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大海的人 崇尚大海的人
关注数: 24 粉丝数: 55 发帖数: 3,748 关注贴吧数: 0
请市 Z F 关注白山三中被迫停课事故 请市 Z F 关注白山三中被迫停课事故 由于供热商极端不负责任,直到11月1日取暖期来临时才进行管道改造,致使白山三中附近的居民楼至今没有供热,白山三中也只好被迫停课放长假至今。 作为一所学校,在正常授课期间被迫放长假,这在我市“文革”后的三十年来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就是在全国,除了地震灾区不可抗拒的因素放长假外,也是很罕见的。 白山三中是我市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早在六十年代(记得当时由一位朝族人朴校长主持),在三岔子就有一定声誉。那时,尽管没有现在的集中供热,但师生们靠自力更生,在平房的教室内搭起炉子烧木柴取暖。即使在那样比较艰苦的条件下,也从未停过一天课。然而,现在条件改善了,有暖气设备了,反而倒让学生挨冻,学校出于保护学生只好被迫停课放长假。这前后一对比,差别之大,情形之悬殊,实在令人惊奇,也真让人感到费解! 应该指出的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学生在校上课时间是必须要得到保证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任何人都不得擅自让学生放长假。现在,白山三中被迫停课放长假,已经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这是一起违反《义务教育法》的严重的责任事故,必须严肃追究责任。 众所周知,供热问题关系到我市居民能否过好冬、学校能否正常上课的一件非常重要的民生大事。我们恳求市 Z F 领导在百忙中认真地管一管这些供热商。 我们期待着白山三中早日复课,期待着现在正在挨冻的居民能过上一个暖和的冬天!
关于江源打出松花石的品牌 江源打出松花石的品牌似乎已有多年,最近又搞了一个“江源2008中国松花石文化旅游节”,不知经济效益到底如何?其中松花石艺术馆价值几万、几百万的奇石卖出去多少?江源区在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等诸方面建设跃上了多少个新台阶? 9月下旬,本人曾陪同两位上海“海通证券交易所”的经济分析师 参观了松花石艺术馆。他们本来是考察大连、沈阳、通化等地的上市公司的,听说有这么一个“松花石艺术馆”,也算是慕名而来。当时,是兴致勃勃而去的,但只转了大半圈,都没有来得及上楼,就不愿再看下去了。主要原因是当时展厅中的气味刺鼻,人们都怀疑是胶和涂料挥发出来的有害气体,而且苍蝇很多,尤其是大门上方也许就有好几万只。可见,一个好的展厅,安全、卫生是至关重要的。弄不好,会把参观者吓跑的。 另外,冒昧给“中国松花石艺术馆”提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展品倒是琳琅满目,但一般只是标出了价格,缺乏吸引人的介绍,参观者不知道这些“奇石”的艺术、观赏、投资等价值;而且,既然是艺术珍品,就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虽然展厅里摆得满地、满桌都是,倒反而显得并不值钱。何况当时就有几块是脱胶和断裂的;还有,凡是珍贵的艺术品,在展出时都是加玻璃罩或者放在特制的壁橱、箱框中的,绝不会简单地暴露在空气中的。 以上几点意见仅供有关专业人士参考。
