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jiaba gaojiaba
关注数: 12 粉丝数: 116 发帖数: 1,237 关注贴吧数: 9
驳sullivanfan关于去年半决赛决胜局防守的观点 sullivanfan先生今年是只谈技战术,不谈球品问题了,还很看不起谈球品的,鄙夷地质问:“ 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乐于去争谁厉害,谁猥琐,有意义吗,能争出结果吗?”他大概忘了去年自己是怎样长篇大论地论证火箭无风度球品差了。也罢,只谈技战术就只谈技战术吧。 在谈到做解斯诺克能力时,sullivanfan先生建议“想切身感受塞尔比的解斯诺克乃至反做有多厉害,可以反复看经典的2020世锦赛半决赛决胜局。最后一段防守拉锯战中,双方都有做斯诺克和解斯诺克。”我反复看了,看后的感受是,真正需要认真反复看的恐怕倒是sullivanfan先生本人。因为他接下来的一句就有点莫名其妙:“但是要注意,塞尔比的解斯诺克后反做没有一个是运气的,火箭的解斯诺克后反做全部是运气球。”说得好像塞尔比解斯诺克后反做有很多杆似的,其实就那么一杆。这或许还可以说是一时失察,但下面要说的就不是失察的问题了。 首先,如果sullivanfan先生只是认为火箭的两杆反做是运气塞尔比的那杆是实力,那倒没多大问题,但他后面又说“但凡火箭面对那些连续出现的斯诺克时,任何一个缺乏运气,胜利就会归属塞尔比。”显然,在sullivanfan先生看来,如果不是运气好的话,火箭不仅不能反做,连不漏球都做不到,这就不客观了。反做上固然是运气好,但做到不漏球,却主要是实力的体现。第一个大力解球,火箭的意图就是控制白球到顶库的库边位置,第二个两库解球的路线和力度是要把红球踢到右边边库,做到这两点主要靠的可不是运气,所以就算没那么好的运气反做,这两杆仍不失为漂亮的解斯诺克,因为大概率不会漏球,不至于因此立马输塞尔比的。 其次,再谈谈这三杆解斯诺克反做本身。确实,塞尔比那杆非常漂亮,体现了他强大的解斯诺克乃至反做能力,火箭的两杆反做是运气,也不妨说是得到了幸运女神的眷顾。但是除此之外,并不能说明更多的问题,既不能证明塞尔比反做能力更强,更不能证明塞尔比态度更好更严谨。之所以塞尔比的反做是实力火箭的反做是运气,主要是因为不同斯诺克的不同特点造成的,无关乎两名球员的能力态度等。大家知道,一般来说解斯诺克反做是要仰仗运气的,但是至少有一类斯诺克是例外:目标球靠近库边,上方正好又有一颗彩球,这时候只要线路够准确,勾走目标球就容易反做。塞尔比的那杆就属于那种情况,试想一下,如果两人换个位置,塞尔比去解火箭的俩斯诺克,他还能做到“反做没有一个是运气的”吗? 最后,说说塞尔比那杆致命的漏球,sullivanfan先生认为存粹是运气差,“已经不是技术的控制范围了”。那杆斯诺克白球离目标球不远,白球下球也没影响,扎杆解到并不难,目标球靠近中袋,唯一要小心的就是撞到中袋袋角,严谨如塞尔比不会不知道这一点,但最后还是撞了,这恐怕主要是技术控制失误吧,又不是几库后撞到袋角,你可以说是运气差,那是第一库就撞上了,完全归咎于运气差是不合适的。 上面说的几点粗浅意见,我相信只要看过几年球的都知道,并不需要真的多懂球。然而,我们的“懂球帝”sullivanfan先生似乎并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呢?我可不懂了。
也说说决赛那个复位问题 开始我以为塞尔比的解球只是第三杆有问题,后来才发现塞尔比比我最初设想的还恶劣。 大家请看图片,依次是塞尔比第一到第四杆解球的截图。注意看,咖啡球的最上方有三个小光点,第一张图是白球最初的位置也就是准确的位置,白球接近最左边的光点。实际上裁判的第一次复位就已经出现了大的偏差,看第二张图,白球碰到的是最右边的光点,第二次复位(第三张图)更离谱,乍看之下第三次复位(第四张图)最接近原位,我最初也是这么认为的,可惜那是视角问题,不像前三幅图球在屏幕中间,第四幅图的球在屏幕左边,所以裁判的第三次复位还是有问题。这很好解释,毕竟第一次复位就错了,后面很容易继续错下去的。 塞尔比第一杆解球前足足观察思考了两分多钟,试问,如果白球能用普通架杆打右边旋转的话,在白球紧贴咖啡球的情况下,塞尔比怎么可能会选择用前两杆的解球方式?塞尔比第四杆解球时球杆已经将将要擦着咖啡球了,所以白球的原位应该是打不了右边旋转的。塞吧吧主说,第三杆解球,裁判还没复位好,塞尔比就已经拿好普通架杆了,难道他能未卜先知复位不准?塞尔比当然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原因很简单,裁判的第一次复位就已经出现大的偏差了,也就是说,塞尔比第二次解球时已经看到了,只是没想到第二次复位更离谱。 类似于这种复位问题,尤其是位置很微妙的时候,解球的球员比任何人都要清楚得多,包括裁判,所以我们常常看到裁判复位出现细微偏差的时候,基本都是解球的球员纠正的。说塞尔比不知道复位有问题,那简直是痴人说梦。 本身是黑的东西,是怎么洗都不可能洗白的。
谁是小丑?—四驳sullivanfan 先生的火箭风度论 我为什么认定火箭的几杆爆杆解球是战术的一部分呢?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理由: 第一,火箭的爆杆解球在这场比赛里是贯穿始终的。sullivanfan 先生说:“火箭对塞尔比大力解斯诺克并不是战术,而是放弃。否则他应该第一盘就开始乱解。”火箭在第一盘确实没有大力解,那是因为第一盘乃至1-8盘都没有出现容易解漏的斯诺克,但是第九盘出现了这样的斯诺克,火箭就爆杆解了,所以火箭虽然不是从第一盘就开始大力解,但完全可以说他是从一开始就爆杆解的。那么,既然火箭在前面阶段和后面阶段,在领先和落后时都有过爆杆,就不好说他的爆杆是因为“气急败坏,放弃治疗”了。 第二,火箭在最后三局的逆天表现。火箭以前当然有事实上放弃的时候,一般都是大比分落后才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是,这场半决赛的最后阶段,火箭爆杆时也就落后一局,硬要说他28局30局“气急败坏,放弃治疗”了,却能在接下来的三局打出逆天表现,实在难以让人信服。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条理由,是我认为火箭在当时情境下的爆杆是可以提高他这场比赛胜率的。sullivanfan 先生说:“大力解球爱咋咋地的解斯诺克无论是在这一局,还是在这一场比赛,都只会降低己方胜率。”大力解斯诺克是不是都只会降低己方胜率,这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得看具体情况,有时候不但不会降低己方胜率,反而能提高。比方说,甲领先几十分但还没超分,被乙做了杆很难的斯诺克,红球极度分数,彩球也没难度,这时候就应该大力解,寄望于踢死红球或彩球,增加乙的逆转难度,从而提高己方胜率。