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a1680 lya1680
你杠就是你对,嘻嘻
关注数: 156 粉丝数: 518 发帖数: 67,147 关注贴吧数: 68
科大讯飞x2的一年使用体验 有需求就买,没需求就不买,啥电子产品都是这样,别狗叫整天吹还不买 这类产品到了旗舰级定位之后靠的都不是单纯的配置了,更多的靠的是对细分市场的精准把握之后推出的产品,所以性价比上来说都非常糟糕,甚至很难说这类产品对普通人来说存不存在所谓性价比的概念。 sony dpt rp1/cp1,reMarkable,这类产品更多的是通过e ink和超薄超轻的机身来完全还原纸的体验,这些产品无一例外都遵循着功能单一但稳定性极佳的优势,并且在作为纸的代替品这点上做的非常优秀。 而科大讯飞x2也有着上面这些产品的部分优势,比如它同样超薄,但是相较于纯粹的电子纸,x2确实更像它自己的产品名一样,“智能办公本”。 x2的屏幕规格和cp1之流类似,都是阅读性和便携性比较适中的10.4柔性e ink。这个尺寸可以保证不错的阅读和书写体验的同时,也不会太影响携带。在系统流畅度上,除了书写以外,x2的流畅度表现其实非常一般,无论是笔记翻页还是阅读翻页速度,相较于boox都显的逊色。我没有关心它的处理器是什么,但是我猜这种反应速度偏慢不光是处理器的问题,应该和科大本身的系统优化偏保守也有关系。 屏幕没有背光,不过这对我来说没有什么问题,eink由于材质本身的原因,大部分采用的是“前光”而非“背光”,前光照射之后e ink的类纸特性会被削弱非常多。如果是偏重阅读的kindle之类的产品,加个背光增加阅读场景的多样性我认为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像x2这类偏重仿纸的产品那确实可有可无。 屏幕表面本身做了磨砂处理,在书写上类似于贴了类纸膜的tab,比ipad的书写体验要好很多,我的大部分笔记和试题练习都是在这个产品上进行的。 而这款产品能卖5000的核心溢价点在于,它是为数不多以转写为卖点的电子纸产品。凸出来的额头部分x2有着4麦克风阵列以用于采集人声,转写本身可以做到多语种离线转写。而且转写识别正确率也非常高,也能做到多人发言自动区分并分开转写。转写体验非常优秀。而这部分服务在其他产品上大多是需要付费的,而且由于没有针对性设计麦克风的原因,转写的体验和准确率可能也远不如它。 当然我对它一些地方的设计还是非常不满的,比如金属边框的硬度不够,磕碰中很容易留下痕迹。续航只能保证持续使用2到3天,稍显不足,虽然明白是为了超薄机身牺牲了电池大小,但是还是希望下一代可以多多少少增加一些电池容量。 最让人想吐槽的是x2的后盖,光面塑料材质让它的抓握体验和耐磨性都非常差。你说你看到我拍的图上后盖像雾面的? 那tm是我80买的官方后盖磨砂膜这个膜对使用和整机品质感的提升很大,我还不得不买 这算敲诈了吧 原装的电磁场除了重量稍微不足和笔夹容易断裂以外都还不错,如果追求更好的书写体验可以尝试凌美的电磁笔。当然,我只是建议
说下最近吧里吵的ns性能问题以及其他 1.ns性能问题 1.1 放在发售时间ns有更好的平台可选吗? 没有,ns发售于2017年1月年,考虑到开发周期,x1是当之无愧的最强性能移动soc,所以不存在ns当时有更好选择而任天堂不用。(不计成本的定制高价soc不在游戏机的选择范畴内,稍微有点主机市场成本和定价常识的都应该知道 1.2 ns的性能放在今天落伍吗? 落伍。ns论绝对性能已经远远的被如今的主流旗舰移动平台抛在了身后,这个是毋庸置疑的结论。 1.3 ns的性能差到只能4399吗? ns在底座模式下性能是ps3稍强的水平,且本身arm的架构相较于ps3的cell更适合游戏开发者。