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导朱之文教授 博导朱之文教授
关注数: 252 粉丝数: 245 发帖数: 2,069 关注贴吧数: 5
《人生若只如初见——写给最爱的朱大哥和所有珍珠》 混贴吧也有一些年头了,从没见过一个吧如此短的时间如此火爆,也从没见过一个吧如此短的时间如此多的是非,如此热闹。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这个吧的偶像太震撼,这个吧的粉丝太热情。 大哥还是那个大哥,尽管不适应,也在一天天的赶着各种各样的场子,说一些话,唱几首歌,有新的,有旧的,疲惫却也新鲜。 作为粉丝的珍珠们,每天不厌其烦的来到吧里,看看有没有大哥的消息,听听大哥的声音、看看大哥的模样,新的或者旧的;看看那些熟悉的ID、头像,说句话、点个赞,或者什么也不说只是看看,平淡也温馨。 大哥还是那个大哥,虽然筋疲力尽、连轴转,可是每一次看到视频他还是那样,简单、朴实,张口闭口、一招一式话题都是唱歌,他就是简单得喜欢唱歌,和其它所有专注于音乐的人一样,唱歌是他的生命,在音乐里是有他最美好、最惬意的精神世界。过去这几十年,他从来都是唱给自己听、唱给小动物听、自娱自乐,他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他一遍遍的说“别人喜欢听咱唱歌是捧咱来”,但他应该从没想过靠唱歌挣多少钱、盖多大房,唱多少年……。 其实朱大哥的横空出世,本质上是一个矛盾,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的矛盾。几十年的乡村生活,除了超高的音乐天赋,他身上承载着许多濒临绝迹、或者已经绝迹的传统美德,很多人喜欢大哥喜欢的是这两个部分的加和。而我们这个国家本身却处在一个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大潮势不可挡,任何天赋都可以通过市场化的运作转化为财富。所以大哥要走一条什么路真的不好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以参考,难怪于老师也只能说,顺其自然就好。 珍珠是最善良的粉丝,希望大哥挣些钱,改善自己的生活,看不得大哥受委屈,这都是好事,但是如果因为彼此之间一点点意见上的分歧,在自己这个吧里闹得鸡飞狗跳,自己惹一肚子气,别人惹一肚子气,增加吧务工作的压力、让别人对朱之文吧的形象产生质疑,这个对自己、对朱大哥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我现在的想法是不管有多少风雨,不管别人怎么做,不管朱黑怎么黑,我都会一如既往的爱大哥,为他的每一次演出喝彩,他出CD我一定会买,有他的节目我一定会看,他开演唱会我一定会捧场,为他献一束花,我不想要什么签名、也不想要什么合照,他身体不舒服,我会为他祈祷,不管以后他选择唱或者不唱,唱多久,我都会支持他的选择,哪怕他唱累了、想过以前一样的生活,我也会祝福他,每一种平安、健康、开心的生活都是一样的,和物质无关。 我不会离开,如果有人刻意诋毁朱大哥,我还是会和他战斗,但是战斗之前,我会用理智去分辨他的出发点和意图,有针对性的采取对策,而不是落入别有用心的人的圈套,被别人耍着玩。 人生若只如初见,不管未来怎么样,都谢谢朱大哥带给我的这一份感动,谢谢珍珠们的温暖友爱,一生很长,又能有多少难忘的时间,难忘的人?这三个月我很开心。
关于理性,有些不明白。 或许我们应该想其他办法为大哥讨个说法,这个吧里许多人逻辑比较奇怪,在朱大哥被伤害的时候,那么多讲宽容、理性的帖子,朱大哥已经声明没有在任何场合说过那样的话,很多帖子还是为报社、记者解读、揣测各种他们臆想出来的说法,谴责讨说法的珍珠是过激,妄自菲薄的猜测朱大哥说了也有可能,或者大哥说过自己忘了也有可能,有人甚至还害怕拿出录音来会怎样?动动脑子,以过去三个月大哥的一言一行来分析,大哥说这样的话的概率是零,这才是运用理性,而且大哥已经做了声明:“很生气,绝没说过”。真不知道有些人是不是真的想帮大哥?我无法理解这些人的逻辑,我觉得很痛苦。不用自己的脑子分析问题,永远争取不到自己的权益,而只能生活在一种猜测、揣摩、模棱两可的恐惧之中。 这不能不让我想起,上次《驼铃》合唱事件,不管怎样两位老师是无私的帮大哥制作音乐,是一种付出和尝试,不论怎样都应该感谢。但当时的反映是一片倒彩,甚至还“敬告二位老师等等”,对待帮助者不能从别人的出发点出发去理解,丝毫不想宽容和理性,现在面对让大哥蒙受不白之冤的记者,却大谈宽容和理性? 我有些不明白,做粉丝不能为偶像做什么,只会对偶像和帮助偶像的人指手画脚,偶像受委屈时和稀泥,做缩头乌龟,而不是替他讨说法,争取公平的对待,这是一些什么样的粉丝啊?他们真的是粉丝吗?还是只是一些自私的看热闹的人?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