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hs2002 hbhs2002
关注数: 17 粉丝数: 43 发帖数: 2,810 关注贴吧数: 20
张家口城堡之土木堡 三、土木堡 ——土木堡是一船形城堡,历来就是有名的战场。明正统十四年的“土木之变”,更使其名留青史。 土木堡位于怀来沙城镇东8公里处,京张公路从村北经过。 土木堡原名统幕城,据传唐末高开道据怀戎时所置。《宣府镇志》载,辽国皇帝出游,曾经在此支张大幕,就此建城。后来被称为“土幕”,又被讹传为“土木”。元代诗人陈孚在《统幕镇诗》中写道:“千里茫茫草色青,乱尘飞逐马蹄生;不知何代开军府,犹有当年统幕名。” 土木堡南镇妫水流域,北锁怀(来)赤(城)交通,西扼漠北要道,东为京畿门户,堪称冲要之所。明永乐初在此置堡,与榆林、鸡鸣合称拱卫京师的三关。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了“土木之变”,明50万大军被瓦剌部队击败,明英宗朱祁镇也在土木被瓦剌太师也先俘虏,堡城也被毁,明王朝遭受重大打击。“土木之变”后,瓦剌兵临京师城下,兵部尚书于谦率领明军舍死守卫北京,才挫败了瓦剌军队的进攻。经此一役,明政府开始认识到京西北防御能力的薄弱,开始在怀来一带加强军事防御,重修、新建了土木、沙城、新保安、榆林等城堡。土木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怀来县志》(旧)载:土木堡,明景泰五年(1454年)修筑。《宣镇图说》载:土木堡,明隆庆三年(1569年)包砖。堡城周长三百五十七丈,高三丈五尺,厚一丈。堡城外有护城河,深七尺,宽一丈八尺。城周东、西、南三面开三门。建有一座瓮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兵备胡思伸曾增筑城墙。 元朝灭亡后,残元势力逃往蒙古,一直想东山再起,不断侵扰明朝疆土。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又率军大举入侵。不懂军事的明英宗皇帝朱祁镇不顾百官劝阻,偕太监王振并官军50余万人御驾亲征。这次出征既无充分准备,也不了解敌情,又赶上狂风暴雨,士兵饥寒交迫。刚行军到大同,前方就传来小败的消息,官兵惊慌撤退,一直撤到土木堡。第二天,也先大军赶到,切断了堡中的水源,并包围了土木堡。这一仗,明英宗被俘,66名官宦殉难,50万官兵全军覆没,史称“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后,明代宗即位,年号景泰。景泰初,明廷于土木堡建显忠祠,祭祀土木之变中殉国的大臣。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复辟,废代宗,杀兵部尚书于谦,改年号为天顺。1464年英宗驾崩,其子宪宗即位后,为于谦昭雪。为了以英宗的过失为戒,宪宗又命怀来重修土木的显忠祠,并在祠中为于谦塑像。祠成之日,宪宗亲自撰写碑文,题写显忠祠匾。 显忠祠占地面积约3150平方米。东西45米,南北70米,共分二层院落。山门坐北朝南,高出地面1.5米,上方悬挂显忠祠匾额,大门两侧有木制楹联:一代忠贞光祖俎,千秋气节壮山河。进入山门后,有一条40米长通道,直对二道门。此门分正门和两个侧门,正门只有朝廷“三祭公坟”(清明、农历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时才开,平日均走侧门。正门上方悬挂“大节凛然”匾额,大门两侧亦有木制楹联一对:隆千秋事典,表一代忠良。进入二道门后,顺着30米长的砖铺通道直达显忠祠正殿。该殿为硬山顶柱廊式建筑。正殿高7.5米,室内面积48平方米,长8米,宽6米。台基高0.6米。两侧抱柱悬挂木制楹联:故老尚余哀,兵溃不堪论往事;诸公应自慰,君存何必问微躯。正殿内正面横列供桌上,摆有诸位英烈牌位。 正殿两侧各有配房两间,东西各有厢房三间。殿前台阶两侧立有石碑:初建显忠祠碑、死难诸臣名刻碑、宪宗重修碑、宪宗御笔于谦碑、万历年间胡思伸重修碑、康熙五十六年口北道徐炯重建碑。另有两块诗碑,表达了后人对“土木之变”的反思和感叹。一为清乾隆年间礼部尚书德保谒诗,诗曰:“军行当日出仓皇,遗恨千秋此战场。碧血至今沉朔漠,丹心终古护君王。垂堂误入奸阉计,勤鼎遥留词客伤。昭代春秋隆祀典,满庭生气溢馨香。”一为道光年间彭邦畴所作:“万乘当年统六师,匆匆退保力难支。徽钦覆局堪同恨,潘沈英名此并重。身后犹经焦土劫,魂归应叹夺门时。专祠翻为中官建,悔祸君心总未知。” 今天的土木堡还残存城墙两段,一段为南墙,一段为西墙。墙砖俱无,只有夯筑的土墙耸立依旧。南墙保存较为完整,城的东南拐角与西南拐角俱可见,突出的马面和高高耸立的门洞显示着土木堡的些许旧貌。
