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袭布衣 一袭布衣
关注数: 143 粉丝数: 619 发帖数: 12,811 关注贴吧数: 65
宾得A50/1.7和A50/2的不严谨对比 刚才借别人的帖子和网友讨论了一下宾得A50中的1.7和2两个镜头。 我一直认为1.7比2好,没想到听到了不同意见。 于是正好有空,把手头这两个镜头拿出来比比。 这两个镜头都是从某鱼收的二手,至少我认为镜片新净,没有拆修过。 再来一个珠江50/2陪绑。 测试并不严谨,鄙人不是专业的,没有三脚架(从来不用),全程手持(不能排除技术差的影响)。 没有上传全图,全部是RAW转JPG,转的过程不做任何调整,完全是打开就另存。 都是看中心画质,100%截图,一目了然。 边缘画质?懒得截图了,太累。 1、测试机器K5,没有用更新的机器,个人觉得没必要,因为老镜头喂不饱新机器的分辨率。1、外拍(对面居民楼) (1)F/1.7(因为只有1个镜头有此光圈,无比较)(2)F/2 F/1.7镜头的F/2F/2镜头的F/2(3)F/2.8 F/1.7镜头的F/2.8F/2镜头的F/2.82、微距 (1)F/2 F/1.7镜头的F/2F/2镜头的F/2(2)F/2.8 F/1.7镜头的F/2.8F/2镜头的F/2.83、室内弱光 (1)F/2 F/1.7镜头的F/2F/2镜头的F/2(2)F/2.8 F/1.7镜头的F/2.8F/2镜头的F/2.8这2张的焦点好像不在同一个地方,手动头拍实在太累,大家凑合着看。 结论:我同意之前吧主呢喃的轻语的看法,无论哪个光圈,A50/1.7都能击败A50/2,是性价比最高的A系列标头。 最后,让陪绑的珠江也露露脸,不是我不想对比珠江,而是因为这个镜头仅仅是我的藏品,懒得用。而且,全手动真的太痛苦了。 三张图全部是F/5.6 A50/1.7A50/2珠江50/2
topaz挽救了我的适马10-20 好几年年前,刚买宾得K-r的时候,发烧的昏头昏脑,手头又没钱,于是入了个适马10-20/4-5.6。 这镜头挂在K-r上相当不错,至少旅游的时候碰到逼仄的地方照样可以拍。 于是当年旅游就带着这个镜头,加一个腾龙18-200,走遍天下都不怕了 那年头不懂RAW,都是JPG直出,感觉画质还不错。前年出掉了K-r(PS:会玩RAW了以后,才知道K-r这个时代的宾得,画质都是谢特,至少这块1240w的cmos是谢特,***怎么调都调不好色彩和细节……据说K20d,k7的三星牌cmos也不咋地)。 然后,我的这个10-20也就吃灰了。 直到几个月前,想起这玩意,从防潮箱里弄出来,装在K-01上去溜了一圈,就这效果?光圈F/8了,画面四周还这么虚……俺懵逼了……不用看大图,就这缩略图就看得出来,除了中心的一点点,四周都是虚的。然后我反复测试了好几百次快门,分别使用了手头全部型号的宾得,才发现了这个10-20的问题所在: 1、凡是1600w像素的相机,无论是K-01,K-5,K-52s,无一例外,都是四周虚化明显,根本没法用。 2、2400w相机如K-70,只有画面边缘的画质下降,总体可用,但是……但是,这分辨率极差、色彩极差、层次极差,不推荐使用。我估计是这镜头老了,喂不饱高像素的新机器。 当时我连出掉这个镜头的心思都有了……祸害别人去吧。 3、K10d,K-m等CCD机器上,这个镜头表现正常,但是画质依然不是太好。 我琢磨着,这个镜头上市的时候,宾得正处于CCD向CMOS过度时期,肯定针对当年的机器,比如K-r进行了优化,新的机身……适马考虑不到啊,谁也不能预知未来啊。 事实再一次说明,数码产品,买新不买旧。 于是我就把这个镜头长期挂在K-m上,用了几个月,虽然画质不是太满意,还是能用。直到……我用了topaz,我把1000w像素的K-m缩图到600w像素,立即发现了新天地。 废话不说,上图。然后看最近拍的600w像素的图,当然百度有缩图,但是我已经很满意了。 即使在弱光下ISO400之后,再topaz一下600w像素,完全可用,噪点都被消除了(都在自己家里拍的,照片恕不上传了)。看完图可能有人要说了,这些图一股弄弄的手机味……没错……经过AI插值后的图就是有手机味…… 食大便了,摄影AI的潮流是无可阻挡的。
