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伯 汉伯
关注数: 7 粉丝数: 16 发帖数: 1,035 关注贴吧数: 6
汉中的古镇怎么了? 近些年,国内很多地方发展旅游,建设了不少所谓的文化古镇。这些古镇大多数是根据历史遗存建设的,有曾经的故事和传说,也有一些是人为开发新建的,虽有故事,不过附会之说。汉中这种情况也不少,大家都比较清楚,这里就不再列举了。 不管是翻修的还是人为新建的古镇,其目的都是为了发展地方旅游事业,促进旅游文化发展。这些古镇基本大同小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风格样式全是仿古建筑,大多是开园时热闹一阵,随即便冷冷清清,少有游人光顾,门可罗雀。 其实每个项目投资之前,都是经过反复论证的,很多还出高价咨询过业内专家,结果还是一地鸡毛。投资者当初肯定想象的是项目建成之后,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游人如织,每天赚多少钱,一年是多少等等,反正纸上算起来是会赚的盆满钵满。可为什么最初的建设预期和实际结果相差会如此之大? 最简单是解释就是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我觉得旅游古镇的商业模式应该是非常复杂的,涉及面很广,在我们还没有完全搞清楚的情况下,看到别人开发挣钱,便跟着模仿起来,大面积开发。特别是很多有钱的投资人,自我意识的膨胀,以个人情怀来评估游客的盲目消费,结果事与愿违。古镇旅游开发确实也有很多成功的典范,但直到现在,可能还没有人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并不清楚成功与失败的真实原因。当复制模仿成为很多人开发项目的习惯性思维,结果必然是不确定的。成功了,可以找到很多原因,失败了,当然也可以总结出很多借口。 如果实在无聊的话,就来想想文化古镇存在的问题。 首先声明,我们对经营古镇的商业模式还没有完全搞清楚。 只能一星半点地看看一些基本的问题。比如是建筑样式,所有的古镇基本相似,都是以仿古建筑样式为主,这样做的目的我想是为了突出体现古镇厚重而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 其实,一般古镇都没有太多值得探究的历史文化故事,城市里发生的故事都没人愿意听,何况那些所谓的文化古镇。至于其建筑风格,大多是做仿古赝品,中国人见的太多了,人们对很多真正的古建筑都没有太大的兴趣,更何况那些粗制滥造的赝品。我们不是说古建筑不好,而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不同的文化风格和科技水平,每一个时代的人都应该留下他所在时代最高水平的精品,这便是创造历史。就像现代人写字不用毛笔,打仗可以不需要冷兵器一样,今天的建筑采用仿古无非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来点缀装饰一下,但必须要有现代技术的创新,否则就没太大意思了。 如果一定要搞文化旅游古镇,也应该是在保留历史遗迹的前提下,用现代科技手段去建设舒适宜人并具有科技时尚感的旅游景区,至少方便游人观光旅居。古镇从来都是用来居住生活的,古镇的文化是通过活动的人来体现的,不能完全依靠仿古的建筑和摆设。 如果想让人们感受到古镇的生活格调,参与到古镇的生活中去,成为古镇的一部分,真正能体验到古镇的文化生活,而不是走马观花地走一圈,或者找个地方吃一顿,想必游客买单的时候回爽快一些。因此,除了建筑环境外,更重要的是营造文化生活氛围。古镇的居民,至少要有一些像我们想象中的优雅的古人,不管是耕读人间、满腹经纶的乡绅士子,还是儒雅风流、琴棋书画随身带的才子佳人,总要有一些真正的文化功底才行。不能除了贩夫走卒、厨娘屠夫外,就剩下只会赚钱宰客的商人。 我认为文化古镇的开发建设,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一种精神家园,因为每个中国人都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田园情怀。毕竟,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流传在每个人的血脉中,不是那么容易割舍的。那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古镇?或者说该如何建设文化古镇?
