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b3223 nib3223
关注数: 33 粉丝数: 157 发帖数: 4,441 关注贴吧数: 24
菜B发表一下T64和煞锐蓝火等德套手感上的区别,欢迎指正。 本人打球时间不长,非专业非业余纯爱好者,全靠贴吧二手货过日子。以前反手用T64,不灌油打了将近一年,起码前8个月还是很好用的,在此期间反手能力突飞猛进,觉得反手技术远不像众吧友描述得那么难。老化之后因为没收到合适的T,改打德套煞锐蓝火elp。改过之后风格变化很大,暴力程度大幅下降,拨拉非常依赖撞击,很久不用的弹击开始逐渐抬头,打多久都不会累,除了稳定没别的优点,用了大半年。最近又买了块二手T64,卖家才用一个月就给灌缩一大圈,你妹的,无奈谁让咱贪便宜。头一天极不适应,一拉就飞,一挡也飞,一搓要么狠撞要么狠飞,第二天自己找一大筐球一通乱打,最后终于找回些感觉,T系比德套强多少,我个人以为,强得多了,前提是你会用。 好了,回归正题。同样是涩套,我认为T64和德套在拉球手法差异甚至大过同狂飙的差距。因为同样的动作,德套和狂飙能拉上,t64就未必行。德套虽然胶皮张力越来越大,但是和t系差距仍然很大,德套那种立着版型撞出来旋转的拉球方式用在t系上力量稍小就下网,稍大就飞了,能上的基本属于巧合。力量小的情况下高张力胶面吃球太厉害,比方你搓重下旋,用德套接出半高的版型去轻搓,t能直接栽到己方案子上,一点不夸张;而力量大t恐怖的裹球能力就展现出来,飞的那叫一个干脆,网子再高两倍也能过去。这是我重拾t64第一天的感受,和最近吧友吐槽这东西的感受非常相似。 然而这只是因为不会用的原因,一旦找到窍门其他胶皮真的如同shi一样。针对t64的特性需要在动作上做三方面的改变:第一还是反复说的词,打磨。德套是连打带磨直接过去,手上顶多有个力透海绵的感觉,t是分两步走,先撞进去,感觉海绵被球顶瓷实了,再压板型控弧线,海绵拽着球出去,后劲汹涌,球出质量全拜这后劲所赐。不过说真的拉球不可能做到先撞后磨,哪有这反应时间。这只不过是反复练反复练再反复练,练出来的感觉,被动感受而非主观动作。第一点上差距看起来不算太大,顶多是量变。
有时候想培养个球友真是难 QQ上刮了个直板两面弧圈打法,成天打露天案子 ,自认为水平不错,号称经常有老师指点的球友,原本心想我这破基本功终于有救了,拉到单位一打发现所有动作和技术都不成体系,打起来就是铁塔一座,腰腿纹丝不动,一米八几的个头 重心几乎完全不压,没法练。干脆练多球吧,给他喂球,艾玛这动作,真给练瞎了。于是笑嘻嘻低三下四地给他纠正,结果他还倒不领情,说他老师多牛逼见谁灭谁,他老师不是这么教他的。好嘛先说说他那师傅,直板长胶倒板打法,我上高中的时候这货经常去学校蹂躏菜B学生,偶尔去成人俱乐部都是竖着进去抬着出来,是本地菜鸟届的名人 球友圈的渣子,现在快70了依旧不会攻,只会提着肘子半推半拱的一种进攻方式(原谅楼主依然打不过他)。言归正传,楼主不是一个过度耿直的人,见状也就任其自生自灭了,但轮到他喂我球的时候,就出问题了,不管是在网带还是在底线,长球还是短球,上旋还是下旋,不要说喂到一个点,啊呸!不要说喂到左或右半台,大多数根本都上不了案,不论是让他合力直接发还是弹一下再发都发不出来。开球好好的,喂球就是拧不过来。于是楼主开始一点点教他怎么抛怎么摩擦怎么用腰带怎么压重心去喂球,无奈教了四个晚上合计七八个钟头,就是不会,他自己也学烦了放弃了,目前只能发一种在网前弹起到半高,然后直接霹到底线的下旋,得跳起来才能拉。
