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egk discegk
关注数: 27 粉丝数: 335 发帖数: 3,411 关注贴吧数: 10
宝强哥 你真的弱爆了 国内一线,实力演技无可挑剔 而且一直努力 不断进步,是大众的楷模!这一点宝强哥 你确实很棒! 不过,宝强哥 伤害固然在,可是也给对方留条活路吧!女方已经放弃股权 放弃资产,女方也不想造成更多伤害,从这一点讲 我觉得 相互还是留点余地! 毕竟 感情的事情,勉强不得! 强哥 无论再怎么包装 今天如何光鲜 剥去外表 也只是个平常人。 再恶毒一点的说 武大郎 潘金莲的组合(绝非恶意中伤 只是表达下内心感受)。 武大和金莲 最后结局已然如此,对你强哥来说 放手你能得到更好的。 至于这么高调的发公告,其实没必要的,君不见 霆锋哥 与张什么,恨不得隐形离婚。孰对孰错 大家心知肚明,是是非非 公论少 而看热闹多。 至于宝强哥你 与 前妻,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出了问题 你把责任推到对方 并非明智之举,你说你尽责 做好丈夫 好父亲,为何 女的还要另寻他欢?再恶毒点说 你能力有问题? 夫妻双方 需要的是心与心的交流 沟通,看到宝强哥 这么高调的发公告,预言一下,以此心态面对感情,下一段婚姻 还是会不幸! 总结一下,事出有因,女方这么做 固然龌蹉,那个经纪人 也是很可以 。 但是造成这结果的 责任必然不能全归于 女方。 希望 宝强哥能好起来,但是如果意识不到 这次感情结束 败在哪里 而是以受害者身份和心态 看待事情,那就没未来了!
夏商西周时期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 一、对人体的认识甲骨文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古代文献,其中包含有可供研究殷商时期对人体、疾病认识的宝贵史料。甲骨文中包含有大量的象形、会意文字,从文字的形体上,可以看出商朝人对人体已有一定的认识。首,象人的侧面头形;耳,象耳的轮廓;目,象人的眼睛;鼻,象人的鼻子;口,口腔的象形;舌,象舌从口中伸出状;齿,象牙齿从口中露出;项,是在脖子后面加指示符号标明;手,象手的侧面形。肱,在甲骨文中是在肱部加指示符号。身字是在人的胸、腹部加指示符。臀,在人臀部加指示符号。足字则象脚的形状。膝,在人的膝关节加指示符号。趾字就象脚趾形。眉则象眼睛上面长着眉毛。腋字即是在人的两腋下加指示符号,等等。甲骨文中还有的器官、骨连接或一些生理现象的名称。心,象人的心脏形状,这是甲骨文中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内脏器官名称。《尚书·盘庚》是商王朝的文告,其中有“不忧朕心之攸困”及“今予其敷心腹肾肠”等语,可知当时也已知道肾、肠等其他内脏器官,只是目前在甲骨文中尚未发现。此外还有骨架的象形、脊柱骨的象形。血字象在祭祀时将血盛于器皿之中。尿,人前加水点,象人遗尿之形。屎,人后下数点,象人遗屎形。泪,象目下垂泪,郭沫若谓当系涕之古字。甲骨文中还有不少反映生育功能的字。孕,表示怀孕后,腹内有胎儿。还有左为床形,右为孕妇,全字表示孕妇躺在床上待产。冥,是用手接生。以及人的正面象形、产户、手的象形等。乳,象妇女在给待哺的婴儿喂奶,婴儿在口中含着**。殷墟甲文涉及问孕育的卜辞很多,主要卜问:是否怀孕、什么时候分娩、是否顺利,以及预测分娩时间等卜辞。商、周时期人们对人体的认识,是处在一个以直观的外部形态为主,并已经由表入里,认识到内脏器官的某些结构,由局部认识开始而涉及到人身整体及其生理活动的一些现象,反映了商周时医学对解剖与生理的认识日益深化。 