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蓝妹妹 可爱的蓝妹妹
关注数: 29 粉丝数: 259 发帖数: 7,982 关注贴吧数: 10
【中国葫芦文化的历史(十)】~~~~~~~~~~~~~~~~~~~ 葫芦的种植与利用史: 从我国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新石器遗址的相关遗物中可以看出。在我国黄河流域,河南新郑裴李岗距今约七八千年的新石器遗址中,曾出土古葫芦皮。在我国长江流域,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中,也曾发现过小葫芦的种子,(图片介绍)这比埃及古墓中发现的葫芦还要早上三千余年.另外,湖北江陵阴湘城的大溪文化的文化遗址,以及长江下游的罗家角、崧泽、水田畈等新石器遗址里也发现过葫芦、这种事实表明,我们的先人很可能当时就用葫芦制作器物。因为在一般的情况下,只有用作器物的老葫芦皮方可能长久保存,而食用的嫩果是不可能留存至今的。 我国陶器的出现很早,从出土的情况来看有一部分是模仿葫芦制作的,在我国北方和南方具有代表性的裴李岗新石器遗址、河姆渡新石器遗址中都有发现,另外在北方其他一些很有代表性的新石器遗址如仰韶文化遗址、河南庙底沟遗址中也有众多的葫芦形器物发现。从上述考古发现的资料,可以推测在新石器时代这种作物在我国各地产生的深远影响。就其当时的重要性分析,我们推想古人可能在新石器早期就开始栽培这种植物。古人在种植葫芦的同时,也将其作为一种精神的崇拜物加以膜拜,这一点可以从大量的出土器物中体现出来。 后来随着人们对葫芦的不断深入认识和充分利用,葫芦种植也越来越广泛.同时积极地探索其种植的方法. 研究如何使葫芦长得更大,结得更多。经过无数代人的实践摸索,逐步摸索了一些经验。西汉时有个人叫汜胜之,他曾写过一本有关农业生产的科学著作,因原书已佚,只有一些散篇辑存在《齐民要术》《太平御览》等著作中,后人称之为《汜胜之书》。这本书其中就有一节“种瓠法”专门介绍种葫芦的种植方法。《汜胜之书》还记载了一则种大葫芦的方法。大葫芦,这里不是指葫芦的一个品种,而是经人工栽培,使其充分发育,体积特大者。其实就是现在的嫁接法。以十棵葫芦的根供养一棵秧子生长,结出的葫芦当然要比原来大得多。
【中国葫芦文化的历史(七)】~~~~~~~~~~~~~~~~~~~ 2、 葫芦雕刻 在现代葫芦器工艺中, 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品种---葫芦雕刻。其中又可分为两种:葫芦雕和刻葫芦。葫芦雕区别于其他葫芦器的主要特征是既非单纯的范制,也非单纯的雕刻,而是将范制、雕刻、火绘、拼接组合融为一体,成为一门综合的葫芦器工艺。葫芦雕以拼接组合为主, 最常见的是再辅以雕刻、火绘、也有人还辅以范制。 使用材料是品种不同、大小不同的天然葫芦, 剖开后利用不同部位,重新组合为造型各异的葫芦器物。山东临朐县葫芦文化展室中有一葫芦怪人,就是利用范制不成功的废料拼构而成的,虽面貌丑陋,弓身届腰,翘手跛足,却也有一种难以言传的病态之美。f 在拼接组合的基础上,再施以雕刻, 葫芦雕的艺术美就更强了。主要雕法有阳雕、阴雕、透雕、 阳雕平地、阳雕沙地、阴刻阳雕、双勾勒等等。主要刀法有直刀、平推刀、外侧刀、内侧刀、顺行刀、逆行刀、挑刀、垛刀 、切刀等。这些雕法和刀法基本是从竹雕、木刻等工艺中借鉴而来的,施刀要做到稳(心静气和)准(准确度高)轻(用力恰当)慢(行刀缓稳)巧(刀法娴熟)。只有这样才能雕出一件精美的葫芦工艺品。A 刻葫芦,顾名思义,是在葫芦上刻字雕画, 使其成为供人欣赏的葫芦艺术品。葫芦雕是一种立体艺术,而刻葫芦则不是,全是在葫芦表面上作文章。据说刻葫芦最初在甘肃一带民间流传, 人们在葫芦上走刀划针,随意刻画出简单的花草虫鱼图案,作为观赏。后来经过艺人的不断摸索、研究, 使工艺水平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专门刻葫芦艺术。刻葫芦原一只有针法, 现在又创造出刀刻法,出现了各种镂空葫芦。有的还创作出仿水墨、 写意的名家山水画作品,并摹仿吴昌硕、任伯年、 徐悲鸿、齐白石的画韵,创造出风采独具的彩画葫芦。二三十年代, 兰州有一位叫李文斋的民间艺人,能书善画,懂诗文, 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修养,以刻葫芦维持生计, 对刻葫芦工艺的进一步提高作出贡献。由于他的努力, 刻葫芦艺术声誉日隆,被人誉为“妙艺”,驰名京津, 远销海外。自此之后,刻葫芦竟成成达官贵人的宠物,古董商人猎取的对象。
