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村惂鐢ㄦ埛_005VtV5馃惥 -
关注数: 0 粉丝数: 16 发帖数: 200 关注贴吧数: 1
球迷怒翻天围国足大巴泄愤 朱帅初闻下课声气定神闲 整整纠缠了90分钟,任意球角球多如牛毛居然就是敲不开新加坡的大门,最终伴随着球迷铺天盖地的“朱广沪下课”和“中国队解散”的怒骂声,以一个点球的方式窝窝囔囔地取胜。朱广沪时代的国足依然让人看不到一丝雄起的希望。  战术太保守——   单前锋自缚手脚  尽管新加坡拥有6名外援,身材不再矮小,对抗能力也比他们的前辈们高出许多,但是国足的整体实力毕竟比对手要高出一大截,但是即便这样,也没有让主教练朱广沪放开手脚去展开声势浩大的围剿战。令人备感意外的是,他居然排出了一个451阵型,在前锋线上只有李金羽一人单打独斗。虽然朱广沪赛后口口声声称自己的这一战术没有任何问题,但是糟糕的现实却是无法回避的。按照朱广沪的设想,影子前锋邵佳一除了可以发挥自己的远射之外,还可以在前腰陶伟的策应下,给单箭头李金羽足够的火力支持,这样就不愁破不了对方的铁桶阵。可是事实上,朱广沪想得太天真,他们针锋相对地安排了冻结邵佳一的战术,根本不把单箭头李金羽放在眼里。结果邵佳一基本上被冻结了,浅尝三叉戟只能陷入各自为战的不利境地。国足由此只能赢得轰轰烈烈的场面,却始终无法迎来渴望中的进球。  朱广沪的这一保守战术遭到了现场球迷和记者们的强烈置疑,“打个新加坡至于这样缩手缩脚吗”。单前锋战术无异于自缚手脚,如果打双前锋,不仅可以增加攻击面,而且李金羽的灵气也可以找到用武之地。中新之战,朱广沪为这一战术交出了昂贵的学费。  胜得太窝囊——  最后时刻点球制胜  虽然赛前主教练朱广沪声称,今晚的比赛将非常困难,但是他丝毫不担心无法取胜,国内的舆论也保持了与其一致的论调。但是谁都没有想到,国足最终居然以点球极其窝囊的方式,战胜了不入流的新加坡。  本场比赛,国足一开场就全线压上,希望能一口吞下对手,新加坡也早有准备,果然如朱广沪赛前所预料的那样,摆下了密不透风的铁桶阵,他们只派出一个前锋,其他队员都龟缩在自己的半场,而且唯一的前锋也把自己的活动范围非常严密地限制在中圈附近。面对对方摆出的近似于910的阵型,国足依然按照既定的战术向对手猛攻,但是无论是边路还是中路都遭到对手的顽强反抗,由于防守严密,边路几乎无法形成有效的下底传中,中路也很难形成实质性的渗透。整场比赛,国足一共获得14个角球,11次任意球和16次射门,可是却义务所获,尤其是被朱广沪视为法宝并在赛前大肆演练的任意球和角球,居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的惊喜。或许是幸运之神不忍心看到国足在自己的家门口被鱼腩新加坡扯下遮羞裤,终场补时,邵佳一在禁区内被对手放倒,邵佳一主罚点球为国足保住了遮羞裤。尽管以这样的方式取胜,让新加坡主教练阿布拉莫维奇都感到汗颜,“中国队应该取胜,但不应该以这样的方式取胜”!赛后,有记者置疑取胜的方式是否有些不体面时,朱广沪却大言不惭地说,“取得三分是最重要的”!  球迷怒翻天——  朱广沪首闻下课声  从前任阿里汉手中接过教鞭之后,朱广沪在一系列的热身赛,尤其是去年客场与德国一战中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战绩,这让国人似乎看到了国足雄起的希望。在今年2月份开始的亚洲杯小组赛的正式比赛中,他率领的国足却突然褪去了所有的光环,主场2:0艰难战胜巴勒斯坦,客场0:1不敌伊拉克,即便这样,全国球迷也没有对他的能力产生任何的怀疑。然而今晚一切都变了,此前他留给球迷良好的印象分锐减成了一个硕大的“鸭蛋”,“朱广沪下课”的怒骂声撕破了泰达体育场原本那宁静的夜空。  尽管泰达体育场位于塘沽,距离天津市中心多达50公里,交通非常不便,但是这场比赛还是吸引了近三万名球迷到现场观战。国足得势不得分让现场球迷非常着急,眼看着进球一次又一次地与国足擦肩而过,第61分钟,球迷们再也坐不住了,现场第一次响起“朱广沪下课”的讨伐声。尽管朱广沪表面上不为所动,但是还是影响到他的底气。第70分钟,徐亮受伤后,朱广沪准备用王栋替换徐亮,球迷们看到王栋从跑向第四官员准备上场时,发出了声势浩大的“嘘”声,朱广沪只好改变决定,几分钟后他改换上了董方卓。  在随后距离比赛结束的20分钟时间里,球迷们几乎没有断过对朱广沪的讨伐声,即便邵佳一打进制胜的点球,“朱广沪下课”的声音都没有消失,反倒更加响亮刺耳了。比赛结束后,数百名球迷不愿离去,围着国足的大巴继续发泄心中的愤懑,“朱广沪下课”,“中国队解散”。讨伐一直持续了20多分钟,直到朱广沪结束新闻发布会出来,随队快速消失之后,球迷们才平静下来。对于执教来第一次遭到“下课”讨伐,朱广沪并不为然,“这是对我的一种促进,我有着方面的准备,我不会辞职,在这个位置上一天我就要干好一天。我与足协签的合同是亚洲杯小组出线,到11月份截止,我可以多次澄清不会辞职,我愿意作为一个新闻频道”。
