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冷漠 似乎冷漠
关注数: 147 粉丝数: 627 发帖数: 19,883 关注贴吧数: 47
【薪火相传】陈卓禧:爱国爱港无妥协余地 为基层谋福利天经地义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zI0ODM2MzE3Ng%3D%3D.html%23paction&urlrefer=f9e5f20d059d3c982032a7979ffc3e8c “由我們(學校)成立第一日開始,就掛五星旗,唱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因為這件事,受盡殖民政府打壓、資助被取消、校址被收回,也從無放棄愛國立場!”民辦院校港專校長陳卓禧對黃絲學生的這番言論鏗鏘有力,瞬間在網絡熱爆。陳卓禧一連兩天接受《大公報》獨家訪問時,細述了港專在殖民政府打壓下堅持辦校的動人故事。 陳卓禧憶述,二次大戰後英國重新管治香港,加上內地時局動盪,香港人口驟增,其中有大批走難人士,生活艱難居無定所,普羅大眾面臨失醫失學和失業的三失問題,其時慈善團體如東華三院主推贈醫施藥,工人團體就辦起工人夜校,婦女就學車衣縫紉,男的就學車牀打磨,希望以一門手藝謀生,最起碼也教曉他們識字和計數,以免連人工多少也不知道。其時,聖公會何明華會督等也參與勞工教育促進會的辦學事宜。而港英政府也對此肯定,畢竟是協助紓解社會問題。所以,其時工人夜校是獲得政府津貼,政府更將旺角官校校舍的下午時段撥給工人夜校辦學。 堅持辦學 老師無薪出錢出力 陳校長續稱,工人夜校始於1946年,對象是勞工子弟,這是旺角勞工子弟學校由來,1947年則成立工人夜校。但隨着政局變化,港英政府對勞工教育的取向起了變化。“1949年前是防右,防範國民黨政府收回香港,所以支持左派陣營。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港英政府轉而防左。”大約在1950年左右,當局告知工人夜校要掛英皇頭像,升旗要升英國旗,其餘不準。工人夜校拒不接受,於是政府藉故不予資助,其後又稱旺角官立學校另有用途,不能再借給勞工學校辦學,結果勞工教育場地出現困難,學校發不出薪水,為堅持辦下去,一些老師不止無薪反而補貼學校開支,為長遠計校方發起賣花籌款活動以建校,結果籌得二十餘萬,創下紀錄轟動社會,反映民心所向。 陳卓禧説,在輿論壓力下,港英政府另出一招,將位於何文田荒山野嶺的一片亂葬崗撥給勞校做校舍。“當時那裏不像今日公主道有路通,有大批住宅,而是偏僻荒野。”其時正值朝鮮戰爭爆發,社會經濟低迷,雖説籌得二十餘萬,但遠不足以建成具規模校舍,於是又得向社會各界籌款。幾經努力而集得社會力量並建成旺角勞工子弟學校校舍,並與工人夜校共用。1957年旺角工人夜校成立。“之所以叫旺角勞校和旺角工人夜校,是要紀念旺角辦學,因為何文田公主道與旺角鬧市的校舍地理位置相距已遠。”數十年如一日 辦國慶升國旗 由旺角工人夜校到香港專業進修學校以至港專學院,港專為堅持愛國教育,包括幾十年如一日辦國慶活動,升起五星紅旗,為此承受港英政府刁難但不屈不撓。談到近日一批社工系畢業生竟在升國旗時拒不肅立,陳校長説港專堅持有教無類,這些畢業生也是港專一分子,校方正在安排,發給應有的畢業證書。港專前身是「旺角工人夜校」,成立於1957年8月1日,是間民辦院校,今年剛好是創校60周年。創校當時,正好是二戰後不久,香港百業蕭條,很多市民面對失業、失學的窘境。   港專毅然高舉愛國愛港旗幟,專注為基層勞工謀福利,開設車床、打磨、電工、汽修等業餘工人教育課程,都是那個時代最吃香的專業技能,不但為基層工人提供謀生所需的一技之長,亦為他們提供向上流動的機會。   1987年,旺角工人夜校正式改名做「香港專業進修學校」,因應香港經濟起飛,該校逐漸開辦簿記會計、電腦等專業課程。   1992年,港專受政府委託,開辦「中文資料輸入操作」課程,成為再培訓局至今一直採用的資助模式。   1997年,金融風暴爆發,港專自創再培訓中心,幫失業人士轉型搵工。港專亦為考不上正規大學的學生,提供專業教育,先後開拓專業認證、大學和碩士課程,為一時考試挫折的同學,實現找回自我。