所以ns性能确实是短板,但是在适当的缩水情况下基本能满足上世代游戏降特效1080/30运行,最差也能保证720/30的情况。这就是为什么上世代部分3A游戏得以移植NS平台。通俗点说就是NS性能差,但是没有直觉认知下那么差。 1.4 NS需要半代升级吗? 或许需要,但是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时间点,且历史上半代升级的主机在销量上都没有获得成功,大部分的用户并没有那么在意绝对性能这种事。稍微了解一下主机历史的应该都能明白性能在主机世代竞争中除了吹牛逼以外是多么没有意义的一件事。(指对厂商而非消费者 1.5 手机性能强于ns为什么没有成为游戏大作的发售平台? 这个很好理解,因为手游玩家大部分不具备也没有培养出大型游戏的消费能力。2021年中国手游人均氪金数字为344元,这个价格相较于3a作品新标准售价69.99美元依旧有着相当远的距离。更何况平均数参考价值一般,如果有中位数数据的话我相信这个数字不超过30。 这就意味着如果没有三星苹果这类巨头进行投资开拓市场的前提下,任何3a作品都不会考虑做手机平台的移植or同步发售计划。 而且说一个暴论,手游终究是轻娱乐平台,不会也不可能专业游戏平台,这是手机高集成度 高便捷性以及多功能性三者共同决定的。 2.三星代工问题 2.1三星的代工在历史上有超过tsmc吗? 有,准确的说在7nm节点前两者在移动端的同时代竞争一直是交替领先的。 2.2三星的代工是目前android阵营体验受限的主要问题吗? 是,也不是。 再次声明这个锅绝对不是三星代工一家的问题,而是arm公版架构的孱弱以及代工两方面累加的后果。如果谁能证明目前手机上n4 x2 710 510的组合可以在除了跑分以外的任何项目相较于n5 a78 a55组合强的话,那我自愿打脸删除这条。 而苹果在a13之后是实打实的每代都有日常使用可见的进步,哪怕是被诟病的a14抛开5g之后相较于a13也没有任何退步。a15更是能让2000电池的se 2022进入可用的范畴。 2.3高通用三星是为了省钱吗? 是,但不全是。 首先需要明白的一点就是高通在tsmc的话语权远远不如苹果,甚至相较于之前的海思也是如此。话语权方面的弱势让高通在产能方面的竞争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转投三星相较于成本更多的是出于提前新处理器出货以跟上苹果更新节奏的目的。当然三星工艺带来的体验问题也是实打实存在的,这个是后话了。 3.苹果的省电全部归功于芯片或者ios吗? 不,两者皆有,但是缺一不可。 事实上在a8 a10时代的苹果在续航方面并没有办法像现在这样无视电池容量的巨大差距越级吊打。足以说明芯片本身的劣势无法靠ios系统进行弥补。 如果说到这一步还有某人觉得iphone13系列逆天的续航是ios系统的功劳而a15纯粹是cjb的话,那只能借用老罗一句话,“他在他生命的每个阶段都说了他最相信的话,他有什么错呢”。 4.8475能为android旗舰市场带来久违的质变吗? 不能。倒不如说如果正常更新迭代,8475这种东西是要被钉在耻辱柱上的。 假设三星5nm真如预期那样实现接近tsmc5nm的性能。那么8475这种东西面临的就是日常/游戏体验相较于去年888没有任何提升甚至稍差的窘境(仅限对于常规手机来说,游戏手机这个市场加起来销量都没se俩月出货量高,在这个话题下没什么讨论价值),这样的话这种东西有什么值得吹嘘的吗? #ns#