那么,我们再来看看火箭的五杆爆杆的具体情况(决胜局的爆杆是sullivanfan 先生也认为不是乱解的,所以不算在内)。这五杆爆杆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本身斯诺克很容易解漏然后解不到就马上被超分或延分的情况,如28局那杆和30局第三杆就是,这时候实际上已经没有“试错空间”了,无论怎么解基本都是输,更多的是无奈,爆杆解碰碰运气完全是无可厚非的。另一类是剩下的三杆爆杆,是不是战术我们主要看的是这三杆,它们又有个共同点:就是当时火箭本身已经落后了几十分而且斯诺克也是不管怎么解都很容易解漏。sullivanfan 先生不是很喜欢算各种概率吗?那何不精确地算出胜率来比一下呢?算一下不大力解解漏的概率是多少,没解漏的话在本身已经落后几十分的情况下再和塞尔比纠缠后胜率是多少,算一下不大力解的总的胜率是多少,大力解的胜率又是多少。我是没本事精确算出来的,只知道不管怎么解胜率都已经很低,爆不爆杆也差不了多少。再有请sullivanfan 先生算一下这局本身胜率就很低的情况下,如果火箭继续纠缠过多消耗精力乃至陷入塞尔比的节奏里,这场比赛的胜率是多少,而火箭爆杆解球,不过多纠缠,让比赛处在自己的节奏里,这场比赛的胜率又是多少。我也是没本事精确算出来的,只知道现在这么打肯定比过多消耗精力乃至陷入塞尔比的节奏胜率更高。火箭本场比赛的战术是明确且合理的,就是要尽量保持自己的节奏,避免陷入塞尔比的节奏:进攻打得非常坚决;很难逆转的局就战略性放弃,如14局只被超了一杆斯诺克就直接认输;当局本身胜率已经很低的情况,就不和塞尔比过多纠缠,如那三杆爆杆。从比赛的进程可以看出,平均每局十几分钟的节奏是更有利于火箭的。有人可能会问,那为什么火箭大部分时间还落后呢?那是因为火箭整场比赛的状态实在不怎么样,试想一下,自己状态非常一般了,再和塞尔比过多纠缠乃至陷入他的节奏的话,我敢说30局过后绝对不止落后两局,那还怎么逆转呢?总不能指望火箭打出更逆天的表现吧。 Sullivanfan先生说:“大力解球,如果决赛对威尔逊也是见斯诺克就大力抡,也算一条好汉。”“你让火箭以后对上塞尔比逢斯诺克就大力解,看看打十场能不能赢一场。”这些话真是让人啼笑皆非,说得好像有谁认为见斯诺克就大力解能提高胜率似的,说得好像火箭本场比赛见斯诺克就大力解似的。实际上,并没有谁会傻到认为见斯诺克就大力解是一种战术,最多只是认为在特定情况下大力解斯诺克是可以提高比赛胜率的,是可以成为一种合理战术的,。sullivanfan 先生这么说,我并不奇怪,因为这是他的一贯伎俩。比如,别人在质疑塞尔比磨的时候,他就说:“分数领先打死几个球是任何斯诺克球员都会采取的战术。”这种再常规不过的战术谁会去指责塞尔比呢?人们质疑的其中一点是塞尔比分数没领先时就故意把高分彩球和红球踢死。sullivanfan 先生的这种伎俩就相当于他拿煤灰把对手的脸涂花,然后得意洋洋地宣布说:看这个小丑,多可笑啊!那么大家瞧瞧吧,谁才是真正可笑的那个人呢?
三驳sullivanfan先生的火箭风度论 才发现sullivanfan先生的几点补充说明还有续写,那就再来说几句。 续写有云:“具体到比赛中,如果 奥沙利文去大力解球,是充分分析线路后,有意愿去解到(虽然是同样大力碰运气),甚至解球时和解球完后和裁判、对手笑一下,表示我很无奈,被持续做只能这样应对,相信绝对没有人会去指责他。”看到这句话,倒让我真的笑了一下。如此重要的比赛已到最后阶段,大局小局分都落后,被做了难解的斯诺克,有些无奈地选择爆杆,打完后还大漏,“笑一下”?那也得球员笑得出来才行吧。况且,既然是“很无奈,被持续做只能这样应对”,那不管笑没笑,都谈不上不尊重对手吧。续写又有云:“ 但事实呢,线路看也不看,姿势也不摆好,随便这样捅一杆”,我有点怀疑我和sullivanfan先生看的不是同一场比赛。“姿势也不摆好”,纯属张口就来,没这回事的,至于“线路看也不看”,既然是爆杆,基本看运气,多看线路干嘛?如果要“充分分析线路”,那何必爆杆呢?但是实际上,火箭出杆前还是看过几下的,sullivanfan先生断言并不是在看线路,虽然我想不出那时候火箭除了看线路还能看什么,看风景吗?如果按sullivanfan先生的标准看的话,第9局和最后一局的两杆爆杆也是“线路看也不看,姿势也不摆好,随便这样捅一杆”的。 sullivanfan先生口口声声说火箭在“27-30局”“气急败坏,放弃治疗”了,我又特意看了一遍第四阶段,注意到两个细节:中场休息后(也就是28局后)火箭是笑着返场的,第30局一颗篮球偏得离谱,火箭自己都难为情地笑了起来,怎么看都不像是“气急败坏”该有的样子。事实上,整场比赛火箭都没有情绪失控的迹象。据说sullivanfan先生这段时间是“足不出户”的,那何不再心平气和地看一遍这场比赛呢?尤其是第四阶段,免得再说出更多的昏话来。
再驳sullivanfan先生的火箭风度论 sullivanfan先生又写了几点补充说明,似乎是为我的那篇反驳文章而发,然而说的都是一些无关宏旨的话,唯一的新意是,最后那个爆杆不算乱解了,第9局那杆爆杆sullivanfan先生没提,大概也不算乱解的,那么现在是只有“27-30局”的四杆爆杆还算乱解。这真是,不补充还好,一补充吧,有两个大大的疑问不禁从我脑中升起: 第一,我很好奇sullivanfan先生具体是从哪杆开始认为火箭在乱解的。sullivanfan先生曾在他的长文里制定过一个标准:“如果比赛中真的做成了无解斯诺克,或者红球极度分散,怎么解都大概率漏机会的情况下,偶尔乱解一杆当然无可厚非”,按这个标准的话,“27-30局”的四杆爆杆的前两杆正是属于“无可厚非”的情况,假如没有后两杆爆杆,是不是就不存在乱解了?总不能说,因为后两杆的存在,所以本来“无可厚非”的前两杆也变成乱解了。再有,后两杆是以什么标准判定乱解的?如果后两杆是乱解,那为什么第9局的爆杆不算乱解?我猜sullivanfan先生是不敢具体分析的,因为他是只能这样模模糊糊的。就像刚开始是模糊地说“连续五六杆”,我的反驳文章一出,教了他个乖,知道不确了,“五六杆”是不说了,然而仍旧是模糊的“27-30局”。模糊当然有模糊的好处,什么“五六杆”啦,什么明明只有28、30局有爆杆,偏偏要说成“27-30局”啦,“这么”多局“这么”多杆,还不得把一些人唬住了?可惜,有一利必有一弊,模糊固然能唬人,但同时也就缺乏坚实的理由。那具体些吧,又会露馅,比如前两杆爆杆不是和sullivanfan先生的标准自相矛盾了吗?再比如,那杆粉球爆杆,火箭明明先试了一次薄边解球的,可见即便是爆杆最多的30局,火箭也并不都是大力解球的,这不分明是在打sullivanfan先生的脸吗?可是,您是要论证“ 火箭此战中的表现是缺乏体育精神严重丧失风度的”,如果没有坚实的理由,纯粹只是自己感觉是这样,那么所谓的“论证”是只能归之为臆想的。 第二,sullivanfan先生说,最后一局的爆杆不算乱解,是因为当时火箭知道“有机会胜利了”,这大概是不错的。那么,请问sullivanfan先生,您又是怎么判定火箭在“27-30局”是“放弃治疗”没有“机会胜利了”呢?我们知道,火箭在28局和30局爆杆的时候,都仅仅只是落后塞尔比一局而已,常识告诉我们,仅落后一局完全是还有“机会胜利”的。sullivanfan先生提出了很不寻常的主张,不寻常的主张需要不寻常的理由,如果没有的话,那么对不起,也只能归之为臆想。 这回,sullivanfan先生标榜自己是“一个独立思想的人”了,但是如果所谓的“独立思想”只是臆想的话,那么就像有些球迷所表达的:一个人越是缺什么就越爱标榜什么。
