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流星 哈利流星
关注数: 13 粉丝数: 59 发帖数: 3,125 关注贴吧数: 81
奠羽生(2009年1月22日梁羽生先生辞世)   中午上邮箱时,乍闻噩耗,如遇雷击。早闻梁先生身体不佳,不过也没想到如此突然,和几位同学一说,他们也倍感伤怀。开始见到新闻时马上去百度新闻搜,结果居然没有,我还小宽慰一点,也许是个假新闻呢。不过这会儿连新华网都有了,估计是真的了,唉,生命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也许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死了个作家,我会有这么多感慨呢。其实对于梁羽生先生,我了解的也并不多,但是他的作品大家绝对的耳熟能详,《白发魔女传》《塞外奇侠传》《七剑下天山》《大唐游侠传》,一个个的,太经典了。   记得我们高三时,那个灰的甚至有些发黑的时代,我们迷茫彷徨,不知前进方向的时代,一本从天而降的《白发魔女传》,给我们一条释放的道路,从那以后,一批跟风少年紧随流行,开始对这位早有耳闻却并无了解的大侠趋之若鹜,当事谁手里要是有本梁大侠的著作,管他正版盗版,总之是敬若神明,欲借之一观。虽然梁大侠的著作确有不足之处,侠风浩瀚,不及金庸;论笔锋犀利,不如古龙。不过人无完人,再者,若论梁大侠的诗词功力,绝对无人能及,于文学一道来讲,正是个真正的文人侠士。“万里江山一望收,乾坤谁个主沉浮?空余正气秣陵秋。 自草新词消滞洒,任凭短梦逐寒鸥,散花人去剩闲愁。” 散花女侠开篇的浣溪沙是不很有当年辛弃疾的风采。此一儒家气息慎重的作家,给武侠一脉再添新风。   遥想当年,高三上课昏昏欲睡,正有先生著作振奋精神。自武侠一系开篇,全班男生语文水平突飞猛进,不说文风堪比名家,也个个是笔锋犀利,言辞婉约各显奇功,老师惶惶不明其理,哪知我们皆借此道堪登文学的新层面。“剑光刀影烛摇红,禅心未许淤泥絮”,这样的句子出现在作文里,老师不禁惶恐,莫非该生已得窥汉语文之大道,其实只是我们借梁先生只言片语障老师双眼之法罢。时想当时从先生处收益颇丰,不尽感激。   且忆曾经几人凑钱为租借一本《七剑下天山》,上课期间争相传阅,竟于一周之内传遍所有男生之手,且皆全文阅读,基本并无遗漏,可见读书之精,看书之速,皆为大成,与大学期末考试前通宵复习,精读细看,去粗取精大有裨益。且上课之时躲避老师,看书与考试投机也大有练习之功,不过此不慎磊落,不提也罢。又念当年同学义气,情深意重,颇为感伤。   前些时日,偶有所感,觉今日武侠堪堪不前,想起梁先生等之作品,重又拾起《七剑》再次阅读,有感前人之造诣深沉,为现时中国之武侠文学担忧,想古龙已逝,金梁封笔,今之文坛谁扛天下,想知心忧。   今闻大师已逝,感文坛再失巨匠,真乃又一憾事……   虽为新春,乍闻噩耗,偶有所感,唐突佳节,再三顿首,仅附梁先生诗词一首,聊表寸心,已示祭奠。 水龙吟 梁羽生   天边缥缈奇峰,曾是我旧时家处。拂袖去来,软尘初踏,蒙城西住。短锄栽花,长诗佐酒,几回凝伫。惯裂笛吹云,高歌散雾,振衣上、千岩树。    莫学新声后主,恐词仙、笑侬何苦。摘斗移星,惊沙落月,辟开云路。蓬岛旧游,员峤新境,从头飞渡。且笔泻西江,文翻北海,唤神龙舞。 
高三快看!志愿填报 高考三个志愿填报有秘决高考成功=考生实力+考生心态+志愿填报 “在同一所高校,同一个专业,趴同一张桌子的大学生,高考分数相差却超过100分,这100多分不是白考了吗?”全国知名高考升学指导专家李金鹤日前在一个研讨会上指出:决定高考最后的成功,是由考生的实力、考生的心态和志愿填报综合作用的结果。 填报志愿 四大秘诀 首先立足第一志愿录取 一、志愿采取稳妥策略 填报高考志愿首先要立足于第一志愿录取。如果第一志愿走不了,即使考生能被后续志愿录取,录取你的学校与你的高考分数相比可能也会相差很大一个档次。填报第一志愿时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策略,第一种是风险型策略,即按照自己的实力报一个有可能够得着的最好学校,这样报录取概率很低,风险很大,但是高风险也有可能带来高回报。第二种是稳妥型策略,按照自己的实力报一所录取把握很大的院校,或者报一所有绝对把握的院校。 对个别高分考生应鼓励他们赌一下,采取风险型策略,在某一个单个志愿拼一下,但建议多数考生还是采取稳妥型策略,以确保第一志愿录取。 二、志愿作为保底志愿 选择第二志愿院校要有保底志愿。由于高考录取是一个很不确定的事情,它受众多因素包括一些偶然因素综合作用,其结果很难预见,所以,总会有一部分考生落到第二志愿。