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玛欧佐 沙玛欧佐
关注数: 137 粉丝数: 129 发帖数: 2,398 关注贴吧数: 43
白彝黑彝从何而来? 被外界称之为“黑彝”、“白彝”、“红彝”,而云南、贵州和广西省区的彝族也被称作“花彝”、“青彝”、“干彝”的彝族人。 “黑彝”、“白彝”多居住在四川凉山,“红彝”多居金沙江河谷流域一带。据载,“红彝”和“花彝”因服饰多红或多花而得名,而“青彝”源自于当地彝族祖先崇拜青竹有关。凉山彝族中的“黑彝”、“白彝”是怎么来的呢?凉山彝语称“黑彝”为“诺”、“诺合”或“诺惹”,“白彝”称之为“曲”、“曲合”或“曲惹”。“诺”和“曲”是凉山彝族固有语。而“黑彝”与“白彝”是外来注释语。彝语中的“诺”和“曲”也不完全等同于汉语中的“黑彝”或“白彝”,在彝语中更无相对应的词,因约定俗成而被沿用。但“黑彝”、“白彝”、“红彝”、“青彝”等的含义毕竟模糊不清,有正名的必要。 彝族原本没有“黑白红”之分,只有“六祖分支”之说。四川凉山彝族总称为“诺蜀”,阿都方言区称“脸蜀”,自称为“尼”或“尼惹”。从历史上看,古代彝族社会曾分为“兹、莫、毕、格、卓”五个阶层。从近古史上看,凉山彝族社会又分“兹、诺、曲诺、阿甲、干席”等阶层。从“诺”、“曲诺”等字意表面上看,虽有“黑”、“白”之谐音,但根本没有现在的“黑彝、白彝”之含义。 凉山原本无彝人居住,据传只有一种土著叫“朴苏乌伍”的人多居于石板房下。彝人部落酋长向北远征而来时,首先派遣了一大部分亲族兵马在前方征战开路,这部分人彝语叫“诺”;另用大部分兵马驻守在部落联盟酋长周围,这部分人叫“屈”。“诺”,有“悄悄地看”或“前线侦察”、“监视”等意;而“屈”后音变为“曲”,有看守、保卫、护垒的意思。“诺”在近古是一支英勇善战的彝族作战军队,后由远征夺得大片天下,而又无法与后方部落联盟酋长取得联系,故自然形成一个新的统治阶层,与外界不开亲。“曲”也是这样形成的。 有汉书载凉山彝族中“黑彝”才是彝族,而白彝不是彝族的说法,这完全是错误的。其实“黑彝”“白彝”都源自于一个血脉,而且多半是爱情的结晶。比如说吉克氏,源于黑彝阿陆氏,俄其曲比氏源于黑彝俄其,瓦其氏源于黑彝金恩氏,布萨吉吾氏源于黑彝罗洪氏,吉古阿流氏源于黑彝洛米氏,沙马曲比、俄比、黑子惹所等氏均源于沙马土司氏等等。在凉山彝族“曲惹”(白彝)中许许多多是与“诺”同祖共宗的。所以说“黑彝”、“白彝”源自于一脉。而白彝即“曲”只是当时等级森严,“诺”(黑彝)爱上白彝姑娘而生育的子女就降成了“白彝”罢了。 (二)当彝族作为这个族群的称谓时,它即具有了象征的含义,它包含了具有某种特征的群体。彝族的情况,自从“诺”和“曲”被误解为“黑”和“白”以后,彝族人自己也接受了下来,并被其象征含义所左右,表现出不同的亚族群认同。以甘洛县为例,从曲木苏(次亚族群名称,下详)的角度出发,如果他们是在和“黑”(诺)对应比较时,就要强调“白”。颜色作为象征符号表达了不同的族群认同。从土司统治区的人的眼里看,“诺”地方的人野蛮,不开化,是不好的,和汉语所说的“生蛮”相吻合,而自己是开化的,靠近政府的,是好的,故强调白;而在诺地方的人的眼里,自己是正宗的彝族,保留了彝族的传统,不屈服于政府势力,不效仿汉族的传统习惯,他们称曲地方的人为“赫苏”,意为“外面的人”。意思是与自己有差异,是和汉族接近的彝族。国家权力(土司)可以在彝族群内部区分次亚族群认同:国家权力所及的土司管辖区是“曲木苏”次亚族群,而非土司管辖区或说国家权力影响小的地区是“诺木苏”次亚族群。这种认同是通过族称和颜色词的同音而产生的象征结果。田坝土语的人对外也称诺苏,只是针对其它土语区诺苏时才自称曲木苏。由此可知,在甘洛县,两个彝族次亚族群分别自称为诺木苏和曲木苏的原因是历史上国家权力影响了次亚族群的不同认同。
