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子😄 我有巴雷特
干净
关注数: 13 粉丝数: 370 发帖数: 9,544 关注贴吧数: 198
【侠者佛心】金庸小说中的佛学 分享自百度文库的饭饭小米饭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金庸共写了十五部武侠小说。除了 1970 年创作的短篇小说《越女剑》是以春秋末年吴越之争为大背景之外,另十四部小说的历史背景皆在宋元明清这四个朝代之内,可以说其小说在时间上有很好的衔接性。而对于小说的创作来说,朝代的更替,各民族之间的斗争,人类的斗争,思想的碰撞,这些种种的矛盾能够更好的为小说提供卖点,也为作者的创作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一般来说武侠小说都是以古代为社会大背景,金庸的武侠小说也不例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儒道佛的思想能够更好的铺展开来,也更有说服力。 放眼这些小说的历史环境多在宋辽之际、宋蒙之际、元明之际、明清之际,汉族和契丹、蒙古、满族等的民族之争。 可以说金庸在其小说时代背景的选择上并非偶然,在政权更替之际各类矛盾会显得特别突出。而金庸在描写这些冲突的过程中,大多以汉族文化为中心,通过大量正面描写来灌输汉人皇朝正统观念,但同时也夹杂了对少数民族英雄的描写,委婉地批判了民族霸权主义思想。 在这些中国民族矛盾最为尖锐社会最为动荡的时期, 战争杀戮似乎无处不在。 但,在一些特定的人身上会体现出一定的佛性禅心,正所谓有阴影的地方必有光明的存在。佛学思想在此时就犹如一盏指路的明灯,为路上的人们指明彼岸的方向。金庸先生也曾说过“我写小说,旨在刻画个性,抒写人性中的喜愁悲欢。 ” 金庸先生借佛法来开化人性,表面写佛性实际为表现人性,旨在阐述“悟”这个道理。 (图片来自黄日华天龙八部插图)
经典怀人散文——《怀李叔同先生》丰子恺作 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那时我是预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进门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进门去的同学,吃惊更是不小。他们的唱声、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限而忽然消灭。接着是低着头,红着脸,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仰起头来看看,看见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扁平而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爱的表情。这副相貌,用“温而厉”三个字来描写,大概差不多了。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讲义,以及他的教课笔记簿、粉笔。钢琴衣解开着,琴盖开着,谱表摆着,琴头上又放着一只时表,闪闪的金光直射到我们的眼中。黑板(是上下两块可以推动的)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所应写的东西(两块都写好,上块盖着下块,用下块的把上块推开)。在这样布置的讲台上,李先生端坐着。坐到上课铃响出(后来我们知道他这脾气,上音乐课必早到。故上课铃响时,同学早已到齐),他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这样地上课,空气严肃得很。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