万人看台仅两百球迷助阵 后世界杯中超面临空前尴尬 本报记者 李冰  对于一座能够容纳20000人的球场来讲,200人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或许对参加比赛的中国球员来讲,这会是一种轻松,因为200个人的声音不会对他们在场上交流产生任何影响,他们绝不需要像罗纳尔迪尼奥和杰拉德那样,在一种极其嘈杂的 环境中,面对距离自己只有50厘米的队友却只能扯着嗓子狂喊。  中超联赛到底是为谁踢的?为什么而踢?当踢球的和管理踢球的人都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时,所谓职业化的中超联赛,或许真的到了该“死”的时候了。  万人看台 仅两百球迷点缀  8月4日晚上7时45分,上海浦东源深体育场,正在进行的是中超联赛的一场补赛,对阵的双方是上海联城和沈阳金德,两支同样在保级圈附近徘徊的球队。  与此同时,在上海的另外一座足球场内,正在进行着西甲马德里竞技与日本鹿岛鹿角队的一场比赛,他们参加的是商业性质的上海国际足球锦标赛。  让人感兴趣的不是哪一边的比赛更精彩,而是坐在看台上的球迷。那天的比赛中,上锦赛最低的门票价格为60元,最贵的是880元,源深体育场外黄牛手中的球票最后卖到了人民币10元,但是最终有超过一万名球迷涌进了虹口足球场,看了一场跟自己不搭界的比赛;而进入源深体育场观看中超比赛的,据现场记者统计,最多不超过300人。  事实上,源深体育场绝对不是中超联赛中球市最惨淡的,如果不是跟上锦赛在时间上撞车,联城中邦队平均每个主场的球迷人数至少有将近3000人。真正让人觉得“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是曾经被视作中国足球福地的沈阳五里河体育场,现在作为沈阳金德队的主场,据说每场比赛也就200人左右。  从甲A到中超,球迷不是没有给中国足球捧过场,当年的成都、西安和重庆,都曾经以金牌球市而著称。然而短短几年之中,成都没有了自己的球队,西安只能靠着一支买过来的球队支撑门面,而重庆球迷甚至连骂娘的兴趣都没有了,在球队连续三年事实上降级之后,谁还会去关注一支如此不争气的球队呢?  尽管从王俊生到阎世铎再到谢亚龙,从来都把球迷这两个字挂在嘴边,但事实上,中国足协从来就没有真正顾及过球迷的感受。为了狂赌国家队和世界杯,阎世铎可以连续几年取消联赛升降级,任由假球黑哨滋生泛滥;为了确保08奥运会出彩,“谢奥运”甚至动过取消国家队的念头——每个人都知道应该以联赛为本,每个人都知道联赛是吸引球迷最前沿的阵地,然而最终球迷还是被足协无情地抛弃了,作为“回报”,球迷拒绝到球场看那些水平本来就不高而且还充斥着假的和肮脏的东西的比赛,也就再自然不过了。  不甘堕落 李大维主动放弃  曾经他被看作中超联赛的希望之星,曾经他也有过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激昂,他也入选过国奥队和国家队,但是在24岁这个对足球运动员来讲再黄金不过的年龄里,李大维却选择了离开,而且是用一种近乎逃跑的方式离开了中超。  因为跟新东家联城俱乐部在待遇方面达不成一致,更主要的是觉得眼下中超的大环境实在是太过恶劣,今年3月份,也就是距离中超联赛开打不到一个星期的时候,李大维带着自己的全部家当,连夜驱车从上海回到了北京自己的家里。此后的日子里,李大维曾经自费到昆明进行体能训练,而且经常参加一些业余比赛保持状态,并且通过经纪人跟欧洲一些俱乐部取得了联系,准备在机会成熟的时候到海外踢球。“我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就是希望能在一个好一点的环境里踢上几年球,毕竟我还年轻,不想就这么在中超混下去,因为那样的话,最终我只能自己把自己给耽误了。”  李大维口中的中超大环境,同样也是中超每个球员都必须面对的,只是跟家境殷实不需要为养家糊口担心的李大维不同,很多球员根本没有这种潇洒的资本。“像李大维这样的球员,就算是他不踢球了,他还可以去上大学,过正常人的生活,但是我们从小到大除了踢球什么都不会,想出国踢球又没有那个条件,不在这里呆着又能怎么样呢?”