二、对疾病的认识甲骨文中, 常见下列一类字形:如床的象形,人体的象形,“汗”或其它液体的象形,整个意思是人躺在床上大汗淋漓。即疒字的多种写法。甲骨卜辞中发现的疾病名称及种类颇多。中如“疒目”,“疒首”、“疒耳”、“疒自”、“疒口”、“疒齿”、“疒舌”、“疒手”、“疒肘”、“疒胫”、“疒止”、“疒足”、“疒身”、“疒腹”、“疒项”、“疒臀”、“疒膝”、“疒骨”、“疒心”等40多种病名,仍处于十分笼统的水平。例如:疒首:“甲辰卜,出贞:王疒首,亡。”意思是:商王武丁患头病,是否延缠。疒目:“贞:王其疒目。”(《合》一六五)意思是:商王武丁未眼病了吗?疒耳:“贞:疾耳,佳有?”意思是:耳朵有病,是否鬼祟加害?疒齿:“贞有疒齿不佳父乙”(《乙》四六二六)意为患齿疾,是否为父乙降祸。疒舌:“甲辰卜、古贞:疒舌,佳(有)”意思是:得舌病,是否为祸害。《说文》:蚩虫也。“蚩”,在此当是一种祸害人身体的虫子。值得注意的是商朝人还能根据病人症状体征的若干特点加以相应命名,如:“疒软”“疒旋”,前者似为周身软弱无力之疾,旋,似为人头脑眩晕之义。甲骨卜辞不仅载有“疒齿”,且有龋齿,鼻息肉等记载。“龋”字甲骨文象牙齿生虫的象形。鼻息肉:甲文中有卜辞:“贞,妇好佳出,疒?”大意是妇好鼻子长出肉,是疾病吗?这是目前世界上首次见载的鼻息肉病例。特别应予重视的是殷墟甲文中的“疒疫”,反映我国传染病流行的最早记载。卜辞中“疒年”当是疾病流行之年。也反映了当时传染病、流行病的认识水平。西周是继商之后,对疾病的认识较之商朝有更多进步。参照《周礼》记载更连系季节,春、夏、秋、冬分别有痟首、痒疥、疟寒、嗽上气等疾。外科病也有肿、溃、金、折诸疡,分类更具体了。
素女经 原文 黄帝问素女说吾气衰而不和心内不乐身常恐危将如之何 素女曰凡人之所以衰微者皆伤於阴阳交接之道尔夫女之胜男犹水之胜火知 行之如釜鼎能和五味以成羹胜能知阴阳之道悉成五乐不知之者身 命将夭何得欢乐可不慎哉 黄帝问素女:「我气力衰竭,脉理不和,终日忧心仲仲,总觉得危险将至,大限难逃,是怎麽回事?」 素女答:「这种现象是因为阴阳失调,性生活不当所产生的后果。女子精力强胜过男子时,就像火把火烧熄一样,使男人招架不住。男女性生活,正像是烹调食物,必须水和火互相配合,才能煮出佳肴,作出热烘烘的食物。能够体认水火交融的道理,便能尽嗜人间乐趣。否则,败身丧命,那里还有乐趣可言?性生活能不慎重吗?」   黄帝就是历史上的三皇五帝之一。三皇实指伏羲、神农和黄帝。载,伏羲氏发明八卦,穷研阴阳之道,创天地、日月和男女之说,并订定婚姻大礼。 其房中术有云:「天向左转,地向右转,男人必如天般向左转,女子则向右转,男人向下冲突,女子往上迎合。」这是指出夫妇**时的基本体位。黄帝是在黄河流域一带,几个大部落的领袖,根据史载,时在纪元前二五五0年左 右。黄帝贤能聪慧,发现指南针原理和太阳运行系统。并观察地上留下的飞禽走兽爪痕 及蹄迹,分辨其异同,而发明造字原理,启文明记事之肇端。 更重要的是,黄帝和歧伯等六位名医,完成了医学重典黄帝内经一书。歧伯受尊为「天师」,是黄帝的医药顾问。 黄帝由於出人后宫,御女多而不得法,年仅五十岁左右,便觉得虚亏,於是先后询问歧伯和素女。 据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载:「余(黄帝)问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歧伯答说,以前的人之所以长寿,乃是因为他们懂得阴阳之道,性生活合理所致。