怎样才能提高第二志愿的录取概率呢?最好是选择往年各年度都录取过第二志愿的院校。只有这样,第二志愿的填报才有意义。必须强调的是,第二志愿必须作为保底志愿,必须有100%的把握。 如果第二志愿保不住底,那考生的命运就不算掌握在自己手里。近几年有些好学校也曾出现过第一志愿不足。考生如果想搏一把的话,可在第二志愿中填一些与第一志愿相当甚至比第一志愿好的院校。 平行志愿的排序很关键 所谓平行志愿,不是填报栏目而是属于填报技巧。在填报平行志愿时,既要讲究梯度也要注意搭配和排序,因为它是按照分数优先的原则投档,即谁的分数高,在平行志愿投档时就占有优势。 在第一志愿投档结束后,首先将同一科类批次线上的没有录取的考生,按高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再按排序先后依次投档,先投分数较高、排序在前的考生,再投排序在后的考生;对单个考生投档时,根据考生填报的平行志愿中的院校顺序,投档到有计划余额且排序在前的院校。这就要求考生在平行院校的志愿之间也应有梯度。 平行志愿的排序不能随意,一般应将自己最想就读的院校排在靠前的位置。不能单纯为了保持志愿梯度,选择自己完全不感兴趣或与自己的成绩相去甚远的院校和专业。盲目和随意填报志愿造成的后果最终只能由考生自己来承担。 贴线考生应回避热点 贴线考生在选择院校填报志愿时,千万不要按照通常的填报思维方式去和别人竞争好院校,应回避一下。 往年在第一志愿没完成招生计划的院校,应该是贴线生的第一志愿选择。例如,中国科技大学去年在京计划招生50人,而实际第一志愿只招了40人,还有10人需要从后面的志愿招;前年、大前年第一志愿也都没招满,贴线考生要是第一志愿报这个学校,录取机会就很大。 对于同一所高中、同一个班级恶毒考生来说,对同一所高校、同一个专业,不要盲目扎堆,建议那些分数相对较低的考生回避一下,果断放弃,另选别的学校。 填报志愿 三大注意 填报“三本”吃透规则  新规则巧利用 综观这些年的高考志愿填报,每年都有考生因填报志愿“失误”、“撞车”而出现高分低就、高分落榜的现象。 对北京地区的考生来说,今年填报志愿最大的变化可能就是增加本科三批。北京教育考试院高招办主任周轩说,今年新增的第三批次本科院校,无疑扩大了考生的选择机会,所以,在填报“三本”时,考生应该充分吃透规则、利用规则。 为了能从“三本”中胜出,最需要考生做的是,准确地判断自己在本区(县)的位置。考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并结合一模、二模的分数,判断出自己成绩位次及稳定性,如果原来在一本,偶尔靠近二批低端的考生,当然还可以填本科二批,但是,在填本科三批的时候,考虑到今年第一次设本科三批,没有更多的经验,这就要求考生应该根据自己所处地区或自己想学的专业来选择,因为本科三批至少有80所左右的招生学校,这些学校本身的分数差异,到目前为止还不好判断,而且专业多数是新批的,鉴于此,在报考这些院校的“三本”时,既要考虑自己的高考分数,又要注意其特色专业的设置。 新高校别错过 北京林业大学招生就业处的张闯处长介绍,今年有不少专科一批的院校,都已升为本科二批,尤其一些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的民办高校,有些专业甚至成为本科一批,如果被这类院校录取,相当于以低于本科线的分数,读上了本科高校,其含金量毋庸置疑。 除此之外,包括高职自主招生的试点院校,其实也是多给了考生一次机会,通过将有特色的专业进行重新划分,扩大了招生面,又没有影响本科一批、二批的分数线。 新专业多留意 专家说,今年高校变化不少,值得考生留意。教育部新批了25个专业,如国际文化贸易、女性学、塞尔维亚语、商务策划管理、体育产业管理等;过去一些停办的老专业,今年将重新开始招生,如粮食工程、核技术和风景园林专业。今年部分高校还调整了一些专业方向,如从英语专业中分离出翻译专业,从中药学专业中分离出蒙药学专业。 再比如新兴的物流管理专业,目前,我国开设此专业的高校有北京物资学院、上海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北京物资学院是我国最早开设此专业的高校,2002年,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已有67名毕业生。2006年,包括北京物资学院在内的许多高校都开设了与物流相关的专业。