彝族是这样过年的 族年为3天。彝族年的头夜叫“觉罗基”,全家团聚,或杀猪、杀鸡,庆贺当年人丁兴旺,来年吉祥安康等事宜。过年第一天叫“库斯”,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机”。    第一天“库斯”库斯意为新年,主要内容是祭祖,早晨鸡叫以后,全村就要宰杀年猪,年猪要从同村同寨年长或德高望重的人家开始,依次序宰杀。用年猪的胆、胰、尿包占卜主人家的吉凶,以猪胆饱满、色泽好,胰平展,无缺陷,尿包丰满为吉祥,预示来年人畜兴旺,家人安康,粮食丰收。同时分“舍富”、“舍民”两餐进餐 “舍富”主要是祭奠祖先,取猪肾、肝、舌、胰与荞粑一同煮熟,敬奉先祖。“舍民”是全家人集体餐。吃完“舍民”后,男子们要将猪肉切成条块,妇女们则要灌制好香肠,并当天要将鲜肉和香肠挂在火塘上烤烤,同时以展示主人家的年猪肥,人吉祥,并且显示出主人的富裕。 第二天“朵博”朵博意为月首(即一个月的头一天),早晨鸡叫主人就要起床做心肺三鲜汤,既将心肺捣烂,放在锅里将油熬出来后,放入水加豆芽、干(鲜)笋等,做成三鲜汤。早晨起床全家人就要享受这顿三鲜汤的美味。上午由妇女们组织全村孩子祭果树,既“社日”仪式。每个儿童要带猪前蹄一只及意节粑(细玉米粑)等,选一棵长势丰茂的果树,由一孩子上树伴树神,众孩子在一妇女的带领下祈求树神要多结果子,让孩子们分享,保佑孩子们健康成长等,然后将孩子们带来的肉食切成小片放在树丫上或树皮之中。社日结束后是拜年,彝族年的拜年场面壮观热闹,一般数十人一组,从整个寨子挨家挨户拜年,拜年时主人家端上泡水酒,让大家喝,同时,拜年队伍还要为主人唱贺新年歌,年轻人跳舞、摔跤、跳锅庄等。大家不分彼此,不分亲疏,一起快乐到通宵达旦。 第三天“阿普机”阿普机意为送走祖灵,下午要煮猪肠青菜吃,由妇女们拜年,男子们在家接待拜年队伍。3天的年过完以后,彝族人就要背上大块的猪肉膀子(一般分成三、五、七块),酒、糖、千层饼、炒面、鸡蛋等到岳父岳母家拜年,整个10月份彝族人都沉浸在年节的快乐之中。
过来转个 族同胞都看看吧, 写这篇文章之前,先让我真诚地叫你一声“我亲爱的同胞”吧! 我常常会把一句话挂在嘴边——我骄傲,我是彝人…… 但是,那天我对一位朋友说完这句话后,他忽然问我:“你骄傲什么?你拿什么来骄傲?”我顿时无言以对,是啊,我们骄傲什么?除了骄傲祖宗留下来的一些东西,我们真的没有什么可骄傲的了啊!但传统文化又有哪个民族没有呢?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欧洲的、玛雅的……哪个文明没在人类的文明长河中沉积一些泥土呢?又有哪个文明留下的文化弱于我们的文化呢?别人祖宗留下的文化同样也能让他们骄傲个够,但很多民族却没有停留在祖先留下的东西上骄傲,他们在寻找路子,怎样才可更骄傲!而我们……我认为我们现在的做法其实是很没心没肺的做法、很失责任的做法,祖先留下了灿烂不朽的东西让我们骄傲,我们该感谢祖先伟大的创造。