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thercaesarq
heathercaesarq
关注数: 37
粉丝数: 146
发帖数: 9,491
关注贴吧数: 28
转载 地震前会有彩虹吗?起底“椋平虹” 椋平广吉的预报地震的“椋平虹”理论。因为他的“动手能力”极强,甚至欺骗了研究者,至今还在我国预报地震的民科之中有着深远影响。
【闲聊娱乐】2024年12月7日渤海冷流雪的类风眼结构 今天上午10-12时渤海的冷流云出现类似卷眼的过程,并在12点多登陆了蓬莱以西
从能量的角度谈谈地震云的可笑之处 地震震级释放能量镇楼
今天澳大利亚西部的落幡洞云 这是上午的云图,位于西澳大利亚落幡洞云的特征是飞机飞过过冷水滴组成的层云使得过冷水滴冻结成冰晶 在下边云图中白色是水云,蓝色是冰云,绿色是植被,深蓝色是水体,黄褐色是裸地 所以下图中明显可以看到两个长条形的落幡洞云放大其中一个长条形的落幡洞云,云洞宽4公里,长度100多公里这是两个条状落幡洞云之间的一些小一点的落幡洞云
【闲聊娱乐】2023年3月24日开普敦西边这货啥性质 如题,风眼很清晰,风场也很不错
比较中国和美国同纬度气温的月际变化和年际变化,不定期更新 这个吧太多比较温度的帖子了,翻来覆去就那些东西,还是整点更深入的数据分析吧 使用Mundomanz提供的月数据,懒得找日数据了 时间段选定为2000-2023年,因为全球变暖,2000年之前数据懒得用了 比较平均气温,平均高温,平均低温,极端高温,极端低温的月际变化,这个一般都认为国内季风区会比北美同纬度变化更大 比较平均气温,平均高温,平均低温,极端高温,极端低温,这里使用标准差,用来反应数据的离散程度 下图a是北京(39 56N , 116 17E , 32 masl.)和堪萨斯( 39 17N , 94 45W , 313 masl.)月均温变化曲线与误差条,可以看到均温的话北京夏天更热冬天更冷 但是考虑到误差条之后,会发现堪萨斯的冬季均温的误差条会比北京大不少图b标准差变化也可以很明显看出堪萨斯的月平均气温离散度要显著高于北京
国内气象站夏天会洒水降温吗? 如题,根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空气温度和湿度 气温的定义为:距离地面1.5米的百叶箱内的温度根据mundomanz提供的国际气象交换数据 发现北纬40度的小城林肯夏季极端高温竟然有44℃
选择性使用数据的艺术 众所周知,这个吧里有很多人是带着任务来的 这些人呢主要如下特征: 1、高频率发帖,基本一两天一个帖子 2、歌颂国外唱衰国内 3、选择性使用数据记住哈,随机选取
这个吧里是不是很多带着任务来发帖的呀 具体表现为: 1、高频率发帖,基本一两天一个帖子 2、歌颂国外唱衰国内 3、选择性使用数据 比如这种
震惊!国内某些地方夏天温度比美国低是因为洒水降温 根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空气温度和湿度 气温的定义为:距离地面1.5米的百叶箱内的温度
关注1月中旬美国寒潮 预计未来半个月美国将多冷空气活动,大平原中部普遍将降至-20℃以下
发一下最近的波状云和锋面等所谓地震云 一有大点的地震,就会有人看天,把些稀松平常的层积云,高积云,卷积云,飞机尾迹等认作是地震云,来点最近的,看看所谓地震云有多常见
聊聊落幡洞云 在地震吧这个民科神棍遍布的地方,只要是它们不熟悉不了解的东西出现了就说明要地震了 毕竟飞机尾迹这东西都能被一群神棍认为是地震的预兆,落幡洞云,或者说所谓的云洞,作为飞机尾迹的升级版就更是容易被民科神棍拿来造谣啦