gt3pro主观体验简评 用了也有几周了,算是主观深度使用了。简单聊聊我的使用体验吧。 先说结论,对于gt3pro的升级我是十分满意的,甚至可以说是超出我的预期。 由于我买的是全陶瓷版本,在佩戴和外观方面和标准版不通用,这方面评价看看就好。 先说说和前代gt2pro比起来体验差不多的地方。(低情商的说就是没进步的的地方 首先是续航,虽然gt系列做为“大手环”产品,续航本身是一件比较无感的事情。前代gt2pro在开启息屏显示并且关闭血氧全天检测开启心率全天检测的情况下续航可以保持一周左右,在使用了大概一年半的情况下续航依旧有大概五天的水平,这对我来说非常的足够。而gt3pro在这方面依旧是相似的水平,如果开启血氧全天候监测的话续航甚至还会再短一些。另外就是这代的充电感觉貌似快了一些,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没有专门统计过充电时间的长短。 其次是功能性。 Gt3pro的升级更多是优化已有的功能而非添加新功能,所以在这代身上并找不到显而易见的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新功能。说到底对“大手环”型的智能穿戴设备来说,做好稳定性和数据准确性以及基本功能性的基础才是最重要的。 然后就是优点了。 首先是表盘美观度。 尽管全陶瓷版本的几个表盘美观度都非常在线,但是我要说的不是这个,而是息屏表盘终于能和亮屏表盘统一了。之前的gt2pro时候我吐槽过华为的息屏表盘是单独固定的样式,和亮屏表盘完全不统一。而且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之前的gt2pro如果设置了息屏表盘,那么抬腕亮屏是没有办法显示你亮屏表盘而只是在息屏表盘的基础上增加亮度。这代应该是得益于芯片本身的提升,息屏变成了三星苹果那种隐去背景色留下关键信息的方法。这在提升使用体验方面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如果你不喜欢抬腕就变成耗电的彩色表盘而是只需要提供关键信息的话,在设置里华为依旧给你提供了抬腕显示息屏表盘的选项。 其次是流畅度的提升。 这方面应该和息屏显示是一样的原因,得益于更换芯片,流畅度带来了翻倍的提升(指30帧提升到60帧)。这对于操作顺畅性非常有帮助。并且加入表冠之后,在列表操作中相较于手指滑动有了更好的体验。但是我依旧认为在手表上,三星的机械表圈的体验对于其它所有方案都是碾压性的优势,舒适度和操作爽快度都是表冠以及手指触控无法比拟的。希望华为下一代pro把这个特性“抄”过来。 其它的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说说白陶瓷款本身的特点吧。 最大特点首先是重。尤其是相较于金属+皮革表带款来说,戴在手腕上的负担感明显重了一些,而且由于陶瓷表带本身的厚度,如果你使用键盘时习惯手腕贴着桌面的话,那你可能需要摘掉它来获得更好的舒适度。 但是全陶瓷确实换来了极佳的外观和精致度,我可以明确的说在精致度这方面能和它媲美的只有galaxy watch4 classic以及不锈钢款的apple watch。并且这个外观对于女性市场来说确实是一大杀器。毕竟手表在当下主要是作为佩饰而非功能性设备,这也是gt2当初可以出圈的根本原因,gt3pro的全陶瓷版可以说是不忘初心了。 至于价格方面,我觉得不是什么问题,没有对应的产品竞争的同时能保证不涨价就已经是很良心的事情了。而华为在大手环类智能手表的领域相较于其他国产确实已经领先了太多了。
