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用户_005V8E5 -
关注数: 20 粉丝数: 4 发帖数: 940 关注贴吧数: 4
学者分析:郑和为什么没有带来“地理大发现”? 在研究郑和下西洋的学者中,中科院自然科学所研究员宋正海称自己是一个“持异见者”。根据他的观点,郑和不能完成地理大发现,由欧洲人发现美洲是历史的必然。他甚至还提出,即使郑和航海到达西欧,今日世界历史格局也不会有根本性不同。   英国海军退役潜艇军官、航海史学家孟席斯历时14年,走访了120多个国家、900多个档案馆、图书馆之后,提出惊人理论:郑和船队早在哥伦布之前72年就航行到美洲;早在达·伽马之前77年就绕过好望角;早在麦哲伦之前一个世纪就完成了环球航行;早在库克之前350年就到达澳洲。孟席斯的新理论震惊了世界。   而在宋正海看来,孟席斯的这些“发现”可比“天方夜谭”。因为郑和的船队根本不可能进行环球航行。   送去金银 换回玩物   宋正海认为,首先,地理大发现需要强大持续的动因,这样的动因在当时的欧洲存在,但在明代中国是不存在的。   从13世纪开始,西方的商人和冒险家们醉心于《马可·波罗游记》所描绘的神话般的东方财富,纷纷做起“黄金梦”。然而,当时土耳其帝国控制了地中海到东方的传统商道。另一条从地中海经埃及由红海通往印度洋的海路,又控制在阿拉伯人手里。在这种形势下,西欧各国迫切想寻找一条绕过地中海通向东方的新航路。这就是地理大发现的强大而持续的动因。   和当时西欧统治者积极支持远航、发展海外事业相反,明代中国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大部分时间实行“海禁”。中国资本主义不发展,便缺乏推动地理大发现的经济动因。   郑和下西洋主要推行怀柔政策,目的不是经济,而是政治。中国古代改朝换代后,新皇帝大多要昭告天下,希望海外各邦臣服新王朝。郑和七次远航归来,怀柔政策已收成效,各国已与朝廷建立政治、外交关系,来华使节盛况空前。当郑和远航的政治目的达到之后,远航再没有了强大动因。   相反,郑和七次航海不仅没有像后来西欧航海家的远航那样带来巨额利润,反而使国库空虚。郑和每次出海,装载大量金银、铜钱、瓷器、丝绸、棉布、铜器、铁农具、铁锅等,而换来的只是专供皇室和贵族官僚享用的奇珍异宝、珍禽异兽、香料、补药和各种奢侈品。每次远航耗资巨大,乃至损害封建统治的基础——小农经济,致使郑和航海被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敌指责为“弊政”,再也无法进行下去。   从唐朝开始,中国航海就名震海外,但自郑和航海壮举后,反而一蹶不振,从此让位于西欧。   “平坦的大地”   宋正海指出,无论是哥伦布向西远航,还是麦哲伦环球航行,之所以能进行,并非出于纯粹的冒险,而是和他们本人及其资助者确信大地是球形这一理念分不开的。但是在中国,地平的大地观却根深蒂固。   明初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宇宙理论是浑天说。浑天说似乎主张大地是球形的,其实它与古希腊宇宙理论对大地球型的理解有本质的不同。浑天说中的球形大地半个在水中,半个在水上。水中的半球并非人世,航行是永远无法到达的。   因此,中国传统的大地观从根本上否定环球航行或东行西达、西行东达的可能性,也不去讨论环球航行问题。相反只会证明,以此为目的的航海是根本徒劳的。   郑和的地图中没有“未知世界”   古希腊学者认为大地是球形,所以发展起包括有经纬度、经纬网和地图投影的小比例尺地图系统。   中国古代地图学制图理论和方法均以平面大地为基础,根本没有考虑大地是球形,甚至连拱形也没有考虑。