含有“刘朝”(chao)的名句 不是寒溪一夜涨,那得刘朝四百年 公元前206年,张良推荐韩信到汉中投奔刘邦,韩信带上张良写的推荐书和宝剑,千里迢迢到了南郑,去见汉王刘邦。在此之前,张良送刘邦到褒中后分手时,曾商量招纳贤才的事,张良对刘邦讲过:“以后若有人来投大王,以臣的手书为凭,封官宜大不宜小。”但到底推荐谁来,张良并没有讲明。韩信虽然带着张良的荐书和宝剑,心里却认为,汉王既是明主,一定能慧眼识英才,我不能靠别人的推荐,而要靠自己的本领去取得汉王的重用。因此他把张良的荐书装在身上,拜见汉王时并不交出来。 刘邦接见韩信时,见他身材瘦小,貌不赢人,说他手无扶戟之力,仍然不予重用。韩信每天闲住南郑的驿馆里读书下棋。虽然见过刘邦,但在刘邦的眼里,几乎没有这件事。 丞相萧何心里想,张良走时说有人来投我王,封官宜大不宜小。但是这么久了,就来了一个韩信,可能就是此人,但却没有什么凭据。于是一有空闲时间,萧何就去陪着韩信下棋、游玩,暗中考察韩信。韩信却从不提及自己,更不向丞相请求高攀提拔,显得城府很深。萧何经过一段考察,认为韩信智谋高强,胸怀大志,一定就是张良介绍来的贤才。于是就向汉王推荐,要求重用韩信。汉王碍于萧何的面子,就封韩信做了个“连敖”,即粮仓管理。 韩信千里迢迢来投汉王,仅仅当了个粮仓管理员,心中很是不满,于是就发牢骚。一日,与其他十三人喝醉了酒,酒后失言说:“人言汉王英明!我看他并不英明。”不料被人听见报告了汉王。汉王就要将这十四个喝醉酒的人一律处死,并派夏侯婴做监斩官。夏侯婴将这十四人押赴刑场,已经杀了十三人,当要杀韩信时,韩信突然狂呼道:“汉王不是想得天下么,为何杀壮士?”夏侯婴一听,立令停斩,一看乃是韩信,就跟他谈话,听后对韩信佩服得了不得。夏侯婴就去报告汉王,建议重用韩信。刘邦听了夏候婴的建议,就做个顺水人情,免去了韩信的死罪,封韩信为治粟都尉,即粮仓管理官,而不是管理员了。传说韩信当治粟都尉,并不去向汉王汇报情况。一天,刘邦忽然命人将韩信叫来,问他现有多少粮草,韩信不假思索,一口就答出了东西南北各库的稻谷、大米、小麦、玉米、草料等具体数字。汉王派人翻仓查库,结果数目相符,斤两不差。刘邦这才知道韩信真的有才,但仍旧相貌取人,加之韩信性情高傲,不善迎奉,依然不予重用。唯独丞相萧何十分留意人才,听得此情,又召见韩信问话,果然发现大有才能。就对韩信许愿说,要建议汉王任命他做大将。 韩信又等多日,仍不见汉王任用,大失所望,就收拾行装,另寻出路。也不向丞相告辞,便趁一个月夜逃走了。待萧何知道时,如失至宝,立即骑了一匹快马,加鞭急驶,去追韩信。 传说韩信骑马出了南郑城东门,拐了一个弯儿,向北进人了褒谷。因张良返回关中时,已烧毁了褒斜栈道,道路十分难走,许多地方不得不涉水过河。韩信策马跑着,到了一个地方,忽然被前面一条溪水挡住了去路。这个地方就是今陕西留坝县的马道镇。这条溪水,今名西沟,原名寒溪,自西向东注入褒水。平时寒溪水浅,行人可以涉水过河。恰巧这天夜晚,寒溪上游下了一场暴雨,溪中洪水暴涨,韩信到此无法渡过,急得在溪边团团转。这时萧何骑马追赶上来跳下马鞍,双手拉住韩信,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韩都尉怎么不辞而别?你不是胸怀大志,要建功立业吗?今日除了汉王,还有谁能够统一天下?都尉还是跟我一道回去吧!”韩信看见萧丞相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脚上穿的鞋子也因马不停蹄,跑得太快而丢失,光着一双脚丫子,觉得萧何确有爱才之心,不好再说什么,就随萧何返回了南郑。 汉王的部下多半是东方人,都想回到故乡去,因此部队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是几十个。萧何去追韩信时,来不及告诉汉王。有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也逃跑了,汉王气得大发雷霆。待到萧何追回韩信以后,去拜谒汉王,作了汇报。刘邦怒斥说:“众将逃亡许多,你不去追,为何独追一个韩信?”萧何说:“众将容易得到,而韩信乃国士无双,若大王欲得天下,除韩信以外,再没有为你统兵打仗的人了。”刘邦这才相信了萧何的话,就要召见韩信,委为大将。萧何批评说:“我王素来傲慢无礼。今天要拜大将,就如呼喊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是韩信要逃走的原因。”刘邦问:“那该怎么办呢?”萧何:“我王要拜韩信为大将,必须要选择一个黄道吉日,沐浴更衣,吃素食,戒酒肉,恭恭敬敬地斋戒七日,还要筑好坛场,准备好一切拜大将的礼节,方可隆重举行拜将仪式。”刘邦采纳了萧何的建议,拜韩信为大将。 寒溪夜涨为汉王赢得一将,成就其帝业,传为千古佳话。有谚语说:“不是寒溪一夜涨,哪得刘朝四百年?”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