再驳sullivanfan先生的火箭风度论 sullivanfan先生又写了几点补充说明,似乎是为我的那篇反驳文章而发,然而说的都是一些无关宏旨的话,唯一的新意是,最后那个爆杆不算乱解了,第9局那杆爆杆sullivanfan先生没提,大概也不算乱解的,那么现在是只有“27-30局”的四杆爆杆还算乱解。这真是,不补充还好,一补充吧,有两个大大的疑问不禁从我脑中升起: 第一,我很好奇sullivanfan先生具体是从哪杆开始认为火箭在乱解的。sullivanfan先生曾在他的长文里制定过一个标准:“如果比赛中真的做成了无解斯诺克,或者红球极度分散,怎么解都大概率漏机会的情况下,偶尔乱解一杆当然无可厚非”,按这个标准的话,“27-30局”的四杆爆杆的前两杆正是属于“无可厚非”的情况,假如没有后两杆爆杆,是不是就不存在乱解了?总不能说,因为后两杆的存在,所以本来“无可厚非”的前两杆也变成乱解了。再有,后两杆是以什么标准判定乱解的?如果后两杆是乱解,那为什么第9局的爆杆不算乱解?我猜sullivanfan先生是不敢具体分析的,因为他是只能这样模模糊糊的。就像刚开始是模糊地说“连续五六杆”,我的反驳文章一出,教了他个乖,知道不确了,“五六杆”是不说了,然而仍旧是模糊的“27-30局”。模糊当然有模糊的好处,什么“五六杆”啦,什么明明只有28、30局有爆杆,偏偏要说成“27-30局”啦,“这么”多局“这么”多杆,还不得把一些人唬住了?可惜,有一利必有一弊,模糊固然能唬人,但同时也就缺乏坚实的理由。那具体些吧,又会露馅,比如前两杆爆杆不是和sullivanfan先生的标准自相矛盾了吗?再比如,那杆粉球爆杆,火箭明明先试了一次薄边解球的,可见即便是爆杆最多的30局,火箭也并不都是大力解球的,这不分明是在打sullivanfan先生的脸吗?可是,您是要论证“ 火箭此战中的表现是缺乏体育精神严重丧失风度的”,如果没有坚实的理由,纯粹只是自己感觉是这样,那么所谓的“论证”是只能归之为臆想的。 第二,sullivanfan先生说,最后一局的爆杆不算乱解,是因为当时火箭知道“有机会胜利了”,这大概是不错的。那么,请问sullivanfan先生,您又是怎么判定火箭在“27-30局”是“放弃治疗”没有“机会胜利了”呢?我们知道,火箭在28局和30局爆杆的时候,都仅仅只是落后塞尔比一局而已,常识告诉我们,仅落后一局完全是还有“机会胜利”的。sullivanfan先生提出了很不寻常的主张,不寻常的主张需要不寻常的理由,如果没有的话,那么对不起,也只能归之为臆想。 这回,sullivanfan先生标榜自己是“一个独立思想的人”了,但是如果所谓的“独立思想”只是臆想的话,那么就像有些球迷所表达的:一个人越是缺什么就越爱标榜什么。
驳sullivanfan先生《世锦赛半决赛火箭大力解球有无风度 本来么,塞尔比输了重要性不言而喻的世锦赛半决赛后抱怨几句,虽说有些失态,就像火箭讲的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是塞尔比的球迷跟在自己的偶像后面说火箭不尊重人的话,也不值得去多反驳。但是sullivanfan先生是火箭球迷,却写了一篇文章来论证“ 火箭此战中的表现是缺乏体育精神严重丧失风度的”,这让我非常诧异,倒不是说火箭的球迷就不可以质疑或批评火箭,让我诧异的是,自称“老火迷”的sullivanfan先生在论证时居然是这么地逻辑混乱,事实不清: 文章很长,论据也有四条之多,但是其中第二条说的是“ 塞尔比经常性做斯诺克有无原则或者道德问题”,这和火箭有无风度毫无关系。实际上,并没有几个人在赛后说塞尔比这场球磨,更没人说塞尔比不应该做斯诺克,不应该多防守。难道证明了塞尔比在这场球没有道德问题,就能反证火箭有失风度了?这是什么逻辑呢?所以,这第二条论据纯属无的放矢,大可以不必写的。 第三条论据的逻辑也很奇怪,你是要证明“ 火箭此战中的表现是缺乏体育精神严重丧失风度的”,又不是要证明赛后为什么骂火箭的人少,比赛的输赢和舆论的风向和火箭有无风度有什么关系呢?在sullivanfan先生看来,似乎现场弹幕骂火箭的球迷多,就可以说明火箭缺乏体育精神了。果真如此的话,那网上骂塞尔比磨的球迷可谓多矣,该可以证明塞尔比确实磨了吧?然而并不能,因为sullivanfan先生说了:说塞尔比磨的都是伪球迷!这真是,你说是就是,你说不是就不是,让人怎么说好呢? 所以,真正在论证火箭缺乏风度的只有第一条和第四条。可惜的是,第一条的第一句话就错了,和事实不符,火箭并不是“ 逢斯诺克就胡乱大力解球”。以sullivanfan先生认为有争议的第四阶段为例,至少26局一杆和33局的两杆斯诺克,火箭并没有大力解球。其中33局的第一杆斯诺克,红球贴边库,轻解不大会漏,火箭自然不会大力解,26局的那杆斯诺克,红球很散,轻解基本漏,但火箭也没有爆杆,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火箭领先了47分,黄球靠近边库有保障,所以宁愿轻解给塞尔比留机会,也不去爆杆,大力解万一把黄球踢出来,那不是亏了?可见,并不是像sullivanfan先生说的那样“ 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火箭全部是超大力解球”,而是恰恰相反,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火箭都并不一定超大力解球。sullivanfan先生说:“如果比赛中真的做成了无解斯诺克,或者红球极度分散,怎么解都大概率漏机会的情况下,偶尔乱解一杆当然无可厚非”,这是对的,但是他难道不知道火箭28局的爆杆和30局第一杆爆杆正是这种无可厚非的情况吗?sullivanfan先生又说:“绝大 部分的斯诺克通过分析线路,掌握力度,多次试错重解(一般三杆以内)都是可以有效化解的,只是需要付出一些罚分的代价”,这也没错,然而sullivanfan先生印象最深的30局那杆粉球的超大力解球恰恰是例外,火箭开始薄粉球失败后,如果分数领先或落后不多,当然可以再试错重解的,可惜当时只要再失误一杆就要被超分了,继续薄球很难,吃库轻解,力量小点直接超分力量大点容易留机会,这时候爆一杆又有什么问题呢?既然已经说到这里了,那就索性把第四阶段剩下那两杆爆杆的情况也说一下。第33局的那杆爆杆,早就有职业球员解释过了,当时白球和红球的距离较近,母球相对可控,不容易漏,其时火箭分数领先,但彩球位置毫无保障,爆杆解是寄希望于能破坏彩球球形的,我认为这解释是合理的,这可以和接着的那个斯诺克作对比,塞尔比在火箭爆杆形成斯诺克后,马上反做了一个斯诺克,这时候,白球和红球相距较远,大力解的话母球和目标球都会失控,就不划算了,所以火箭选择了轻解。