iphone se2022简单体验 先披复活甲,你买我不推荐,我有13promax所以不是预算问题,有13mini所以并没有说想用小屏为了预算上se3,这机子我很喜欢但是它确实没有一点性价比 好了复活甲披完了说正事 机器是昨天去市中心溜达喝咖啡时候心血来潮买的,机器版本是128g星光白,贴了高贵的30镑贝尔金终生包换的钢化膜(上一次心血来潮是s22ultra exynos2200版,各位没看到这机器的简单体验帖子你们猜猜是为啥,理由同tensor的pixel 6pro 目前用下来基本满意,代替了我的se3和iphone12,现在出门更愿意s21u+se3了,大小搭配干活不累嘛(之前尝试过出门22u+13pro max,裤子都快兜不住了 屏幕就是以前那块,算是素质不错的lcd,但是和好屏幕已经相差甚远了,没有高刷,尺寸和时代脱节,色域一般,有lcd的拖影问题,ppi也只有326,所以这块屏幕对我的使用需求来说是一块“我能接受”的屏幕,毕竟我对它的期望本身就是更为轻松的单手握持,在此前提下的牺牲我可以接受 没有magsafe这一点让我非常不满,加个magsafe我就可以把信用卡吸在后面了,没有magsafe直接导致我出门并不能放弃我的钱包,这点来说不如se3 握持感受上完爆苹果全家毕竟超轻超薄超圆润的iphone新机只此一个 续航方面得益于a15变态的日常能效,超小屏60hz,以及比起1800稍微大了些的2000毫安时电池,综合叠buff之下,日常的续航比我电池健康84的iphone12竟然好一些,已经是可以接受的程度了(一款好的旗舰soc对于小屏机型的作用毋庸置疑,你说对吧,s22 在2022年买一台如此复古的手机我竟然还觉得用着还可以,超小屏上60hz的落差感没有大屏那么强烈,机器本身没有花里胡哨的卖点但是与此同时我也没遇到什么恼人的bug 机器总共花了469+35(壳)+30(膜),综合来说没什么性价比可言,但是它足够精致和可爱,我买来开心是最重要的 之前英国这边poco f3(国内的k40)超级折扣,199镑8+256,几乎是屠杀同价位所有机器,但是买来以后我发现我没啥喜悦感,感觉这类配置不错但是精致度几乎没有的机器已经让我没任何兴趣了。所以se3得精致度还是让我很惊喜的,至少我愿意把它拿在手上玩 以上观点纯主观,你觉得哪儿不对那以你为准
zy哥这mz1,只能说zy哥自己爽了,你们是什么勾8 由于是世界第一鼠评人zy哥的作品,所以之前关注的人应该还挺多的。 先说总结吧,这鼠标是个严重两极分化的产品,只针对大手指握用户。而且你的指握姿势还得接近zy哥推荐的握姿或者是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去学习他推荐的握姿。 如果不适应推荐握姿的话它是个相当好用的日常用鼠标同时是一个及其难用的游戏鼠标。 从大小来说这玩意儿比最广为人知的g102/gpro那个模具还小,所以除非女性手掌的尺寸,否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都只能指握。然而这并不代表小手用户就能通过抓握使用它,由于它奇葩的背面隆起位置,如果你是小手抓握的话,这个隆起部位会牢牢的卡住你的虎口,让你的使用十分疲劳。 从图上也能看出来,和我常用的两款旗舰鼠相比这玩意儿的背部隆起位置相当的奇怪,我试着用zy哥推荐的姿势使用了两天。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姿势下它用起来还是相当不错的,因为拇指的握持区域在侧前键附近,而这个鼠标的重心又恰好微微靠前,所以在这种姿势下对鼠标的掌控可以说是十分到位的。 但是问题来了,根据我一直以来的经验,哪怕是大手指握用户,采取zy哥那种握法的人都是相当少见的,也就是说这款鼠标严格意义上来说是zy哥对自己量身定制的,完全没有考虑任何其它消费者的使用体验。这和gpw那种泛用性极强的磨具是完全背道而驰的设计思路。 另外一方面就是这款鼠标的脚垫设计稍微有点不尽如人意,前大后小的脚垫在这样一款小巧轻盈的鼠标上感觉稍微影响到了我的操纵体验,当然这有可能是我的握姿不标准的问题,一家之言,看看就得了。 