中国传统地图学属大比例尺地图系统,没有经纬度、经纬网,更没有地图投影。在全国图中,边远地区精度很差,域外各国就无法标绘,而只能以文字说明之。也因为此,尽管古希腊出现不少世界地图,但中国古代一幅也没有过。   《郑和航海图》属于对景图,这种航海图不仅没有目的港的经纬度,而且图上所绘的目的港位置和方位,也并非是实际的位置和方位。用这种航海图导航,无论在开始还是中途,均不知目的港的确切方向,只是利用航线各处的山形、水势、星辰位置等来判别船舶的位置,这样一步步地前进。   而根据经纬度、地球大小和已知世界来绘制的世界地图,就必然要并且也可能对地球的未知世界部分进行较科学的猜测。这种猜测包括:大西洋有多大;从欧洲西海岸向西航行到东方的中国、印度和日本需要多少时间;大西洋中会不会有大块陆地存在等等。这些问题的长期科学猜测,对地理大发现有着推动作用。   但是中国古代似乎从来没有从科学上论证未知世界的存在,也没有提出横越太平洋到西欧去的设想或论证其可能性。尽管史书记载,中国僧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到东方大洋中的扶桑国,但后来也没有从地图学、地理学上去论证它的存在。郑和七次远航,也没有一次向东闯入太平洋去寻找扶桑国,而基本是沿着中国和西洋的传统航线西行。   “地理大发现最根本的条件还是经济动因。”宋正海说,“如果明初中国资本主义有迅速的发展,从而产生强大持续的经济动因,那么封锁海洋政策、皇帝的主观意志、狭隘的大地观以及传统地图的缺陷等不利条件都会改变,并按经济要求而顺向发展。那么中国人也会完成地理大发现的。”
中俄军演俄军的四大主战武器 1图-22M3:中国曾经最大的噩梦.图-22M“逆火”(Backfire)是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在图-22“眼罩”(Blinder)基础上进行了极大的改进设计出的超音速变后掠翼中型战略轰炸机,图中的是最新型的图-22M3,外观上主要的改变是改用了切口状二元进气口。 图-22M既可以进行战略核轰炸,又可以进行战术轰炸--尤其是携带大威力反舰导弹,远距离快速奔袭,攻击美国航空母舰编队。因此图-22M曾经是美苏之间裁军谈判的主要焦点之一。   图-22M的研制要从图-22讲起。1959年美国第一代超音速轰炸机B-58开始批量生产,并投入使用。1961年苏联第一种超音速轰炸机图-22在莫斯科航空节露面,随后装备部队,仅比美国晚两三年。图波列夫没计局于1955中开始设计图-22,58年首次试飞。图-22有四种型别,“眼罩”A和B型执行轰炸任务,C、D型改作侦察和教练用机。该机装两台涡轮喷气发动机,总推力、升限、航程与B-58差不多,但起飞重最比B-58大,最大飞行速度只有M1.5。“眼罩”A的弹舱可带自由下落式的核弹或常规炸弹。B型弹舱内可带AS-4“厨房”式核巡航导弹。   在执行作战任务时,使用加力起飞,爬升到10000米高度,以900千米/小时的速度前进;在距离目标500千米时高度上升到12000米,速度增加到M1.2~1.4;离目标180~270千米时发射导弹,然后继续前飞,以制导导弹飞向目标。图-95熊式战略轰炸机:昔日英豪图-95“熊”式战略轰炸机,是苏联第一种能够穿越北极飞到美国进行战略核轰炸的轰炸机。主要用于跨越北极,攻击美国本土。这种飞机除能执行战略攻击任务外,还可用于执行照相、电子侦察、海上巡逻及反潜等各种任务,为此发展了多个改型。 “熊”(Bear)是北约组织给予该机的绰号。图-95于1951年开始研制,1954年首次试飞,1956年服役,估计产量约300架,早已经停产。图-95航程长,可完成当时的战略任务要求。但速度慢,不适于在3000米以下高度飞行,且自卫能力差。