【中国葫芦文化的历史(六)】~~~~~~~~~~~~~~~~~~~ 三、我国的葫芦工艺4s 随着对葫芦不断深化认识,人们不再满足于仅仅利用其自然形态,制成简单的器皿作为日用,而是又深入一步,或范制或雕刻或火绘或针刻用各种工艺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葫芦工艺品,使葫芦登上了高雅的艺术的殿堂,成为艺术百花园中的一只奇葩。 1、 范制葫芦 至迟在宋代的时候,人们就设法通过栽培技术改变葫芦的颜色和形态,生产出各种观赏价值更高的葫芦。葫芦器,又称“匏器”或“蒲器”,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人工与天然相结合的工艺美术品。葫芦器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成熟的葫芦加工成形态各异的器物,谓之“匏器”;另一类是将模具套在正在生长的嫩葫芦上,使其长成与模子完全相同的样子,谓之“范制葫芦器”。这两类葫芦器制作方法不同,却同为我国古代人民的发明,具有宝贵的价值。从广义上说,古代以葫芦做成的酒杯、乐器乃至水瓢、瓠种器之类,均可称为“匏器”;但由于这类器物的制作目的是为了日常生活实用,并非为了艺术欣赏,所以还称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匏器”,而后来出现的匏器则不然,它是人们为了艺术欣赏的目的而创造的,基本丧失了实用的价值,而更多的带有“艺术性”。范制葫芦器的造型变化多端,已经完全突破了葫芦的自然形态的限制,甚至可能把葫芦范制成各种小件的器物。仅从现存实物来看,清代葫芦器就有杯、盘、笔筒、瓶、盖罐、寿桃、如意、尊、炉、扁壶、砚盒、钟楼、香盒、鼻烟壶及虫具,多达二三十种。其中每一品种在造型和大小上又各有千秋。 范制葫芦的工艺虽说不上十分复杂,但因为它是一种天然与人工相结合的产物,有人力所不能及的因素在内,所以成功率反而比其他工艺品为低。人工因素除了葫芦的种植、管理外,主要表现在器模制作上。古时葫芦器范制多用木模,选用木质坚硬、纹理细密的木料作材,刻成阴模,束在幼嫩的葫芦上,以铁箍将木模箍紧。葫芦长满成熟后,松开铁箍,木模自然散开,即可得到一枚精美的葫芦器。 清代范制葫芦器的花纹图案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也是葫芦器工艺繁荣的标志之一。装饰性花纹图案非常丰富,有云纹、缠莲纹、寿字纹、夔龙纹,图案则有海水、飞鹤、麒麟、松石、人物等,另外还有楷体诗句及题款。这些花纹图案,并不是葫芦器特有的,为古代各种工艺美术品所共有的传统装饰题材,但葫芦器上的同类花纹图案却具有凸起感,有雕塑与剔红漆器的审美效果。
【中国葫芦文化的历史(二)】~~~~~~~~~~~~~~~~~~~ 3) 医药文化#p 葫芦除了能盛药,本身也可为药。葫芦味甘,性平滑无毒。其藤蔓,卷须,叶、花,果瓤及膜,种仁,干壳——甚至用旧的破瓢片均可入药,医治多种疾病。约成书于东汉时期的我国第一本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就有将“苦瓠”当作利尿消肿药物的记载。后来《伤寒类要》中也提到苦葫芦可用于治疗黄疸。葫芦籽还可治疗牙痛及牙龈肿痛,配牛膝煎水含漱即可见效。蔓、须药性与花相同,可治麻疮。葫芦瓤及籽,味苦,性寒,有毒。可治牙病,牙龈或肿或露,牙齿松动。尤以葫芦壳的药用价值最高。其味甘,性平,无毒。消热解毒,润肺利便。愈是陈年的葫芦壳,疗效愈高。李时珍说:“瓢乃匏壶破开为之者,近世方药亦时用之。当以苦瓠者为佳,年久者尤妙。”(《本草纲目》)这种陈旧葫芦称为“败瓢”或“破瓢”,其味苦,性平无毒,可消胀杀虫,治痔漏下,及妇科的血崩中带下赤白。《本草纲目》中记载的以葫芦为药引或原料的药方不下三十几种。 4) 乐器文化 葫芦不仅在古人的物质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在古人的精神生活中也有很大的影响。我国古代有所谓“八音”(即八种乐器)。它们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匏指葫芦笙。在古代,笙是一种高贵的乐器。葫芦笙最早载于汉代的《礼乐志》。葫芦主要用来制作笙最下面的“笙斗”,即笙管下面的风箱部位,演奏者就是手捧这个笙斗吹奏的。考古发现,也有全部用葫芦材料做成的笙。现在葫芦笙仍是苗、侗,水、彝、仡佬、拉祜、阿昌等少数民族的常见乐器,特别是在苗族地区更为流行。只是做法与古代已不同,已改全部以竹子为料。西北地区的回族有一种"索勒"也是一种葫芦乐器.H 葫芦还可以做鸽哨。鸽哨,又名鸽铃,在中国也已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绑在鸽子的尾部,靠鸽子飞翔时灌入空气的流动发出各种不同的乐音。葫芦对鸽哨也是起到共鸣箱的作用,原理与乐器是相同的。当飞鸽翱翔天天空时,随着它的翻飞回转,不同的气流灌入哨中,便发出悠扬回荡的乐声。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