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迁 稍迁
关注数: 0 粉丝数: 22 发帖数: 642 关注贴吧数: 20
《外》剧有时让我联想到《红楼梦》 ——我指曹雪芹的原著。作者不对任何人横加评论,是是非非由读者自己去衡量。每个角色的说话做事都忠于他/她自己的本来身份。一言一行都准确地反映着人物的性格,暗示着人物的命运。《外》剧中,不论男女老幼,每个人物的说话办事都有着他的一贯性。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剧中的笑料很多。但是感觉那些笑料都符合生活的逻辑。好像天然不雕饰。有时候剧情安排简直是太自然了。比如今天的《都是空心人》,大家设计让天庥独自过三天,都找借口出去了。第二天,二嫂开始坐立不安。康伯康婶就劝她再忍耐一天。恰好这时通叔登场,跟阿婵要塑料袋装猫食。通叔并发表一番猫论,对老猫不管小猫,只顾自己外面玩耍狠批评了一通。(于此哈哈一乐!)通叔一走,二嫂再也沉不住气了,拔脚就要回家看看天庥。有时忍不住在想,《外》的各个主要角色这样完满,这样一贯,那么各位主要演员究竟是否参与编剧呢?可惜《外》这样的作品在电视上占的份额太少了。有些所谓“喜剧”好像是这样:为了提示观众笑,人为地配上笑声。好像在说:这是很幽默的,你不笑,你就不正常。看这样的剧,我老觉得自己不正常,于是我就不看。有些“喜剧小品”演员似乎喜欢这样:编几句顺口溜,来个脱口秀,然后扮个滑稽表情看着你,看那意思,好像是说“怎么样?还不笑!还不鼓掌!”有些演员演戏,似乎从头至尾都在暗示观众应该如何评判角色。这些年还好多了,小时候看电影、电视剧,经常会问别人“这个人是好的还是坏的?”看《外》有感,忍不住随便说说,贻笑大方。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