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忆拒马河 梦忆拒马河
我是土生土长的定兴人!
关注数: 72 粉丝数: 45 发帖数: 6,617 关注贴吧数: 8
随感     忙的时候太累,真想能有几天清闲的时间好好休息一下,真到了没事儿的时候又觉得无所事事,总想找点儿什么事儿干。是矛盾吗?不是,是心态。一个人的心态是最关键的,可以决定他一生的路怎么走。如果把心态再提升一个层次,就到了心境,那就需要修炼了。     据说得道的高僧都是潜心修炼出来的,而且修炼是如何艰苦。仔细的分析一下高僧的修炼生活,你就会发现,就是一个自我矛盾的心理斗争过程。每天面对孤灯伴佛诵经,日子是昨天的重复,单调而平静,唯有不平静的就是修炼者的内心。当他能够做到内心和生活达到完美的统一时,这就是修成了正果。多年修炼,就是一个让内心逐渐平静下来的过程。不再为外界所干扰,不会再有世俗名利的概念,达到忘我的境界。依此想来,如果一个僧人立志苦修,就想成为一位得道的高僧,这样的人会修成正果吗?有目标是不是就还心存名利呢?人们所描述的高僧应该是没有了任何功名利禄的追求,淡漠了生与死,心静如水,已经把自己完全融入了世界之中,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可是如果这样想来,那么他活着和死亡还有什么区别呢?所以,个人认为,真正的修成正果也不能是无欲无求,而是与人无欲,与己有求,就是对别人不再有任何的要求,对自己要有目标和追求,要有奉献精神。说到奉献,人们常会用“蜡烛”来做比喻,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也许蜡烛并不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如何的无私和崇高,她会觉得这就是她应该做的,而正因如此,人们更加体会到她的高尚和伟大。     我修不成高僧,因为我达不到这样的境界。就像平时做事或写文章一样,本来已经结束了,总还想人为创设一个结局,这就是众多凡人的心态,而我就是个凡人,一个随时可以混进人群中而别人无法分辨出来的人。我为自己是一个凡人而高兴,我热爱生活,我会有喜怒哀乐,会在乎功名利禄,因为我觉得这才是充分享受生活。
我出生在70年代 现在,无论是在网上还是各种新闻媒体上,80后、90后的词语越来越普及了。时光在流逝,社会在前进,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这是人生的规律。在这个社会的大舞台上,随着新一代人的登场,就会有老一辈人的退出。我们70后现在都到了而立之年正向不惑靠近,基本上都是为人父母的人了,没有了最初步入社会时的毛躁,增添的是几分稳重。70后现在正是精力最旺盛的时候,30多岁的年龄,参加工作也有几年了,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自己创业的也大多有所做为了;70后现在也是压力最大的时候,孩子还小,事事都要做父母的操心,自己的父母有工作的基本上到了退休的年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需要照顾了,自己的事业也正是需要奋斗的时候;70后是适应社会能力相当强的一代人,我们的童年正是文革后期,社会的动荡、贫困的生活给儿时的我们留下了模糊的记忆;80年代我们上学时正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国家方针政策的调整,纠正了文革的错误,使我们的国家步入了发展的正轨;90年代我们走出校门,参加工作步入社会,社会在飞速发展,日新月异,容不得我们有片刻的松懈;进入新的纪元2000年,一个五彩缤纷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有机遇也有挑战。我们上一辈人常对我们说,你们这代人是有福气的,没有吃过多少苦,从出生到现在,日子是越来越好了。仔细想一想,觉得说的有道理。80后、90后的人对我们说,你们这代人正遇上了好时候,上学时学习轻松,没有象他们那样有做不完的作业,毕业后国家能给分配工作,不用自己去求职应聘,说的也很有道理,这样看来我们真的是幸运的一代人了。而我们自己体会却不一样,我们觉得,没有长辈人的生活经历,也就是没能有一个磨炼自己机会;没有上学时紧张的学习,现在就要补回来,要边工作边学习,不然就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70后的一代人继承了上一辈人的吃苦耐劳、善良淳朴的优良品质;70后的一代人向80后、90后学习先进的理念、敏捷的思维、灵活的头脑。我们在进步,我们必须进步,因为我们现在是社会的主力,我为我出生在70年代而自豪!
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至6月2日,河南省麦收近半,已收割小麦3705万亩,占种植面积的49%,河北南部也开始进入麦收…… ”看着网页上的台新闻,我这才意识到我们这儿也要开始麦收了。总觉得过了年还没几天呢,怎么一转眼麦子就熟了啊。小麦从春天返青生长到现在成熟,给农民带来了丰收的喜悦,我这些天做了些什么?不知道,自己也不知道做了些什么事,每天还总觉得忙忙碌碌的,可现在回想到底忙了些什么,却一点儿头绪也没有。俗语说“蚕熟一时,麦熟一晌”,转眼又到麦收的季节,老家的地早就让给别人种了,但每到这季节,总还会想起以前麦收的情景。 小时候,到了麦收时候,是要提前做好各种准备的。“芒种三天见麦茬,夏至三天无立芒”,也就是说麦收从开始到结束只是一个节气的时间。那时候麦收主要是靠人工,从收到运,从运到打,十几天的时间,全家总动员,男女老少全行动起来,真的就像是打仗一样。早上还好,一到中午,天上几乎没有一丝风,就是不干活也会热的满身汗。那时最累的不是收麦而是打麦,打麦是一种集体劳动,而且劳动强度极大,当时打麦子的机器少,一个村也没几台,总是连续不断地干,一家连一家的打,最忙的几天晚上也不停,我记得当时的我,只要一打完我就会立即在麦秸堆上躺下,经常是一躺就睡着了,因为太累了。 就是在这样的天气,这样高强度的劳动,不管有多累,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老人们看着刚打下来在场院里堆的像小山丘一样的麦粒,用手抓一把,热乎乎的,还带着太阳的温度,个个都笑的合不拢嘴。因为在他们眼里,再也没有比粮食更重要的东西了,只要有了粮食,别的什么都好办,他们在旧社会过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再也不会有了。是啊,民以食为天,老百姓只要有饭吃就知足了。 现在回到农村,看看现在的麦收,从割到收,到晒,几乎不费什么力气,完全是机械化了。现在的我们,整天抱怨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平,总觉得自己事事不如意。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现在是不是对幸福的期望值太高了。如果心态向我们的长辈学一学,他们的幸福就是有活干有饭吃,你就会发现其实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梦忆拒马河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