【转载】来自博乒网的技术贴,让我反手拨云见日的一篇文章 偶尔看到一个叫--立大志的高人,在对一个贴中对反手拨的精辟看法。这段文字是我看到的反手的推、挡、拨等基础技术的最清晰最规范的分析,对横板反手打基础、实战、发力和防守都有很大意义,尤其是他谈到了对反手拨球的检验标准,实在是振聋发聩。我邀请这个作者单独发帖,惜乎无回信,只好冒昧引用转发。望大志兄见谅。 作者;立大志 横拍的反手的动作主要有挡,推,拨和拉。挡和推其实是一样的,挡的动作小,推的动作大,速度来自“重心的下上起伏”和“大小臂屈展”。挡主要用于防守,推主要用于防守中发力,对应正手挡技术。这两项技术张继科用的非常地到位,主要是其加入了手腕发力,可以拍形更低,旋转更足,所以防守的更铁壁. 拨和拉是一样的,和推挡的区别就是速度来自“蹬转”和“小臂绕大臂的旋转”。拨球,要在略为转腰的基础上,以大臂为轴(大臂要随转腰往前,而不是不动,和正手攻球一样),小臂发力往前(这是拨的定义),形象地说,拨球是在略为转腰启动的基础上,小臂几乎水平略微向上,围绕大臂扫出去的,而不是前后推出去的。这个和正手攻完全镜像,正手攻是蹬转带大臂,然后收小臂击球,反手拨就是蹬转带大臂,然后旋小臂击球。拉球就是该技术的放大版。(有些人反手起下旋没有转腰,也可以,但其中的领肘甩臂也是拨的概念)。这个技术还是张继科最好,而且他的这些技术和反手拧无缝连接,浑然一体。 不难看出,正反手动作其实是高度一致的,但现实中正手好的多,反手寥寥。原因就是拨的动作偏小,很难清晰的看出来;还有就是,运动员练习的时候大多是在推球。动作比较大,看得比较明显的有,水谷孙,波尔和许欣,可以多参考。运动员练习的时候,大部分都是挡和推,2个人对推,速度看起来也很美,但这样的球,都属于借力球。要想反手会主动发力,必须会真正意义上的拨和拉。 推球对练的意义是热身,练多了也是白练。要练习拨球和拉球。 最简单的检验就是,如果反手拨练习,如果你没有感觉到蹬转是动作的开始,基本上都是在推,这样的练习就没有太大的意义,或者说性价比太低。这也是业余反手,几乎没有人能拉球的原因,不是练习不够,而是方法不对。 结束。 另外,根据我的实战体会,我已基本掌握大志所说的拨球,实战中运用的比以前好了很多,对手都反映我的反手拨快了一线。觉得实战中用不好反手拨球的球友可以试试。对反手拉球,我现在不是很着急了,不认为现阶段能在比赛中关键时刻用上。但是拨球,练好后应该能横扫一片,威力可观。今后一段时间,应该继续熟练动作和步伐的配合,落点的控制,节奏的调整,战术的综合。 11.18 就为了这个文章,我要经常顶起。昨天和乒乓今生交流了一下,和他的2个朋友打了几局,挺过瘾的。 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个哥们,横板,实战能力很不错。但是,他的反手不是拨球,都是半拉半撕,我也不知道怎么定义,反正很转,也不用退台。但是练习的时候,他的反手就会被我的拨球压制,如果不是我控制了一下,光凭节奏和力量,我就能顶的他别扭。他也说我反手拨球好,但是也没问我反手压制他的原因。 我本来以为在实战中,我会被他反手给打的比较惨,于是做好了用正手的准备。结果出乎意料,在实战中,他的反手起板很少,即使起来了,也会被我弹打。于是我就坚决靠反手开路。其实我是正手远好于反手的,结果3-2赢了他后,他说我套路简单,就是靠发球后反手弹击一个套路。呵呵呵。 我想说的是,这篇文章给我的反手带来的变化是很巨大的。希望大家都来琢磨体会一下。