冬季是荚状云的季节啊 来点巴塔哥尼亚的荚状云镇楼
华北地区又有地震云了 今天中午开始华北地区有锋面气旋东移,这种气旋上会出现诸如晚霞,飞机危机,排骨云等等所谓的地震云 猜一猜会不会有人发图呢
萌萌哒小气旋 24日日本南部的准静止锋上产生的一个LLCC 昨天白天横穿琉球群岛今天早上已经到达钓鱼岛附近海域,可能于今晚登录台湾
飞机尾迹是不是地震云呢 这个吧里一群民科把无聊的飞机尾迹称作是地震云,还说是地磁的左右 闲聊一下飞机尾迹
问一下吧里的这群民科,地磁和地震之间的关系到底是啥呢 到底是地震导致地磁变化 还是太阳活动导致地磁变化导致地震 还是两者都可能
聊一聊行星大气重力波 考虑到这个吧里的一群民科认为大气啊,地磁啊,啥的波动都是地震相关,所以聊一下这个大气中最常见的波动吧 文章转自知乎波现象在大气和海洋中随处可见.日常生活中大家经常可以观测到水波沿着水面传播,然后在岸上消失. 波可以认为由物质的许多相邻包裹体围绕平衡态发生振荡的一种集体现象. 在密度连续变化的流体(包括水和大气)中,这些振荡的包裹体在每一周期内不断地推动这些流体作上下运动,故波可以垂直传播,也可以沿着密度恒定的流体表面水平运动. 因此波可以分为表面波和内波. 只能水平传播的波为表面波,而即可以水平传播也可以垂直传播的波为内波. 下面先以生活中常见的水波为例,然后再讲述大气重力波.
转帖:唯一一次预测成功的地震,不过是瞎猫碰上死耗子 原文来自知乎 每次大地震发生后,总有一批“民间高人”跳出来宣称自己已经预报了地震。他们会楚楚可怜地辩解自己因受到了压制而无法告知民众。 明眼人一看便知这大多有事后诸葛亮之嫌,但总会有不少人会信以为真。喧嚣的网络更不会放过炒作的良机,甚至将它们作为批判当局的武器。 往往在疑似“马后炮”的说法中,必定会提及这场世界上唯一一次预报成功的大地震。
都啥年代了还有人把所谓排骨云称作地震云 每次地震之后所谓地震云这种伪科学就要出来恶心人 这次聊聊被一群民科神棍称作排骨云的到底是啥东西 不得不吐槽九年义务教育有的人真是啥都没学到 先上点图
2023年8月9日继续看那些所谓地震云都是些啥云 荚状云镇楼
2023年8月8日,看看山东都能出现哪些类型的“地震云” 糙面蔽光成层高积云镇楼
今天山东人看云的热情很高呀 每次地震之后就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习惯了 先看看今天的那些飞机尾迹为啥形成 下图是今天早上8点鲁中的探空图,也就是高空的情况 可以看到空气低层刮东北风,并且从地面到600hPa,也就是到4500米高度露点较温度越来越低,也就是湿度越来越小 之后湿度越来越大,到300hPa,也就是9000米高度露点=温度,意味着这里空气湿度100%下图分别是9000米,4500米和地面的相对湿度,可以看到从地面到高空湿度先降低再升高到饱和,可以排除所谓地面释放水汽产生云
要立秋了,快到看地震云的季节了 本来打算立秋发这个帖子来着 毕竟立秋之后随着锋面活动增多,出现所谓地震云,实际上的波状云的概率也会越来越高 不曾想昨晚地震炸出不少地震云来,所以提前发一下吧
加拿大山火已经跨过大西洋登陆欧洲 截止昨天白天伊比利亚半岛北部已经被影响
大家最近都在关注沙尘暴,没人关心东南亚山火对云南两广的影响吗 今年春天中南半岛一直干旱少雨,森林火灾此起彼伏,整个中南半岛的天看起来如上图一样灰蒙蒙的已经一个月了 这些火灾产生的烟尘在偏西风驱动下会东移影响云南南部和两广海南一带
分析一个老年民科的所谓“理论” 一楼防删
介绍一个堪比潼关的资深民科,一切都是共振 一楼防删
