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生之原 化生之原
关注数: 13 粉丝数: 196 发帖数: 2,627 关注贴吧数: 15
浅谈消渴病机(个人见解) 消渴一病多由肺卫实热或元气不足失治误治迁延日久而致 人体元阳如太阳系中之太阳(心),又如地心之热源(肾阳或元阳),不可重生,元阳释放热量,熏陶各个脏腑,熏陶之时脏腑功能活跃,脏之阴阳结合又化生脏腑气津,元阳之热向上会引各个脏腑之津一起上行,而到达华盖,本为太阴,轻巧玲珑,脏本凉,吸入空气中之寒气入体,于元阳之热气相并,化为水津,而能滋润燥土,使之不甚燥热,因通于百脉,所以血中之津亦能得到补给,而肺呼出浊热之气。 假若太阴肺中邪热,犹如天空晴朗燥热,肺金灼热,由下上升之气津如遇炽热之金属,顷刻而消失蒸发,此时肺之燥性不能够将元阳上承之热津化为水浸,一不能滋润燥土(胃),而不能濡润血液(营血),人便自觉口渴难解。因燥热之性甚大,病人多喜凉饮多饮,因此时热邪不在胃,虽饮凉水或多饮而不能祛热,更不能解渴,如失治则病久所藏元阴元阳之脏少阴肾不能够得到母脏之滋,造成元气虚弱,壮热喜饮,饮水不解,(白虎加人参汤),元气亦渐弱,弱而不能供奉脾阳脾气而使其运化渐失职,脾气不得元气之力,则升清功能减弱,此时人体食入之五谷杂粮及水液经胃受盛腐熟,一不能升清而致人渐渐消瘦(其中包括肺热伤津),二其水液不能正常运化,长生多余的水液,此时多由尿液而出(尿多)。久之燥土不得手太阴肺金之津液下承,自己津液匮乏,此时燥土燥性显现,出现胃热之消谷善饥胃热炽盛之状。或因病人本先天禀赋之脾阳不足,得肺热之时,大量引饮凉水,直接导致脾之运化升清失职,得湿热之气,阻碍气机运行,水液先对匮乏,又因脾阳不济胃阳,使其受盛之水液不能将其蒸腾入肺,而产生寒热错杂之症。 久之肺胃之热慢慢缓解,但是元气已伤,此时便为虚实夹杂之症候,再失治误治,病机不得清除,最终人体多由阴虚津亏之象了此终生! (元阳亦包括有心阳,因徐述困难,所以个别涉及之脏省略) 之所以消渴为顽症,因其一邪热难去,其二相关脏腑病机互相影响,其三乱用药导致脾胃虚弱,其四久之脾运化之水液失常停聚凝集可使脾经某处产生甜膏之物,其五就是病机复杂,难以力足而下药。 但是本病不是不能治,要想降下血糖很简单,但是中消下消治愈要很长时间,关于下消病机机理太多,暂不理论,有时间再续写。 张锡纯谓脾中有散膏半斤,另曰元气(即氢气)不能上达与肺吸入之清气(即阳气)结合,所以不能化生水液。治疗如果虚证应该升元气肾阳,而能够使元气鼓动各个脏腑机能。
依朋友之言,谈一下自己对桂枝这味药的理解。 自意: (解冻木)犹如一团暖火从树木之心流行而过 药物来源: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 味辛甘温 【功效】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 桂枝乃肉桂的嫩枝,而肉桂味辛温 性大热, 其中有一个作用即引火归元,依此判断肉桂味厚,味属阴,所以味厚而能藏阳,肉桂性大热,靠其味支撑所以到达枝叶亦有辛温之性,注此桂枝之性得肉桂之大热而无厚味所存,(下多味厚)所以能气味俱轻。轻者散也,在五脏当中肝木喜条达而恶抑郁,得轻是对其性,得辛味是对其味,而桂枝辛甘温,辛甘可以化阳,辛轻加温故可温通。五脏苦欲中肝欲散,用辛散之酸收之,辛补而酸泻,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之季在春,春为生发之象,桂枝采于春夏,故符其季。因其辛甘,辛可助肝阳,甘可缓肝气,故张锡纯谓之曰可通行肝气,能升能平,用之可行木气而不犯脾土。桂枝合甘草可以治疗阳虚自汗,配麻黄可通行筋脉之寒饮助其发汗,用于肝郁克脾可以行肝气而不致胃痛,配细辛可以通行少阴寒饮,配干姜可以助木火而生心火以暖脾补脾阳等等... 总结:桂枝可以将被郁滞在(肝)的寒饮阴气温通祛除,从而使肝生火之性条达。