【不辱先人】航空工业开拓者叶挺将军之子叶正大中将逝世 转自《科技日报》 12月14日下午4点多,京城太阳西垂,寒气袭人。92岁的谢绍明面色凝重,在儿女搀扶下,赶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他要探望一位重要的故友。 谢绍明是无产阶级革命家谢子长之子,曾任原国家科委三局、科技管理局局长,原国家科委特邀顾问。他与医院这位老友相交近70年。“听说他病危,我一定要来看看他。”谢绍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病榻中的老人苍白、瘦削,处于昏迷中,夫人和从澳大利亚赶回的女儿女婿陪在床边。一段时间以来,他已数次病危。 这位老人是原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员会副主任、曾在歼8等战机研制中作出卓越贡献的叶正大中将。叶正大出身名门,父亲是开国军事家叶挺。1946年叶挺遇难后,已高中毕业的叶正大在周恩来安排下,辗转抵达延安,投身中国革命。 谢绍明走到床边,颤抖着俯下身,在叶正大耳边大声说:“老同学,我看你来啦!我代表4821的同学们,看你来啦!”叶正大没有反应。谢绍明心中涌上阵阵酸楚。不到一个月前,他来看望过叶正大。“那时我跟他说话,他能听见,睁开眼睛看着我,还掉了眼泪。” 1948年,党中央决定送21位懂俄文的年轻干部到苏联学习,为新中国建设储备技术人才。21人中大部分是烈士遗孤,也有党的高级干部子女,除了叶正大、谢绍明,还有李鹏、邹家华、叶楚梅(叶剑英之女),以及后来成为叶正大妻子的任岳(任弼石侄女)等。这群老同学在“文革”中被康生定性为“苏修反革命特务集团”,案件代号“4821”。平反后,这个代号却被他们沿用下来,反而成为深厚情谊的见证。 叶正大在“4821”人缘很好。由于是叶挺长子,他的外号叫“叶老大”。谢绍明长他两岁,将他当做老弟,很是为他自豪。“他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作了很大贡献。” 1955年,叶正大从莫斯科航空学院飞机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证书上写着“取得了与别人不一样的优秀成绩”。回国后他被分配到松陵机械厂(现沈阳飞机制造厂),正式加入航空工业战线。在此后18年的飞机设计工作中,他亲自参与设计研究或主持领导了12项型号任务。 1956年8月,新中国第一个飞机与发动机设计室成立,徐舜寿任主任,叶正大和黄志千任副主任。他们带领着平均年龄仅22岁的团队,开始了我国首型自研飞机——喷气式歼击教练机歼教-1的设计,不到两年时间就造出样机并完成首飞。 1965年,歼8战斗机的设计工作开始没多久,总设计师黄志千不幸空难牺牲,时任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一设计研究所副所长的叶正大挑起了研制重担。他带队到空、海军多个部队调研,征求各方对歼8飞机总体方案的意见,根据合理的战术技术要求,形成了20多个备选技术方案。研制过程中,团队开展了7000多次高、低速风洞试验,200多项结构、系统、特设试验,20多项飞机空中试验。1969年,歼8飞机01架机首飞。 “叶老虽然身为军队高级将领,但他本质上还是位科学家,一生心系我国科学发展和科技创新。”与叶正大熟识的科技日报原广东记者站站长左朝胜说。1985年,歼8白天型和歼8全天候型飞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7年,歼教-6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叶正大均为获奖人之一,他还荣获“新中国航空科技工业开拓者”称号。1998年,他获何梁何利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9年国庆阅兵仪式上,他看到了歼8Ⅱ系列飞机的矫健身姿,激动得不能自已。即使年过八旬,他仍参与了我国首型大型客机C919的方案制定以及后续设计论证工作。 晚年的叶正大很“潮”。笔记本、iPod、电脑手写板……各种电子产品都用得得心应手。同时,他对航空工业发展的关注丝毫未减。“继歼10以后,航空工业研制的新型战机陆续亮相,令世人瞩目,充分显示我们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方针完全正确。”他曾说,“我们不排外,不拒绝善意的援助和平等互利的技术引进,但不能对外依赖,躺在别人身上求得自己的发展,那是最没有出息的。” 下午班的医生推门而入,查房换药,谢绍明该离开了。临别前,他对叶正大高喊:“老同学都希望你坚持!坚持!坚持就是胜利!”声音一度失控。叶正大仍不动,心脑电图却出现明显波动。医生说:“他听见了。”谢绍明得到了一丝安慰:“他知道我来了。”晚上7点半,谢绍明在家里得到消息,难过地垂下了头。——叶正大辞世,享年90岁。