而第30局的第二杆爆杆,斯诺克做得蛮死的,唯一的一颗红球靠近底库同时又离袋口比较近,虽然不是属于红球极度分散的情况,却也是轻解很容易解漏的情况,小局分数又落后,大力来一杆算不上怎么有失风度吧?sullivanfan先生的文章洋洋洒洒三四千言,据说要论证“ 火箭此战中的表现是缺乏体育精神严重丧失风度的”,却连最基本的爆杆的具体情况都懒得分析,也就无怪乎整篇文章多是废话和昏话了。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第四条论据。除去诸多废话之外,主要捋了下半决赛的进程,大意是:开始火箭打得非常认真,比分落后之后压力越来越大,终于在第四阶段奔溃了,开始大力胡乱解球。可惜,这又是和事实不符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回看下录像,火箭早在第9局的时候就有一杆超大力解球,和30局的第二杆爆杆类似,当时火箭小局分数落后,台面仅有的一颗红球轻解容易漏,于是就爆了一杆,当时火箭大比分5:3领先,第二阶段刚开始,无论如何火箭应该都还没“心浮气躁,气急败坏,放弃治疗”吧?然而自称“老火迷”的sullivanfan先生连这点基本事实都没搞清楚,我倒觉得,并不是火箭“心浮气躁,气急败坏”
驳sullivanfan先生《世锦赛半决赛火箭大力解球有无风度 本来么,塞尔比输了重要性不言而喻的世锦赛半决赛后抱怨几句,虽说有些失态,就像火箭讲的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是塞尔比的球迷跟在自己的偶像后面说火箭不尊重人的话,也不值得去多反驳。但是sullivanfan先生是火箭球迷,却写了一篇文章来论证“ 火箭此战中的表现是缺乏体育精神严重丧失风度的”,这让我非常诧异,倒不是说火箭的球迷就不可以质疑或批评火箭,让我诧异的是,自称“老火迷”的sullivanfan先生在论证时居然是这么地逻辑混乱,事实不清: 文章很长,论据也有四条之多,但是其中第二条说的是“ 塞尔比经常性做斯诺克有无原则或者道德问题”,这和火箭有无风度毫无关系。实际上,并没有几个人在赛后说塞尔比这场球磨,更没人说塞尔比不应该做斯诺克,不应该多防守。难道证明了塞尔比在这场球没有道德问题,就能反证火箭有失风度了?这是什么逻辑呢?所以,这第二条论据纯属无的放矢,大可以不必写的。 第三条论据的逻辑也很奇怪,你是要证明“ 火箭此战中的表现是缺乏体育精神严重丧失风度的”,又不是要证明赛后为什么骂火箭的人少,比赛的输赢和舆论的风向和火箭有无风度有什么关系呢?在sullivanfan先生看来,似乎现场弹幕骂火箭的球迷多,就可以说明火箭缺乏体育精神了。果真如此的话,那网上骂塞尔比磨的球迷可谓多矣,该可以证明塞尔比确实磨了吧?然而并不能,因为sullivanfan先生说了:说塞尔比磨的都是伪球迷!这真是,你说是就是,你说不是就不是,让人怎么说好呢? 所以,真正在论证火箭缺乏风度的只有第一条和第四条。可惜的是,第一条的第一句话就错了,和事实不符,火箭并不是“ 逢斯诺克就胡乱大力解球”。以sullivanfan先生认为有争议的第四阶段为例,至少26局一杆和33局的两杆斯诺克,火箭并没有大力解球。其中33局的第一杆斯诺克,红球贴边库,轻解不大会漏,火箭自然不会大力解,26局的那杆斯诺克,红球很散,轻解基本漏,但火箭也没有爆杆,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火箭领先了47分,黄球靠近边库有保障,所以宁愿轻解给塞尔比留机会,也不去爆杆,大力解万一把黄球踢出来,那不是亏了?可见,并不是像sullivanfan先生说的那样“ 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火箭全部是超大力解球”,而是恰恰相反,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火箭都并不一定超大力解球。sullivanfan先生说:“如果比赛中真的做成了无解斯诺克,或者红球极度分散,怎么解都大概率漏机会的情况下,偶尔乱解一杆当然无可厚非”,这是对的,但是他难道不知道火箭28局的爆杆和30局第一杆爆杆正是这种无可厚非的情况吗?sullivanfan先生又说:“绝大 部分的斯诺克通过分析线路,掌握力度,多次试错重解(一般三杆以内)都是可以有效化解的,只是需要付出一些罚分的代价”,这也没错,然而sullivanfan先生印象最深的30局那杆粉球的超大力解球恰恰是例外,火箭开始薄粉球失败后,如果分数领先或落后不多,当然可以再试错重解的,可惜当时只要再失误一杆就要被超分了,继续薄球很难,吃库轻解,力量小点直接超分力量大点容易留机会,这时候爆一杆又有什么问题呢?既然已经说到这里了,那就索性把第四阶段剩下那两杆爆杆的情况也说一下。第33局的那杆爆杆,早就有职业球员解释过了,当时白球和红球的距离较近,母球相对可控,不容易漏,其时火箭分数领先,但彩球位置毫无保障,爆杆解是寄希望于能破坏彩球球形的,我认为这解释是合理的,这可以和接着的那个斯诺克作对比,塞尔比在火箭爆杆形成斯诺克后,马上反做了一个斯诺克,这时候,白球和红球相距较远,大力解的话母球和目标球都会失控,就不划算了,所以火箭选择了轻解。而第30局的第二杆爆杆,斯诺克做得蛮死的,唯一的一颗红球靠近底库同时又离袋口比较近,虽然不是属于红球极度分散的情况,却也是轻解很容易解漏的情况,小局分数又落后,大力来一杆算不上怎么有失风度吧?sullivanfan先生的文章洋洋洒洒三四千言,据说要论证“ 火箭此战中的表现是缺乏体育精神严重丧失风度的”,却连最基本的爆杆的具体情况都懒得分析,也就无怪乎整篇文章多是废话和昏话了。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第四条论据。除去诸多废话之外,主要捋了下半决赛的进程,大意是:开始火箭打得非常认真,比分落后之后压力越来越大,终于在第四阶段奔溃了,开始大力胡乱解球。可惜,这又是和事实不符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回看下录像,火箭早在第9局的时候就有一杆超大力解球,和30局的第二杆爆杆类似,当时火箭小局分数落后,台面仅有的一颗红球轻解容易漏,于是就爆了一杆,当时火箭大比分5:3领先,第二阶段刚开始,无论如何火箭应该都还没“心浮气躁,气急败坏,放弃治疗”吧?然而自称“老火迷”的sullivanfan先生连这点基本事实都没搞清楚,我倒觉得,并不是火箭“心浮气躁,气急败坏”