第一次在这里谈论中医治病辩证经验,希望大家多多指点。 刚毕业一年半,中西医结合专业。但热爱中医!从治病就开始用中药治病,第一次正式开中药是给我爷爷看的,那是还没毕业的事情,他是心肌缺血并发的心绞痛,75岁,在当地镇医院不敢接诊,症状有极其胸闷,呼吸困难,双小腿稍浮肿,乏力,食不下或者只能吃很少的东西(以前胃口可好),晚上睡觉会被压醒,然后端坐喘气,口吐痰延,面色晦暗,目光呆滞,神少,脉沉弱。具体的各部脉象忘记了。当地医生给开的什么****类的中成药,要爷爷转院到市里。我正好回家,见到爷爷这样子,小姨让我给爷爷看看,当时年少气盛,没有想那么多,只是用中医的方法去观察辩证,我左思右想,其诱因在脾胃,根在肾,于是就开了20味中药,剂量很小,自己去抓了三副,没想到喝了一副症状就减轻一半,喝了三副症状全部消除,后来我又让爷爷抓了三副,现在已经4年了,爷爷的心绞痛再也没有犯过。方子我记在笔记本上了稍后我会吧她发出来。 治疗好爷爷的病后,许多乡亲都来找我看病,我想着积累经验吧,于是就每个人都看,不管什么病,其中有结肠炎,还有怔仲,骨风等等小病杂病,基本上都看好了,后来一个村子里面理发的爷爷20多年的老胃病伴心悸的也看好了,想想真有点不容易。接下来在学校也给同学看病扎针等,后毕业后在社区里面工作,下乡的时候给很多人看病,特别是老年人,都皆是杂病或虚证,后面就是学校老师医院老师极其家属,不能说药到病除,但全都有效,期间治愈过红斑狼疮.冠心病.高血压.高血糖.老胃病.面肌痉挛.经及个别伤寒后遗症,名声在外了,许多外地人也来这里看病,有的是外省的,学校里面女学生多,青春痘和月经不调的特别多,所以总结出很多治疗青春痘的方法和辩证思路,特别是不来月经的,一般六副药都皆会来,其中一副药就会来的很多。毕业到现在看了2000多病人吧,总有效率不下于98%,治愈率少些,想要彻底治愈确实难。有好多疑难的病症很想跟大家说说,但是太麻烦了,现在来看的疑难病也很多,以后我会跟大家分享的。闲话少说,接下来谈谈自己的诊病及辩证思路吧。 我以前看病,特别是杂症,最起码要用一个小时左右去详细询问病人极其家属,在了解了疾病的发病机制后才综合的去想方药。 本人觉得看病人,首先要望病人的体型及面色,然后听病人的阐述,越详细越好,包括其他医生的诊断和用药,特别注意发病季节,本人体质,最近生活习惯和体质状况,如果病人提出在某个阶段怎么不舒服,要加以思索,最重要的是要细心的去听病人的每一句话,因为这样也能够知道病人的性格和现在的心里负担,再根据五行情志去归属于某脏,有些病人还要去心理投射,因为他难受部位不清楚,这时候我会去感觉他的不舒服的地方,大致感觉出来,再结合四诊去定义。在看病的时候不要去想我要争多少钱,因为这样一想思路肯定会**扰,我对于阴阳非常敏感,一般不会诊断错误。看病的时候要先想此病现在是哪一种或多种邪气影响,然后再联想其关联脏腑,最后用脉象和舌象面色去衡量虚实,因为人体脏腑器官功能复杂,所以要细心的去辩证病机,然后考虑病邪的性质及其出入脏腑,在不损伤病人元气的基础上去选药或方剂,(本人开药基本上没有开过同样的两个方子,多是自己组方)很多病人我都是让她喝一副后打电话询问其感觉,这样能够更详细的去了解病人体质跟疾病轻重。在看病期间,自己总结了一些经验,说一些吧:(1)阴阳结合才能化生脏腑气(2)母脏生子府,母府生子脏(3)肝的功能在致病中间作用很多(4)情志可以致病同样也可以治病(5)神可帅气,气可影响神(6)人体阳气还是很重要的(7)在中医中应象思维很重要(8)在详细真多辩证过疾病后,自己第一个想的方子或者药往往是很对症的(9)有大便不通或者外感病应该先治之(10)虚证多由实邪存在阻碍气机所致(11)有很多病只需调整气机便可治愈(12)糖尿病多由元气元阳不足,不能使阳气热气去跟华盖之寒凉相遇而久治不愈(13)治病重在调整病机,而不是针对性的(14)药性味比药物的作用更重要(15)元阳不可以添加....等等 以后再写吧 这些都是本人的经验及自己想的,有些能取有些不能取,希望大家认真思索,回来我会发一些治疗疾病的具体思路和辩证思维。有些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指点!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