窦材灸法 一中风半身不遂,语言謇涩,乃肾气虚损也,灸关元五百壮。一伤寒少阴证,六脉缓大,昏睡自语,身重如山,或生黑靥,噫气、吐痰、腹胀、足指冷过节,急灸关元三百壮可保。一伤寒太阴证,身凉足冷过节,六脉弦紧,发黄紫斑,多吐涎沫,发燥热,噫气,急灸关元、命关各三百壮。伤寒惟此二证害人甚速,仲景只以舌干口燥为少阴,腹满自利为太阴,余皆归入阳证条中,故致害人。然此二证若不早灸关元以救肾气,灸命关以固脾气,则难保性命。盖脾肾为人一身之根蒂,不可不早图也。(舌干口燥乃少阴本热之证,仲景以大承气急下,但此理非身登仲景之堂者不能知,非神于仲景之法者不能用,盖火热亢盛不用承制,则燎原之害炽而生化之机息,可不畏哉!设本热假而标阴伏,误用承气立见危亡矣。先生灸法真保命全生之要,业医之士切须审察,不可卤莽而行之也。仲景盖以气化而用承气,若涉形藏,别有治法,不可混辟。)一脑疽发背,诸般疔疮恶毒须灸关元三百壮以保肾气。一急喉痹、颐粗、颔肿、水谷不下,此乃胃气虚风寒客肺也,灸天突穴五十壮。(穴在结喉下四寸。)一虚劳咳嗽潮热,咯血吐血六脉弦紧,此乃肾气损而欲脱也,急灸关元三百壮,内服保元丹可保性命。若服知柏归地者,立死。盖苦寒重损其阳也。(虚劳而致六脉弦紧,即是肾气损脱。乃今之医治虚劳者,脉至微细急疾,尚用寒凉,真视人如草芥也,此种人不知作何结果。)一水肿膨胀、小便不通,气喘不卧,此乃脾气大损也,急灸命关二百壮,以救脾气,再灸关元三百壮,以扶肾水,自运消矣。一脾泄注下,乃脾肾气损,二三日能损人性命,亦灸命关、关元各二百壮。一休息痢下五色脓者,乃脾气损也,半月间则损人性命,亦灸命关、关元各三百壮。一霍乱吐泻,乃冷物伤胃,灸中脘五十壮,若四肢厥冷,六脉微细者,其阳欲脱也,急灸关元三百壮。一疟疾乃冷物积滞而成,不过十口、半月自愈。若延绵不绝乃成脾疟,气虚也,久则元气脱尽而死,灸中脘及左命关各百壮。一黄胆眼目及遍身皆黄,小便赤色,乃冷物伤脾所致,灸左命关一百壮,忌服凉药。若兼黑疸乃房劳伤肾,再灸命关三百壮。一番胃,食已即吐,乃饮食失节,脾气损也,灸命关三百壮。(命关当作命门)一尸厥不省人事,又名气厥,灸中脘五十壮。一风狂妄语,乃心气不足,为风邪客于包络也,先服睡圣散,灸巨阙穴七十壮,灸疮发过,再灸三里五十壮。一胁痛不止乃饮食伤脾,灸左命关一百壮。一两胁连心痛乃恚怒伤肝脾肾三经,灸左命关二百壮,关元三百壮。一肺寒胸膈胀,时吐酸,逆气上攻,食已作饱,困倦无力,口中如含冰雪,此名冷劳,又名膏肓病。乃冷物伤肺,反服凉药,损其肺气,灸中府二穴各二百壮。一咳嗽病,因形寒饮冷,冰消肺气,灸天突穴五十壮。一久嗽不止,灸肺俞二穴各五十壮即止。若伤寒后或中年久嗽不止,恐成虚劳,当灸关元三百壮。一疠风因卧风湿地处,受其毒瓦斯,中于五脏,令人面目庞起如黑云,或遍身如锥刺,或两手顽麻,灸五脏俞穴。先灸肺俞,次心俞、脾俞,再次肝俞、肾俞,各五十壮,周而复始,病愈为度。一暑月发燥热,乃冷物伤脾胃肾气所致,灸命关二百壮。或心膈胀闷作疼,灸左命关五十壮。若作中暑服凉药即死矣。一中风病方书灸百会、肩井、曲池、三里等穴多不效,此非黄帝正法。灸关元五百壮,百发百中。一中风失音乃肺肾气损,金水不生,灸关元五百壮。一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一虚劳人及老人与病后大便不通,难服利药,灸神阙一百壮自通。一小便下血乃房事劳损肾气,灸关元二百壮。一砂石淋诸药不效,乃肾家虚火所凝也,灸关元三百壮。一上消病日饮水三五升,乃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灸关元一百壮,可以免死。或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一中消病多食而四肢羸瘦,困倦无力,乃脾胃肾虚也,当灸关元五百壮。一腰足不仁,行步少力,乃房劳损肾,以致骨痿,急灸关元五百壮。一昏默不省人事,饮食欲进不进,或卧或不卧,或行或不行,莫知病之所在,乃思虑太过,耗伤心血故也,灸巨阙五十壮。一脾病致黑色痿黄,饮食少进,灸左命关五十壮。或兼黧色,乃损肾也,再灸关元二百壮。一贼风入耳,口眼歪斜,随左右灸地仓穴五十壮,或二七壮。一耳叶焦枯,面色渐黑,乃肾劳也,灸关元五百壮。