者为了刻画关羽的勇武,继斩颜良后又一笔墨重染之处就是诛文丑。 但是,我很惊讶的发现,不少人对此是持怀疑甚至对立态度的,大抵有2种观点以及其他衍生代谢物。 论点一:无效战绩 作者如果知道,自己重笔浓墨洋洋洒洒搞出的前后铺垫婉转曲折高潮不断的渲染关羽勇武的千余字,在这部分的读者眼中竟然是写了个寂寞,恐怕是棺材板要按不住了。 论点二:文丑心里素质差,心态不好,脆弱,等等。 持这类观点的大抵有以下几类人群 第一,读书不仔细。 第二,带着偏见读书,无视文中叙述或故意偏离文中叙述,心里知道但是嘴巴上就是不说。 第三,潜力极大,阅读理解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第四,某迷。 第五,其他,等等。 作者为了刻画关羽的勇武,用张辽和徐晃来当陪衬。文中详细叙述着故事的发展情节,开始曹操用计,使得文丑兵马混乱,此时张、俆二将来势汹汹要拿文丑。这个情景是文丑军乱,敌势汹汹,倘若文丑心里素质差,心态不好,当时就应该是拨转马头,立刻跑路。可是结果呢,文丑首先箭射张辽,再战徐晃,稳定了局势。各位看官,文丑箭射张辽时,那手自然是干燥,稳定,有力的。这通表现,不仅不能说文丑的心里素质差,心态不好,反而极大的证明文丑的心里素质极强,心态镇静,从容不迫。直到文丑军马安定,后来居上,简直就是文丑以一己之力稳定了整个事态,扭转了战场的走向,标志是文丑军马齐至,徐晃料敌不过,跑路。文丑将战场由被动转为主动后,怎会就此放手,即刻追击。好了,这个叙述到此,都是在用张辽、徐晃来陪衬文丑,把文丑拔高后,铺垫的相当丰满。作者要刻画的主体出场了,没错,就是那个红脸的男人。偏偏数十骑的领头人,手持大刀过来了。“贼将休走!”倘若文丑心里素质差,心态不好,且不说与前面对张、俆二将的从容不迫格格不入,退一步说,文丑应该这时候跑还来得及,可惜他不跑。因为他并不像某些猛士说的那样心理素质差,心态不好,他是个自信的男人,于是他上了。打了几下,他怕了,为什么怕?是因为心里素质差怕的吗?心里素质差和不差会根据不同的对手出现的吗?面对张辽徐晃心理素质就不差,面对关羽心理素质就差了。逻辑上讲不通,为什么怕关羽,原因很简单,打过,自然才知道怕的理由。所以文丑要跑。可惜,没跑掉。 论点三:其他。 呵呵。
浅谈三国暗喻,武评爱好者慎入 一、三英战吕布 文中三英战吕布,但凡有点语感的,就能看出这个章节表达的意思是赞刘关张三英,而非吕布。此一节,三英为主,吕布为辅。既然是赞三英,为何安排三个打一个才打得赢,岂非是在为吕布背书?表面上看是这样子的。但是再往里面看看,就不是了。深层次去看的话,当时吕布代表的是董卓,18路诸侯代表的是天下。天下所有人对董卓都无可奈何,暗示董卓方天下无敌,这个时候,刘关张闪亮登场了。三兄弟联手,打败了董卓方,打破了这片天的格局,暗示着这三兄弟今后的发展是很有前途的。倘若仅仅是要表达武力,那作者花那么大的篇幅就是要去赞美他心目中的“三姓家奴”吗?况且,关张联手对吕布已经是压制,刘备上去干什么? 二、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作者为了突出一个人的勇武,惯用对比法,这样子才能达到更大的视觉效果。这种手法在关羽身上一下子就用了3次,突出说明作者对关羽的喜爱和肯定。第一次是华雄,首先描述华雄斩这个上将,杀那个名将,然后引出关羽来杀华雄;第二次是颜良,首先描述颜良勇猛难挡,威震曹营,然后引出关羽来斩颜良;第三次是文丑,首先描述文丑在逆势中凭借过硬的素质稳定场面,逆袭战场,再引出关羽来将他击溃,而且是直接打出心里阴影(心怯),前后反差越大,越是体现关羽的英雄无比。这样子的铺垫手法,让读者有了更为直观的比较,相比吕布打武安国,方悦更有看头。因为武安国和方悦等无铺垫,倘若一开始安排武安国与夏侯惇或者许褚典韦等战个不分胜负,然后再碰吕布的话,读者是不是更能直观感觉吕布的可怕?可惜没有。作者独爱关羽而已。 三、猛将需要猛将来背书 作者对新出的猛将进行描述的时候,为了方便读者对新的猛将的级别定位,都是要用读者已经熟知的猛将去背书的。这个例子非常多,且举几个。第一,许褚典韦,由典韦引出许褚,此战许褚为主,典韦为辅,让读者接受许褚;第二,徐晃许褚,由许褚引出徐晃,此战徐晃为主,许褚为辅;第三、黄忠关羽,此战黄忠为主,关羽为辅;第四,庞德与曹营诸将,此车轮战中庞德为主,曹营诸将为辅。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