10月继续看日渐增多的波状云(所谓地震云) 波状云这种东西,本来是大气中最常见的云之一,但是某些平常不看云,然后也没有啥气象常识的人,看到天空中的波状云就说是地震云,又因为不懂啥叫焦点透视,看到向远方收束的波状云就说是辐射云,属实搞笑了 所谓波状云,最常出现在层状云系上,入秋之后随着锋面活动频繁,层状云也会越来越多,波状云出现概率也会显著增大 在北方,平均一周就会有一次冷空气过程,冷空气过境前后锋面边缘就容易出现波状云 到了南方,四川盆地到南岭一带冬季波状云出现概率大于50%,因为这里是西南准静止锋和华南准静止锋的地盘,不过基本都是些层积云,观赏效果一般9月28日澳大利亚北领地的波状云镇楼,波长5-10公里,覆盖面积5万平方公里左右
用卫星云图赏云 今天澳大利亚内陆的波状云镇楼
也来谈谈波状云或者说所谓地震云的成因 每次大的地震之后,就会有一堆民科冒出来说看到地震云了,但是地震云这个概念也就日本和中国的一些民科神棍们承认,不管是气象学还是地质学,也不管是日本,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地方,这些云都叫做波状云 确切点,是成层透光波状高积云 先来点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波状云镇楼
9月记录日渐增多的波状云(所谓地震云) 波状云这种东西,本来是大气中最常见的云之一,但是某些平常不看云,然后也没有啥气象常识的人,看到天空中的波状云就说是地震云,又因为不懂啥叫焦点透视,看到向远方收束的波状云就说是辐射云,属实搞笑了 所谓波状云,最常出现在层状云系上,入秋之后随着锋面活动频繁,层状云也会越来越多,波状云出现概率也会显著增大 顺带一提,四川盆地到南岭一带冬季波状云出现概率大于50%,因为这里是西南准静止锋和华南准静止锋的地盘 8月31日“地震高发区”澳大利亚内陆的波状云镇楼
记录下立秋之后日渐增多的波状云 本来想9月份再开始的,但是既然现在大家都发现波状云越来越多了,还是现在开始吧 这几天拍到的各种形态的波状云镇楼
记录一次冷锋云系上的波状云 这周一周二北方迎来了今年下半年的第一股冷空气,也就是冷锋 众所周知,大气中存在着各种波动,或者说噪音,这种波动碰到薄的层云就会产生波状云 冷锋云系又是以层云为主,其边缘便是各种波状云的高发区 记录一下 8月7日,锋面位于新疆东部,华北北部经内蒙古中部到河西走廊的是副高边缘的副热带锋区锋面周围的波状云 看着像卷积云下边这俩明显的地形波
来点大气和海洋中常见的扰动 云在西风吹东西啊越过千岛群岛,在背风处产生波状云 千岛群岛东南海域里有两个中尺度涡,伴随着高的叶绿素a含量
2022年6月继续看到处都是的波状云 本来夏天波状云出现频率比较低,不想发来着,结果一有地震又有一堆人发波状云,没办法,接着发吧 顺便发一下澳大利亚的,看看这个稳定少地震的大陆波状云出现频率如何 6月1日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的波状云镇楼
欣赏澳大利亚的波状云 随着南半球冬季的到来,古老、不易发生地震的澳大利亚大陆上锋面活动变得频繁,锋面往往会带来大片的层状云系 因为澳大利亚内陆很干旱,这种层状云往往在内陆也不会带来太多降水,换言之,云层比较薄 薄的云层,非常容易因为大气中存在扰动而呈现出波状云的特征,不管有没有地震 找点5月份澳大利亚的波状云吧 下图是5月至今澳大利亚地震发生情况,澳大利亚大陆一次4级以上地震都木有下边是5月至今澳大利亚的一些波状云
这个吧里的大神发预报和天气图的时候能不能看明白再发啊 如图,总是发些自己都看不懂的天气预报在这装神弄鬼鬼 昨天跟他说呢,照样删帖,立刻删马上删
扒一扒江苏不地震的时候所谓地震云的出现频率 最近江苏地震“频发”,一群人又开始恐慌性的看天 他们发的所谓地震云,无外乎就这几种: 1、飞机尾迹云图上长这样