【构思精巧】海珠广场: 广州第一座城市滨江广场 转自《广州文史》  广场位于广州海珠桥北桥头,处于起义路与珠江的交汇处,是广州第一座城市滨江广场,由广东著名建筑师林克明负责规划设计。同时,它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对外贸易、展览、接待外宾和开展文化活动的中心之一。   一、由战争废墟变为交通绿化广场   清代的海珠广场一带,是广州热闹繁盛的商贸之地,汇集有两个大规模的水果集市(果栏)和农副产品交易集市(菜栏)。到了清末民初,随着居民在此聚居,这里民房成片。上世纪30年代末遭日军空袭后的海珠桥北岸(图右),后来的海珠广场就建于此1951年刚建成的海珠广场1958年海珠广场改造规划设计图1958年海珠广场改造规划布局图1964年的海珠广场,图中大厦为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起义路馆),建于1959年上世纪70年代的海珠广场上世纪70年代从珠江南岸拍摄的海珠广场,有海珠桥、广交会旧址、广州宾馆等建筑1964年的海珠广场,雕像为广州解放纪念像  1938年,日军空袭广州,对市区狂轰滥炸,海珠广场附近的五仙门发电厂和海珠桥成为日机轰炸的重点,虽然炸弹没有直接击中过两者,但海珠广场一带的民居却遭了大殃,大量被炸毁,整个地区沦为废墟,成为当时广州市内的三大战争灾区(另两个在黄沙和今文化公园一带)受破坏最严重的一个。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政府忙于内战,无暇顾及海珠广场这一战争废墟的清理和重建工作,使该区成为城市的卫生死角,杂草丛生,垃圾如山。   1949年10月14日,国民党军队在撤出广州之前,炸毁了海珠桥,爆炸的破坏力令海珠广场一带更是狼藉一片。   解放军进城后,为了恢复珠江南北两岸的交通,广州市首任市长叶剑英立即下令抢修海珠桥。1950年年底,海珠桥终于修复通车。   随后,广州市政府通过以工代赈的形式,组织人力对海珠广场的残垣瓦砾、杂草垃圾等进行彻底清理,并拆除周边残破民房,使北自维新路口(今起义路口)、南至珠江、西至五仙门发电厂、东至回龙路的这片区域,成为宽阔干净的空旷之地。随后,广州市政府开始了广场建设规划。   首先,在起义路的南路口位置,设置了一个圆形交通环岛,用来调节起义路(南北向)与一德路、泰康路(东西向)三条路的交通关系。   其次,在广场的东西两侧各开设出一条弧形马路,东马路连接泰康路与南堤,西马路连接一德路与南堤。这两条弧形马路开设后,一个圆形广场形成了,而插入广场的海珠桥北引桥,将广场分成东西两部分,形状如两片“肺叶”。   随着铺设草皮等绿化工作的完成,1951年,广州第一个交通绿化广场正式建成,海珠桥北桥头地带以及海珠桥的往来交通由此变得畅顺自如。加上绿化优良和视野开阔,这片战争废墟彻底旧貌换新颜。   海珠广场占地面积为3.5万平方米,由于广场位于海珠桥北端,又在昔日海珠石附近,因此被命名为“海珠广场”。   这里顺带说一句,1949年前的广州,有两个广场,一个是东较场广场,一个是省工会广场(今团一大广场),但这两个都不是绿化休闲广场,是带有集会性质的广场。   二、广交会在这里举办了29届   海珠广场的建成,还为老广州的城市中轴线起到画龙点睛的强化效果。民国年间的广州,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市政工程改良,逐步向现代城市转型。到上世纪30年代,广州市区已形成了一条清晰的城市中轴线,这条城市中轴线由市区多栋重要公共建筑与市政设施作为“点节”而构成:从越秀山的镇海楼开始,往南依次为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市府合署(今广州市政府大楼)、第一公园(今人民公园)、维新路(今起义路)、海珠桥直至当时规划中的刘王殿(今海珠区昌岗路一带,未建成)。   这条城市轴线并非是市政当局专门规划设计的,而是在城市建设中无形中形成的,它为南北走向,纵贯广州老城区中部,而民国时期广州城的政治行政中心区又均在其上,因而被称为“广州近代城市中轴线”。   