戴维斯是被亨得利打下王位的吗? 斯诺克历史上,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是戴维斯时代,到了九十年代就进入了亨得利时代。有种观点是,九十年代初的戴维斯犹在巅峰,只不过出来了更强的亨得利,被亨得利从王位上打下来了。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亨得利绝对统治球坛的1990到1996年,戴维斯在传统的三大赛是如何出局的: 一.世锦赛:90年半决赛被怀特16比14击败,91年半决赛被帕洛特16比10击败,92年1/16决赛被埃伯顿10比4击败,93年1/8决赛被麦克马努斯13比11击败,94年半决赛被亨得利16比9击败,95年1/16决赛被安迪汉克斯10比7击败,96年1/4决赛被埃伯顿13比10击败。 二.英锦赛:90年决赛被亨得利16比15击败,91年1/8决赛被瓦塔纳9比6击败,92年半决赛被帕洛特9比5击败,93年1/4决赛被奥沙利文9比6击败,94年1/16决赛被哈罗德9比6击败,95年1/32决赛被史蒂芬李9比6击败,96年1/8决赛被达赫迪9比5击败。 三.大师赛:90年半决赛被帕洛特6比2击败,91年1/8决赛被福尔兹5比4击败,92年1/4决赛被福尔兹5比4击败,93年1/4决赛被麦克马努斯5比4击败,94年1/8决赛被埃伯顿5比2击败,95年1/8决赛被格里菲斯5比3击败,96年1/4决赛被麦克马努斯6比4击败。 由上可知,七年间戴维斯在三大赛总共也就输了亨得利两次,反倒是输了帕洛特,埃伯顿,麦克马努斯各三次。实际上,进入九十年代的戴维斯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很难打进三大赛的决赛,对像他这种级别的球员来说,也就意味着走下巅峰了。所以,戴维斯并不是被亨得利打下王位的,即使没有亨得利的出现,戴维斯在九十年代也已经失去统治力了。
巨头们的完美赛季 如果以两圈大满贯为巨头的最低标准的话,那么斯诺克历史上称得上巨头的也就区区六个人:戴维斯,亨得利,奥沙利文,希金斯,马威,塞尔比。而下面的几个赛季,我觉得可以称之为各自的完美赛季: 一.1987-88赛季:戴维斯的完美赛季,单赛季包揽三大赛外加两个其他排名赛冠军。 二.1989-90赛季和1995-96赛季:亨得利的完美赛季,89-90单赛季包揽三大赛外加两个其他排名赛冠军,95-96单赛季包揽三大赛外加一个其他排名赛冠军。 三.2002-03赛季:马威的完美赛季,单赛季包揽三大赛。 四.2010-11赛季:希金斯的完美赛季,单赛季包揽世锦赛和英锦赛外加一个威尔士,按理说这个成绩比其他几位逊色,但是考虑到因为赌球禁赛的关系,希金斯实际上只打了半个赛季,总共也就参加了五站排名赛,结果拿走了整个赛季里分量最重的三个排名赛冠军,堪称完美。 五.2016-17赛季:塞尔比的完美赛季,单赛季五冠,包揽世锦赛和英锦赛。 几位巨头在各自的完美赛季里展现出了惊人的统治力,不过似乎也预示了各自的盛极而衰,以三大赛的成绩看,戴维斯在87-88赛季后总共只拿了一个世锦赛和一个大师赛,亨得利在95-96赛季后总共只拿了一个世锦赛和一个英锦赛,马威在02-03赛季后,直到今年才再度问鼎世锦赛,希金斯在10-11赛季后至今无三大赛入账。所以,留下了两个疑问:第一,塞尔比会步前辈们的后尘盛极而衰吗?第二,奥沙利文会打出类似的完美赛季吗?拭目以待。
巨头们的完美赛季 如果以两圈大满贯为巨头的最低标准的话,那么斯诺克历史上称得上巨头的也就区区六个人:戴维斯,亨得利,奥沙利文,希金斯,马威,塞尔比。而下面的几个赛季,我觉得可以称之为各自的完美赛季: 一.1987-88赛季:戴维斯的完美赛季,单赛季包揽三大赛外加两个其他排名赛冠军。 二.1989-90赛季和1995-96赛季:亨得利的完美赛季,89-90单赛季包揽三大赛外加两个其他排名赛冠军,95-96单赛季包揽三大赛外加一个其他排名赛冠军。 三.2002-03赛季:马威的完美赛季,单赛季包揽三大赛。 四.2010-11赛季:希金斯的完美赛季,单赛季包揽世锦赛和英锦赛外加一个威尔士,按理说这个成绩比其他几位逊色,但是考虑到因为赌球禁赛的关系,希金斯实际上只打了半个赛季,总共也就参加了五站排名赛,结果拿走了整个赛季里分量最重的三个排名赛冠军,堪称完美。 五.2016-17赛季:塞尔比的完美赛季,单赛季五冠,包揽世锦赛和英锦赛。 几位巨头在各自的完美赛季里展现出了惊人的统治力,不过似乎也预示了各自的盛极而衰,以三大赛的成绩看,戴维斯在87-88赛季后总共只拿了一个世锦赛和一个大师赛,亨得利在95-96赛季后总共只拿了一个世锦赛和一个英锦赛,马威在02-03赛季后,直到今年才再度问鼎世锦赛,希金斯在10-11赛季后至今无三大赛入账。所以,留下了两个疑问:第一,塞尔比会步前辈们的后尘盛极而衰吗?第二,奥沙利文会打出类似的完美赛季吗?拭目以待。
巨头们的完美赛季 如果以两圈大满贯为巨头的最低标准的话,那么斯诺克历史上称得上巨头的也就区区六个人:戴维斯,亨得利,奥沙利文,希金斯,马威,塞尔比。而下面的几个赛季,我觉得可以称之为各自的完美赛季: 一.1987-88赛季:戴维斯的完美赛季,单赛季包揽三大赛外加两个其他排名赛冠军。 二.1989-90赛季和1995-96赛季:亨得利的完美赛季,89-90单赛季包揽三大赛外加两个其他排名赛冠军,95-96单赛季包揽三大赛外加一个其他排名赛冠军。 三.2002-03赛季:马威的完美赛季,单赛季包揽三大赛。 四.2010-11赛季:希金斯的完美赛季,单赛季包揽世锦赛和英锦赛外加一个威尔士,按理说这个成绩比其他几位逊色,但是考虑到因为赌球禁赛的关系,希金斯实际上只打了半个赛季,总共也就参加了五站排名赛,结果拿走了整个赛季里分量最重的三个排名赛冠军,堪称完美。 五.2016-17赛季:塞尔比的完美赛季,单赛季五冠,包揽世锦赛和英锦赛。 几位巨头在各自的完美赛季里展现出了惊人的统治力,不过似乎也预示了各自的盛极而衰,以三大赛的成绩看,戴维斯在87-88赛季后总共只拿了一个世锦赛和一个大师赛,亨得利在95-96赛季后总共只拿了一个世锦赛和一个英锦赛,马威在02-03赛季后,直到今年才再度问鼎世锦赛,希金斯在10-11赛季后至今无三大赛入账。所以,留下了两个疑问:第一,塞尔比会步前辈们的后尘盛极而衰吗?第二,奥沙利文会打出类似的完美赛季吗?拭目以待。
说说吉米怀特的世锦赛五连亚 吉米怀特大概是唯一一位因世锦赛亚军而名垂史册的斯诺克球员,尤其是他在90年代的世锦赛五连亚,其传奇性堪比亨得利的世锦赛五连冠。但是,传奇归传奇,同样不能忽视的是其时代的特殊性。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怀特五次决赛的晋级之路,括号里备注的是对手的成就或年龄: 1990年世锦赛:1/16决赛10:4战胜丹尼福勒(无排名赛冠军),1/8决赛13:6战胜约翰维格(无排名赛冠军),1/4决赛13:5战胜格里菲斯(43岁),半决赛16:14战胜戴维斯。 1991年世锦赛:1/16决赛10:3战胜尼克戴森(无排名赛冠军),1/8决赛13:12战胜尼尔福兹(一个排名赛冠军,86年获得),1/4决赛13:3战胜格里菲斯(43岁),半决赛16:9战胜史蒂夫詹姆斯(一个排名赛冠军,90年获得)。 1992年世锦赛:1/16决赛10:4战胜托尼詹哥(无排名赛冠军),1/8决赛13:11战胜阿林(无排名赛冠军),1/4决赛13:9战胜吉姆维驰(无排名赛冠军),半决赛16:7战胜麦克马努斯(两个排名赛冠军加一个大师赛冠军,分别在94,96,94年获得)。 1993年世锦赛:1/16决赛10:4战胜乔斯威尔(无排名赛冠军),1/8决赛13:6战胜蒙特乔(51岁),1/4决赛13:8战胜泰勒(44岁),半决赛16:9战胜瓦塔纳(三个排名赛冠军,分别在92,94,95年获得)。 