张家口城堡之鸡鸣驿 第五章 明清时期的其他城堡(上) 一、鸡鸣驿——鸡鸣驿,又称鸡鸣山驿,是一座兼有防御功能的古代驿城,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古驿站,在全国1380个邮驿中,惟有鸡鸣驿称为城。现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鸡鸣驿位于怀来县西北,洋河北岸,鸡鸣山下。 鸡鸣驿所处的驿路,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以“上谷干道”闻名于世。秦始皇巡视六国时,整治为“直道”。汉代为便于商贸交流,扩展为“古北平西北干道”。辽代成为连接析津府(今北京)的“五京邮路”。 鸡鸣驿始建于辽金,元代形成规模,成为我国北方有名的“站赤”(驿站)和“急递铺”,负责军政消息的传递。忽必烈建立大元帝国后,将元大都(北京)到上都(内蒙古正蓝旗)作为京都通往内蒙古与西北的重要通道,鸡鸣驿作为东镇京津之门户、西扼陆路之要道的驿站,就应运而生了,可见其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然而,当时的鸡鸣驿还不是京西第一驿,只不过为“行营”而已。 到了明代,朝廷决定在元代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西北邮路建设,使之与边关防御体系匹配。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此设立隶属于万全都指挥使司管辖的鸡鸣山驿。它是宣府镇内外长城间的“极冲”军事驿置,是宣府进京的第一大驿站。明成化六年(1470年),鸡鸣山驿始建土垣,十七年(1481年)筑堡守卫。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秋为敌攻毁。隆庆四年(1570年)春,防守指挥王懋赏督役砖修,在原城池基础上加厚加高,城墙内外侧镶包青砖以起到保护墙体的作用。据史料载,当初鸡鸣山驿城垣为不规则正方形,东西城垣上开筑城门,周长六百九十九丈,垣高三丈五尺。城内各类建筑井然有序,错落有致,军民共居城内,同舟共济,相安而处。到了清代,鸡鸣山驿更受朝廷重视,乾隆三年(1738年),拨专银进行修葺,使其真正成为一座固若金汤的北国第一大驿城。 民国三年(1914年),北洋政府撤销全国驿站,鸡鸣山驿驿站的政务也宣告终结,并改名鸡鸣驿。 今天的鸡鸣驿城总体呈正方形,东西长约467米,南北宽达463米,全驿城占地20多万平方米。墙体为青砖包面,夯土结构,底宽在7—9米之间,顶宽在4—5米,墙体通高约12米。 鸡鸣驿城是一座兼有防御功能的古代驿城。驿城周垣27—40米不等之外有宽约11米的护城河,城垣四周分布着4个角台,26个墙台和东西两座城门,门额分别为“鸡鸣山驿”、“气冲斗牛”。门台上筑两层越楼,墙台上建有更铺12座,作为夜间值勤兵丁之哨位。墙体顶部外侧密布垛口,间距3.5米。垛墙上设有暸望孔、射击孔和排水孔道。城内沿城垣四周有6—7米宽的环城道,平时方便城内交通,战时利于迅速调集兵力、运送器具登城防守。北墙体中部平台上建有双层木结构的玉皇阁,南墙体中间平台上建有寿星楼,东南角台上还建有魁星楼。玉皇阁、寿星楼成为驿站最高的暸望台。可惜这些建筑大部被毁。 驿城内共有两条贯通东西的大街,其中靠南连接东西城门的是前街,靠北连接东西城门的叫后街。在东城门以西约80米、西城门以东约110米处各有一条连通前后街的南北向街道,将全城按“井”字不均等的分为三区九块地区。   鸡鸣驿南墙外,有一条东西向、宽约5米,迄今还走车马的大道,秦称之谓“直道”,汉称之谓“干道”,明清称之谓“官道”,这就是曾经车辚辚马萧萧日夜忙碌不休的古驿路。驿路西边还有一道挡水坝,以防水患,护卫驿城驿路,迄今依然如故,坚石岿然。为保证驿路与城池的畅通,驿城修建时东西两座城门不是开在东西城墙的中间部位,而是有意偏向城池东西轴线的南侧。 鸡鸣驿北面便是一峰奇秀的鸡鸣山,古时称飞来峰,“唐太宗驻跸其下,闻雉啼而命曰鸡鸣”,鸡鸣山由此得名。而山下的古驿也就顺理成章的叫鸡鸣驿了。虽然如此,鸡鸣驿城的历史地位却不仅因鸡鸣山的著名而闻名,更主要是其在历史上曾立过“汗马功劳”。就其交通而言,元代从大都到上都,皇亲国戚,文武百官,若走西路就必经鸡鸣山,经鸡鸣山必过鸡鸣驿站,可见其交通地位之重要。明武宗喜欢玩乐,每年夏天必到宣府、大同“巡幸”,经鸡鸣驿时因路途劳顿往往还要驻跸稍事休息。清康熙帝北征噶尔丹,曾亲率大军过鸡鸣驿,留下许多为民称道的佳话。还有北上库伦、俄罗斯的商贾们,他们往往路经鸡鸣驿城小住,因此当时鸡鸣驿城里的商贸也很发达,来往进出这座驿城的人总是络绎不绝。   中国是实施“官邮”最早的国家,自周朝开始几千年来兴盛不衰,明清为鼎盛时期。而现存的既为兵驿又为邮驿的两用驿站,且又是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历史最悠久者惟有鸡鸣驿,因此,它被誉为“世界邮政博物馆”。 今天,当我们站在鸡鸣驿城西门的城楼上俯瞰全城,抑或放眼四野,遥想元、明、清几百年鸡鸣驿城的繁华景象,仿佛耳畔又传来人喊马嘶之声,眼前又隐约闪现驿兵飞速的身影、轿夫艰难的步履,还有那发生在驿路上、驿城里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故事……
