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uimm kjuimm
关注数: 0 粉丝数: 196 发帖数: 2,075 关注贴吧数: 11
不突破,不拼抢,不失误,偶尔有亮点,这就是童磊 童磊在场上的表现,基本上是没有速度,没有突破,没有反抢,更没有传中,基本上是和徐新一样,找一个方圆10多米没有人的地方等球,球到了脚下,不等对方来抢球,早已经传了安全球了。童磊也有几次还算合格的传球,都是在没有对方球员干扰的情况下进行的,只要对方上前进行了干扰,90%以上的概率是丢了球权,或者传球失误。 有什么样的技术,踢什么样风格的球,童磊和以前的徐新一样,非常知道自己的水平,所以从不到拼抢激烈的地方争球权。一旦发现自己陷入对方球员中间了,主动往被人的地方退,专找没有人防守的地方等传球。也不与对方拼抢,因为一上前贴身拼抢也抢不到,在撅着腚眼盯着对方脚下的球,告诉对方你再动就上前犯规,逼着对方把球传出去,然后心安理得地走开,算是防守成功了,但是这种撅腚眼神防守的技术,童磊不如当年徐新在泰山队时的防守效果强,大概因为童磊不敢像徐新那样犯规。 有好几次一对一抢二分之一球,童磊拼一下也能抢下来球权,但是因为是二分之一球权,把球抢到自己的脚下也留不住,所以童磊的处理办法是让对方抢到球权,自己或者撅腚防守,或者犯规干扰,这一点和以前徐新非常一样,本来伸一下脚就可以拦下球了,非让过球到对方脚下后再去拼眼神死盯对方脚下做防守。 一个边后卫,需要速度和体能,上下翻飞,绝大多数时间,童磊拿到球权后往后传,在后场倒脚安全,因为对方球员退到后场防守了,没有人干扰,偶尔传上一脚长传球还是可以的,这样的传球,就是球迷说的徐新或者童磊这样的球员技术特点是有一脚传球的好技术。 不突破,不拼抢,不失误,偶尔有亮点,这就是像童磊或者徐新这样的球员在球场上的立身之术。
实在不明白济南文旅怎么就那么喜欢恒大球员 原恒大球员刘世博大概率要转会到山东泰山。文旅接手山东足球后,连续三年从恒大买球员。 2020年鲁能退出后,济南文旅接手,第一年从恒大转会来了徐新,第二年转会来了廖力生。今年转会来的刘世博。作为替补门将,刘世博在恒大少有出场机会,倒是降级的这一年,刘世博作为门将出场了21次,球队整个赛季总共赢3场球。 鲁能足校已经办学20多年了,优秀学员层出不穷,恒大足校办学10年没有出人才。 鲁能足校的教练全是从联赛中退役的优秀球员,恒大足校放着彭伟国这样的教练不用,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聘足校教练。 鲁能足校招生是放出教练组从全国学校培训点选材,恒大足校招生是像卖保健品广告那样登招生广告。 最近几年,恒大不再挖墙脚了,每个赛季都传言恒大球员要转会到泰山,恒大的球员都在网上传言过要转会到泰山。 2022赛季,山东泰山队的出场球员经常是11个人出场,其中7个人超过33岁。28岁以下的球员只有陈蒲、刘洋、郭田雨3个人。坐拥鲁能足校,把一线队练成了老爷车 鲁能足校的球员在联赛中出不了场,于远伟带着U21整整一支梯队在练级,队中的00后球员方昊在联赛中得不到出场机会,到了梯队就进球如麻。 放眼全国,认真搞青训的也只有鲁能足校,鲁能足校的球员是由退役的职业球员当教练带出来的,这一优势在全国找不到第二家。济南文旅放着鲁能足校的学员不用,全国买球员,这到底是为什么,是因为济南文旅投给俱乐部的钱太多吗? 山东泰山足球要找出路,我觉得需要查一查都是哪些经纪公司在控制球队和球员了。
30年前的中专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比现在一本厉害吗? 我是1986年上的中专,初中中专,四年学制,1990年毕业。 当时我是中专学校招收的第一届初中中专,学制四年,我们戏称本科中专。原来是招生高中中专,学制3年。同学绝大部分是农村来的,都是为了考户口,脱离农门。那时农村和城市的差别巨大,成为市民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是那时学习的最大动力。我记得毕业的初中学校那年考上了接近10个中专,都是学习拔尖的。我那年实际上收到了两份录取通知书,一份是中专,还有一份是当地最好的高中,因为我参加过一个全区的五科竞赛,成绩是全区前60名,所以高中就给这批人都发了录取通知。父亲的意思是,上三年高中还要花钱,三年中再有什么变化,万一失误,后悔终生,不如现在就走。父亲还找明白人问过,说中专也包分配,是多少级,工资多少;大学是多少级,工资多少。回到家父亲一算,每个月只差几块钱,一辈子按30年算,总收入差3000元。还不用高中三年的花费,上中专学校还有补助——学校每个月补助二十多斤饭票、十几元的菜票,能给家庭减轻不少负担。就这样我上了中专。现在回头看,当时父辈好像也很无知,但实际情况就这样,我也从来不怨他们。参加工作进了一家工厂做技术员 ,陆续又来了一些大学生,总体感觉,他们的知识层次、眼界、见识都比中专强,他们年龄也比我大,毕竟多了三年高中。从胜任工作的角度,中专生一点也不比他们差。我们几个中专生自知学历低,半年的适应期后就开始学习。那时选择的时自学考试,认为这个考出来比职大、夜大等文凭要硬,时间也自由。记得我有一次考试通过了三门,号称三联单,在厂里还引起了一阵不大不小的反响,因为那时候考自考的工人也挺多,每次能过一门就很好,从来没有一次考出三门的。过了两三年,一个专科生一次考出了四门,号称四联单,破了我的记录。我当时学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后来电视台招聘,我考进了新闻单位,一直从事新闻工作。当时报名的是150人左右,最后要了我们6个,这其中有三个原始学历是中专。 后来,企业效益不好,很多人往外走,本科生有几个考试了研究生。最牛逼的是我的师弟——在企业我们跟着同一个老师学习,他也是初中中专,比我晚两年进厂,最后也考上了研究生,现在是博士毕业,在高校当老师,应该聘副教授了。当时为了考试,直接辞职,在农村租了一间房子,闷了半年,主攻外语和高数。这个师弟一直是我佩服的榜样。说这些个人经历,主要是想说明,早期的中专生,学习能力很突出,工作能力也没问题,但毕竟起点低,大部分分配也都是下基层。干工作都是一把好手,但在一些事情上,一卡条件,肯定没有本科生吃香。除非能力特别突出,提拨、升迁,很多事上要排在本科生后面。我们班40个人,现在职务最高的是一个县的人大主任,正县。有两个镇办书记主任,还有几个科级、副科级干部,都是从基层一点点混出来的。还有几个做生意的,也是小老板,事业不是太大。还有干律师的、注册会计师,还有在企业干车间主任、技术员等等,各行各业,大部分都与最初的专业无关。 感觉那时候的中专生就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一个农村娃,为了户口,早早的就出来了。有点像拔苗助长的那棵小苗,基础不好,也限制了自己的发展,但基本也都不错。 再到后来,农村条件也好了,家长的眼光也长远了,考中专逐渐被人放弃。90年代中后期,好学生就都考高中,上大学。考中专的就是中游水平。再以后,原来的中专学校都合并升格为学院,中专就和技校类似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