一中年以上之人,口干舌燥,乃肾水不生津液也,灸关元三百壮,若误服凉药,必伤脾胃而死。一中年以上之人,腰腿骨节作疼,乃肾气虚惫也,风邪所乘之证,灸关元三百壮。若服辛温除风之药,则肾水愈涸,难救。一腿 间发赤肿,乃肾气风邪着骨,恐生附骨疽,灸关元二百壮。一老人滑肠困重,乃阳气虚脱,小便不禁,灸神阙三百壮。一老人气喘,乃肾虚气不归海,灸关元二百壮。一老人大便不禁,乃脾肾气衰,灸左命关、关元各二百壮。一两眼昏黑,欲成内障,乃脾肾气虚所致,灸关元三百壮。一瘰 因忧郁伤肝,或食鼠涎之毒而成,于疮头上灸 三七壮,以麻油润百花膏涂之,灸疮发过愈。一破伤风,牙关紧急,项背强直,灸关元穴百壮。一寒湿腰痛灸腰俞穴五十壮。一行路忽上膝及腿如锥,乃风湿所袭,于痛处灸三十壮。一香港脚少力或顽麻疼痛,灸涌泉穴五十壮。一顽癣浸淫或小儿秃疮,皆汗出入水,湿淫皮毛而致也,于生疮处隔三寸灸三壮,出黄水愈。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灸二十壮后却减一分,务要紧实。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灸头面,艾炷如麦粒子大。其灰以鹅毛扫去,不可口吹。如癫狂人不可灸,及膏粱人怕痛者,先服睡圣散,然后灸之。一服止可灸五十壮,醒后再服、再灸。
转下之说 谬论也 《内经》并无转下之说,止言发散,又止言辛甘发散为阳。辛温之药达表则自然汗散,攻里则自然开通。(据先生之论谓辛甘发散为阳,故表邪解而里自和,非辛甘能攻里也,后人当活看。)非若寒苦之药,动人脏腑,泄人元气也。夫 巴豆、硝黄之类能直穿脏腑,非大积大聚,元气壮实者,不敢轻用。今之庸医不问虚实,动辄便行转下,以泄六腑各气,转生他证。重则脾胃渐衰,不进饮食,肌肉消瘦而死。又俗云∶春行夏补,至秋时须服通行药数剂,以泄夏月积热,此语甚讹。(俗医惯将此数语印人耳目,夫《内经》四时调养生长收藏之道,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法,何等圆活,而愚人执守一说,不肯精求《灵》、《素》,良可慨也!)夫热在内,自然从五脏六腑及大小便中泄出。若以凉药泄热,吾恐热气未去一分,而元气已衰九分。尝观服转药一剂,则有五七日饮食脾胃不能复旧。况乎三焦暖热方能腐熟水谷,若一刻无火则肌肤冰冷,阳气脱尽而死矣。故《内经》止有沉寒痼冷之论,未有积热纯阳之说。纵然积热为病,一服转下便可解救。若阴寒为病,则四肢逆冷,死在须臾。古人立法,若狂言妄语,逾垣上屋诸大热证,亦要论其大便如何。数日不出者,有燥屎也,方下之,若大便如常,即不可下。(狂言妄语,逾垣上屋,自是热证,然有一种面青脉急,或面黑脉微,手足厥冷者,又属阴证。此系无附之阳,必死之证,若治之早或有生者。)今人于并无以上热证,而亦概用寒凉转下,必欲尽去其热,吾不知将以何为生气。夫人身无热则阳气尽矣。此河间、丹溪遗讹后世,业医者不可以不察此弊也。
艾灸神效 绍兴间刘武军中步卒王超者,本太原人,后入重湖为盗,曾遇异人,授以黄白住世之法,年至九十,精彩腴润。辛卯年间,岳阳民家,多受其害,能日淫十女不衰。后被擒,临刑,监官问曰∶汝有异术,信乎?曰∶无也,唯火力耳。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炷,久久不畏寒暑,累日不饥。至今脐下一块,如火之暖。岂不闻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也。死后,刑官令剖其腹之暖处,得一块非肉非骨,凝然如石,即艾火之效耳。故《素问》云∶年四十,阳气衰,而起居乏;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六十阳气大衰,阴痿,九窍不利,上实下虚,涕泣皆出矣。