让音乐放飞心情 让音乐放飞心情 喜欢听音乐。喜欢清淡的音乐,喜欢闭着眼睛独自品味音乐的思绪。好的音乐会放飞你的思绪,伴着音乐的节奏,让你的思维跳跃出你的身体,飘荡于蓝天白云细雨柔风中。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心情听不同的音乐。享受音乐,享受自我孤独,享受自我放飞,也许这就是音乐对我的最大魅力了。 喜欢Yiruma (李闰珉)的《雨的印记》。在雨天,打开窗户,一丝寒气飘入,伴一杯清茶的淡香,在这首曲子里尽情的陶醉。 喜欢徐仁修的《森林狂想曲》(又名发现雨林)。夏日早晨,阳光初上。少许运动后,静坐于阳光之下,在这首曲子中尽情的享受着阳光、雨林、花香、鸟鸣。 喜欢在通俗手法中加入民族元素的曲子,喜欢央金兰泽的《遇上你是我的缘》《爱琴海》,索朗扎西的《姑娘我爱你》。静静的听着、听着,仿佛忽然飘到雪域西藏,蓝天、白云、雪山、哈达…… 也喜欢侯长青的长笛独奏,尤其是独奏《遇上你是我的缘》。笛声悠扬、长远、如诗、如画…… 在这喧嚣的尘世,给自己留一点自我的空间。抛开那浮躁,不去想那一切不愉快的琐事,静下心了,静的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让这美妙的音乐,放飞我们那快要枯萎的心情。 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听听我喜欢的这些音乐。
张家口城堡之涿鹿城 二、涿鹿城 ——涿鹿城,即古保安州城,汉时开始修筑,明代是朝廷命官流放之地,许多名士在这里留下感事之作。 涿鹿城位于涿鹿县北部,桑干河南岸。这里远古属冀州域,周属燕国境,秦属上谷郡,西汉时为下洛县治,北朝为广宁郡、广宁县治。唐朝穆宗长庆二年(822年)改涿鹿郡为新州永宁县驻地,武宗会昌年间改为武定军,置团练使,昭宣帝天佑十一年为奉圣州。金时升奉圣州为德兴府,元顺帝至元四年(1338年),改称保安州(治今涿鹿县城),保安之名即始于此。 明洪武二年(1369年),保安州居民迁往居庸关,州废;永乐十二年(1414年),朝廷为防范北方蒙古势力,在保安州旧址上设置保安卫,次年重置保安州,移保安卫于雷家站(今怀来县新保安镇),卫、州均属北直隶管辖。清朝仍为保安州,属宣化府。民国五年(1916年)改为涿鹿县治地。 西汉时就在今涿鹿县城的西侧开始修筑土城,北魏重修,唐、辽续修,元代又砌砖加固。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因战争破坏,城池破旧,礼部尚书赵羾督建,指挥王礼负责补筑,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知州贺溱、守备周应岐在原城东侧重修并包砖。清朝乾隆、道光、同治、光绪年间,也都有过重修。 城为正方形,每面长一里三十七步,周围四里一百四十八步,高三丈五尺,顶厚三丈。城外建有护城河,深二丈五尺。城原开南北两座城门,崇祯十三年(1640年)知州李振珽增开东门;清康熙五年(1666年)知州宁完福,因堪舆家说东门不利,于是堵住,不再使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知州易枚重开。东门名“迎旭”,北门名“景恒”,南门名“来薰”。 涿鹿城建有南关堡城一座,周长四百九十丈,墙高三丈五尺,护城河深二丈五尺,东门两座,南门、西门各一座;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知州李垣茂筑东关一座。据《保安州志》载: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知州陶淑重修涿鹿城。此次重修皆按旧制,过去只有城上水道流入城内,沿地沟从东门注入护城河,现改为由城上直接外流入护城河。同治二年(1863年),知州李恩甫再次倡导捐款修城,重点补筑楼四座,瓮城门楼三座,同时,建起文庙、尊经阁、新州书院。
张家口的语言文化 一、张家口方言历史沿革 张家口一带在明朝以前,除了州、府、县所在地之外,百姓聚居地很少。到了明代,朝廷为了加强对残元势力的防御,创立了特有的卫所兵制。军人列入军籍,世代沿袭,儿孙代代当兵,屯田分地,耕战结合,同时从各地移民到边塞开荒种地。张家口一带也就成了兵民结合,官、兵、民一体的典范。据《宣府镇志》载,洪武元年(1368年),宣府镇辖区内共有州2个,即隆庆州(今延庆)、保安州(今涿鹿),卫所21个,官户4551户、军户124797户、民户2030户,计131378户。如按每户5口计,也不过65万多人。为了给驻军生活提供条件,就需要更多的民户开荒种地,发展生产,因此在洪武、永乐年间,从山西、山东等地大量移民,这样既可增加兵源,又可增加田赋。