国际云图集之地形对云的影响 国际云图集介绍了WMO会员使用的云和大气现象分类系统。分类中介绍了云以及其它大气现象 – 水凝物、大气尘粒现象、大气光学现象和大气电学现象。 云图集以通俗语言介绍云的观测资料,并确保世界各地观测者报告的一致性。云图集可作为气象工作者以及航空和海洋领域从业人员的培训工具,并且受到天气爱好者和云观测者的欢迎。
震惊,竟然有人认为卫星信号会导致地震 竟然有人认为卫星信号会通过类似微波炉加热鸡蛋一样的效果导致地震 那我们就来分析分析 手机信号最大功率能到1-2W 最常用的GPS卫星的功率是283-458W,发射功率27W,我们接收到的GPS信号大约是10^-16W至于一直念念不忘的高通量卫星,功率大致是10Kw的水平,不过没查到发射功率,但应该也就是kw的量级移动信号塔发射功率40W,和GPS卫星差不多,当然GPS信号还要衰减。中国的移动信号塔有数百万县级广播电视台发射功率大概是Kw级的,和高通量卫星一个水平,据说老设备功率更大。县级广播电台中国有2000多,地市级及以上的就更多了所以究竟应该担心卫星呢还是就在自己身边的信号塔呢? 加下来继续增加焦虑,卫星、信号塔发射的信号是电磁波,微波炉的微波也是电磁波,那最常见的电磁波是啥呢? 当然是光啦 白炽灯功率几十瓦,发光效率10%左右,也就是说10个白炽灯就相当于一个GPS卫星 但是呢,10个白炽灯的亮度还是不够,太阳光的功率大概是1kw/m^2,也就是1平方米土地接收的太阳光功率大概是1kw左右,10平方米接收到的功率就超过一个高通量卫星发射的信号的功率了 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功率大概是10^17W的量级所以卫星信号会引起地震吗?
12月继续看随处可见的波状云 台风妮亚图(Nyatoh)镇楼波状云按照高度不同分为三种,堆积高度大于6000m时为卷积云cumulocirrus,堆积高度为2000-6000m时为高积云altocumulus,堆积高度小于2000m时为层积云或层云cumulostratus。 根据《1985—2011年中国不同类型云发生频率、持续时数及伴随降水概率》,层积云是中国出现频率最高的云,并且在四川盆地出现频率最高,发生频率超过45%波状云成因很简单,就是是由空气波动运动引起的。当空气存在波动时,波峰处空气上升,波谷处空气下沉。空气上升处由于绝热冷却而形成云或云层厚,下沉处则无云或云层减薄。从而形成厚度不大、保持一定间距的平行云条,呈一列列或一行行的波状云。根据波状云波动的类型,分为: 地形波,气流翻山产生扰动,类似鲨鱼背鳍划过水面大气内波:大气不同层面间存在速度差,类似风吹过水面激起的波纹
震惊,波状云(民科口中的地震云)竟然是中国发生频率最高的云 昨天成都出现了波状云,让我深刻地怀疑这个吧里到底有仔细看云的大师吗 波状云成因很简单,就是是由空气波动运动引起的。当空气存在波动时,波峰处空气上升,波谷处空气下沉。空气上升处由于绝热冷却而形成云或云层厚,下沉处则无云或云层减薄(图三)。从而形成厚度不大、保持一定间距的平行云条,呈一列列或一行行的波状云。然后波状云分三类,层积云,高积云和卷积云,分类方式是高度,大体是低云+波动=层积云,中云+波动=高积云,高云+波动=卷积云 根据《1985—2011年中国不同类型云发生频率、持续时数及伴随降水概率》,层积云是中国出现频率最高的云,并且在四川盆地出现频率最高,发生频率超过50%季节分布上呢,层积云冬季出现频率高,夏季出现频率低。下图Sc代表层积云持续时间上呢,层积云平均持续时间为9.6小时,并且冬季持续时间长,可达32小时那问题来了,四川盆地冬季出现持续性的层积云,很奇怪吗?大家平常都不会看云吗?
