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无效😜 千伏村人
签名是一种态度,我想我可以更酷...
关注数: 120 粉丝数: 86 发帖数: 3,440 关注贴吧数: 12
灵石县两渡镇冷泉村——秦晋古驿道咽喉 灵石县两渡镇冷泉村——秦晋古驿道咽喉   灵石县两渡镇冷泉村古称冷泉关,地处晋中盆地南端,是灵石雀鼠谷的北口,三晋腹地之咽喉,扼南北交通之要冲。 相传冷泉关是汉初汉高祖为北拒匈奴所设,因冷泉寒冷,又处于雀鼠谷北口,按“阴阳而论北者为阳”,所以起名“阳凉关”。 宋史记载为“阳凉北关”。后因关中有一冷泉出名,后来逐步变为冷泉关。明代记载,关内盈盈居民千家,富商巨贾数不胜数。清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四十一卷记载“冷泉镇,在县北四十里,有冷泉北流入汾,镇因以名。灵石口巡司置于此。《志》云:镇有冷泉渡,临汾河,其南三十里有下河门渡,相近又有南山小水渡”。由于冷泉关地处交通要道,便自然成为古代来往商旅的驿站。冷泉关慢慢由最初的军事防御要地演变成商业繁华之地。来往于此的名人雅士留下许多诗句,如:唐朝大诗人李商隐曾夜宿冷泉关并留有佳作《寒食行次冷泉驿》,咏介山汾水之秀,春寒禁火之苦,诗曰: 归途仍近节,旅宿倍思家。独夜三更月,空庭一树花。介山当驿秀,汾水绕关斜。自怯春寒苦,那堪禁火赊。如今的冷泉村已形成新旧两个村落。新冷泉村在旧冷泉村的山脚下。旧村落东面背靠太岳山,坐落于太岳山余脉高高的山峰上。此峰由两涧深沟中突兀出来,直至汾河沿岸。高耸的城门,由青砖砌筑而成,一层为拱形门洞,二层以上为砖木结构,登临其上,汾河沿岸两面峰峦,上下远景,尽收眼底。堡门底道由青石铺设,呈斜坡状直线延伸,形成寨中一条主街道,尽至后山城门。而在纵向街道的两旁,分别建有八条横向的小巷,通过一纵八横把全村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纵向的街道就像蝎子的身子,八条横向的小巷就像蝎子的八条腿。整个村子像一个蝎子,所以人们也叫蝎子村。现在旧冷泉村只住了一个六十多岁的单身汉和他年逾八十的老父亲。因少有人走过,街道上杂草丛生,房屋倒塌,一片破败景象。只是从“怀仁巷”、“耕读第”、“种德锄经”等砖雕匾额仍能想象到当年村内的热闹场面。冷泉村由一个个独立的小院组成,院门或东或西,或南或北,相互之间没有联系,自成一体,只有街巷相连,与其他地方院套院、院连院的格局很不相同。由于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历史风貌,村内院落功能齐全,建筑类型丰富,建筑艺术精美,在建筑风格上体现了惜地节材理念,这对于今天的建筑创作仍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历史上冷泉村曾经辉煌,但从明嘉靖年间开始日益衰落,到解放初期村里只有三百余口人。随着人们迁离古村,冷泉关渐渐被人们遗忘。现如今灵石八景之首的冷泉村已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相信不久的将来冷泉村定会焕发新貌。
山西百亿高速路未通车已千疮百孔:不偷工减料不挣钱 来源:法治周末 2014-10-29 08:11 全文模式(共10页)   一条投资110亿元的高速公路,原定18个月的工期,却近4年才通车,工程被指偷工减料,多处现“豆腐渣”,而一位标段负责人自曝家丑:资质是借来的,不偷工减料就挣不到钱   法治周末记者刘立民   发自山西吕梁   2014年10月16日12时,在沿路人们的一次次期盼中,投资110亿元、历时近4年的山西岢临高速公路终于通车了。   岢临高速公路(以下简称岢临高速)起于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高家会乡西会村,与忻保高速公路立体交叉,途经两市三县的12个乡镇,在吕梁市临县陈家庄村与临离高速公路相接,路线全长125公里,是山西省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前,岢临高速的通车日期曾屡屡“爽约”。   该路于2011年1月全面开工建设,标段合同工期为18个月,按期应于第二年夏完工。据媒体报道,2012年7月,时任山西省交通厅厅长的段建国在检查指导工程质量进度时赞道:又快又好建设,通车指日可待。   孰料,这一“指日”指到2013年国庆节,不知何故未能实现。2014年9月,又传出今年10月1日通车的消息,当人们认为依然是“虚晃一枪”时,真的通车了,好在逾期半个月并不算长。   究其通车难的原因,岢临高速建设管理处官员表示,主要是通车手续繁琐,并非工程进度及质量问题。然而,记者曾接到举报“岢临高速是豆腐渣工程”的视频资料,画面呈现的桥梁隧道裂缝、挡墙护坡松塌和多处偷工减料,令人触目惊心。