史载:洪武四年(1371年)六月,“徐达平沙漠,徙北平山后民35800余户,散处宣府诸卫”。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调南直(今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山西官民于怀安屯田”。景泰三年(1452年),“将山西、山东、湖广居民迁至保安州”。到了清代,流民自发地出边垦荒和后来朝廷开禁招民垦种以及允许八旗携带家属及游牧者来关内定居等,都促使张家口一带的人口迅速增加。康熙十四年(1675年),“察哈尔部驻牧宣化、大同边外。沽源县为正白、镶白旗群牧厂,人丁日众。此时人口大多来自辽宁边外”。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山东民人来口外垦地者多至十余万”。万历年间,西北地区因饥馑造成回民大量东迁,有不少人散落到张家口一带居住。“雍正初年,招民垦种,授士兵以地,招佃种之,人口来自绥远一带”。《张家口市志》载:“民间有张家口人从洪洞县大槐树下迁移到张家口之说”。《万全县志》载:“明朝时,皇帝为发展边塞经济,实行屯田戍边政策,从山西内地大量移民塞外,与当地土著人融为一体。多从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尚义县志》载:“境内古代为游牧区,人口来去无定。明末清初坝下始有定居渐成聚落。坝上直到清末民国初年才全部放垦,内地移民逐年增多。”《沽源县志》载:“民国年间,战祸连年,坝下临近各县人民苦于生计逃到沽源,多来自赤城、崇礼、丰宁、四海、怀来、阳原、蔚县、怀安以及山西北部灵丘、广灵、大同、天镇、阳高等地。”明人丘睿所著《区处畿甸降夷》一文中说到明代初期,“国初平定,凡蒙古、色目人散处诸州者,多已更姓易名,杂处民间。久之固已相忘相化,而亦不易以别识之也。” 以上史实说明,张家口一带在明代以前,由于大自然的变迁和战争的浩劫,使这里气候寒冷,土地荒漠,人口骤减。直到明代,官府推行卫所兵制,并从各地大量移民,军垦民垦相结合,开荒种地,发展生产,才使这里的人口逐年增加,并渐成聚落。张家口人的来源较广,西北、东北、江南的都有,以山西省的最多。民族有汉族、蒙古族、满族、回族、维吾尔族等,以汉族为多。虽然移居张家口的人口面广量大,但由于各个时期的移民都是散处民间,经过代代相融,原来的方言便不复存在,尤其是他们后代的后代,便统统使用张家口的方言了。 1985年,河北省社科院语言文学研究所组织人员到张家口地区开展方言调查,发现张家口一带的方言十分有趣,极富地方特色,在历史语言学、方言学、普通话语言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推广普通话,大量的普通话词汇和标准语言汇入张家口人民的口语中,张家口方言已经发生和正在继续发生着变化。然而,由于“汉语是世界上方言分歧比较大的语言之一”,其研究工作一直在进行之中,许多问题尚无定论。所以,语言的发展速度较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还是迟缓的。
张家口城堡之万全城 二、万全城 ——万全城是明代万全都司的右卫城,俗称“轿子城”,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地理位置和军事地位均十分重要。万全城地处张家口西北翠屏山长城脚下,北依野狐岭,南濒洋河,扼坝上坝下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明初,为防备蒙古残元势力的侵扰,明朝廷沿长城设九边,实行卫所制,加强军事管理。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建宣府右卫,与左卫同治于左卫城。左、右两卫虽位临宣府,但均隶属于“山西行都指挥使司”(治所在今大同市)。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卫所迁至蔚州,明永乐元年(1403年)又改迁通州,隶属后军都督府。同年在德胜口始筑右卫城,取名德胜口堡。永乐二年(1404年)右卫治所正式移至右卫城(今万全城)。明宣德五年(1430年),明王朝于今宣化置地方最高军事指挥机构——“万全都指挥使司”,以统辖京师西、北各卫所,右卫由此改称“万全右卫”。 明永乐二年(1404年),德胜口南建德胜驿及五处驿传站铺,以备传递信息。一直到明末清初,万全左、右卫始终是宣府镇西路的战略支撑。 万全右卫地境,西、北以明长城为界,南以洋河为界,东至今张家口市以东十几里处山区,辖张家口堡、膳房堡、新开口堡、新河口堡、洗马林堡。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裁改宣府镇及所属厅、卫,置宣化府,将万全右卫及所辖五堡改置为万全县,右卫城遂成县治所在,正式称万全城。 相传,朝廷在议定万全卫城地址时,曾选定坝上兴和(今张北)一带。