新中国成立后,重修了海珠桥、竖立起广州解放纪念碑以及海珠广场的建成,让这条城市中轴线的特征更为明显。   最初的海珠广场修建,主要目的在于清理瓦砾、绿化废墟、解决交通,对于广场的定位及周边建筑布置,没有来得及进行精细的规划和设计。1958年4月,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对海珠广场进行了重新规划,把它打造成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市政建设的一颗明珠。   首先,对海珠广场的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第一,它是一个交通广场,同时也是一个滨江绿化休闲广场;第二,将它建设成广州新的商业文化活动中心,即对外贸易、展览、接待外宾和侨胞、开展文化活动的中心,而海珠广场所处的地理位置,恰好十分适合这一功能——   一是它毗邻几个广州著名的老商业区,如长堤大马路、西堤、北京路等,这些老商业区有爱群大厦、南方大厦、新亚酒店、东亚酒店、大同酒家、广州电影院等众多成熟的大型服务行业资源,利用起来极为方便。   二是海珠广场处于广州水陆交通枢纽,人员往来便利。   规划确定后,建设随即展开。1958年,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侨光路馆)在侨光路2号建成,它楼高五层高,曾作为第3至第5届共三届广交会展览馆。1959年,新的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起义路馆)在海珠广场北面建起,从第六届广交会开始,广交会就一直在此举办,直到1973年,共举办了29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海珠广场不仅是广州著名的对外贸易中心,也是全国著名的对外贸易中心。   链接海珠广场周边著名的建筑物   1、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起义路馆):广州“苏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起义路馆),亦称“广交会大厦”,位于海珠广场西北角。它建成于1959年8月,由林克明等人设计,是国庆十周年的献礼工程。这栋建设从设计到竣工仅用了10个月的时间,广交会在此举办了29届。   广交会大厦是广州现存的最具代表性的“苏式”建筑之一,建筑面积约3.4万平方米,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为水刷石材料,由中央主楼与南北两翼副楼组成,主楼高十层,南北两翼副楼高八层。   中央主楼与南北翼副楼的一、二层,均为两层通高的展览大厅,高度为9.5米,主要用于陈列展出各种规格商品。三至七层是标准层,层高为4.5米。   中央主楼的第八层至第十层为接待来宾的休息室,北翼楼的顶层为每届广交会举行盛大酒会的场所,南翼楼的顶层为办公室。整座建筑的屋顶,根据南方的气候特点,均设计为露天花园,可举行晚会。   目前,广交会大厦总体形制保存完整,建筑内部格局基本保持原貌,现作为服装商场经营。2008年,该建筑被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2、广州宾馆:上世纪60年代全国最高建筑   广州宾馆位于海珠广场东北角,由广东著名建筑师莫伯治设计,建成于1968年,是专为前来广州参加广交会的宾客设计建造的。因为自广交会举办以来,住宿紧张一直是老大难问题。1965年,周恩来总理决定由中央出资,兴建一座大型高档的宾馆来解决这个问题。宾馆的最初设计方案,是一栋总体布局与西侧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起义路馆)呈平面对称的建筑,后来经过反复讨论,最终选用了“一”字形的不对称平面布局方案,得到周总理的批准。   广州宾馆楼高86米,高27层,是当时全国最高建筑,那个时候的广州人,都习惯称它为“27层”。2014年它被列入广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单。   