有些人“啃老族”是出于无奈呀! 有些人“啃老族”是出于无奈呀! “啃老族”,就是年轻人靠父母的贴补生活或生存。据估计,这能占到全国年轻人的15%。 11月15日央视法制频道“一鸣论道”播放了一件“啃老族”的荒唐事。说的是厦门有一位老王退休后还工作;而他儿子小王却游手好闲,整天在家玩电脑上网,成家后却不“立业”。有了小小王后,小王要求老王给他的生活费增加到每月一千多元。后来,老王让小王自力更生;小王却觉得:你老子给我“断奶”,我就让你“绝孙”,居然把小小王卖给了一个北京人。后来还是警方协助才把小小王找回来的。 像小王这种“啃老族”的年轻人实在是太荒唐可笑了,确实应该受到全社会的谴责。 不过,现在许多年轻人“啃老族”却是出于无奈呀! 首先,大学毕业生就业太难。有些名牌大学毕业生都找不到工作,何况一般院校的毕业生。现在,不少企业不景气,招聘大学生的条件苛刻。有的大学毕业生好几年找不到工作,那就得“啃老族”。 其次,这几年房价一直举高不下,大部分年轻人靠自己根本就买不起房,有的连“首付”也凑不够,也就只好“啃老族”。 再次,现在不少企业的老板对职工太抠门,加上国家对企业内部领导与工人的工资差别缺乏制约,因此企业老总的年金往往是一般工人工资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工人的工资很低,有的甚至达不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这些低工资的工人如果不“啃老族”往往无法养家糊口。 尤其突出的是下岗职工。像林业、煤矿等企业下岗职工特别多,但却无法“再就业”,不少都四五十岁了,还得靠七八十岁的退休父母的退休金生活。这种“啃老族”的人在白山地区还是比较多的。 应该指出的是,我们现在的退休职工的退休金尽管连涨两年,但整体水平还是偏低。显然,“啃老族”现象肯定会影响这些退休职工本来就比较拮据的生活的。 上述几种“啃老族”现象,如果要责怪这些年轻人,似乎是不公平的,不应该的。他们“啃老族”是出于无奈。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何尝不希望有一份高薪工作来让父母亲安享晚年呢?何况他们有些人本来就有一份比较能安居的工作的,只是为国分忧才下岗的。 可见,造成这种“啃老族”现象的责任并不在这些年轻人。国家和社会应该承担责任,应该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大力促进各类经济的发展,下大力气扩大就业门路,尽可能让广大年轻人都有一份既能安居又能赡养老人的工作。
供热商应该明白: 1吨煤>1500顿水 供热商应该明白: 1吨煤>1500顿水 长春高科三林供热商又贴出布告说,最近用热户从暖气片中放水严重,每天要补水1500吨,因此又要严查了。记得,去年就有过类似布告,看来,这起码可以说明以下三点: 一)说明“长春高科”今年的供热还是烧得不好,仍有不少用热户不热(如以一户放水1吨算,就有1500户)。要不怎么仍有许多用热户放水呢? 二)说明放水确实能提高室内温度。如果不能提高室内温度,老百姓要放水干什么?岂不是自找麻烦吗? 三)说明去年贴布告严查的办法并不见效。而且还有蔓延的趋势,因为,只要供热商继续烧不好,那么本来不想放水的也要放水了。 那么,为什么贴布告严查的办法并不见效呢?俗话说,有因必有果。只要烧不好的“因”没有消除,放水的“果”也就不会消失。 所以,要解决从暖气片中放水的问题,靠严查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根本的办法是按供热标准供热。只要在现有基础上,每天多烧半小时以上,室内温度大多就可以达标,放水现象自然就能制止了。 我们设身处地地替供热商想想,供热商是应该赚钱的,,现在煤又很贵,少烧一吨煤,就是多赚好几百块钱啊!但俗话说得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总不能让老百姓挨冻来“节煤”赚钱吧?否则,是不是有“奸商”的嫌疑? 其实,商人是应该会算帐的。如果按布告说的每天补水1500吨,再按民用水每吨2元算,每天就得多花3000多元,而如果每天比原先多烧1吨煤,用热户的室内温度达标了,哪还用放水呢?不就可以节省2000多元吗?供热商呀,你们为什么非要和自己过不去呢? 显而易见,1吨煤>1500吨水! 供热商呀,你们明白这个道理不?