写给正在召开的汉中民营企业发展研讨会 汉中民营企业发展状况暨问题思考 改革开放这些年来,汉中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绩是显著的,大家有目共睹。民营企业在汉中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未来汉中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的就是民营企业,因此,关心并重视民营企业就是对汉中的未来负责。这里开门见山地简单谈谈民营经济发展发展状态和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一、区域经济的企业基本状况 汉中过去主要依靠农业经济,在西北地区还有一点优势。进入工业化时代后,我们汉中在各个行业有一些企业,如航空制造企业、钢铁冶金、矿山、机械制造、化工、纺织、电子等等。大多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由国家投资建设的,其中也有一些地方投资兴建的企业。改革开发以来,企业改制,国退民进,很多国有或集体性质的企业关、停、并、转,企业格局发什么很大的变化。可是,很多国有企业是退出了,而民营企业却并没有随之发展起来,来填补产业空白。比如纺织、化工、造纸,以及一些机械制造类企业。我们与宝鸡相比, 30多年的发展,在工业企业发展水平上,距离越来越大。 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问题是我们的民营企业还没有发展壮大起来,没有形成相当的规模。迄今为止,没有一家民营企业在国内成为知名企业,或者说在行业内进入领军阵营。
南郑黄官民间工艺产品 几十年前出过一次黄官,那是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还在读初中。小镇规模不大,感觉自然、古朴。两条长而窄的石板街,两边都是传统建筑风格的一、两层瓦房,给人留下悠久的韵味。街道上摆摊设点的经营着各种各样的山货、工艺品、服装等等,应有尽有,琳琅满目。茶馆里说书的声音,小吃摊上诱人的香味,小摊上恣意的叫卖声,对于我们这些大山里的孩子来讲,那真是很繁华,让人流连忘返。实际上,那时喧闹的古镇,虽不能与现代都市同日而语,但生活的意味,却远远比灯红酒绿的城市更让人感到有滋有味,亲切、醇厚、简单而质朴的街区,似乎记录着神秘的传说和讲不完的故事,让人向往。 初春的清晨,下着毛毛细雨,空气中有些许浪漫的味道。在镇政府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巴山巧娘手工艺品合作社和良顺藤编发展有限公司。巴山巧娘手工艺品合作社是一位叫肖秀明的小媳妇带领下创办的,因为外出丈夫打工致残,家庭困难,为谋生计,学艺创业,其背后的故事有些感人。这且不谈,因为贫寒本身就是一笔财富,一种动力。该合作社注册8人,实际参与人数80多人,多为家庭妇女,用闲暇时间,在家编织工艺品。产品主要为坤包、挂件、摆件、车饰品,作为旅游纪念品通过旅游景点来销售。由于刚起步,规模尚小。良顺藤编是当地的一位叫陈良顺的农民创办的,他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组织生产。销售规模过千万,曾经最好的时候出口达4千多万元。该公司占地面积不大,不足十亩,加工厂房简陋,生产工艺纯手工,大多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头、老太婆在厂房里编织藤椅,感觉很原始。 汉中自古就有“三编”的民间传统工艺产品,藤编、竹编和棕编。时代的变迁,现代工业的发展,工业品取代了很多传统手工艺品。慢慢地,一些行业也就日薄西山,无人问津,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我始终认为,千百年来,凝结着无数先人们心血与智慧的工艺技术产品,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总是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产生某种神秘的启示,不应该被现代技术淘汰。毕竟,这是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汉中南郑的“三编”依然保留并焕发生机的只有藤编;竹编仅仅只是作为农村的生产工具,越来越萎缩;由于人们已经不再使用棕箱,南郑棕编主要用于加工低档次的床垫,只是原材料的简单缝合,已基本上失去了传统的工艺水准。