后有大臣提出异议:坝上筑城,无险可守,乃兵家大忌。于是文武众臣一致认定,城堡建在坝下德胜口方为“背枕长垣,面临洋水,左挹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的“万全之策”。这就是“万全”城名的来历。 万全城建城初期,只是夯土为城,明正统三年(1438年)始包砖。此后历代又进行了多次重修: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重修并增筑南关;清咸丰三年(1853年)重修北城墙,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修南瓮城;民国十一年(1922年)修补西城墙,民国十三年(1924年)修补东南城墙。 万全城周长六里三十步,高三丈五尺,全城西南角和东北角内缩,略显菱形。城墙底宽四丈五尺,顶宽一丈七尺。城墙马道铺设一层青砖,以防雨水渗漏。城墙下肩石(根基)为五层毛石砌筑而成,自上而下,毛石逐层加厚。城开南、北二城门,南为迎恩门,正对南北大街的门额上横砌一块石匾,上书“文明”二字,雄宏俊逸;北门称德胜门。城门洞均为砖拱券式样。南门洞深18.7米,宽4.3米,高7.5米;北门洞深19米,宽4.15米,高7.35米。南北建有二个瓮城,均采用“城套城(外瓮城套内瓮城)”的建筑形式。外瓮城分设南、北门,内瓮城均开东门。城上建城楼两座,角楼四座,城墙外四周建有宽一丈的护城河。 万全城建筑很有讲究,有“轿子城”之说。这是因为该城只开南、北门,东、西两侧虽然无门,却也建有突出城外的二个翼城,就像轿子两边的杠穿。城外两条自然形成的河流如同二根轿杆,将轿子抬起。城中建高于城墙的玉皇阁,恰似轿城的轿顶。远眺近观,都十分精美壮观。 万全的东、西翼城比较独特,我国的山海关城、泉州城都附有翼城,但是它们是城外城,而万全的翼城却在城墙内,不开外门,只有一道小门和城内相通。但是,翼城的作用却是相同的,是存放粮草、兵械、弹药的地方,以重兵把守,平时关闭,战时开启。 作为古代城堡,万全城还有许多宗教建筑,例如城内最古老的庙宇——玉皇阁,还有东大寺、西大寺、城隍庙、奶奶庙、老爷庙(关帝庙)、武当庙、三殿庙、龙王庙、糊涂庙、东岳庙、海沧阁、社稷坛、先农坛、文昌祠等,可惜这些庙宇,现已基本绝迹。 万全城从街巷到民宅,一切都按总体设计修建。从南门至北门,是一条纵向的主轴线,从东翼城到西翼城是一条横向的主轴线,长度各约880米,形成十字大街,并将全城划分为大小基本相等的四大方块区域,各方块区域又以街巷划分并确定民居及其他建筑。此外,城东与纵向主轴线并行的东桥大街贯穿南北,而城西与主轴线并行的街道却很不规则。 万全城内,西北以文化区为主;西南主要为行政区,最早的有卫指挥使司、县衙、典史署等;东南是仓储区,明代设有仓廒、清代设广连仓;其他地方主要是民居。 万全右卫地处边境要塞,相邻蒙古诸部,南望京都,北控大漠,是一座十分重要的卫城,是长城沿线非常紧要的关口,其所辖的五处重要关隘也建起了坚固城堡(张家口堡、膳房堡、新开口堡、新河口堡、洗马林堡)。 明朝,这里设万全右卫都指挥司,有参将一员,卫指挥一员,守备一员,坐营千总一员,把总五员,加上另五堡,辖兵共约5600人。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撤销上西路参将,设张家口路,八旗兵驻防来远堡,边防重心移至张家口,万全各地驻军皆有裁减。 在万全右卫堡与堡之间,主要是靠了望台与烽火台传递讯息。万全卫北沿边共设有了望台36座,其间穿插烽火台89座。如有敌情,白天举烟、夜间明火,邻台得报,依次传递,千里防线,迅速传遍。 作为军事要冲,万全右卫之险集中体现在野狐岭。野狐岭位于万全城正北15公里处,在万全右卫沿边诸多边塞隘口中,惟有野狐岭最具战略意义。元代诗人周伯琦曾以“高岭出云表,白昼生虚寒,冰霜四时凛,星斗咫尺攀”的诗句来描绘野狐岭之巍峨险峻。 历史上,远自汉、魏、宋、辽,近自明、清直至现代,多起重大战役都发生在这里。 《元史·太祖本纪》载:金大安三年(1211年),成吉思汗命左万户木华黎率领的敢死队为前锋,以其统率的蒙古铁骑乘势突袭野狐岭,并与金兵40万激战与洋河北岸汇河堡。此役蒙古军大胜,金王朝从此一蹶不振,至公元1234年灭亡。 《明史》载:洪武三年(1370年),明左副将李文忠率军经万全卫城,由野狐岭直捣开平;永乐八年(1410年)明成祖亲征鞑靼,皆从野狐岭出入;正统十四年(1449年),万全右卫守备江福与明英宗密派的军士袁彬合谋,在野狐岭设伏,将叛君事敌的太监喜宁擒获,送京伏诛。 1945年8月15日至20日,苏蒙联军与我察蒙骑兵支队在野狐岭歼灭日军860余名,并取得了此战的最后胜利。 从明洪武建城到清朝末年,万全城还一直是坝上坝下方圆数里繁华的贸易中心。城中南北大街商号店铺比比皆是,十字街头商贾云集。两座牌楼下,说书的、卖艺的、弹唱的……围观者人山人海,煞是热闹。万全城成了沟通汉蒙物资交流的重要地方。 今天的万全城,整体城墙除北部有部分坍塌外,其余保存基本完好。远远望去,这座全省保存最完整、砌筑工艺精湛的古城,巍然屹立,依旧展示着昔日的雄风。