免驱设计的相当不错,虽然免驱和驱动本身并不冲突,但是相较于使用起来繁琐的各家驱动,我更喜欢xtrfy这种设计思路简单周道的免驱设计,毕竟一个dpi用到死,要驱动到底有啥用呢。 总结来说对于大多数人这玩意儿并不值得买,尤其是在同价位已经能买到狗屁王和毒蝰终极版的情况下,前者拥有近两年最广泛好评的模具设计 够用的性能以及优秀的售后,后者拥有体感极强的秒天秒地的3399,无论哪一款都比这个售价高昂的有线奇葩小鼠标更值得买。 但是如果你买鼠标就是当作买玩具,那么这个设计思路不同于市面上所有鼠标的小玩具一定值得你入手体验一下。 如果恰好适合你,你能大喊一句zy哥牛逼。 如果你和我一样被割了韭菜,也能换种思路说zy哥不走寻常路,设计了一款完全不跟风的鼠标。 当然你直接骂世界第一鼠评人就是cjb那也完全没问题,毕竟鼠标这种东西,适合的才是最重要的
mbp14简单感受,纯主观 首先我工科生,买mac完全就是为了日常码字以及带出去当星巴克入场券,主力有y9000k,所以别问我mac做啥啥啥怎么样,我一点都不懂 到手的第一感觉就是厚了,尽管数据来看相较于mbp13没厚多少,但是体感和观感就是厚了一大截,低情商点说就是丑爆了。尽管圆润的边角不在那么容易割手,但是在精致度上属实倒退了不少。换来的就是重新回归的magsafe和卡槽以及hdmi2.0。见仁见智吧,我觉得牺牲一部分外观换来这些功能是值得的 然后就是连苹果自己都觉得丑的这个刘海屏,我不接受任何对这个刘海外观方面的洗地,因为它就是不折不扣的美学设计反面教材而且牺牲了这么大一块地方,换来的只是一个支持1080p的摄像头,emmmm,值得吗?而且因为mac os的状态栏软件适配还没跟上的原因,你图标一多就在这个刘海前消失了,除非你把前面的图标删掉,否则怎么都看不到 键盘f键回归大赞,touch bar就是苹果近几年最失败的设计。说是符合直觉,但其实是反直觉。因为没有反馈导致touch bar无论用多久,在下一次使用它的时候依旧得低头看一眼,属实是脱裤子放屁。唯一作用可能只是养猫了。 但是键盘整体做了黑化处理我感觉不怎么好看,没有mbp13的看着舒服。 屏幕上了mini led,测试到处都是我就不关公面前耍大刀了。具体说两个我的感受。一个是这块屏幕的观感真的非常优秀,极高亮度和非常舒适的色彩,让它成了我现在最愿意用来看网飞的设备,日常用起来也赏心悦目(如果你不是非要盯着刘海看的话)。另外一方面是它的拖影非常严重,不光是和游戏本的低延迟屏幕比,和一般win超极本的高刷屏幕比拖影都算得上很严重,只能说mac确实没有游戏需求 续航相较于13的mbp明显短了一些,不过出门当入场券或者是去图书馆看文献写论文依旧不需要带充电器。 我买的是8c 16 512的乞丐版,所以以上言论仅针对这一个版本。 最后就是如果你只是拿来当星巴克入场券或者写写论文看看文献的话,那13的pro或者air是更好的选择。这两者都拥有更好的外观以及更轻薄的机身,而且在续航上也有明显优势。 至于生产力方面我就不懂了,毕竟我也不拿它当生产力。 那我为什么要买呢?因为pro13有touch bar啊! 对比图沦为m1款pro13和m1pro款pro14
switch oled简单上手,或许switch本就该如此 pixel6的上手等发售了再说吧,先说说我最近最喜欢的这个大部分数码圈爱好者眼里智商税的玩意儿,switch oled。 其实这东西昨天才拿到手,英国这边这玩意儿疯狂缺货,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妹子帮我在官网蹲了两天才买到手。 体验了大概一天左右,总体是十分满意的,至少对我来说这玩意儿的更新是痛点而非痒点。 接下来我会对比旧机型(初版)来简单谈谈体验。 首先是最最最明显的改变,屏幕和外观。