因此当防空技术不断提高后,图-95只能袭击无防空力量的目标,或在夜间使用电子干扰设备进行偷袭,或发射防区外远程导弹。到1993年仍有约230架图-95在服役,其中俄罗斯有170架左右。   图-95采用后掠机翼,翼上装4台涡桨发动机,每台发动机驱动两个大直径反转四叶螺旋桨。这一布局相当独特,同时也使图-95成为最大、最快的涡桨大型飞机。机身细长,翼展和展弦比都很大,平尾和垂尾都有较大的后掠角。机翼为悬臂式中单翼形式,全金属三梁结构,基本上由铝合金制成。机翼内段1/4弦长后掠角37°,外段1/4弦长后掠角35°。展弦比8.4,相对厚度10~13%。外段机翼后缘有液压操纵副翼,副翼上有调整片,副翼前有扰流片,有利于横向操纵。机翼后缘内段装有面积很大的后退式开缝襟翼,起飞时下放30°,升力系数1.67;着陆时下放45°,升力系数1.95。机翼上左右各装3片翼刀。机翼前缘有热空气防冰装置。   机身为半硬壳式全金属结构,截面呈圆形,由机身前段、机身中段和尾段组成,与图-16的机身布置基本相同。前段有透明机头罩、雷达舱、领航员舱和驾驶舱。苏-27侧卫:中俄友好的纽带SU27原型机设计能力完全没有压制F15能力.受军方对提高SU27性能要求刺激,总设计师西蒙诺夫提出改变飞机横截面积,改变气动布局等一系列改进方案.并且在改进方案中巧妙的利用发动机短舱使其成为主支撑的侧面支撑点.为了能提高结构强度,降低重量.大量采用了钛合金设计.这一系列改变按照总设计师的说法是:除了轮胎,主起落架支肋和优秀的K36弹射座椅外,全部部件均要重新设计与制造.   这样一来导致了许多单位与权威人士反对.总设计师抱着必须设计出世界最优秀战斗机理想,找到了非官方战斗研究机构:西伯利亚研究院气动专家卡沙夫斯基诺夫帮忙,卡沙夫斯基诺夫更成为日后SU27气动外形并列创始人.   在总设计师坚持下,留里卡局也同意不采用MIG29的设计,SU27把AL31F改装在上方.这一来使飞机减少了重量,阻力减少,发动机舱更短.由日后的维修工作看,SU27并没有出现留里卡设计局预计可能出现的维修困难情况.   虽然T10-1与SU27外表近似,但是T10-1是传统布局,SU27是随控布局.两者机动性能天差地别.   改进工作与原型机试飞工作是同时进行的.当T-10-1试飞成功时,全新改型机也开始组装.1981年进行了飞行试验,由于改动太大,原来准备批量生产的设备均无法用于现在的改型飞机,一直等到1982年初,在共青城才结束了结构加强型的SU27批量装配准备工作.而MIG29已经于1983年开始交付部队使用.各种压力下,SU27面临可能流产境地现代级驱逐舰-名不虚传的航母杀手“现代”级驱逐舰是一种先进的大型水面战舰,最大排水量达8480吨,大小与美国海军的“提康德罗加”级宙斯盾导弹巡洋舰相仿。   该舰装备一架反潜直升机、48枚防空导弹、8枚反舰导弹,还装备鱼雷、水雷、远程舰炮和复杂的电子战系统。   该级的第一艘“现代”号于1985年进入前苏联海军服役。该舰由俄罗斯圣彼德堡的北方船厂制造,共为俄罗斯海军制造了18艘,目前只有其中的11艘为俄海军现役舰艇,另外6艘已无作战能力,另有一艘尚未加入俄海军现役。此外,俄罗斯还向一东亚国家出口了两艘该级驱逐舰。   “现代”级的战斗系统可使用各种来源的目标指示数据,数据来源包括舰上主动和被动传感设备、舰队中的其它舰只、侦察机或通过舰上起飞的直升机建立起来的通讯数据链。该舰上装备的多通道防御系统使该舰能够同时攻击多个目标。   “现代”级舰上装备“白蛉”式反舰导弹系统。该系统由两组4管发射器组成,安装在前部岛形建筑两侧,向上射角约为15度。全舰共携带8枚3M80E“白蛉”式反舰导弹,北约编号为SS-N-22“日灸”。这种导弹采用掠海飞行方式,速度达2.5马赫,装备300公斤高爆弹头或一枚20万吨当量的核弹头。