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 抄录于《读者》 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 人生烦恼无数。先贤说:把心静下来,什么也不去想,就没有烦恼了。先贤的话,像扔进水中的石头,而芸芸众生在听得“咕咚”一声闷响之后,烦恼便又涟漪一般荡漾开来,而且层出不穷。 幸福总围绕在别人身边,烦恼总纠缠在自己心里。这是大多数对幸福和烦恼的理解。差学生以为考了高分就可以没有烦恼了,贫穷的人以为有了钱就可以得到幸福。结果是,有烦恼的依旧难消烦恼,不幸福的仍然不幸福。 烦恼,永远是寻找幸福的人命中的劫数。 寻找幸福的人,有两类。 一类像在登山,他们以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在山顶,于是气喘吁吁、穷尽一生去攀登。最终却发现,他们永远登不到顶,看不到头。他们并不知道,幸福这座山,原本就没有顶、没有头。 另一类也像在登山,但他们并不刻意登到哪里。一路上走走停停,看看山岚、赏赏虹霓、吹吹清风,心灵在放松中得到某种满足。尽管不得大愉悦,然而,这些琐碎而细微的小自在,萦绕于心扉,一样芬芳身心、恬静自我。 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最大的价值。 有的人本来就很幸福,看起来却很烦恼;有的人本来该烦恼,来起来却很幸福。 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的太真切,一较真儿,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境界。 所以,人生的烦恼是自找的。不是烦恼离不开你,而是你撇不下它。 这个世界,为什么烦恼的人都有。为权,为钱,为名,为利……人人行色匆匆,背上背着个沉重的行囊,装得越多,牵累也就越多。 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追逐人生的幸福。然而,就像卞之琳《断章》所写的那样,我们常常看到的风景是:一个人总在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在被别人仰望和羡慕着。 其实,没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别人的眼里。
千古绝唱之陆游与唐婉陆游的表妹,唐婉的父亲和陆游的母亲是亲姐弟,感情很好。在唐婉刚出生的时候,两家就定下了娃娃亲。 唐婉的父亲祖上是名门望族,只是到了唐婉这一代,人丁凋零,只有唐婉这一个女儿。后来,唐婉的家乡出了很厉害的传染病,唐婉的父母都去世了,只留下唐婉和一个丫鬟。唐婉的父亲临终前让唐婉去投奔她姑姑,也就是陆游的母亲。 唐婉带着丫鬟远道而来,陆游的母亲见到和自己弟弟长相相似的唐婉,又想起弟弟和弟媳早丧,不由得悲从心来,对唐婉也宠爱有加。 几年后,唐婉已经出落成一个十分漂亮,懂礼仪,才貌兼备,举止大方的女子,而这时候的陆游也是才华横溢的翩翩少年。陆母看见他们两个情投意合,十分相配,心里也十分高兴。 陆游自小就对这个表妹十分疼爱,对这门亲事是十分愿意的。就看唐婉的意见了,于是有一天,陆母找了个机会,趁周围没有人的时候,悄悄地问唐婉:“婉儿,我一直当你亲生女儿看待,如今你也大了,虽然以前咱们两家有婚约,可我还是想问问你,你看中我家陆游了吗?”唐婉垂睑一笑,脸色微红:“全凭姑母做主。”陆母就知道,这孩子心里愿意。 之后不久,陆游和唐婉就结婚了。婚后,两个人填词作对,相敬如宾,日子十分快乐。 三年过去了,陆游也有了功名,小两口日子还是和和美美。可美中不足的是,唐婉没有给陆游生下一个孩子,这让陆母的脸色越来越难看。陆游是家里惟一的儿子,陆母每日盼星星盼月亮就希望唐婉能给陆家生个孙子,可唐婉的肚子一直没有起色。这使得陆母十分着急,常常带唐婉去庙里求神拜佛。 有一天,陆母领着唐婉来到当地一家香火很盛的庵堂。唐婉也希望能和陆游有爱情的果实,跪在蒲团上,虔诚的叩拜着。 这一天,有一个当地的恶少恰巧也在,看见唐婉姿色出众,娉婷动人,不禁色由心起,想要霸占唐婉。可是唐婉一拜完就跟着陆母回家了,这个恶少没有机会动手,就在那里皱着眉头想歪计。这时候,有一个庵里的尼姑看见这个恶少在这儿看着唐婉的背影发呆,就猜到他没想好事。这个尼姑也不是好人,她常靠哄骗人来赚钱,这回,她感到又有一次发财的好机会。她溜到恶少的背后,拍了恶少一下,说:“大官人,那是陆府陆公子的媳妇儿,怎么样,长的标志吧?”这恶少吓了一跳,回头一看是这个尼姑,他也知道这个尼姑常替人做些坑蒙拐骗的恶事,就放下心来。这个尼姑又说:“看大官人愁眉紧锁,不知道贫尼能不能帮上什么?”这个恶少看见她这么主动,就想,不如将所想之事说给这个尼姑听,说不定这个尼姑也能帮上什么忙。就对她说:“不瞒师太,我自从看见刚才那个大美人,就觉得人世间一些美女都是俗不可耐,一心爱慕她,想和她亲近。