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余五十时,常灸关元五百壮,即服保命丹、延寿丹,渐至身体轻健,羡进饮食。六十三时,因忧怒,忽见死脉于左手寸部,十九动而一止,乃灸关元、命门各五百壮。五十日后,死脉不复见矣。每年常如此灸,遂得老年康健。乃为歌曰∶一年辛苦唯三百,灸取关元功力多,健体轻身无病患,彭 寿算更如何。(先生三法实为保命之要诀,然上策人多畏惧而不肯行;中策古今痛扫,视为险途;若下策用之早而得其当,亦可十救其五。予遵行历年,不无有效、有否。效则人云偶中,否则谗谤蜂起,此非姜附之过,乃予热肠之所招也。吾徒不可以此而退缩不前,视人之将死可救而莫之救也。)
艾灸经典语句 1.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2.《医学入门》讲“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3.《名医别录》载“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4.一炷着肤疼痛即止,一次施灸沉疴立除。 5.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6.《孟子》“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 7.《皇帝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8.古语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 9.《针灸资生经》说:“若要安,丹田(关元)三里莫要干。 10.《小品方》云:“夫针须师乃行,其灸凡人便施。”(晋隋时代 陈延之) 11.《千金要方》中提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穴”。(唐代孙思邈) 12.不与不灸三里者同行 (日本) 13.不灸三里者不做旅人(日本) 14.《针灸易学》甚至强调:“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 15.《皇帝内经》记有:“大风汗出,灸意喜穴” 16.宋《备急灸法》:“仓促救人者,唯灼艾为第一” 17.《宋史?太祖本纪》:“太宗病,帝往视之,亲为灼艾。” 18.《庄子》“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19.《扁鹊心书》中说:“人之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背,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则心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20.《神灸经纶云:“夫灸取于人,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刚用,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治百病,效如反掌。” 21.《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 22.唐代王焘指出:“是以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熨,随用一法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奇能”。 23.