1994年世锦赛:1/16决赛10:6战胜比利南凳(无排名赛冠军),1/8决赛13:10战胜尼尔福兹(一个排名赛冠军,86年获得),1/4决赛13:10战胜达赫迪(六个排名赛冠军,其中一个在93年获得,另外五个包括世锦赛都在97年之后获得),半决赛16:8战胜达伦摩根(无排名赛冠军)。 纵观吉米怀特的这些对手,大多是整个职业生涯都无排名冠军的球员,或者是年事已高的名宿(如格里菲斯,泰勒,蒙特乔),或者是初出茅庐还没冠军进账的球员(如麦克马努斯),基本都构不成什么威胁,因此这么多大比分胜出就很好理解了。可以这么说,除了90年的戴维斯外,像整个职业生涯只有一个排名赛冠军的福兹和詹姆斯,或是当时只有一个排名赛冠军入账的瓦塔纳和达赫迪,已经是怀特碰到的最强对手了,这几乎就是保送怀特进决赛。事实上,亨得利的世锦赛五连冠也有着类似的情况。所以说,不管是五连冠的绝对统治还是五连亚的传奇,都和当时其他球员水平普遍低下,顶尖高手稀少有关,这就是时代的特殊性。
简单说说职业斯诺克历史的分期问题 斯诺克最早诞生于1875年,迄今已有将近150年的历史,但是一直要到100年后的1974年,斯诺克才开始职业化进程,而且整个70年代,每年只有一项排名赛,不成规模,到了80年代,随着排名赛数量的逐渐增加,才真正进入职业斯诺克时期,而一般对其分期是这样子的:戴维斯时期,亨得利时期,七五三杰时期。我认为把亨得利之后笼统地称为七五三杰时期并不准确,下面说说我对分期问题的一点浅见: 第一个时期:1981年——1988年,戴维斯时代,八年间总共8个世锦赛冠军,24个三大赛冠军,38个左右的排名赛冠军,史蒂夫戴维斯一人拿下了5个世锦赛冠军,12个三大赛冠军,19个排名赛冠军。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斯诺克刚进入职业化阶段,竞争应该还不激烈,实际上并非如此。斯诺克发展了100多年,到这时候至少从影响力来说,恰恰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竞争还是相当激烈的。虽然并没有另一个旗鼓相当的天皇巨星与戴维斯抗衡,但当时拥有众多的顶尖高手,包括A希金斯,格里菲斯,丹尼斯泰勒,克里夫桑本,吉米怀特等,其中A希金斯和格里菲斯还是大满贯球员。让人称奇的是,面对如此多的高手,戴维斯仍然拿下了全部冠军的半数,戴维斯不愧是传奇中的传奇,他也是唯一获得过BBC年度体育人物的斯诺克球员,实至名归。 第二个时期:1989年——1996年,亨得利时代,八年间总共8个世锦赛冠军,24个三大赛冠军,74个左右的排名赛冠军,史蒂芬亨得利一人拿下了6个世锦赛冠军,17个三大赛冠军,25个排名赛冠军。在这个时期,亨得利占据了绝对统治的地位,世锦赛五连冠,大师赛五连冠,英锦赛三连冠,其统治力之强,无以复加。不过话又得说回来,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亨得利本人拥有超强的实力,但是同样重要的原因是,这个时期恰恰也是目前为止竞争最不激烈的一个时期。当时,戴维斯已渐渐老去,也就对亨得利时代的前期稍稍有点威胁,七五三杰初出茅庐,也就天赋异禀的奥沙利文对亨得利时代的后期稍稍有点冲击。亨得利的对手中称得上顶尖高手的只有吉米怀特和约翰帕洛特,这两人的实力和亨得利相比还是明显差了一截的,两人最终都没有完成大满贯,主要还是受限于自身的实力。不得不说,亨得利生逢其时,这个时期不仅没有天皇巨星与之抗衡,顶尖高手也偏少,甚至连一个大满贯的对手都没有。 第三个时期:1997年——2003年,四大天王时代,七年间总共7个世锦赛冠军,21个三大赛冠军,59个左右的排名赛冠军,四大天王合力拿下了5个世锦赛冠军,14个三大赛冠军,41个排名赛冠军(其中马克威廉姆斯2个/6个/13个,约翰希金斯1个/4个/10个,罗尼奥沙利文1个/3个/9个,史蒂芬亨得利1个/1个/9个)。这是斯诺克的又一个鼎盛时期,随着七五三杰的崛起,一时间居然有四个天皇巨星相互竞争,短短七年,留下了无数经典对决。有人认为亨得利失去统治力是因为自身状态大幅下滑了,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第一,此时亨得利28岁到34岁,对斯诺克这项运动来说正是当打之年,第二,亨得利非常全面,几乎没有短板,不像威廉姆斯走位相对粗糙,所以威廉姆斯准度下降后状态大幅下滑可以理解,放在亨得利身上是说不通的。第三,也没听说亨得利碰到什么大的变故。所以,这个阶段的亨得利即便状态真的下滑了,那也是略微下滑而已,无法继续统治球坛最主要还是竞争陡然加剧,不仅要面对三个旗鼓相当的对手,另外,这个时期的顶尖高手也不少,如艾伯顿,达赫迪,保罗亨特,史蒂文斯等。其中,艾伯顿达赫迪和亨得利年龄相仿,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他们是上个时期亨得利的主要对手,实际上并非如此,艾伯顿和达赫迪两人职业进程非常相似,在亨得利时代都只获得过一个排名赛冠军,而在四大天王时代都获得了四个排名赛冠军,其中还包括一个世锦赛冠军,这也很好理解,一般斯诺克球员都是在30左右状态达到顶峰的,值得注意的是,亨得利统治球坛的时候仅获得了当时排名赛冠军总数的三分之一,而四大天王几乎把这七年的排名赛冠军瓜分殆尽了,所以艾伯顿和达赫迪无疑是在这个时期才跨入顶尖行列的。 第四个时期:2004年——2013年,七五双雄时代,十年间总共10个世锦赛冠军,30个三大赛冠军,80个左右的排名赛冠军,七五双雄拿下了7个世锦赛冠军,13个三大赛冠军,22个排名赛冠军(其中罗尼奥沙利文4个/8个/12个,约翰希金斯3个/5个/10个)。这个阶段,以准度见长的威廉姆斯状态急剧下滑,而亨得利心爱的球杆折断了,年龄也大了,已经很难获得冠军,原本的四大天王变成了二人转。与此同时,80五虎逐一登场,再加上马奎尔,艾伯顿等顶尖高手,斯诺克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球员间的差距也缩小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竞争更加激烈了。所以,最不易爆冷含金量最高的世锦赛冠军虽然主要由七五双雄瓜分,但是其他比赛的冠军分布却日趋分散了。 第五个时期:随着塞尔比在世锦赛上的崛起,显然2014年开始斯诺克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不过为时尚短,后面怎么发展还不好说,至少要再等个四五年后才能定性。