如若不能与美人相拥,这辈子还有什么意思?”尼姑一听,心里想,你这个貌如豺狼的杂毛也学癞蛤蟆吃天鹅肉,哼,自不量力。不过,她一转眼看见恶少那沉甸甸的钱袋,又转念一想,不过,如果我给你办成这件偷鸡摸狗的事儿,估计少不了好处。就又堆出笑脸对恶少说:“大官人和那小娘子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能促成这桩好事也是替贫尼行善积德。只不过这庵破衫薄,还望大官人多多帮忙。”这恶少一听能办成,心里乐开了花,满口答应事成之后定有重谢。于是这尼姑就和恶少约好,下月十五再来庵中, 定能成事。 过了几天,这个尼姑去了陆府,见到陆母后说:“那天你们刚走,大殿里的神像忽然显灵,说感受到你们的诚意了。切记下月十五再去还愿,定能心想事成。不过,再去时,要所求之人独自前往,方能显示诚意。”这种无稽之言陆母却深信不疑,唐婉虽有疑惑,但看见陆母心意已定,也不好再说什么。 下月十五转眼就到了,这天天还下着小雨,上山参拜的人很少。唐婉一个人提着贡品来到了庵堂。这个尼姑将唐婉迎了进来,说:“娘子的衣衫都被这山雨打湿了吧,不如先进禅房来休息一下,反正今天没有别的香客。”唐婉一想,衣衫不整的拜佛恐对神明不敬,就跟着尼姑来到了禅房。这尼姑把唐婉引进禅房,一转身就出去了,把门也锁上了。唐婉感到事情不对劲,就用力的敲门,叫喊,可是没有人回应。这时,从里面的一扇门里走出了那个恶少,看着唐婉,满脸赖笑:“娘子莫惊慌,小生有礼了。”唐婉惊慌的看着恶少,只见他满脸油光,长得像猪一样,两片薄嘴唇咧开,像恶煞一样。恶少看见唐婉满眼惊慌,更觉得可爱,一下就扑了上来。唐婉很是绝望,大声的喊着救命。 这时候,窗子猛地被踢开,一个人影闪了进来。只见来人一脚将恶少踢开,迅速的制服了那恶少。可就在他低头询问唐婉有没有受伤时,那恶少趁机从窗户逃了出去。那个人来不及追恶少,只得先将唐婉从屋里救了出来。 唐婉这才看清楚,救她的人是一个青年。这人放开唐婉,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礼,说:“在下赵士程,路过这里听见娘子呼喊,救人要紧,就没有顾及礼数,多有得罪。”唐婉道谢,又想到自己刚才差点就惨遭凌辱,不由失声痛哭。赵士程见状急忙安慰。唐婉就把这事情的前前后后向赵士程说了。赵士程久慕陆游文采,又见唐婉柔弱无依,便决定将唐婉送回陆府,并说明情况。 到了陆府,赵士程说明了前前后后,陆游十分心疼,可陆母却指责唐婉水性杨花,不守妇道,又埋怨唐婉给家族蒙羞。 又过了几日,陆母又找了一个尼姑给唐婉算命,得出的结论是:与陆游八字不合,会阻碍陆游仕途上的发展,严重了会给陆游带来杀身之祸。陆母一听,决定,无论如何,都必须让陆游与唐婉离婚。 (事实上好像是因为唐婉婚后数年未育) 迫于陆母的压力,陆游只得含泪与唐婉分离。公临别时,唐婉送一盆秋海棠给陆作纪念,并说这是断肠红,陆说该称其为相思红才对呀!今后我将飘流在外,此花仍由你好好养护。 之后陆游娶了一位王小姐,唐婉嫁给了赵士程。赵士程虽是宋朝皇室,但为人坦荡,对唐婉很好。 十年之后,陆游回到老家,偶到绍兴有名的沈园去游玩,谁曾想却再这里遇见了昔日恋人唐婉。当唐婉走到陆游身边的那一刹间,时光与目光都凝固了,两人的目光胶着在一起,都感觉得恍惚迷茫,不知是梦是真,眼帘中饱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是怜。 好在一阵恍惚之后,已为他人之妻的唐婉终于提起沉重的脚步,留下深深的一瞥之后走远了。只留下了陆游在花园中怔怔发呆。 和风袭来,吹醒了沉醉在旧梦中的陆游,他不由地循着唐婉的身影追寻而去。来到池塘边柳树下,遥见唐婉与赵士程正在池中水榭上进食。隐隐看见唐婉低首蹙眉,有心无心地伸出玉手红袖,与赵士程浅斟慢饮。这一似曾相识的场景,看得陆游的心都碎了。昨日情梦,今日痴怨,尽绕心头感慨万千。于是提笔在壁上题了千古绝唱的钗头凤: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 错! 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第二年春天,抱着一种莫名的憧憬,唐婉再一次来到沈园,徘徊在曲径回廊之间,忽然瞥见陆游的题词。反复吟诵,想起往日二人诗词唱和的情景不由得泪流满面心潮起伏,不知不觉中和了一首词,题在陆游的词后: 钗头凤 (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妆欢。 瞒!瞒!瞒! 表达了旧情难忘而又难言的忧伤情愫,她不久之后便郁郁而死。 想不到大诗人历经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后,仍然把四十多年前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埋在心底。陆游浪迹天涯数十年,企图就此忘却他与唐婉的凄婉往事。然而离家越远,唐婉的影子就越萦绕在他的心头。此番倦游归来,唐婉早已香消玉殒,自己也已至垂暮之年(75岁)。