3、华侨大厦:1949年后广州第一座专门接待华侨的宾馆   华侨大厦(今华厦大酒店)位于海珠广场的东边,建成于1957年,是广场周边最早建成的大型建筑,旨在解决当时华侨在广州的住宿问题,是广州第一座以接待华侨、侨眷为主的宾馆。   华侨大厦的建筑风格主要为“苏式”特征,也融入了民族装饰元素,主楼高8层,两侧翼楼高各6层,可提供690余个床位。它是当时全国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政府给予了钢材、水泥、木材三大材料的支持。   上世纪90年代,华侨大厦进行了扩建,在南侧新建一座39层高层塔楼,之后更名为“华厦大酒店”。   华侨大厦北侧是侨联大厦,高七层,是在旧的建筑物基础上改扩建而成,在当年与华侨大厦共同承担了接待华侨、侨眷的功能。   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侨光馆)位于华侨大厦南侧,高五层,曾承办三届广交会。在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起义路馆)建成后,它便不再承办广交会,改作广东省工业展览馆使用。现在,它是一间热闹喧嚣的酒楼。   三、广场共栽种了一万多株乔木和灌木   1958年的海珠广场改造升级工程之后,它作为一个集交通、绿化、休闲于一体的城市广场,面貌有了质的飞跃。   在广场的交通改造方面,重点梳理了广场与周边交通关系,解决海珠桥北引桥与一德路、泰康路、起义路、南堤之间的交通组织问题。   首先,广场西面的一德路被裁直,拓宽至38米,与东段的泰康路基本对称。广场中间的环岛十字路口,直径被扩大到40米。   其次,海珠桥引桥下部被打通,海珠广场的东西两部分得以联通,并与海珠桥构成交叉口盘旋道关系,广场东西两边的侨光东路和侨光西路也作了改直改造,增大转弯半径。   一系列的交通道路改造之后,海珠广场的交通状况变得通畅自如,完全被盘活了。   在广场园林绿化改造方面,将原本缺乏观赏性和层次感的单调草坪,改造成以草坪、花坛、乔木和灌木作为主要的植被景观。东广场以草坪为主,间植红棉、红花楹、刺桐、红花紫荆和棕榈等树木,四周行人道栽种细叶榕,保留原有的高大榕树。西广场则广植观赏树木,点缀有较多的金山葵、假槟榔、蒲葵、白兰和细叶榕等热带植物,突显其热带风光。   整个广场园林绿化改造中,共栽种了1万多株热带和亚热带乔木和灌木,广场内外共设大小花坛5个。草坪绿树之间,还巧妙地设置了喷水池和雕塑,呈现时尚与艺术美感。海珠桥的引桥下方,则设置为音乐茶座,供市民休息之用。这时的海珠广场,真可谓林荫处处,四季常青,美不胜收。   此外,广场所有的架空线缆改为地下线缆;无轨电车线路改道绕行广场外围;广场的路灯统一改为8米高,间距为40米,灯具则采用当时最为先进的荧光灯;广场内部小道,还设置小路灯,以方便晚间来纳凉散步的市民。   1959年10月,在纪念广州解放十周年之际,在海珠广场北端的交通环岛中央,竖起了一座用花岗岩雕成的“广州解放纪念雕像”。该纪念雕像高16米,由雕塑家尹积昌创作,底座刻有叶剑英题写的“一九四九年十月十四日解放纪念”。   “文革”期间,广州解放纪念雕像被拆除。直到1980年,新的广州解放纪念雕像才被重新竖立。此雕像的解放军战士昂首挺胸,造型粗犷,由雕塑家潘鹤、梁明诚创作,与早期雕像的风格有所不同。   四、原计划在海珠广场西侧建一座歌剧院   在1958年的海珠广场升级改选工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根据海珠广场新的功能定位,建设了一批大型配套建筑项目。   当时的建设规划是这样的:拟以一德路与泰康路北侧的建筑物作为广场的主要轮廓线,以起义路南段出口的东西两端,建设两栋对峙的高大建筑物作为广场制高点,东西两边作为两翼,前临珠江、纵通大桥、横带长堤。最终的建设效果,基本达到了规划要求——   广场北面,在起义路口西侧,建起了主楼为10层的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起义路馆)。在起义路口东侧,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建成了1968年-1976年国内最高建筑(27层高)——广州宾馆。   广场东面一翼,以华侨大厦为主体,南连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侨光路馆),北连侨联大厦。