于根伟的故事(转) 1993年,是于根伟希望我能够“好好写写”的一年,因为在那一年中于根伟完成了足球生涯中的第一次飞跃。由青年队提升到天津一队,并仅仅通过了两次替补上场的机会,便牢牢占据着天津队的主力位置,乃至核心地位,十年弹指,始终如一。 1993年的全运会比赛是我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因为那是我第一次代表天津一队参加比赛,而且我的表现绝对出彩儿,从那以后我就成为了主力,一直到今天。 天津队在1993年的七运会预选赛中表现得并不理想,进入决赛圈的过程极为艰苦和惊险。小组赛是在成都进行的,但天津队前两场比赛都安排在了成都近郊的彭县,两场比赛中我都是作为替补上场的,位置也一直固定在右前卫。但那两场比赛天津队打得并不好,不仅获得小组第一的可能已经微乎其微,而且要想以第二名的身份进军附加赛,必须在最后一场比赛中战胜广西队。广西队当时还是一支很有实力的球队,虽然天津队整体实力占优,但谁也不敢打保票一定能战胜对手取得出线权。 与广西队的最后一场比赛是在成都进行的,我第一次进入了天津队的首发阵容,位置还是右边前卫。也许注定成都就是我的福地,那场比赛我表现得比前两场更出色,不仅进了球,而且最重要的是帮助球队闯进了附加赛。 七运会的附加赛是在太原打的,天津队被分在了一个“死亡之组”,河南队和湖北队和我们的实力不相上下。第一场比赛我们输给了河南队后,出线形势非常不利,我们再次迎来了小组赛中的同样境地———必须在最后一场比赛中背水一战击败湖北队,取得最后的出线名额。我从小就很自信,从来不惧怕任何对手,虽然我当时还是队里最小的队员,而且又面对这么关键的比赛,但心里一点都不怵。在那场比赛中,我们最终以2:0获胜,我打进了第一个进球———我在禁区前沿拿球后就开始启动、突破,最后连过了三名防守队员把球打进了。要是那时候有电视 转播就好了,我一定要把这个进球录下来,绝对精彩! 后来在北京的决赛里,我们第一场打东道主北京队,我进了一个球;第二场打四川队我又进了两个。虽然最后我们小组没能出线,但我三场比赛全部首发出场一共进了三个球,而且都是作为前卫队员打进的,我觉得很满足了。 在七运会时带队的是沈福儒指导,在我1991年刚满17岁时,他就把我正式调进了天津博桑队,打全国甲B联赛,我想这至今在全国都是一个没人能打破的纪录。我在七运会的比赛中能得到主力位置,这得感谢沈指导敢于大胆启用新人,但我自己也真争气,没有让他失望。 说实话,刚进队的时候,我还真有些怵头。不是不相信自己的实力,而是在平时和老队员们打交道中显得有些拘束,毕竟施连志、宋连勇、山春季、霍建霆他们都比我大十一、二岁。但后来也就逐渐适应了,而且我始终相信以自己的实力完全应该占据主力位置,但信心是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起码我能做到一点———即便让我上场10分钟,也能让教练眼前一亮!你知道,当时天津队里除了一批国字号的老队员外,还有韩金鸣、沈奕、张军等26岁左右、正值当打之年的中生代球员,能够跻身主力阵容真的不容易。 其实1993年只是我以前许多年的奋斗、积累的一次爆发。1991年我进入国少队,1992年入选国青队,并且为中国拿到了阔别已久的亚青赛冠军,在两支国字号球队中我始终是雷打不动的主力。1992年沈指导入主天津队,他当年就招我入队,但由于我随国青队集训、比赛,实际上是等到1993年初一队从广西南宁冬训回来后才正式入队的。 为什么我一直认为1993年是我运动生涯中最关键的一年呢?因为在全运会后,我凭借着自己出色的发挥,一举入选国奥队。在那支国奥队里,我是年龄最小的球员,没有实力根本挤不进去。不过那一年我也真是累坏了,因为我同时要代表四支球队打比赛:天津青年队、天津队、国青队、国家二队。疲劳是肯定的,但也正是在1993年,奠定了我以后十年在天津足坛和中国足坛的地位!这就如同考上了大学,以前的辛苦都值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