汉中房地产业 前几天,应汉中电视台邀请,作为嘉宾在“天汉茶馆”节目中和楚汉先生谈论汉中房地产业的发展趋势。 现将自己的认识和主要观点整理如下。 一、回顾历史 和全国的形势一样,汉中房地产是从1994年国家取消福利分房之后才开始出现房地产业的,之前虽然也有人做过房地产,比如城固体育场边上的八栋楼,汉中的文明小区等,但不成规模。那时的人均住房面不足4平米,人们住房主要靠单位修建、分配。 1994年之后,原则上,国家不允许单位出资建房。即便有,也是集资建房,个人不掏钱是不可能分到房子的。国家要求并鼓励个人到市场上去买房子,开始所谓的“货币分房”。 1994年到2001年,房地产处于萌芽发展状态,2001年汉中房地产价格超过1000元/平米之后,房地产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008年地震之后,外地的房地产开始商进入汉中,促进了汉中房地产的迅猛发展。房价也从2001年的1千多元上涨到2000元以上。 2011年,国家出台限购令,对过热的房地产业进行调控。人们说房地产业的冬天来临。此时,我国人均住房面积达到人均26平米。 二、解读政策 实际上,限购令的出台,叫停过热的房地产,是国家关注民生的英明举措。 因为,住房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居者有其屋,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居所。所以大家都要买房,都去选购房屋,必然造成市场需求旺盛。加上我国的其他行业,特别是生产制造业等行业利润不高,大量的资金开始转入房地产。致使房地产业开发建房、炒房、买房出现火爆局面。在此情况下,占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的家庭就会因为住房问题陷入困境。不买,价格不断涨,越来越买不起;买吧,手头资金有限,过日子困难;按揭,很多人被迫沦为房奴。这类人群数量的增加,必然带来社会问题。 因此,国家叫停房地产的举措非常正确! 叫停的目的不是限制房地产的发展,而是要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问题。 对于中低收入家庭,国家建设保障性住房,保证居者有其屋。十二五期间,国家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就是要保护中低收入家庭的利益。 房地产作为生活的必需品,国家肯定要保护消费者的利益,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就像大米、面粉、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一样,涉及到国计民生问题,不能放任市场炒作。必须维护大多人的利益,基本保障人们能生活下去。否则,这些生活问题必然产生更为恶劣的社会后果。因此,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要在适度的空间内进行。 房地产业可以分为必需品和奢侈品两个类型。保障性住房就是解决必需品的问题,而商品房应该属于奢侈品的范畴。就如公交车、地铁等基本交通的必需品,其价格不会轻易上涨,而私家车的销售价格则不会受到限制,因为它不属于必需品。 当然,这必然会分流市场需求,使很多人不再成为商品房的购买客户,对商品房的需求降低。很多开发商不能快速出售已建好的房屋,面临资金成本负担,为了收回资金,不得不降价促销,甚至亏损退市。可能更严重的是很多房地产企业将面临倒闭,或被收购。房地产业又开始一轮洗牌,这就是有人说的房地产业冬天来临。 三、发展趋势 十几年的发展,我们的房地产业才刚刚长大,逐步成熟起来。目前的冬天,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完善、成长的酝酿调整期。 房地产像所有商品一样,其发展必然经过三个阶段:刚开始,只满足基本功能的需求。在市场高速扩张的情况下,只要有房屋,都能卖出去,品质得不到保障;随着市场发展的逐步成熟,人们开始关注房屋品质,追求住居环境的舒适、美化;随着房屋质量的提高,消费者会关注个性需求,追求居住环境的文化品位。就像服装,最初的只是为了保暖,之后追求质量、品牌(品牌最初代表质量),当这一切满足之后,追求服装带来的精神感受,所谓服装的个性与文化内涵。必需品的核心本质是安全与品质,奢侈品的本质是个性与文化(消费心理需求)。 汉中房地产业前十几年的发展,基本是在满足功能需求。2008年地震之后,人们对房屋质量开始重视。可以说是地震促进了汉中乃至全国房屋质量的提升。那么,2012年后,冬天结束之后,人们将会关注文化需求。 因此,对于开发商来说,未来的商品房地产将会进入多元化的个性需求阶段。商品房地产也将会因为文化品质的不同,出现价格上的巨大差异。可以预测,未来的房地产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这是大势所趋。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虽然我们的人均住房面已经达到了基本满足生活需要的阶段,但是,由于房地产属于不动产,每套房屋总有差异,不像汽车、家电等商品,同质化的程度较高,因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房屋的市场交易量将会不断增大。特别是第一次买房的群体,在其有生之年,会因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的改变而更换房屋。 中国的城镇化率刚刚过半。至少还需2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才能与发达国家看齐。那么,房地产业的未来也是可以预见的。