暖气不热怎么办? 暖气不热怎么办? 这几年供热商承包后,供热问题日趋增多。一到冬天,很多居民闹心的就是暖气不热。 暖气不热怎么办呢? 有人说:“暖气片放放气就好。”这办法有的好使,有的放了气还是不好使。 有人说:“加暖气片。”但不少人家加了暖气片还是不热。有一户60来平米安装了32片暖气片,室温也只有14度左右。 有人说:“暖气片多放水就好啦!”据说,这办法(接个长水管往厕所一个劲地放水)还真有效。但供热商就有意见了:那么多户居民放水,一天得放多少水啊!水就是钱啊!有的说:活该!谁让你不好好烧呢?但大多数百姓出于良心,不忍心浪费水啊! 有人说:“找供热商。”去找的还真多,但往往是跑断了腿也不解决问题。有时也来测测温或者象征性地修一下,但还是不暖和。 有人说:“找 Z F 管供热的管理处。”这应该是个好办法。但要看真管还是假管,半心半意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去年春节期间,“真管”了一下,也有点效果,但春节还没过完又是老样子。 有人说:“不缴取暖费。”本来嘛,“供热”也是商品,你烧得不好,让老百姓挨冻甚至生病,还想收取暖费吗?不过,“不缴取暖费”,也只是有些百姓的气话而已。 有人说:“挪挪地方。”这倒也是个办法。俗话说:惹不起,还躲得起。现在确有一些老人到外地子女家“避寒”的,有的干脆把楼卖了换个地方住。但这办法不是都可以仿效的。 …… 唉!暖气不热真是闹心啊! 请问: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孔子上课的时候是有伴奏的”吗? “孔子上课的时候是有伴奏的”吗? 确如易中天教授所说,孔子是头号教书匠。尽管有人说孔子不一定是私学的开创者,但应该是“第一个创设规模很大的私立学校的教育家”(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司马迁说他“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据说,他的弟子几乎遍及当时整个中国。他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许多宝贵经验,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确是值得一说的。 易中天先生在讲到孔子“讨论式”教学方式时,举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例子。应该说,这例子很典型。它选自《论语•先进篇》,记叙了孔子问志、子路等四名弟子述志和孔子评志的过程,生动地表现出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家风度,反映了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态度。 “侍坐”,就是陪长者坐。这是一个很平常普通的生活场景。跟我们现在课堂教学那种严肃的场面不同,当时师徒五人正在促膝相谈。孔子是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启发弟子们谈自己的志向。当孔子点名让曾皙(名“点”)谈自己的志向时,曾点正在弹瑟,似乎接近尾声了,但并未嘎然而止,而是“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里涉及一个问题:曾点在老师与弟子们讨论各自的志向时,他一直在“鼓瑟”,是不是像易中天先生所说的“孔子上课的时候是有伴奏的”呢? “瑟”,是古代一种丝弦乐器,有25根弦(最早有50弦)。传说,瑟能演奏“天籁之音”。如果现在出现这样的场景,在老师上课时有人在弹奏乐器,恐怕大多数人会理解成是伴奏的;也许有人会觉得,在老师上课时弹瑟,这是不是很不礼貌呢?是不是在捣乱课堂秩序呢? 然而,“侍坐”这一生活场景毕竟不是在现代,而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社会正处在大变动时期,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礼崩乐坏”,周天子名存实亡。孔子作为当时杰出的知识分子,试图以礼乐治国,恢复周天子的一统天下,达到所谓“天子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理想政治。于是,他一方面周游列国,谋求做官,鼓吹他的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另一方面办私人学校,培养以礼乐治国的人才并传播儒家学说。应该说,孔子在教书育人方面确实取得了为后人称道的很大的成就。 据说,孔子是30岁以后办私学的。他非常博学,整理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教科书,给弟子们讲授。这六种教科书被后世称为“六经”。其中“乐经”就是一部关于音乐等艺术教育的经书。 跟现在我国大多数学校不重视音乐等艺术教育不同,早在我国西周时,就非常重视音乐教育的。“乐”在西周学校是一门主要课程,有所谓“三乐”教育:“乐德之教”,运用艺术感染进行思想教育;“乐语之教”,学习、背诵、创作诗歌;“乐舞之教”,与乐曲配合能歌善舞(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 孔子创办私学也非常重视音乐等艺术教育。孔子认为,要“克己复礼”,就必须用“乐”来配合。所谓“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他还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侍坐”中,曾点在师生讨论志向时还在弹瑟,正是儒家重视音乐教育的体现。也许曾点是高年级学生,他当时正在紧张地复习“乐”这门功课,并不是什么给老师上课时伴奏,更不是什么捣乱课堂秩序。况且,当老师点名让他谈自己的志向时,他“舍瑟而作(“作”,起立)”,站起来回答老师的提问,这要比其他三位同学显得更有礼貌。 而且,孔子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教师,他曾拜师襄等多名音乐家为师,他也精通音乐。他善于弹瑟、鼓琴、击罄高歌。可以说,“乐”是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很普及的基本技能。这恐怕也是我们现代很多知识分子所望尘莫及的吧。 尽管儒家重视音乐教育,是为了维护封建的尊卑、亲疏、贵贱、长幼、男女有别的等级制度,但儒家重视音乐教育的许多做法对我们是有启发的,有益的,我们应该珍重这一份文化遗产。