苏军米格-25叛逃美日 为苏联带来滚滚财源 1976年9月6日,苏联防空军飞行员维克多-别连科上尉驾驶一架当时世界最神秘最先进的米格-25歼击机,从苏联滨海边疆区丘古耶夫卡市第513歼击航空兵团机场起飞,叛逃日本,导致苏联丧失了许多重要军事机密,蒙受了巨额损失,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随着时间的流失,此次震惊世界的战机叛逃事件为苏军战机做了最为成功的广告,苏联从此开始大量出口先进战机,不仅弥补了损失,还发了一笔大财。  米格-25是苏联航空兵历史上最机密的一个项目,主要任务是拦截和消灭敌方侦察机。设计师把其定位于高空高速飞机。1961年,米格-25原型机在试验中创造了在22670米的升限以3000公里/小时飞行的世界纪录,当时世界上任何一架飞机都无法达到这一性能。60年代末,苏联开始批量生产米格-25歼击机,大量装备部队。  从米格-25研制之初,美军侦察机就一直企图获得有关情报,美国情报机构为此费尽心思,但只能得到苏方故意泄露的一些部分内容。别连科上尉驾驶的米格-25起飞10分钟后,地面失去了与战机的联系,当得知这架飞机已在日本函馆市机场着陆时,苏军司令部已准备开始进行搜索行动。米格-25在日本机场着陆后,日本方面立即将战机转移到远处机库中,机场全部戒严,除美国间谍和军方代表外,不允许任何人进入。日本警方对此案进行相关调查后,最终把飞机移交给了美国人,后者随即把其拆卸,拍照,9月24日,用运输机运到驻日美军基地内,详细研究。此间,苏联方面一直坚决要求美日立即返还米格战机,但都被后者以各种借口拒绝,仅在10月12日才归还苏联,当然是在所有部件已被详细研究、拍照过后。   在归还战机方面,日本人坚持要求苏联专家用苏联船只接收飞机,期限为一个白天,一旦超过期限,日方将不会再接受任何要求。时间宝贵,局势逼人,苏联空军领导层同意了日方的条件。日本人把飞机部件装在13个集装箱中,用铁皮包住钉死,想以此拖延交接进程,但苏军水兵仅在2个小时之内就接收完毕。随螅樟曳⑾至苏交徊鹦逗脱芯康暮奂:椭ぞ荩岢隽?100万美元的赔偿要求,并且得到了满足。但这一数字根本不足以弥补先进战机叛逃对苏联造成的巨额损失。据最保守估计,损失至少为20亿卢布(当时的比价),苏联设计师被迫更改大部分电子系统和其他设备。  似乎,美国人在此战机间谍战中大获全胜,但他们很快就发现,自己弄巧成拙了,反倒帮了苏联一个大忙,为苏军战机做了最好的促销广告。由于米格-25被解密,局势复杂,苏联随后被迫取消了这种战机的出口限制,结果国外订单雪片般飞来,苏联靠战机出口不仅迅速弥补了损失,而且还猛赚一把,同时武装了美国的对手,许多与美国关系不好的国家大量进口这种战机。此后,在米格-25出口带动下,苏联开始大量出口军事装备,净赚数百亿美元的利润。至于飞行员别连科,其动机至今还是个谜,到底是在大雾中迷失了方向,简单的叛逃,还是早已为中情局策反专门等待机会劫机,现在很难查清。
9.18国耻日请不要忘记!!!!!!!!!!!!!!!!!!! 毫无疑问,9月18日,这是一个耻辱的日子。   74年前的这一天,日本军人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村一段,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军队,随即向沈阳东北军精锐第七旅驻地北大营发起进攻。日军袭击了北大营火药库,守护火药库的众多中国士兵从睡梦中惊醒,来不及着装,便被射杀、屠戮。   完全可以想象,74年前的这一天是怎样一个耻辱的日子,驻北大营王以哲旅数逾万人,却被日军铁路守备队第二大队500人一举将营地攻占,王旅仓惶溃退。   19日,日军占领了整个沈阳城。