三栋建筑物形成了楼群,成为上世纪50-70年代广交会来宾、华侨、港澳同胞的主要接待宾馆。“华侨大厦”几个字由何香凝题书。   广场西面一翼,由周恩来总理提议,拟建造一座大型歌剧院,以丰富广州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让参加广交会的宾客以及到访广州的华侨和港澳同胞有一个娱乐活动场所。   按当时的规划,歌剧院为高三层,高度比东侧的华侨大厦还要高,内设大型旋转舞台。可惜歌剧院在完成了部分打桩工程后就因故停建。   1959年,广州市政府在原歌剧院的用地上,建设了一座园林式展览馆,为“处于反帝斗争最前线”、产品无法出口的越南民主共和国提供一个商品出口的展销场地。这座园林式展览馆由周恩来总理提议,命名为“谊园”。   1963年羊城八景评选,海珠广场和广州解放纪念雕像组成的景观,以“珠海丹心”之名入选,成为广州城建中一张著名名片。
【日月同辉】河源籍两弹一星功臣“张其彬”的奋斗往事 转自《羊城晚报》  张其彬,广东河源人,中国两弹一星功臣,在原子弹、导弹结合实验中被誉为“七勇士”之一。1966年,他与另外6名留守地下室面临生死考验的航天人,一同成功操控中国第一枚核、导弹两结合爆炸实验。基于当时种种原因,事后张其彬一直对外绝对保密。直至16年后,发妻田绍华才第一次从电视得知丈夫的过往。  张其彬出生于1935年,祖籍广东河源市东源县,是一名农家子弟。79岁的他近日应邀还乡,参加河源市专门为其筹办的“航天图片展”。   1964年,张其彬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同年分配到酒泉基地,作为技术员参与原子弹、导弹结合实验,那年他28岁。张其彬清楚地记得,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地进行了原子弹爆炸实验,但当时只能像炸弹一样,用飞机把原子弹运往指定地点进行爆炸。而用导弹运载,进行远距离发射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原子弹试验成功了,两弹结合就搞不出来?当时,美国和前苏联刚完成两弹结合实验不久,中国在这个领域还是一片空白。基于此,中央计划进行两弹结合实验,由总理周恩来亲自负责,组成了15人的领导委员会。1965年,中央决定:1966年进行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实验,并决定把实验地点,放在地广人稀的西北戈壁滩上。   谈及当时“航天创业”的艰辛,张其彬感慨万千。据其回忆,当时不仅没有任何一个外国人在现场帮助,而国际上还对中国进行了海上封锁,所以实验只能在陆地上进行——即自己国家本土上。中央决定进行的导弹核试验,任务是空前的,因为当时没有其他的国家做过“本土实验”。   张其彬说,1964年他刚从哈军工导弹工程系毕业,随即分配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他坐上基地的专列,于夜里秘密到达实验基地。天亮后一看,四面是一片苍苍茫茫的戈壁滩,荒瘠的土地上只长着一种叫骆驼刺的野草。当时酒泉航天基地刚刚建立,粮食等生活必需品全靠从外边运进,而国家又刚刚度过了3年饥馑,先前去的科研人员每天都是只能吃窝窝头。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受命要按预期完成任务,可谓是“临危受命”   张其彬到基地后,负责临时发射基地的建设、试验技术协调、编制测试发射程序即操作规程。在基地统一安排部署下,张其彬与基地所有的科技工作人员一起,日以继夜地进行认真仔细的实验前准备。两弹的发射日期,定在了1966年10月27日。   然而,在实验前一天——10月26日清晨,戈壁滩天气陡变:大风呼啸,天昏地暗……如此恶劣的天气,实验还能否如期进行?下午三四点到实验场时,张其彬和大家都担心。按规定,风速超过15米/秒,温度超过零下11摄氏度,就不能进行这个实验了。而当时最大风速达25米/秒,气温降至零下十几摄氏度。但在征求了气象专家的意见后,中央果断决定实验如期进行,所有的设备、人员按计划进场。   张其彬回忆,由于风沙太大能见度太低,十几米外已视物不清。下午三四点,天空昏暗如夜,车队进场时,不得不集体编队打开大灯,一辆接一辆地紧跟着向目的地进发。