(原创)期末考试后两种做法,哪个好? 期末考试后两种做法,哪个好?有两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分别在两所小学上学,期末考试后,都盼着“返校日”听考试成绩。据了解,这两所小学的两位老师在期末考试后的做法,差别颇大。其中一位老师把试卷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看,并讲了学生答题的情况,着重分析了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个别订正。然后,布置暑假作业,还讲了假期应注意的问题。隔了两天,又召开家长会,给家长分析了期末考试及一学年来学生在学习等方面的优缺点,还介绍了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的方法。但另一位老师,只给学生念了全班学生的考试成绩,排了名次。然后告诉学生暑假时间、返校时间,就宣布放假了。这两位小学老师在期末考试后的不同做法,反映了不同的考试理念。显然,上述前一位老师的做法,比较重视“考试后”这个阶段,做得比较扎实,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后一位老师的做法,比较忽视“考试后”这个阶段,做得草草了事,失之简单化。目前,像后一位老师那样,只重视考前准备和考试实施而忽视考后讲评的做法,在相当一部分老师身上还是比较普遍的。是否重视考试后的讲评,涉及到对考试作用的理解。考试大致有三大作用。绝大多数教师比较重视考试的“检查评定作用”。这是考试的基本作用。这种检查、评定,不仅针对学生学习的,也是针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有些教师也能重视考试的“激励强化作用“。教师通过考前动员,让学生明确考试的目的、意义,同时指导学生全面系统地复习所学内容,考后进一步强调学习方法,弥补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从而起到激励强化作用。但有的教师比较忽视考试的“反馈调节作用”。其实,这个作用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可以诊断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和能力,还有哪些问题,应朝什么方向努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诊断教师教学中问题,以便改进教学。鉴于考试的第三个作用,教师在考试后尤其是期末考试后,应该认真分析学生答卷情况,尤其要搞好试卷的讲评。要讲清每道题的知识点、解题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知道自己的优势和缺陷以及努力的方向。当然,教师还应进一步从学生试卷中反映出来的知识和能力的得失情况,来发现教师教学的成绩和不足,这对改进今后的教学无疑是颇有益处的。期末考试是一学年的总结,应该把它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有始有终地完成好,让期末考试的作用完善起来。
期末考试后两种做法,哪个好? 期末考试后两种做法,哪个好?有两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分别在两所小学上学,期末考试后,都盼着“返校日”听考试成绩。据了解,这两所小学的两位老师在期末考试后的做法,差别颇大。其中一位老师把试卷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看,并讲了学生答题的情况,着重分析了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个别订正。然后,布置暑假作业,还讲了假期应注意的问题。隔了两天,又召开家长会,给家长分析了期末考试及一学年来学生在学习等方面的优缺点,还介绍了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的方法。但另一位老师,只给学生念了全班学生的考试成绩,排了名次。然后告诉学生暑假时间、返校时间,就宣布放假了。这两位小学老师在期末考试后的不同做法,反映了不同的考试理念。显然,上述前一位老师的做法,比较重视“考试后”这个阶段,做得比较扎实,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后一位老师的做法,比较忽视“考试后”这个阶段,做得草草了事,失之简单化。目前,像后一位老师那样,只重视考前准备和考试实施而忽视考后讲评的做法,在相当一部分老师身上还是比较普遍的。是否重视考试后的讲评,涉及到对考试作用的理解。考试大致有三大作用。绝大多数教师比较重视考试的“检查评定作用”。这是考试的基本作用。这种检查、评定,不仅针对学生学习的,也是针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有些教师也能重视考试的“激励强化作用“。教师通过考前动员,让学生明确考试的目的、意义,同时指导学生全面系统地复习所学内容,考后进一步强调学习方法,弥补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从而起到激励强化作用。但有的教师比较忽视考试的“反馈调节作用”。其实,这个作用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可以诊断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和能力,还有哪些问题,应朝什么方向努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诊断教师教学中问题,以便改进教学。鉴于考试的第三个作用,教师在考试后尤其是期末考试后,应该认真分析学生答卷情况,尤其要搞好试卷的讲评。要讲清每道题的知识点、解题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知道自己的优势和缺陷以及努力的方向。当然,教师还应进一步从学生试卷中反映出来的知识和能力的得失情况,来发现教师教学的成绩和不足,这对改进今后的教学无疑是颇有益处的。期末考试是一学年的总结,应该把它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有始有终地完成好,让期末考试的作用完善起来。