先讲屏幕,甭管手机屏幕怎么进步,这块720p rgb排列的oled相较于老款switch在游戏中的表现堪称换芯级的提升,虽然xb2分辨率一样的糊,但是掌机模式下的体验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最明显的一点就是switch在我这儿终于开始当做掌机用了,我愿意捧着它玩游戏而不是非得连接tv来进行。这块屏幕明显没有校色,but who care?游戏中鲜艳清晰的表现对于被老款非全贴合lcd折磨的我来说简直就是救赎。 当然对于低频pwm调光敏感用户慎重,不过根据dc教主但丁的最新章程,积极的健身和取消996工作有助于降低对于低频pwm调光的敏感程度。 其次是外观,最明显的有两处,一处就是这终于跟上时代的正面屏占比,简言之就是switch oled相较于老款switch那种玩具感来说更像一款2021年诞生的“数码产品”。另一个大改变来自支架,从老款那个tf卡槽盖子硬充支架的玩意儿变成了surface同款的支架,相信我,它这次真的能站稳了。 其他的外观改变来自于一些小的细节,比如后盖元素减少让视觉上更简洁,前面板的边框部分从老款的磨砂塑料变为钢琴烤漆,后盖反而从光滑金属变成了磨砂金属。散热口和卡带插槽这种小改变就不提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switch oled的joy con的老款通用,但是机身本体会比老款长一丢丢,对于外带时的保护包这并不影响,但是保护壳一类的产品并不通用。 最后就是做工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joy con插在主机上完全没有了老款松松垮垮的问题,整体给人很扎实的感觉。 所以switch oled究竟值不值得买其实确实是看用户需求的,对于纯粹把switch当做主机的人来说它的所有升级你都没办法体会到,这类人我是不推荐的。但是如果你有把switch当做掌机来用,相信我,这£50的额外花费能换来让你质变的体验。 至于我,我是前一类人,但是妹子送的,不要白不要嘛
buds live体验小结 先说一句题外话,三星以及无数国产已经证明了在airpods和airpods pro之外还有别的优秀的tws外观解决方案,剩下的“耳机除了做成这样还能做成什么样”的厂商还剩哪家呢 话说回来,buds live从爆料开始我就很感兴趣,国行首发就入手了,总体来说比较满意,不过live和buds+应该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线,不存在定位高低的关系 首先说一下受人诟病的降噪,其实开放式耳机做降噪本来就是一个比较喜感的事儿,这次的live也不出意料的拉了跨,但是体验下来发现与其说它降噪效果不佳,倒不如说它只做了低频的降噪。实际使用时低频噪音几乎可以完全过滤,但是哪怕再小的人声都会传到耳朵里所以它的主动降噪更适合安静的室内用来屏蔽空调声等杂音,想要和airpods pro那样的降噪怕是会失望了 音质emmm,换个说法吧,听感仅次于buds+,远强于wfxm3,airpods以及freebuds这些主要问题在于低频过重,可以适当的通过调整佩戴姿势或者使用三星的软件调节 说到佩戴姿势,buds live有着前无古人可能后有华为的金豆子外观,宣传的时候也把舒适佩戴当做了卖点。实际来说buds live在熟悉了佩戴方法之后确实有着相当不错的佩戴舒适度,这个豆子甚至可以让你戴着躺在枕头上都没有丝毫压迫感。但是学习和适应期确实相当长,错误的佩戴方法会使得这个本来以舒适佩戴为卖点的豆子瞬间变身wfxm3 总体而言我认为对于三星用户来说buds live是最优选之一,完全物有所值,推荐购买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