我担心香蕉野心太大,已经hold不住了 断更已经很久。 如果香蕉不是个偷奸耍滑的人,那么他肯定已经掉了无数的头发了。 我也算是看了很多小说的人,无论是网络小说还是传统小说,从来没有哪一本书有这么多人物,这么多故事线。 人物多的小说,比如水浒,人家其实也是单线的,一个英雄一个故事,完事了就成了配角。现在很多几百万字的网络小说也采用这种方法,主角不变,主要配角不断的领盒饭…… 多线进展,大多数配角还活到最后的,我之前只看过《战争风雨》、《战争与回忆》。 但是人家沃克写这书有个大前提:绝大多数读者对于二战的历史主线是清楚的,沃克的故事框架不是架空,只要受过高中教育的读者都比较容易代入。(这大概就是传统文学的话语体系。) 即使这样,沃克用十几个主要人物穿起来仅有的两条主线:欧洲战场和太平洋站场。 翻译成中文不到200w字的小说,我觉得已经做到极致了。 而香蕉这样写,我自己觉得脑子够用的人,都记不住好多配角,记不住好多故事线,记不住好多细节,香蕉曾经挖过的坑不计其数,如果要一一填上,我觉得都完全没有可能了,否则……这本书根本完结不了。 比如,我记得他好像曾经说,君武和宁毅还会再见,那时候是身处绝地了……我想破了头也想不出来,会是什么样的绝地,让武朝皇帝和最大的反政府武装首脑同时身陷绝地。(脑子不够用,我都不想不起来他在哪儿写的这句话。) 香蕉反复说这是试验文,试验文,我担心这玩意真的玩脱,要烂尾了。
(转发)宇宙“神秘信号” 来自外星人? 有科学家发现宇宙中“神秘信号”的消息近日刷屏,许多人将其与外星人联系起来。 昨天,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苟利军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没有太多的观测数据来完全确定其起源,“此事和外星人关系不大”。 探测到6次重复信号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9日贴出两篇论文,它们来自“加拿大氢强度测绘实验(CHIME)”团队,其中一篇论文说该团队探测到13个“快速射电暴”,第二篇论文则重点介绍了其中一个代号为FRB·180814.J0422+73的重复快速射电暴,这就是引发热议的“神秘信号”。 据介绍,快速射电暴指宇宙中突然出现的无线电波短暂且猛烈释放的现象,持续时间通常只有几毫秒,却能释放出巨大能量。 这次“神秘信号”之所以引发关注,因为它具有重复的特征,研究人员探测到6次重复信号,并且似乎源于同一位置。天文学家还不清楚其发生机制,这给它蒙上了神秘面纱,许多人因此联想到外星人。 据了解,这并不是首次发现重复快速射电暴,《自然》网站显示,与“神秘信号”有关的那篇论文标题是《第二个重复快速射电暴的源头》。此前科学界就曾首次发现一个代号为FRB·121102的重复快速射电暴,但当时并未引起这般轰动。 相关介绍未提到外星人 《自然》网站上的相关介绍中没有提到外星人,《自然》在贴出这两篇论文时特别说明,论文尚未走完发表流程,只是预先贴出来供人们阅读。两篇论文提前面世,可能与研究团队9日在美国天文学会年会上介绍了相关发现并随之引发热议有关。 研究团队在相关声明中也没有提到外星人。声明说,快速射电暴的源头可能是具有巨大能量的天体,比如可能与超新星爆发和黑洞有关。他们希望今后能有更多设备用于探测快速射电暴,获得更多数据。 团队成员之一、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天体物理学家英格丽德·斯泰尔斯在声明中说,发现第二个重复快速射电暴意味着可能还会发现更多类似现象,在对更多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后,“我们或许能解开这些宇宙谜团——它们来自哪里、是什么引起的”。 就此,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苟利军,他表示,文中的“快速射电暴”这个名词中,“快速”表明时间比较短,“射电”是一个天文学名词,它还有一个通俗的名词在生活中被叫做无线电波,“暴”是指它释放出来的能量比较大,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射电波时间较短的爆发。 “它持续的时标大约几毫秒,比一秒还要小几十倍。”苟利军解释,但它却能够释放出相当于太阳在几百年甚至上千上万年内释放的能量,所以我们称它为快速射电暴。 众多网友联想到外星人 很多网友把此事跟外星人联系在一起,苟利军说,和外星人关系不大,但也不能直接排除和外星人的关系。因为之前的天文神秘现象研究表明最终都是某一些天体的自然现象,而非人为。另外,目前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太多的观测数据来完全确定其起源。苟利军还表示,这次的快速射电暴类似于上世纪60年代末伽马射线暴的研究状况,当时美国的一个Vela卫星在太空中发现了伽马射线暴,一直到90年代才有所突破,得益于后来卫星的快速追踪。“现在快速射电暴具体来自哪里,什么原因引起的,大家都还不知道。”苟利军说,希望以后更多的观测数据能弄清楚它的来源。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