简单说说职业斯诺克历史的分期问题 斯诺克最早诞生于1875年,迄今已有将近150年的历史,但是一直要到100年后的1974年,斯诺克才开始职业化进程,而且整个70年代,每年只有一项排名赛,不成规模,到了80年代,随着排名赛数量的逐渐增加,才真正进入职业斯诺克时期,而一般对其分期是这样子的:戴维斯时期,亨得利时期,七五三杰时期。我认为把亨得利之后笼统地称为七五三杰时期并不准确,下面说说我对分期问题的一点浅见: 第一个时期:1981年——1988年,戴维斯时代,八年间总共8个世锦赛冠军,24个三大赛冠军,38个左右的排名赛冠军,史蒂夫戴维斯一人拿下了5个世锦赛冠军,12个三大赛冠军,19个排名赛冠军。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斯诺克刚进入职业化阶段,竞争应该还不激烈,实际上并非如此。斯诺克发展了100多年,到这时候至少从影响力来说,恰恰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竞争还是相当激烈的。虽然并没有另一个旗鼓相当的天皇巨星与戴维斯抗衡,但当时拥有众多的顶尖高手,包括A希金斯,格里菲斯,丹尼斯泰勒,克里夫桑本,吉米怀特等,其中A希金斯和格里菲斯还是大满贯球员。让人称奇的是,面对如此多的高手,戴维斯仍然拿下了全部冠军的半数,戴维斯不愧是传奇中的传奇,他也是唯一获得过BBC年度体育人物的斯诺克球员,实至名归。 第二个时期:1989年——1996年,亨得利时代,八年间总共8个世锦赛冠军,24个三大赛冠军,74个左右的排名赛冠军,史蒂芬亨得利一人拿下了6个世锦赛冠军,17个三大赛冠军,25个排名赛冠军。在这个时期,亨得利占据了绝对统治的地位,世锦赛五连冠,大师赛五连冠,英锦赛三连冠,其统治力之强,无以复加。不过话又得说回来,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亨得利本人拥有超强的实力,但是同样重要的原因是,这个时期恰恰也是目前为止竞争最不激烈的一个时期。当时,戴维斯已渐渐老去,也就对亨得利时代的前期稍稍有点威胁,七五三杰初出茅庐,也就天赋异禀的奥沙利文对亨得利时代的后期稍稍有点冲击。亨得利的对手中称得上顶尖高手的只有吉米怀特和约翰帕洛特,这两人的实力和亨得利相比还是明显差了一截的,两人最终都没有完成大满贯,主要还是受限于自身的实力。不得不说,亨得利生逢其时,这个时期不仅没有天皇巨星与之抗衡,顶尖高手也偏少,甚至连一个大满贯的对手都没有。 第三个时期:1997年——2003年,四大天王时代,七年间总共7个世锦赛冠军,21个三大赛冠军,59个左右的排名赛冠军,四大天王合力拿下了5个世锦赛冠军,14个三大赛冠军,41个排名赛冠军(其中马克威廉姆斯2个/6个/13个,约翰希金斯1个/4个/10个,罗尼奥沙利文1个/3个/9个,史蒂芬亨得利1个/1个/9个)。这是斯诺克的又一个鼎盛时期,随着七五三杰的崛起,一时间居然有四个天皇巨星相互竞争,短短七年,留下了无数经典对决。有人认为亨得利失去统治力是因为自身状态大幅下滑了,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第一,此时亨得利28岁到34岁,对斯诺克这项运动来说正是当打之年,第二,亨得利非常全面,几乎没有短板,不像威廉姆斯走位相对粗糙,所以威廉姆斯准度下降后状态大幅下滑可以理解,放在亨得利身上是说不通的。第三,也没听说亨得利碰到什么大的变故。所以,这个阶段的亨得利即便状态真的下滑了,那也是略微下滑而已,无法继续统治球坛最主要还是竞争陡然加剧,不仅要面对三个旗鼓相当的对手,另外,这个时期的顶尖高手也不少,如艾伯顿,达赫迪,保罗亨特,史蒂文斯等。其中,艾伯顿达赫迪和亨得利年龄相仿,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他们是上个时期亨得利的主要对手,实际上并非如此,艾伯顿和达赫迪两人职业进程非常相似,在亨得利时代都只获得过一个排名赛冠军,而在四大天王时代都获得了四个排名赛冠军,其中还包括一个世锦赛冠军,这也很好理解,一般斯诺克球员都是在30左右状态达到顶峰的,值得注意的是,亨得利统治球坛的时候仅获得了当时排名赛冠军总数的三分之一,而四大天王几乎把这七年的排名赛冠军瓜分殆尽了,所以艾伯顿和达赫迪无疑是在这个时期才跨入顶尖行列的。 第四个时期:2004年——2013年,七五双雄时代,十年间总共10个世锦赛冠军,30个三大赛冠军,80个左右的排名赛冠军,七五双雄拿下了7个世锦赛冠军,13个三大赛冠军,22个排名赛冠军(其中罗尼奥沙利文4个/8个/12个,约翰希金斯3个/5个/10个)。这个阶段,以准度见长的威廉姆斯状态急剧下滑,而亨得利心爱的球杆折断了,年龄也大了,已经很难获得冠军,原本的四大天王变成了二人转。与此同时,80五虎逐一登场,再加上马奎尔,艾伯顿等顶尖高手,斯诺克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球员间的差距也缩小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竞争更加激烈了。所以,最不易爆冷含金量最高的世锦赛冠军虽然主要由七五双雄瓜分,但是其他比赛的冠军分布却日趋分散了。 第五个时期:随着塞尔比在世锦赛上的崛起,显然2014年开始斯诺克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不过为时尚短,后面怎么发展还不好说,至少要再等个四五年后才能定性。
简单说说职业斯诺克历史的分期问题 斯诺克最早诞生于1875年,迄今已有将近150年的历史,但是一直要到100年后的1974年,斯诺克才开始职业化进程,而且整个70年代,每年只有一项排名赛,不成规模,到了80年代,随着排名赛数量的逐渐增加,才真正进入职业斯诺克时期,而一般对其分期是这样子的:戴维斯时期,亨得利时期,七五三杰时期。我认为把亨得利之后笼统地称为七五三杰时期并不准确,下面说说我对分期问题的一点浅见: 第一个时期:1981年——1988年,戴维斯时代,八年间总共8个世锦赛冠军,24个三大赛冠军,38个左右的排名赛冠军,史蒂夫戴维斯一人拿下了5个世锦赛冠军,12个三大赛冠军,19个排名赛冠军。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斯诺克刚进入职业化阶段,竞争应该还不激烈,实际上并非如此。斯诺克发展了100多年,到这时候至少从影响力来说,恰恰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竞争还是相当激烈的。虽然并没有另一个旗鼓相当的天皇巨星与戴维斯抗衡,但当时拥有众多的顶尖高手,包括A希金斯,格里菲斯,丹尼斯泰勒,克里夫桑本,吉米怀特等,其中A希金斯和格里菲斯还是大满贯球员。让人称奇的是,面对如此多的高手,戴维斯仍然拿下了全部冠军的半数,戴维斯不愧是传奇中的传奇,他也是唯一获得过BBC年度体育人物的斯诺克球员,实至名归。 第二个时期:1989年——1996年,亨得利时代,八年间总共8个世锦赛冠军,24个三大赛冠军,74个左右的排名赛冠军,史蒂芬亨得利一人拿下了6个世锦赛冠军,17个三大赛冠军,25个排名赛冠军。在这个时期,亨得利占据了绝对统治的地位,世锦赛五连冠,大师赛五连冠,英锦赛三连冠,其统治力之强,无以复加。不过话又得说回来,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亨得利本人拥有超强的实力,但是同样重要的原因是,这个时期恰恰也是目前为止竞争最不激烈的一个时期。