这个绝对是高人的大作。 2014.1.14 反手拨终于练出样子来了,在练习的时候每个球都用身体含住了,发上了力,球很顶,直板对手最后只能侧推才能压住球。在实战中,对方搓来的球,只要略微冒高,我就能拨起来,突然性、力量和速度都不错。对手都觉得我的反手很凶。 从2011年开始练习规范动作,正手见效缓慢,但是反手一直在慢慢的进步,从入门动作,到腿上发力,到现在的协调发力,动作从模仿孔,到唐,到最后确定为老女队动作。 下阶段目标,反手拨斜线后,能快拨直线。 以上是转载全文,相信吧里已有不少人看过此贴,作者是@变幻巧克力,笔者转载@立大志 的帖子并在实践中验证了说法的正确性,虽然只是以文字的方式体现但个人觉得比较可信,至于最后模仿孔、唐直至女队动作云云则是仁者见仁了。此前个人在反手动作的体会总有一种似是而非之感,命中率一直不是很高,从外观上又找不出什么毛病,读完才明白反手学会主动发力的意义。谁都知道正手攻反手拨是乒乓的基本功,也是弧圈的基础,但是为什么反手是拨而不是攻呢,根本原因其实在于二者动作结构的不同。以正手的练习思路去塑造反手必然导致反手摩擦不足,持球感差的结果,最明显的表现是反手技术以挡和弹击为主,如果反手是生胶、长胶、防弧或者专门弹击的反胶,这很正常,可如果是一款弧圈胶皮,这就很奇怪了,并且这些动作在如今专业训练的条件下使用概率是非常低的。另外反手蹬转动作和格林卡的体侧引拍完全不是一回事,和正手需要蹬转一样,属于发力的关键因素之一,需要细细体会。经常有人问业余横板相对于直板有什么优势,我觉得反手拨强大的旋转和稳定性就是最大优势所在。 Ps:就在本人以为反手刚入正轨之际,得了网球肘,目前正在修养,请教资深人士答复为反手发力不当所致,反手练习需谨慎。
(原创)关于拉球合力的作用方式分析 在下不才,鉴于最近天天练弧圈尝试发一个技术帖,主旨在于帮助那些还在摸索弧圈发力机制的兄弟们尽快找到方向,不要像我一样走这么多弯路,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教,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拉弧圈球的基本发力方式是腿腰臂腕的力量合在一起,这个大家都知道,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蹬腿的力量比较容易施展,跑位不及时的话往往发挥不出来,这项技术多是牵扯到跑位的问题(有时腰部发力也是如此),这里暂不讨论。废话到此为止,接下来步入正题:腰臂腕如何合力。 这里要把臂发力分为两部分:大臂和小臂,大臂发力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爆发性低,且和腰部发力同步作用,这里把它和腰部发力统一归为前向发力(不是指这些发力是绝对水平的,起下旋重心必然有竖直方向上的变化,我们指它的大概方向);小臂和手腕发力爆发性强,持续时间短,虽然在时间段上不完全同步,但为了分析方便也一起归为竖向发力,最后再加以区别。好了,我们现在可以考虑一下,是不是前向发力和竖向发力同时达到最大值的时候就是击球的最佳时机呢? 显然不是,大家都会或多或少感觉到峰值力量击球(不是指使用了几成力,而是指一个正常挥拍动作发力最大的那一个点)并没想象的那么快,那么什么时机才是最佳时机呢?好吧我先喝口水。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