(原创)由大学生任居委会主任助理想到的 由大学生任居委会主任助理想到的白山市招聘优秀大学生担任街道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助理的工作已拉开序幕。白山市八道江区和江源区拟招聘70名。报名工作已经结束,7月14日笔试,以后还要面试才能录取。这应该是加强社区居委会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当代优秀大学生,观念新,有理想,有活力,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和技能,由这些优秀大学生充实到社区居委会,将会给居委会带来新鲜血液和活力。我们期待着他们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涉及到千家万户的方方面面,头绪多,工作复杂,工作难做。尽管困难重重,但以前的居委会都曾尽了很大努力,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当然,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是有较大差距的。记得五、六十年代,在许多城镇,街道居委会的工作是非常有声有色的。大事如“人大”代表选举工作的宣传、组织、代表的产生,还如一年一度的征兵工作,都是既轰轰烈烈又深入细致有序。小事如组织老头老太太,以居民小组为单位,佩带红袖标,手拿小红旗,挨家挨户地检查督促卫生、防火、防盗。平时还有许多工作,如组织失业人员就业,困难家庭的救济,慰问军烈属,建立校外少先队辅导站、文化活动站、文艺宣传队,尤其是调解居民与单位之间、居民与居民之间和家庭内部的种种纠纷等等。一遇到水灾、台风、火灾,就要立即组织人员抗灾救灾。还要协助外地或上级调查人员进行调查。甚至连那些监外执行人员和劳改释放人员也要定期到居委会汇报思想……所有这些工作都是建设和谐社区所不可缺少的。而所有这些工作,现在的一些社区居委会似乎都还没有完全展开,有的甚至还是空白,有的还只是刚刚开始。借这次大学生担任社区居委会主任助理之机,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应该有一个新的起色,应该上一个新的台阶,那么,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就多了一分保障。我们相信,大学生担任居委会干部,是大有作为的。
转发一篇帖子:<子产不毁乡校> 作者: 中国书法网 来源:网络 时间:12月26日 13:58 提交:Administrators 访问:780 子产不毁乡校(襄公三十一年) ——民心可疏导不可左右 【原文】  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②。然明谓子产曰③:“毁乡校,何 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④,以议执政之善否。其 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 之?我闻忠善以损怨⑤,不闻作威以防怨(6)。岂不遽止(7)?然犹防川(8): 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9),不如吾闻而 药之也(10)。”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11)。小人实 不才(12)。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13)?”  仲尼闻是语也,曰(14):“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注释】   ①乡校;古时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 ②执政:政事。③然明:郑国大夫融蔑,然明是他的字。④退: 工作完毕后回来。⑤忠善:尽力做善事。损:减少。(6)作威;摆出 威风。(7)遽(jv):很快,迅速。(8)防:堵塞。川:河流。(9)道: 同“导”,疏通,引导。(10)药之:以之为药,用它做治病的药。(11)信: 确实,的确。可事;可以成事。()12)小人:自己的谦称。不才:没有才能。 (13)二三:这些,这几位。(14)仲尼:孔子的字。(孔子当时只有十岁, 这话是后来加上的。)【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 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 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 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 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 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 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 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 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 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 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仁, 北打下如估” 【读解】  春秋时的乡校,让我们联想到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民主政治。在 希腊、罗马凡,自由民,都有参与政治的权利。乡校自由地议论 政治,与希腊、罗马的情形有些相似,但有一个重大差别:乡校 的平民百姓虽然可以议政,却无权参政,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因此,二者有实质性的差别。   不过,考虑到中国传统等级制度之下的政治专制,能移开一 个口子让老百姓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地议论统治者,真是 要很 大的气魄和开阔的胸襟。真的,能做到这一点,在几千年的传统 社会中,即使不是绝无仅有,也算得上几十年、几百年才会见到 一次。   完全可以设想到老百姓议政的内容,比如国家的繁荣昌盛,社 会的风习,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施政方针,一直到 宫廷秘闻,某个官员乃至国君的私生活。不管是什么样的话题,平 民百姓中横挑 子竖挑眼、鸡蛋里面挑骨头的人,毕竟是少数,而 大多数人的。目中都有相对公平的衡量尺度,他们眼睛盯住的是 统治者的施政实绩,而不是统治者的夸夸其谈。  可以打个比方,老百姓的评论,是统治者所作所为的无情的 镜子。统治者可以用高压手段迫使百姓保持沉默,却无法使人们 不在心里估价,无法左右人心的向背。所以,沉默并不意味著顺 从;相反,沉默中蕴含著可怕的力量。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