转载:知乎关于11 月 17 日江苏盐城海域发生 5.0 级地震相关分析 作者:等风 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zhihu.com%2Fquestion%2F499544351%2Fanswer%2F2228316449&urlrefer=50f1e5ed7143f94d25e96d658403702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由网上资料查询可知这次地震是由于南黄海盆地内断层活动引起的,南黄海海域在构造上属于黄海-苏北沉降带,为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分,其北界为千里岩隆起,南界为勿南沙隆起,南黄海由北向南可分为四部分,称为两凹两隆,即北部凹陷、中部隆起、南部凹陷和勿南沙隆起,区内有一系列北东-北北东向及北西向断裂。 南黄海海域是长江中下游-南黄海地震带内地震活动强度最大,频度也较高的地区,南黄海盆地内部有若干条区域活动断裂带,在时间上具有约60年的平静期,目前仍处于地震活跃期。 今年8月11日,黄海海域就发生2.7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距江苏省边界70公里。 而在十年前的2011年1月12日,南黄海也发生了5.0级地震,不过这次离海岸要远一些。2011年南黄海地震 对南黄海深部构造研究还表明该区域内地震活跃的南部坳陷和勿南沙隆起区均存在显著的地球物理异常,表明地震活动与区域深部构造有关。 东部菲律宾海板块的俯冲作用和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引起的板块边界挤压力和大陆边缘因地形高程差异伴随的重力势能是中国海洋地震的主要驱动力。 整体来说南黄海盆地断层的地震活动为中强水平(5到6级)不会有引发破坏性海啸的风险,但是这也是对华东人口密集区的一大自然灾害威胁。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海域最大地震发生在1981年,521上海南黄海海域地震,震级6.2级,虽然那次地震没有大量的建筑物倒塌,但由于地震的恐慌,不少市民跳楼求生,就造成了上海3人死亡,90余伤。 当然对于这次地震(5级左右),位于江苏近海海域,华东地区震感比较明显,不排除后续还有余震的发生可能性,但是因为该地区的断裂能量限制,出现破坏性大地震的可能性很低,切勿相信网上谣传等。 此外,因为南黄海盆地地区是我国主要的海洋油气盆地之一,所以关于这片区域的地震活动和断裂情况我国有很充分的研究,有很多有关南黄海盆地地震活动的论文材料,如果更有兴趣可以多去查阅研究,上面只根据已有资料略叙述一点。 当然对于华东地区威胁最大的依然是郯庐断裂带。郯庐断裂带,全称“郯城——庐江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郯庐断裂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M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5次,M6.0-6.9级地震11次。 而且郯庐断裂带的活动强度目前来说依然属于较高水平。 当然大家也不必惊慌,目前来说新建的建筑只要不刚好处在破裂过程地面上,对付8级地震垮塌应该是没什么问题,只要大家明白地震避灾常识:地震时切勿乱跑,先找个三角空间躲起来,保护好头部,等摇晃过去以后再到空旷地带避险,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很多在五级或六级地震中的伤亡都是在地震发生时惊慌失措乱跑然后被掉落或垮塌的杂物击中丧生,实际上只要做好正确的避灾动作,地震威胁没有那么大。 参考:《江苏-南黄海地区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孕震构造分析》 作者:李旭东 刘绍文 王丽 参考:百度百科:郯庐断裂带
杂谈,能见度、雾与气温垂直变化 最近吧里又见鼓吹能见度,雾与地震关系的神棍,所以随便写点东西 按照神棍的理论呢,地热活动导致温度偏高,释放水汽导致雾气弥漫,能见度低下 今天中东部不少地方又出现了大雾天气,所以就用今天的实况来分析一下 今天早上8点的能见度分布图,可以看到今天在华北平原的河北中部、北京、石家庄一带存在能见度低于200米的区域对应早上8点的可见光云图,可以看到对应区域存在大片白色区域,也就是雾按照神棍的理论,这种低能见度的雾和地热有关系,但是呢,对比同一时刻的探空图,可以发现此时地面是冷的 下图是2021年11月18日00UTC,也就是北京时间8点的探空,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气压,因为大气越往上气压越低,900hPa大概对应1000米,500hPa大概对应5800米 可以看到从地面往上,气温先升高后降低,温度最高的地方出现在1000米左右而不是地面,这种情况与地热是在对应不起来接着我们用单一站点做时间的连续分析 下边是又被神棍删掉的一个楼层,16日19时至17日18时临清的气温和能见度变化曲线 可以清楚地看到低能见度对应低温,高能见度对应高温,说好的地热活动导致低能见度呢
日本海这货什么性质,是极地低压吗? 似乎是今天新生成的系统,JMA天气图上也没有锋面结构,似乎有弱的暖心,是极地低压吗?
【17-04-25】~晒花~百合地栽一年对比 今年的丝绸之路小球镇楼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