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阵之门 矩阵之门
关注数: 0 粉丝数: 0 发帖数: 204 关注贴吧数: 1
周小川:稳定宏观经济不排除加息可能 央行行长周小川昨天在非洲开发银行集团理事会年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为了使得宏观经济持续稳定,中国不排除继续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甚至其他工具。 李嘉诚发出警告,指内地股市已存在泡沬情况,股民要量力而为…… 周小川说,一直以来中国财政部和央行努力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所以从今年年初开始已经4次提高准备金率,并于3月份加息27个基点,以抑制通胀压力,实现经济更好的发展。 “我们会考虑除货币政策之外的工具,以使得宏观经济持续稳定。所以并不排除任何的可能性来更往前走一步,包括提高准备金率、提高利率甚至其他的工具。”周小川说。 近期公布的宏观经济运行数据显示,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0%,较3月份的3.3%有所回落。但仍然触及警戒线边缘。央行在上周发布的《2007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对通货膨胀表示担心。《报告》指出:“未来价格上行风险依然存在,价格走势值得关注。”不少业内专家也指出,未来物价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预测说,考虑到前期货币增速较快、粮价上涨压力不减、今年CPI翘尾因素较高、资源价格的改革等因素,今年后3个季度通胀压力将进一步上升并保持高位。同时,实际存款利率已连续5个月为负。这种情况下,即便只着眼于纠正负利率水平,加息也很有必要。 在谈到汇率问题时,周小川指出,中国政府已经非常明确地提出将逐步推行灵活的汇率机制。总的原则是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他说:“我相信中国人民币的汇率将会越来越灵活,越来越反映市场供求关系。”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反弹 加息预期进一步增强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至4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259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5%,较一季度略有回升。加上此前陆续公布的新增贷款、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数据,分析人士认为,央行选择加息的时机已经成熟。 投资增速不乐观数据显示,虽然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只比上月高0.2个百分点,但房地产投资加速上涨,4月份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5265亿元,增长27.4%,增速达到2005年以来新高。 数据同时显示,1至4月份新开工项目数开始同比增加。同比增加数目为2121个,而1至3月份是减少2294个。同时,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额降幅明显缩小。1至4月份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额同比减少2.2%,尽管仍在下降,但降幅比上月缩小了近12个百分点。 申银万国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认为,从4月份投资数据来看,毫无疑问为加息提供了新的论据。从投资的增长率来看,25.5%的增长率明显高于年初制定的投资调控目标,仍然偏高;从投资的先行指标来看,未来投资反弹的压力开始加大。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曾表示,希望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能低于去年24%的水平。 摩根大通的研究报告也表示,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存在增速加快的风险,1至4月份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显示,新上马及在建投资项目增速加快,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贷款的反弹、流动性充裕和企业盈利性改善导致自筹资金丰盛。 加息可能性进一步加大 分析人士认为,从数据可以看出,包括房地产在内的部分行业都有强烈的扩张意愿,投资存在继续回升的压力。因此高位加速风险在加大,宏观经济运行产生的货币、信贷紧缩压力仍在“较强”区,加息的可能性仍然不减。 李慧勇认为,由于利率偏低,企业投资冲动仍然很强,未来新开工项目投资增长率很有可能进一步加快,未来投资增长率高位加速的可能很大。因此,5、6月份央行加息的可能性很大。 原中信建投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诸建芳也表示,新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进一步加大了央行加息的可能性,央行有可能最快在本月底采取行动。出于政策稳定性和谨慎性的考虑,加息的幅度仍将是0.27个百分点。 此前陆续公布的新增贷款、CPI数据,已使市场对加息的预期不断升温。甚至有机构发布研究报告称,中国即将进入通货膨胀时代。而市场人士一般认为,加息具有防止通胀、稳定储蓄和控制信贷、控制投资的功效。 中信证券(行情 资讯)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马青则认为,在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投资速度自然会比较高,因此对于25.5%的增长速度,应该完全可以接受。同时,这种增长速度保证了经济总需求平稳高速增长,不会大起大落。不应只关心增长速度,而应关心投资结构。虽然消费仍然保持向上走的趋势,但是消费的变化是缓慢的,因此波动较大的就是投资和出口,如果投资保持这个速度,就说明今年经济将保持平稳快速增长。 但他同时指出,由于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央行肯定不会在下半年数据都有所回落后再进行紧缩,上半年存在加息的可能性,5、6月份加息的可能性很大。 诸建芳认为,除了利率政策,国家还有可能采取其他一些短期政策,如继续对新开工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查,进一步加强对高污染、高能耗项目的控制。此外,从中长期政策来看,要素价格重估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可能继续推进。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