李时珍之父李言闻的《蕲艾传》称赞艾叶“产于山阴,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 24.《养生一言草》记载:灸治确为养生诀,年逾四十灸三里。施灸不为寒暑限,疲劳施灸为上策。小儿患病应施灸,胜似服药有神效。(日本--八偶景山) 25.《东医保健》称脐灸有“养丹田,助两肾,添精补髓,返老还童,祛病延寿”之功。(朝鲜--许浚) 26.《谴疟鬼》诗云:灸师施艾柱,酷若猎火围。(唐代韩愈) 27.《诗经-王风》:“彼此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28. 孔璠之《艾赋》“奇艾急病,靡身挺烟。” 29. 常言道:居家常备艾,老少无疾患。 30. 俗语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 31.“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这首诗歌可谓是我国人民对艾的最好总结了。 32.清·吴亦鼎《神灸经论》记载,“夫灸取于火,以性热而至远,体柔而用刚,能清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
太乙神针 一、概述 太乙神针是紫霞洞道人秘传给韩贻丰的,韩氏于1717年撰成《太乙神针心法》,但未将这一道家特殊灸术及制针方药公诸于世。直至雍正末年(1735),范毓 始将其药方传给周雍和,周氏编《太乙神针》一书,由于是无痛灸法而且疗效卓著,“凡大小疾厄无不应针而愈”。因而颇收欢迎,“求治者扶老携幼,趾错于道”,王公大人也“争相延致,倒履相迎,恨相见晚也”。所以本书不断被翻刻,121年中就一7个新版本。清以后未见重印。1984年刘洁声出版了《太乙神针灸临证录》,刘氏得师秘传,其药方与周氏《太乙神针》药方与用法也不同。现介绍几种“太乙神针”的配方及用法。 称“太乙针”。本来是灸法,为何称为“针”,因为它的操作方式,很象针法(隔几层纸或布)实按在穴位上的缘故。通用方:艾绒100克,硫磺6克,麝香、乳香、没药、松香、桂枝、杜仲、枳壳、皂角、细辛、川芎、独活、穿山甲、雄黄、白芷、全蝎各500克。上药研成细末,和匀。以桑皮纸1张,宽约30厘米,摊平,先取艾绒24克,均匀铺在纸上,次取药末6克,均匀掺在艾绒里,然后卷紧如爆竹状,外用鸡蛋清涂抹,再糊上桑皮纸1层,两头留空纸3厘米许,捻紧即成。 二、五个配方 1、太乙神针1号 人参12.5克、穿山甲25克、山羊血9克、千年健50克、钻地风30克、肉桂50克、小茴香50克、苍术50克、甘草100克、防风200克、麝香少许,共为细末;取药末24克,掺如艾绒(陈艾绒搓成绒状)15克内,平铺在40厘米见方的桑皮纸上,紧卷成爆竹状,外用蛋清封固,阴干后备用。 用法:将太乙神针的一端烧着,用布七层包裹其烧着的一端,立即紧按在应灸的穴位或患处,针冷则再烧着再按,如此反复烧按7--9次。 2、太乙神针号 人参12克、三七10克、肉桂50克、乳香30克、没药30克、麝香少许、山羊血10克、千年健50克、钻第风50克、川椒10克、穿山甲25克、小茴香50克、苍术50克、甘草100克、防风200克,共研细末;每次取药末24克,掺入艾绒15克内,制法、用法同上。 3、太乙神针3号 药物同1号,但不用艾绒,而用硫磺与药末混合制成小丸。用时将姜片贴穴或患处,药丸置姜片上,点燃药丸,共燃3--5丸。 4、太乙神针4号 檀香10克、山柰10克、羌活15克、桂枝15克、木香12克、甘松6克、香附10克、白芷15克、独活15克、乳香15克、丹参20克、细辛6克、雄黄3克、硫磺克,共研细末,取24克药末掺入艾绒15克。制法、用法同1。 5、太乙神针5号 甘松3克,乳香、没药各12克、牛膝、川乌、独活各12克,三棱、草乌各1.5克,白芷、羌活各1.2克,桂枝、薄荷、麻黄、穿山甲、防风、杜仲、黑白牵牛子各6克,丁香、樟脑各1.2克,南星1.2克,细辛6克,降香3克,雄黄、全蝎各4.5克、秦艽6克硫磺3克。