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希雷德尔 埃里希雷德尔
二战德国海军元帅兼军事统帅
关注数: 4 粉丝数: 1 发帖数: 275 关注贴吧数: 0
二战苏德之优劣 数量不是绝对的,如果仅以数量来论,那日本的那百多万军队怎么是八百万国军的对手,结果是几十万日军象赶鸭子似的把国军赶到了大西南! 如果说我以先期的胜利来证明德国整体的相对强大,那先生不也是以后期的胜利也证明了苏联整体的相对强大了吗?如果说我们是以偏盖全,那先生的与我相同的方式又是什么呢?如果先生用延续发展的事态来证明苏军的强大,那请问,这怎么不涉及两国的综合国力?先生一再说我拿综合实力来以偏盖全,那先生如果不涉及两国的综合国力,又怎么得出苏军比德军强大(贵方观点)?既然涉及了两国的综合国力,就不能单纯的以结果来证明先生的观点,那是以偏盖全,得出的结论必然是不公正的。  如果说战争潜力自然就是衡量陆军整体水平的因素,那岂不是先生为我证明了战争潜力对两国的重要性,显然,苏军的战争潜力明显要比德军高出几个档次。苏军的最后获胜不单纯是苏方的一方用力,是综合了整个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力量,但德国显然只是用一方的作用力来与反法西斯战线的三个超级大国苏联、美国、法国以及欧洲反德势力的作战。 我并没有否定人员因素对战争的作用,请问,什么是人员因素,是不是应该包括前线作战军人和后方最高统帅部的决策人员。如果先生认同应该包括的话,那苏联对小国芬兰的战争居然付出了近参战人员一半的代价,这样的人员因素不知如何和付出比苏军少但获得比苏军多的德军相比? 苏联的最终获胜有其参战人员的素质这方面的因素,但不是决定性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是当时的历史大环境。从学术范围来说,历史可以假设,如果以苏联在初期的战斗力,来对付当时士气旺盛的德军,结果会怎么样?先生会说战争不可能只按初期的战绩来定强弱,对了,我就是要这样证明,既然不能按初期的战绩来证明,那必然涉及综合国力包括潜力。既然涉及了综合国力和潜力,那以综合国力和潜力不会强于苏方的德国在初期打的苏军魂飞魄散,这不是强大这是什么?一个壮年人和一个少年打架,刚开始壮年人被少年打的鼻青脸肿,后来壮年人利用自身的强健身体加上朋友的帮助勉强打败了少年,不会有人认为壮年人强于少年。就是这个道理。 说战前的德军在武器装备、军事训练、战斗经验、指挥系统、军纪方面都优于苏军,不太同意。武器装备上德苏相当,军事训练上苏军从1917年建国以来,时刻在备战,凭什么说苏军在这点上弱于德军?战斗经验上,难道从一战以来德军天天在打仗?从一战到二战这二十年时间里,德军并没有大规模的对外作战,和相同的苏军相比,不知怎么得出的苏军在战斗经验上弱于德军?指挥系统上,正可以说明了苏军的综合素质不比德国强,因为指挥系统的人员的素质当然也包括在战时双方的综合实力里面;如果说德军的战斗力比苏军是因为德军的素质高,那先生也不会同意。这点可是先生自已承认的指挥不如德军。军纪?莫名其妙了啊,如果先生说苏军军纪差,不正说明了苏军的综合素质比德军差吗?为什么苏军的军纪差于德军,这正是综合战斗力和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反映。何况苏军的军纪并不差,斯大林的铁腕治军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对斯大林忠心不二,人员配备相当完整稳定,而且肯定不会弱于德军。就这样一个有着战前不弱于德军的战斗力的军队怎么打不过一支水平不会强于苏军的军队?而且战斗力强弱与否必然通过实战来检验,如果说苏军的战斗力弱于德军,那苏军是怎么最终取得胜利的?难道是德军都睡着了? 不过最后几句说德军的失败是政治上的,这我认同,而且还有三线作战,战线拉的过长的原因,但这也说明了苏军的胜之不武。不能因为胜利而认为苏军优于德军,比利时也是战胜国,总不能说比军也强于德军吧。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