打的窝心 居汉中,出行,首选公交;其次,开车;事缓,路近,则步行(不找车位,省油,健身,绿色环保);事急,无车,迫不得已,万般无奈,打的。很多人说:老子宁可走路,也不愿打的。 市场经济,交易的原则是公平自愿,双方在没有欺诈和强迫的情况下自愿进行。正是因为交易发生后解决了双方的需求问题,交易活动是双方都满足、满意的事情,市场交易才得以顺利、自发地进行。如果一个交易是双方任何一方不满意,交易往往是不会发生的。 然而,在“打的”这个交易事件中,通常的情况是这样的: 你一上车,司机只问你去哪,不打表,到了目的地才问你要钱。你要他打表,很多时候,他会告诉你:表坏了,或者表没有调。 距离近的(2.5公里以内),如果你不是外地人,如果遇到“良心”好的司机,一般情况下,不会问你多要,“行情”大家都明白。 距离稍微远点的,特别是说不清楚的临界距离,司机往往会多要。 要是距离超过2.5公里,一帮情况下,司机往往会多要。比如打表8元的,肯定会问你要10元。你问为什么,他会告诉你:都这样! 当然,也可以一上车就讲好价钱。但情况差不多,距离近的倒没什么,距离远的,司机报价都要高出一大截。不过你可以还价,差不多了,他也会拉你去。 很多人一上车不愿意和司机讲价钱,认为是小钱不值得计较。可平白无故多付点钱,似乎被人当作傻子宰了。投诉吧,好像也感到麻烦。总之,心里总是有吃了苍蝇的感觉,不爽。 长此以往,人们对“打车”就产生一种厌恶心理,可以称之为心理消费成本,加上车费,不论出租车价格多少,总会感到“太贵”。从而尽可能选择不打车。 从出租车方面来看,油价不断地涨,交通堵塞,各种管理费,保险费,违章罚款,等等各种支出越来越多,而收入不见增长,工作又辛苦,还挣不到钱,心理也很不舒服。但为养家糊口,迫不得已,只有带着郁闷的心情开车。长此以往,服务态度可想而知。 大家都不容易!累。 实际上,任何行业都应该有其被大家认同的交易规则,规则的建立就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节约社会财富,为大众创造福利。同时,促进行业良性发展。而行业规则的建立,不应该完全是行业管理部门的责任,而应该是利益相关者的义务。任何企图依靠只收费、不承担责任的管理部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想法都是愚蠢的!出租车既然是有公司来经营管理的,这些公司就应该为自己的经营业绩负责。而不是只收管理费,牧羊式管理。 消费者永远都是对的!他们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商品,这是市场的法则,也是经济繁荣的基础。如果出租车司机能够自律,上车就打表,严格执行收费标准,服务质量好,消费者认可,打车的人多了,空载率低了,收入自然就会提高。当然,随着油价的提高,收费标准也应该有所提高。核心是不论价格高与低,你都必须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
水资源不是商品 一切都是商品的看法是极其错误的,也很无知。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水可以转化为商品,但在转化之前根本就不是商品,拿来卖钱是荒唐的说法,是痴心妄想。 但是,资源不被开发利用是毫无价值的!就像地下的煤和气,你必须挖出来才是商品。 水资源确实是生产商品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每万元GDP都包含水的消耗。没有水的消耗,任何商品都不可能被生产出来!人类永远不可能离开水而活着。 所以,我们要保护水资源!一个地区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必定给这个地区带来灾难性后果。 西安交大人文学院霍启光教授(南水北调项目研究专家)曾经感慨:不尽汉江滚滚流,流的都是钱和油。明确指出水资源的重要经济价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陕北有煤和油,陕南有水。资源禀赋的不同,要有不同的开发方式,单纯地统一以商品方式进行交易显然是不可取的。 陕南水资源的开发治理,应该以多种多样的商品形式展现出来。比如我们现在的发电、旅游等,还处于原始粗放的状态。茶饮料、矿泉水、高科技农业等等使用水的项目,我们这里还太少,根本没有开发出有商业价值的商品。 当然,我们可以输送饮用水给外地,但也应该有我们汉中人民来开发,至少可以搞成国营企业来销售饮用水。收益用来开发建设汉中,改善交通、民生等工程。 而无偿调用的方式,无疑是资源的掠夺,对一方百姓生存环境的抢劫,迫使他们不知不觉中慢慢沦为乞丐。