当时,戴维斯已渐渐老去,也就对亨得利时代的前期稍稍有点威胁,七五三杰初出茅庐,也就天赋异禀的奥沙利文对亨得利时代的后期稍稍有点冲击。亨得利的对手中称得上顶尖高手的只有吉米怀特和约翰帕洛特,这两人的实力和亨得利相比还是明显差了一截的,两人最终都没有完成大满贯,主要还是受限于自身的实力。不得不说,亨得利生逢其时,这个时期不仅没有天皇巨星与之抗衡,顶尖高手也偏少,甚至连一个大满贯的对手都没有。 第三个时期:1997年——2003年,四大天王时代,七年间总共7个世锦赛冠军,21个三大赛冠军,59个左右的排名赛冠军,四大天王合力拿下了5个世锦赛冠军,14个三大赛冠军,41个排名赛冠军(其中马克威廉姆斯2个/6个/13个,约翰希金斯1个/4个/10个,罗尼奥沙利文1个/3个/9个,史蒂芬亨得利1个/1个/9个)。这是斯诺克的又一个鼎盛时期,随着七五三杰的崛起,一时间居然有四个天皇巨星相互竞争,短短七年,留下了无数经典对决。有人认为亨得利失去统治力是因为自身状态大幅下滑了,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第一,此时亨得利28岁到34岁,对斯诺克这项运动来说正是当打之年,第二,亨得利非常全面,几乎没有短板,不像威廉姆斯走位相对粗糙,所以威廉姆斯准度下降后状态大幅下滑可以理解,放在亨得利身上是说不通的。第三,也没听说亨得利碰到什么大的变故。所以,这个阶段的亨得利即便状态真的下滑了,那也是略微下滑而已,无法继续统治球坛最主要还是竞争陡然加剧,不仅要面对三个旗鼓相当的对手,另外,这个时期的顶尖高手也不少,如艾伯顿,达赫迪,保罗亨特,史蒂文斯等。其中,艾伯顿达赫迪和亨得利年龄相仿,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他们是上个时期亨得利的主要对手,实际上并非如此,艾伯顿和达赫迪两人职业进程非常相似,在亨得利时代都只获得过一个排名赛冠军,而在四大天王时代都获得了四个排名赛冠军,其中还包括一个世锦赛冠军,这也很好理解,一般斯诺克球员都是在30左右状态达到顶峰的,值得注意的是,亨得利统治球坛的时候仅获得了当时排名赛冠军总数的三分之一,而四大天王几乎把这七年的排名赛冠军瓜分殆尽了,所以艾伯顿和达赫迪无疑是在这个时期才跨入顶尖行列的。 第四个时期:2004年——2013年,七五双雄时代,十年间总共10个世锦赛冠军,30个三大赛冠军,80个左右的排名赛冠军,七五双雄拿下了7个世锦赛冠军,13个三大赛冠军,22个排名赛冠军(其中罗尼奥沙利文4个/8个/12个,约翰希金斯3个/5个/10个)。这个阶段,以准度见长的威廉姆斯状态急剧下滑,而亨得利心爱的球杆折断了,年龄也大了,已经很难获得冠军,原本的四大天王变成了二人转。与此同时,80五虎逐一登场,再加上马奎尔,艾伯顿等顶尖高手,斯诺克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球员间的差距也缩小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竞争更加激烈了。所以,最不易爆冷含金量最高的世锦赛冠军虽然主要由七五双雄瓜分,但是其他比赛的冠军分布却日趋分散了。 第五个时期:随着塞尔比在世锦赛上的崛起,显然2014年开始斯诺克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不过为时尚短,后面怎么发展还不好说,至少要再等个四五年后才能定性。
火箭决赛全记录 整理了一下火箭迄今为止重要决赛的数据,包括排名赛和重量级邀请赛(大师赛与冠中冠),数据如有遗漏和错误,敬请吧友指正: 1993欧洲公开赛(冬),5:9负于亨得利。 1993英锦赛,10:6战胜亨得利。 1994英国公开赛,9:4战胜瓦塔纳。 1995大师赛,9:3战胜希金斯。 1995泰国公开赛,6:9负于瓦塔纳。 1995英国公开赛,6:9负于希金斯。 1996大师赛,5:10负于亨得利。 1996亚洲精英赛,9:8战胜摩根。 1996德国公开赛,9:7战胜罗宾度。 1997大师赛,8:10负于戴维斯。 1997英锦赛,10:6战胜亨得利。 1998苏格兰公开赛,9:5战胜希金斯。 1999中国公开赛,9:2战胜史蒂芬李。 2000苏格兰公开赛,9:1战胜威廉姆斯。 2000大奖赛,5:9负于威廉姆斯。 2000中国公开赛,9:3战胜威廉姆斯。 2001世锦赛,18;14战胜希金斯。 2001英锦赛,10:1战胜达赫迪。 2003欧洲公开赛,9:6战胜亨得利。 2003英国公开赛,6:9负于亨得利。 2003爱尔兰大师赛,10:9战胜希金斯。 2004大师赛,9:10负于保罗亨特。 2004威尔士公开赛,9:8战胜戴维斯。 2004世锦赛,18:8战胜多特。 2004大奖赛,9:5战胜麦克库奇。 2005大师赛,10:3战胜希金斯。 2005威尔士公开赛,9:8战胜亨得利。 2005爱尔兰大师赛,10:8战胜史蒂文斯。 2005大奖赛,2:9负于希金斯。 2006大师赛,9:10负于希金斯。 2006北爱尔兰杯,6:9负于丁俊晖。 2007大师赛,10:3战胜丁俊晖。 2007大奖赛,6:9负于傅家俊。 2007英锦赛,10:2战胜马奎尔。 2008威尔士公开赛,8:9负于塞尔比。 2008世锦赛,18:8战胜卡特。 2008北爱尔兰杯,9:3战胜哈罗德。 2008上海大师赛,8:10负于沃顿。 2009大师赛,10:8战胜塞尔比。 2009上海大师赛,10:5战胜梁文博。 2010大师赛,9:10负于塞尔比。 2010世界公开赛,1:5负于罗伯逊。 2012德国大师赛,9:7战胜马奎尔。 2012世锦赛,18:11战胜卡特。 2013世锦赛,18:12战胜霍金斯。 2013冠中冠,10:8战胜宾汉姆。 2014大师赛,10:4战胜塞尔比。 2014威尔士公开赛,9:3战胜丁俊晖。 2014世锦赛,14:18负于塞尔比。 2014冠中冠,10:7战胜特鲁姆普。 2014英锦赛,10:9战胜特鲁姆普。 2015大奖赛,7:10负于特鲁姆普。 2016大师赛,10:1战胜霍金斯。 2016威尔士公开赛,9:5战胜罗伯逊。 2016欧洲大师赛,8:9负于特鲁姆普。 2016冠中冠,7:10负于希金斯。 2016英锦赛,7:10负于塞尔比。 2017大师赛,10:7战胜乔佩里。 2017英格兰公开赛,9:2战胜威尔逊。 2017上海大师赛,10:3战胜特鲁姆普。 2017冠中冠,8:10负于墨菲。 2017英锦赛,10:5战胜墨菲。 总结:截止目前,火箭总共打了62场重要决赛(40胜22负),其中包括46场排名赛(31胜15负),12场大师赛(7胜5负),4场冠中冠(2胜2负)。三大赛决赛战胜过火箭的球员有:亨得利,戴维斯,希金斯,保罗亨特,塞尔比。普通排名赛和冠中冠决赛战胜过火箭的球员有:亨得利,瓦塔纳,希金斯,威廉姆斯,丁俊晖,傅家俊,塞尔比,沃顿,罗伯逊,特鲁姆普,墨菲。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