中国住房过剩程度,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部分城市的房屋供应已经过剩,这是业界共识。但全国范围内的过剩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一直缺乏数据支撑。昨天,我在国家统计局和主要省份统计局网站上查阅资料时,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中国房屋开发量的确已经过剩,而且过剩程度非常令人震惊!   如果你查阅国家统计局2013年统计公报,是看不任何异常的。根据这个报告,2013年全国房屋施工面积是66.6亿平米;竣工面积是10亿平米,其中住宅是7.9亿平米。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未来6年要实现1亿农村人口进城,那么按照目前城市住宅竣工速度,6年可以提供7.9×6=47.4亿平米的住宅。考虑到部分老旧住宅的拆除,以及城市原有人口住房的改善,这个住宅供应量应该是可以接受的。   昨天下午,当我试图比较常州、无锡、苏州、南京的新建住房量时,对国家统计局的数字产生了疑问。因为按照常州市统计局的数字,2013年当地建筑企业正在施工的房屋面积是1亿平米。而南京、苏州、无锡的数字更大,这样仅仅江苏的四个城市,就有超过4亿平米的房屋在建面积!   打开2013年和2012年江苏省统计公报查看的时候,就更傻了:2013年江苏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竟然是19.3亿平米;竣工面积6.8亿平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4.8亿平米。2012年,这三个数字分别是16.2亿平米5.8亿平米和4.1亿平米。也就是说,如果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正确,仅仅江苏一个省,就占了全国约三分之一的建筑总量。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会不会是江苏统计局昏了头,连续两年的统计数字都是错误的?我带着这个疑问,查阅了浙江省统计局官网上的2013年统计年鉴(提供2012年数据),因为2014年版(提供2013年详细数据)的还没有出来。在这个年鉴中赫然写着,2012年浙江省房屋施工面积高达16.7亿平米,竣工面积高达5.5亿平米。仅仅在绍兴一个地级市,2012年的房屋施工面积就达到了4.7亿平米,竣工面积达到了1.8亿平米!   要知道,绍兴只有500万常住人口,就算100%城镇化,而且每年竣工房屋中只有一半是住宅,也足够给每个人“分配”18平方米。即便不考虑历史存量,只需要最多三年,绍兴的房屋就饱和了。所以,目前绍兴的房屋开发节奏,是寻死的节奏。近日,英语里诞生了一个中国式热词,“no zuo no die”,绍兴显然是在尽全力“zuo”。   为什么省级数据跟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严重背离?主要原因或是统计口径不同:国家统计局的66.6亿平方米施工面积的数字,是从房地产开发企业角度统计的。江苏的19.3亿平米和浙江的16.7亿平米,是从建筑企业的角度统计的。显然,江苏、浙江的口径更接近全口径。因为安居房、单位集资房、乡镇开发的所谓自用房,以及军产房、市政设施等,不会列入房地产开发面积。而这些房子,按照江苏统计公报透露的比例,大概七成是住宅。   我还查阅了广东、山东、河南、福建等省份的数据,大部分省份都是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做法,从房地产开发企业角度统计的,因此都不是全口径数据。所以就出现了广东、山东、河南、福建四个省(其中三个是人口超级大省),房屋开发量没有一个浙江省多的怪现象。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虽然江苏、浙江的数据基本上算是全口径了,但违法建筑,也就是所谓的小产权房,肯定仍未列入统计。但即便不考虑违法建筑(小产权房),江苏一个省一年就新增各类住宅4.8亿平米。如果按照江苏建筑量占全国8分之一计算,那全国每年新增住宅量就是38.4亿平米。未来6年下来,就是230亿平米。假如这些住宅面积一半用来替补拆除的老建筑和改善原有居民生活条件,一半用来安置新进城的农民,这些新移民每人可以对应115平米!   我们还可以换个算法。到2013年年底,中国城镇居民人口是7.3亿人,如果到2020年实现了国家的目标,1亿人进城,那么城镇总人口是8.3亿。仅仅在这6年中新增的住宅面积,就可以给全国每个城镇居民“分”27.7平米。我再次提醒大家,这里面没有计算小产权房。在很多城市,小产权房的开发面积非常惊人!   所以,江苏、浙江统计局的数据告诉我们,国家统计局的房屋施工面积、竣工面积的统计范围是非常有限的,掩盖了我国房屋开发量、供应量严重过剩的本质。而这个过剩,是非常夸张的过剩,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说,一场房地产的暴风雨将不可避免地到来。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