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村惂鐢ㄦ埛_005WCPa馃惥
-
关注数: 4
粉丝数: 1
发帖数: 162
关注贴吧数: 0
想念旭丹 看到腾讯首页跳出来那个新黛玉庆生的照片,心里不是滋味。上来随便说两句。还记得丹在“梦中人”中离去时,宝玉们的唏嘘,别人走时哪有过这样的反弹?人都是长眼睛的,何况朝夕相处间。黛玉实在不是能演的。你是,便是;不是,便不是。看那个庆生的照片,实在是胃口全无。这样一个林妹妹,哪里真的了?。。。看看丹的照片,心里真清净。
就不该打开《我是谁的星》 真不该打开,本来想扫一眼,没想到……陷进去鸟。。。
新粽报道 春吧全是小孩子在闹腾……发现这儿的人比较有幽默感,恩,就在这儿安家了。刚在某lf强烈逼迫下听了update,实在憋不住想说句话:ns的声音本身缺乏温暖美丽。恩,就酱紫。
我是火星米 看来我还真是满火星的,才知道粽子吧有好多,而且分不同馅儿的……非玉米馅儿吧有不少关于葱葱的内容,基本上是在黑,确切地说是在比较……
最近突然想弄清楚一件事情 玉米这个群体的核心特征是如何形成的呢……在听《和你一样》的时候突然想到的其实生活里面我们都不一样,但做玉米的时候却是有很多共性,而且可以说,别的粉丝好像也没有这么强的同质性和向心力不知道这种同质化是怎么完成的,或者说这种文化“传统”怎么形成的这两天没事儿就老去翻旧精品帖子,两年前,这里还是非常芜杂……有没有吧里的老人回忆回忆啊?
说两句演唱的问题吧 一楼,我知道为什么大家都要喂熊了,我被和谐了……
说一点演唱的问题吧 刚刚看了青岛的视频。n+1,开场很棒,抓人,反正在我的记忆中,这么干脆利落的身手在国内歌手里面是没有的。青岛的音响不错,这首歌大部分掌握的很好,只是最后一遍副歌的时候开始感觉气息不足。这不怪她,这么大的雨,还要边跳边唱。太傻和kulala,两首,可能因为在绕场走动,气息还是不充分,让人心疼。她不应该这么拼命的,应该讨巧一点,把话筒对着台下让两句,调整一下,或者,不要那么用力地跳,挥手……真是个实在孩子。我不知道现场效果怎么样,但客观地说,听视频里的声音,的确是有点不够稳,不够舒服,也不够完美。收尾的pose足够漂亮。就这些,加油葱。
王菲,如果没有毅然决然的出走 (申个精好了) 一早收拾老爸的旧杂志,看到一文章,想起某小孩说,之前储备的歌差不多用完了……喜欢她干脆地说:不多说了,还是唱歌吧我也不多说了,大家看文章吧青年文摘,2004年8月,绿版 第10页标题 18岁的王菲也自卑……小标题3 在美国找回自我王菲不甘心在窒息与空虚的环境中被人包装,她要改变自己,找回自己,她决定寻找一条新的艺术之路1991年初,王菲痛下决心离开香港,去美国进修音乐课程。这一石破天惊之举,立即像一颗炸弹,在香港炸开了花。谣言四起,有人说她是不是疯了;有人说她与人同居,因怀孕而出走;有人说她害怕歌坛……但王菲顾不了那么多。她要走自己的路,她不能再拘泥于别人的喜恶了!王菲快乐地踏上了美国之路,她先到姑妈家住了段时间,然后就去了纽约。……略去一段描写……她发现了,她找到了,“追求独立的美国精神”,她第一次有了方向感。她猛然顿悟:惟有在做回自己的时候,生命才能拥有力量!她决意走自己的创造之路。王菲又回到了香港,她带着从美国熏染而归的SHOW唱腔,随意不羁性感西化的风情和全心的音乐思想,出现在香港歌坛上。这一年……王菲一夜之间成为了一名超级巨星。王菲决定留香港发展,但她必须有但是和勇气突破传统,走出世俗,否定自己,重获新生。首先要与“王靖文”决裂,恢复自己的真名,大胆宣称:我是王菲,不是王靖文!同时,她要彻底违反惯有的宣传法则,不大量暴光、不拍照、少接受采访。她这样做除了坚信音乐是用来听的而不是用来说的外,其实也是在努力保全真实的自我。《执迷不悔》专辑是王菲初步确定个人音乐风格的开始,她颇为自由的唱腔让全港沸腾了。听多了令人乏味的主流之声,人们第一次听到了真正用心灵唱出的独特声响……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就不打了…………
连说话时,她的声音也是动听的 像我们这样一路从最枯燥的学校走到所谓最好学府的孩子,身上总有许多方面是残缺的,像被修剪的笔直光秃的植物。感觉的迟钝,难过,恐慌。那是真正字面意义上的食不知味:酸甜苦辣,总要看别人的脸色……对于艺术,心底里是畏惧的,太个人化,太鲜活,需要某种内在的东西去体会和想象可是,我是苍白的,不敢面对,面对时会仓皇,心虚,人就是这样,知道自己的残缺,但总是不敢正视。身边有画画的人,他们消除了我对艺术的戒备。我会放心地说,这个喜欢,为什么喜欢,面对亲近的人不会怕说错,不会怕丢人,放松下来的时候,蓝色时期的毕加索,莫奈泛着金光的国会大厦,等等,等等便不再是高高在上给人压迫感的东西,只是让人傻傻地高兴。也许我们身上许多麻木的感觉只是暂时的休眠着,有适当温度的时候,会悄然苏醒。有些不能忍受去百度TOP100下歌听了,当某种东西生长起来,要吃要喝的时候,猝不及防也束手无策不是打牙祭磨耳朵去超市花个把银子就满足,吃的鲜香,听的圆转,心里还是失落。可以购买到的绝大多数东西都是填补欲望的产品,人也可以被包装成产品,想起安徒生的《夜莺》了,庸才们理所当然地喜欢那只只会重复着完美声音的机器鸟,这样他们才有“用武之地”。于是真正唱着天籁的夜莺,被他们集体驱逐了,可怜的国王,只能被哄骗着,直到临终时,才发现内心真正渴盼的,仍是山林间那偶然掠过的吟唱。这个夏天,硬盘里存过那么多某些小孩们的歌,一个一个丢掉,最后剩下的居然是《蓝天》——乍听时曾被自己评为最差的一首。也许是因为伴奏的安静,声音离耳朵很近。只有这个声音是可以包容人的,没有一群庸人俗物隔在我们中间,直接的,似身边很熟悉的人,从来不会给你任何的负担,可以放宽心去听,去评价,就像在朋友简陋的画室里。喜欢某小孩,好像刚刚过了狂热期她是那只活的歌唱的夜莺,我不知道她是不是天才,因为寡闻,只是,她是一个为音乐而生的人应该是的样子热爱,从音乐里感到幸福,自信,因此而坚持,只想做自己——也许艺术只是一个个坚不可摧的自我的凝结我们只是心怀期待便足够了,期待某小孩,期待更多这样的小孩,更多不一定喜欢他们每个人,但总会有真正打动自己,与自己最接近的一个门外的人,不知道门内的探索是什么样子,但至少,可以同样以一个真实的自我去面对,聆听,享受。歌者孤独的时候,其实也便是听者孤独的时候,他们的耳朵被什么塞住了听不到自己,也听不到别人。发主题帖还是第一次.暂别玉米地.一个月来给了我从没想象过的东西.功课很重啊,要去努力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