汉中房地产的出路:生态旅游地产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人越来越关注生活质量。而生活质量除了涵盖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条件外,也包含了精神生活的需求。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因社会分工与合作而出现的产物,是自然形成的生活集中营。城市在满足物质生产需求的同时,也因为人群的聚集,极大地满足了人类的精神需求。因而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城市不仅得到了极好的发展,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然而,今天的城市,随着人口的过度集中,也带来了诸如交通、环境、生态、安全等等一系列问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一些文化层次高、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开始厌倦城市的嘈杂,转而追求田园生活,为自己丰富的精神家园营造一方净土,去享受舒适、安静的乡村生活。因为,我们中国人,一直都受农耕文化的熏陶,田园生活情结永远无法抹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对“耕读传家”的传统中国生活方式有着天然的亲和力,这是炎黄子孙世代繁衍、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也是陶渊明这位人格并不伟大的诗人却倍受文人推崇的根本原因。 全世界发达国家其实也都是这样,别墅、庄园、港湾都是人们向往的理想居所,而这只能在远离城市的乡村才能得到。实际上,城市只是人们追名逐利的交易场,而乡村却是优雅生活的养生堂。 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文明的繁荣所带来的经济发展,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会更加注重自己内心的需求,在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中寻找慢生活,“回归田园”将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渴望。因此,挖掘传统文化基因,在城市进化中寻找自然,开发适宜田园生活的现代产品,满足人们对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将会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满足人们“回归田园”的梦想只能通过开发“生态地产”的方式来实现。
见证奇迹,放个卫星,汉中马铃薯亩产达8400斤 5月8日,汉中种植户和汉中农科所马铃薯研究中心主任陈进(国家马铃薯储藏岗位科学家、马铃薯专家大院首席专家)共同在城固崔家山见证了陕南马铃薯早熟高产的历史奇迹,马铃薯大棚种植达到了亩产4200公斤,平均亩产达3750公斤。 6月3日,还是在城固崔家山另一块种植地,陈进主任现场随机测产露地(单层地膜)马铃薯,达到亩产3550公斤。 这是外地一位民间农业技术专家在汉中实验种植的结果,这个产量是汉中70万亩马铃薯平均亩产的3、4倍。 虽然万源的富硒马铃薯亩产可达12000斤,汉中目前还不能大面积做到亩产过万斤的水平,但是实践证明,通过种植高产马铃薯,在汉中可以实现高效农业的梦想。 马铃薯一年四季均有新品上市,从广西到内蒙,依次成熟上市,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上苍留给汉中的最佳上市时间是4月10日~5月5日,能在这期间收获上市,平均售价不低于1.2元/斤,其它时间,由于山东等种植马铃薯面积较大的地区新品上市,价格将一落千丈。 唯独4月10日~5月5日期间,只有汉中的马铃薯可以上市。因此,只要抓住这一时间机遇,就可以实现亩产过万元的收入。高产不奇怪,高效就只有抢时间。 专家指出:农业种植决不能根据自己的习惯,而要了解全国的市场情况,就是抓住市场空当,抢占先机,获得高价。汉中薯类种植可以实现三种三收,亩产值过2万元。即:4月10日~5月5日上市春播马铃薯,亩产值可达万元;之后种紫薯,亩产3000多斤,亩产值3000多元;收获以后进行秋播马铃薯,元旦前上市,也属于市场空当,价格不低于1元/斤,亩产值不低于7000元;之后在进行春播。如此反复耕种。 此外,城固实验种植的黑土豆亩产达4000斤,按每斤5元的价格批发,亩产值可达2万元。只是黑土豆目前高端市场需求量有限,不宜大面积种植。 等到今年秋播种植实验完成后,这一种植模式将在汉中大面积推广,让汉中的广大农民致富脱贫。同时马铃薯作为全营养食品,已经列入国家粮食目录,是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食品,从这一层面来讲,种植高产马铃薯也是为国分忧。 笔者见证了城管马铃薯种植、收获的全过程,欣喜地感到汉中农业未来大有作为。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