接着,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从此,日本帝国主义把东北变成它的殖民地,全面加强政治压迫、经济掠夺、文化奴役,使东北3000多万同胞,惨遭涂炭,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日本关东军此时在东北的兵力只有1万余人,而东北军留守东北的有20余万人,另有公安、警察部队若干。   血水化成了泪水,惊恐淹没心灵。炮火之中血肉模糊的士兵,刺刀之下受尽凌辱的妇女,睡梦之中身首异处的平民……人们在战火硝烟中苦苦祈祷和平,不是为了信仰,而是为了生存。 即使时光已经飞逝了整整74年,鲜血、泪水和屈辱织成的画面仿佛仍在眼前,对于所有有良知的中国人来说,那段历史已经惨痛到了刻骨铭心的地步。   74年后的这一天,沈阳市的上空将再次响起警报声,以此志死者之哀,亦志反思之痛。我们确实需要更多地以这种方式来纪念那段苦难史实。这样说是因为,如今很多人已经开始淡忘了那个耻辱的日子,一些同胞以"九一八"为吉日,庆祝开业,庆祝婚嫁。一些商家不顾历史的伤疤,把二战中日本军刀、军服作为卖点……很难想象,铭记沉痛历史的刺耳警报,其中夹杂着新人携手、商店开张的喜庆鞭炮和日本军刀、军服的阴魂,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   淡忘者之中甚至包括了教育部门。不仅是选择"九一八"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中小学校少之又少。还包括我们的青少年乃至中年,对那段历史能了解多少?有多少人能说清楚战争为什么不是在边界上或海洋上,而是在沈阳和卢沟桥发生?前段时间北京晚报与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联合进行了民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的市民不知道"七七事变"发生在哪一年,一成半的被访者不知道"七七事变"是怎么回事。更不可思议的是连学生课本中有限的一点抗战内容也正在消失,《狼牙山五壮士》从上海、湖南出版的小学教科书中被删掉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也从五年级的课堂用书贬至"自读课本"。有关人士的解释是"完善生命教育的需要"。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能符合"生命教育"的要求呢?看来我们只能教育孩子,中华民族以后再遇到外敌入侵就立即缴枪投降一途了。   "九一八"事变距今74年,抗日战争胜利距今只有60年,这只是"弹指一挥"的历史瞬间,亲眼见证过那段历史的老人在世的还很多。而现在却有人开始忘记了。 我不知道,淡忘战争的伤痕、屈辱的历史,抛开民族气节和精神操守,长此以往,我们的民族精神还如何塑造?我们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强盛还靠什么?   我之所以把"九一八"这个日子称之为耻辱的日子,是因为在这个日子里曾经发生的事情,有着浓重的屈辱色彩,有着刻骨铭心的伤痛;是因为在这个日子里,有些太多的内涵值得我们反思和警醒。纪念这一时刻,绝不是为了宣泄仇恨,而是为了尊重和缅怀历史,牢记历史创伤;为了吸取历史教训,增强忧患意识和自强精神,教育激励后人不要忘记那个时代中华民族所遭受的屈辱和痛苦以及那个时代不屈不挠的民族英雄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彻底避免历史重演,才能真正理解中华之伟大,和平之珍贵。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