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把祖先的东西都丢掉了。假如当有一天我们成为祖先的时候,我们又留给后人什么“骄傲”呢?把酒精当成必须的饮料?毒品?还是那些阴险的所谓的"亲人"帮我们修建的天路?或是吉地马甲的我永远读不懂的诗集?再或是永远不团结的黑色彝族和白色彝族的民族之痛?也许那时候的后人们已经将彝文当做甲骨文的变体保存在冰冷的玻璃柜子了,大彝洲的土地有一群只会一句“紫幕格逆”的人在那儿做旅游接待了,如果没猜错还会有某著名历史学家推出了一本以N或者是Y开头的类似于描写古巴比伦王国消失的书籍……是的,按现在这个路子走下去以上现象并非鄙人杞人忧天,那些一定会成为我们这个阶段的彝民族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试问那时候我们的后代还在骄傲么?他们还有底气说“我骄傲,我是彝人”么?骄傲不是轻易从嘴里说出来就完事的…… 骄傲,我想这是一个民族拥有可以挺直腰板傲视世界时才能出现的字眼! 骄傲,我想这是一个民族告别愚昧,用先进的文明向世界展示自己时才能出现的词汇! 骄傲,我想这是一个民族成为热土上天空那轮最耀眼的烈日时才能彰显的语句! 我亲爱的同胞啊,当你靠着"国家政策"考进内地的大学,还不学无术,花着父母的钱,死在女朋友怀里的时候,?你还在骄傲地以为你身为彝族魅力无限时……你不能再“骄傲”了! 我亲爱的同胞啊,当你把捍卫自己民族的文化抛到脑后,却在酒桌上还端着豪华杯子如牛渴饮骄傲捍卫彝族人的酒量的时候……你不能再骄傲了! 我亲爱的同胞啊,当你靠着蛮力、不怕死的精神打倒N个人,你还骄傲彝族人天生体格好,胆子大的时候,你有没有意识到再锋利的刀却挡不住一颗廉价的子弹……你不能再“骄傲”了!我亲爱的同胞啊,当领了点“皇粮”就开始像他们那样翻翻是非、打打小牌,满街找好吃的,还“骄傲”地的认为国家政策好,这日子过得悠哉的时候……你不能再“骄傲”了! 我亲爱的同胞啊,当你还在乎黑彝白彝之分,家族利益高于大彝民族之上,还不知道这样会破坏我们大彝民族的整体团结而沾沾自喜时……你不能再“骄傲”了! 我亲爱的同胞啊,当你意识到彝语彝文已经不重要,从小让孩子远离他们,还骄傲地认为自己跟上了时代的时候……你不能再骄傲了!我亲爱的同胞啊…… 也许我们的却生活在一个变态的社会形态,扭曲的体制之下,想要做一下真正意义上骄傲的人确实很难!也许他们给的物质世界确实残酷得让人连呼吸都困难!但是,既然条件这么艰苦,那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做些什么,不管它是否有用,但至少,某一天当你回忆的时候它至少会让你感觉很富有——曾经,我在不可能骄傲的情况下骄傲了! 我的同胞们,希望我挤出时间写的这点东西能让你们感受我所想表达的东西,从此不要将“我骄傲,我是彝人”作为一句无聊的口头禅挂在嘴边,而是要想怎么样让我们做到脱离那个虚构的“骄傲”而可以真真正正的骄傲!后记:这篇文章是我在一个朋友的博客里看到的,读后很有感触,因此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希望能对一些同胞有所警示!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