共研细末,和匀,以瓶贮之备用。 三、制法与治法 制法:用白禳纸(桑皮纸、绵纸均可)30厘米见方,将艾绒15克平铺纸上,务要均匀平整;然后将瓶贮药末15克,匀薄一层掺在艾绒上;继将麝香(夏季用1.5克,冬季用3克)撒在药艾上;最后从纸的一边卷起,用力按实碾转,卷成棒状,直径约2厘米。外用蛋清涂刷封固,阴干,贮于干燥处备用。用时将药棒放于套筒中,其灸法与1号基本相同。 选定施灸部位,将上述艾条点燃一端,一种方法是在所灸的穴位上,覆盖10层绵纸或5--7层棉布,再将艾火隔着纸或布,紧按在穴位上,稍留1--2秒即可。每次按灸10次左右;另一种方法是将点燃的一端,以7层棉布包裹,紧按在穴位上,如病人感觉太烫,可将艾条略提起,等热减再灸,如此反复。每穴可按灸5--7次。 临床上适用于风寒湿痹、痿证、腹痛及泄泻等证。
转 :出汗问题! 从五藏的角度来说,汗为心之液,但是肾主水,脾又主湿。所以非正常出汗首先从心入手,背后的决定因素还是从脾从肾逐层分析下去,根子当然在肾。非正常出汗是一个长期慢性的过程,而前辈总结的:穷必及肾,是也,亦然也!   至于狐臭,当从五藏五臭入手,也比较简单,不多说。   原因知道了,从经络角度来处理就比较简单了。   下面千重就教大家怎么处理这一难题,关键的还是要有耐心!   方法:   1.按压极泉穴一定有反应,不是酸胀就是痛,原则上来说反应越剧烈情况就越厉害,具体极泉穴在哪里可以百度,不要什么都问,自己也要动动手是吧;   2.找到反应点了就好办了,艾灸这个穴位就行了,每侧以30分钟为度,开始可以连续灸三到五天,一般体质一天就会有效果;   3.那有些人说我灸一次怎么什么反应都没有?这个就要详细辩证了,说明主次不对,还有更加麻烦的状况没有分析到位。当然,灸后相应的其他部位应该有反应,只要按规则操作,一定会有反应,千重现在还没有碰到过没有反应的;   4.有些人不是没有反应,要么是灸的不对,要么是不知道哪些是艾灸的反应,所以就给艾灸一些不公正的评价,具体大致会出现哪些反应,可以看看千重的专门博文,打开博文目录就能看到;   5.同时,用干艾叶搓手,目的是劳宫穴,在哪里百度;   6.对于穴位,以后千重就不具体讲了,在哪里?怎么找?我已经听到耳朵都起茧了,唉!甚至还有问艾叶在哪里买的,我一般会回答:“苏宁电器”,呵呵。   7.既然根子在肾,要最终调理好,当然还是在命门、双肾俞。
玉龙歌 口诀 扁鹊授我玉龙歌,玉龙一试绝沉疴(kē),   玉龙之歌真罕得,流传千载无差讹。   我今歌此玉龙诀,玉龙一百二十穴,   医者行针殊妙绝,但恐时人自差别。   补泻分明指下施,金针一刺显明医,   伛(yǔ)者立伸偻(lǚ)者起,从此名扬天下知。   中风不语最难医,发际顶门穴要知,   更向百会明补泻,即时苏醒免灾危。   鼻流清涕名鼻渊,先泻后补疾可痊,   若是头风并眼痛,上星穴内刺无偏。   头风呕吐眼昏花,穴取神庭始不差,   孩子慢惊何可治,印堂刺入艾还加。   头项强痛难回顾,牙疼并作一般看,   先向承浆明补泻,后针风府即时安。   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   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   偏正头风有两般,有无痰饮细推观,   若然痰饮风池刺,倘无痰饮合谷安。   口眼斜最可嗟,地仓妙穴连颊车,   左泻右依师正,右泻左莫令斜。   不闻香臭从何治?迎香两穴可堪攻,   先补后泻分明效,一针未出气先通。   耳聋气闭痛难言,须刺翳风穴始痊,   亦治项上生瘰疬↑①,下针泻动即安然,  耳聋之症不闻声,痛痒蝉鸣不快情, 如今瘾疹↑④疾多般,好手医人治亦难,   天井二穴多着艾,纵生瘰疬灸皆安。   