然而他对旧事、对沈园依然怀着深切的眷恋。常常在沈园幽径上踽踽独行,追忆着深印在脑海中那惊鸿一瞥的一幕。这时他写下了沈园怀旧诗二首: 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 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 曾是惊鸿照影来。 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 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在稽山土, 犹吊遗踪一泫然。 沈园是陆游怀旧场所,也是他伤心的地方。他想着沈园,但又怕到沈园。春天再来,撩人的桃红柳绿,恼人的鸟语花香,风烛残年的陆游(81岁)虽然不能再亲至沈园寻觅往日的踪影,然而那次与唐婉的际遇,伊人那哀怨的眼神、差怯的情态、无可奈何的步履、欲言又止的模样,使陆游牢记不忘,于是又赋“梦游沈园”诗: 其一: 路近城南已怕行, 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 绿蘸寺桥春水生。 其二: 城南小陌又逢春, 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沉泉下土, 墨痕独锁壁间尘。 陆游八十五岁那年春日的一天,忽然感觉到身心爽适、轻快无比。原准备上山采药,因为体力不允许就折往沈园。此时沈园又经过了一番整理,景物大致恢复旧观,陆游满怀深情地写下了最后一首沈园情诗: 沈家园里花如锦, 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 不堪幽梦太匆匆。
两种心态——再题黄巢 两种心态 人是自私的。的确,都是凡夫俗子,割舍不掉人性的恶。既然不是圣人,也不要避讳自己内心的自私。我指的自私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只为自己考虑,不为他人着想的心态;是一种只看到自己现在而忘却自己过去的心态。其实人性之深处都有两种心态,姑且我把它称之为弱势心态和强势心态。且看下边的例子: 例一,在北京呆过的人都坐过公交车,地球人都知道北京的公交车挤,尤其是上班的的时候,都卡点坐车。一堆人都挤在车门口上不去,车门关不上,车走不。耽误很长时间,刚上车人开始骂了:有病呀,等下一辆不行吗?车下的人也急了,也骂到:你站着说话不腰疼,都上班,你下来再等一辆。于是僵持着,直到下辆车的到来。于是车站的人越来越多,车的速度越来越慢。 上述情景坐公交车上班的人都经历过。其实上述情景真实的体现出人性两种心态。没上去车的是弱势心态或者叫做未上车心态:上班赶时间,下一辆还不敢在哪呢,车上的人挤一挤,也不差我一个,不就上去了,不就走了吗?于是有些人在门口往上挤。当几个人挤上去后,后边又有几个人在挤。这时候刚挤上去的人的心态马上就变了,由弱势心态变为强势心态或者叫做已上车心态,因为他挤上去了。这时候他的心态是:都上不来了,你们还挤什么呀,等下一辆呗,要不谁也走不了。他却忘了他刚才的心态。于是就开始骂娘了。 例二,开车的时候并线,你在特殊情况下并线,希望后车让你一下。可是等别人开车在特色情况下并线,你却不会让别人。 上述情景我想开车的人都有体会。你占道了,想并一下线,可是后车因为你占道,就是不让你,这时候你是弱势,多么希望让你一下。可当你并进去后,是否你忘记了你曾经的并线,这时有占道的车想并线,你一脚油就过去了,不让他并,嘴里还骂到:瞎并什么呀,谁让你不正常走呢。这时你的弱势转为了强势,或者说从无理转换为有理,得理不让人了。 例三,过去的皇帝,在打江山的时候,那个不是为了苍生,那个不是为了普天下的百姓,可一旦他做了皇帝,有几个还惦记着百姓,都却是贪图自己的享乐了。黄巢有诗: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可当他入主宫銮时,下边三呼万岁,得意的他也许根本不记得什么菊花桃花了,又道: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打江山之时他们是弱势心态或者叫百姓心态,受官府欺压,忍无可忍揭竿而起,刻苦铭心的记着劳苦大众的阶级仇恨。可一旦打下江山,往皇帝宝座上一坐,他的心态就变了,变成了强势心态或者叫皇帝心态。歌舞升平还那管什么百姓死活呢。于是朝代轮换,江山更替,百姓做了皇帝,最后又被百姓推翻,又有百姓做皇帝…… 此等例子举不胜举,当然以一盖全有失偏颇,但世间之人确有此两种心态。我说此话的意思是,凡夫俗子人性皆有此心态,这种心态是抹不掉的,就希望当你由弱势转换为强势的时候,尽量的不要忘记你的曾经,你的弱势。也许只有这样世间才会大同,才会和谐,才会美好。题黄巢 无缘蜂蝶九月八 香寒蕊冷慕桃花 一旦求得青帝后 我花开后百花杀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