寒痰咳嗽更兼风,列缺二穴最可攻,   先把太渊一穴泻,多加艾火即收功。   痴呆之症不堪亲,不识尊卑枉骂人,   神门独治痴呆病,转手骨开得穴真。   连日虚烦面赤妆,心中惊悸亦难当,   若须通里穴寻得,一用金针体自康。   风眩目烂最堪怜,泪出汪汪不可言,   大小骨空皆妙穴,多加艾火疾应痊。   妇人吹乳痛难消,吐血风痰稠似胶,   少泽穴内明补泻,应时神效气能调。   满身发热痛为虚,盗汗淋淋渐损躯,   须得百劳椎骨穴,金针一剌疾俱除。   忽然咳嗽腰背疼,身柱由来灸便轻,   至阳亦治黄疸病,先补后泻效分明。   肾败腰虚小便频,夜间起止苦劳神,   命门若得金针助,肾俞艾灸起邅迍↑⑤。   九般痔瘘最伤人,必刺承山效若神,   更有长强一穴是,呻吟大痛穴为真。   伤风不解嗽频频,久不医时劳便成,   咳嗽须针肺俞穴,痰多宜向丰隆寻。   膏肓二穴治病强,此穴原来难度量,   斯穴禁针多着艾,二十一壮亦无妨。   腠理不密咳嗽频,鼻流清涕气昏沉,   须知喷嚏风门穴,咳嗽宜加艾火深。   胆寒由是怕惊心,遗精白浊实难禁,   夜梦鬼交心俞治,白环俞治一般针。   肝家血少目昏花,宜补肝俞力便加,   更把三里频泻动,还光益血自无差。   脾家之症有多般,致成翻胃吐食难,   黄疸亦须寻腕骨,金针必定夺中脘。   无汗伤寒泻复溜,汗多宜将合谷收,   若然六脉皆微细,金针一补脉还浮。   红肿生疮须用泻,宜从听会用针行。   偶尔失音言语难,哑门一穴两筋间,   若知浅针莫深刺,言语音和照旧安。   眉间疼痛苦难当,攒竹沿皮刺不妨,   若是眼昏皆可治,更针头维即安康。   两眼红肿痛难熬,怕日羞明心自焦,   只刺睛明鱼尾穴,太阳出血自然消。   眼痛忽然血贯晴,羞明更涩目难睁,   须得太阳针出血,不用金刀疾自平。   心火炎上两眼红,迎香穴内剌为通,   若将毒血搐出后,目内清凉始见功。   强痛脊背泻人中,挫闪腰酸亦可攻,   更有委中之一穴,腰间诸疾任君攻。   肾弱腰疼不可当,施为行止甚非常,   若知肾俞二穴处,艾火频加体自康。   环跳能治腿股风,居髎二穴认真攻,   委中毒血更出尽,愈见医科神圣功。   膝腿无力身立难,原因风湿致伤残,   倘知二市穴能灸,步履悠然渐自安。   髋骨能医两腿疼,膝头红肿不能行,   必针膝眼膝关穴,功效须臾病不生。   寒湿脚气不可熬,先针三里及阴交,   再将绝骨穴兼刺,肿痛登时立见消。   肿红腿足草鞋风,须把昆仑二穴攻,   申脉太溪如再刺,神医妙绝起疲癃。   脚背肿起丘墟穴,斜针出血即时轻,   解溪再与商丘识,补泻行针要辨明。   行步艰难疾转加,太冲二穴效堪夸,   更针三里中封穴,去病如同用手抓。   膝盖红肿鹤膝风,阳陵二穴亦堪攻,   阴陵针透尤收效,红肿全消见异功。   腕中无力痛艰难,握物难移体不安,   腕骨一针虽见效,莫将补泻等闲看。   急疼两臂气攻胸,肩井分明穴可攻,   此穴元来真气聚,补多泻少应其中。   肩背风气连臂疼,背缝二穴用针明,   五枢亦治腰间痛,得穴方知疾顿轻。   两肘拘挛筋骨连,艰难动作欠安然,   只将曲池针泻动,尺泽兼行见圣传。   肩端红肿痛难当,寒湿相争气血狂,   若向肩髃明补泻,管君多灸自安康。   筋急不开手难伸,尺泽从来要认真,   头面纵有诸样症,一针合谷效通神。   腹中气块痛难当,穴法宜向内关防,   八法有名阴维穴,腹中之疾永安康。   腹中疼痛亦难当,大陵外关可消详,   若是胁疼并闭结,支沟奇妙效非常。   脾家之症最可怜,有寒有热两相煎,   问使二穴针泻动,热泻寒补病俱痊。   九种心痛及脾疼,上脘穴内用神针,   若还脾败中脘补,两针神效免灾侵。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