车跟太紧怕造成追尾,稍一拉开距离车就可能走丢。由基地司令员李富泽和部队政委高震亚负责运载导弹和原子弹去两个地方进行测试的车队,竟然沿着电线杆走迷路,在走岔了50多公里才回归正途,3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目的地。   10月26日下午5时,仪器终于检测完毕,但是大风又带来了另一个难题——无法将导弹在风中顺利地竖到发射架上,只有组织人力拉绳子。开始时,16个人拉还不行,后来又增加了12个人。28个人拽着、扶着、拉着地配合着吊车,慢慢把导弹吊起来,再慢慢放下去,总算艰难地完成了这道程序。张其彬工作的地下室上方外景 按计划,10月27日发射核导弹。为防止意外事件,当时兰新铁路停运,数百万群众紧急转疏散。26日21时,地面准备工作完成,按要求,基地所有人员全部撤出。而地下室负责发射控制的,只留下了7个人:政委高震亚、参谋长王世成、技术助理张其彬、技师董连捷和刘启泉,操作手徐虹、中队长颜振清。张其彬回忆,当时的两弹结合发射塔,距离他们七人所在的地下控制室大约100米,深度4米。 地下室面积总共十几平方米,一旦出现意外,谁也不能保证能活命。于是,张其彬在日记本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勉励自己:活着,为党的事业而战斗;死了,为党的事业而献身!张其彬如今坦然承认,当时心里很清楚,核武器实验的危险性。那时两弹结合的实验尚属秘密,不能明说,所以只能将其隐喻为“战斗”。   此后,人们把当时留在现场的七人誉为“七勇士”,又称“敢死队”。   在总撤离前,张其彬记得聂荣臻元帅到地下室看望了他们。聂荣臻对他们说:祝你们身体健康,祝我们发射成功!当晚,国防科委的首长还为七人戴上了毛主席像章。27日黎明终于来临,他们意外地发现地下控制室门外,竟然还有一个人默默地陪了他们一夜——基地司令员李富泽在外面爬梯间里坐着陪了七人一夜。   张其彬表示,李富泽是一位参与指挥过辽沈战役身经百战的老将军。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国防需要,来到酒泉基地,指挥这场同样意义重大的战斗。当时,李富泽想与七人战斗在第一线。但考虑到首长所肩负的重任和现场的危险性,七人集体请求上级要求李富泽撤离。后来负责现场指挥的聂荣臻亲自打电话,命令李富泽迅速返回,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地下室。   10月27日晨8时45分,距发射仅剩下15分钟。在这最后15分钟里,张其彬跟操作员们一起进行最后的调试。十几平方米的小控制室里,满满当当的设备仪器在工作中散发出的热量,使室内温度迅速升高。室外地面上零下十几摄氏度,地下室里却是零上40多摄氏度。紧张忙碌中,七勇士汗流浃背,一个个热得头昏脑涨。   张其彬称,不像现在电视上演的要喊点火,按按钮。当时他们就是按照程序,拧动钥匙。8时59分,参谋长下达命令:一分钟准备,开始倒计时!上午9点按时发射。地下室里,七勇士各有分工,聚精会神地眼睛紧盯着仪器。一片静寂中,只听表在嘀嗒嘀嗒地响,心在怦怦怦地跳……五、四、三、二、一,——发射!   一阵火焰喷射,导弹携原子弹呼啸着腾空而去,转瞬间消失在浩渺无垠的天幕。顾不上欢呼,也没有等到原子弹爆炸,七人中的徐虹、颜振清、刘启泉等3人冲出了控制室。按照规定的程序,这时他们必须开始工作,基地上还有许多发射后的任务等待着他们。几分钟后,张其彬冲了上来喊道:爆炸了!   当晚,基地召开庆功宴。地下室留守操控发射的七个人被安排坐在主桌,聂荣臻、钱学森等首长、专家们坐在旁边的桌子上。张其彬回忆,聂帅带着大家向他们七人敬了酒。聂元帅说:实验成功的消息传到了北京,周总理来电话,代表党中央、毛主席以及国务院,向参加这次实验的全体同志表示祝贺!“这是第一次元帅给我们敬酒啊!”张其彬回忆说,当时他的眼睛都湿润了。   从1966年两弹结合实验至今,48年过去,张其彬参与了共和国49次不同类型的发射工作,其中包括1970年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研制,1984年第一颗通讯卫星研制以及1985年战略导弹研制。直至16年后的1982年,发妻田绍华才第一次从电视上得知,丈夫张其彬原来一直从事航天事业。
【野蛮体魄】强健人民体质--重温广州篮球的流金岁月 转自《广州日报》 广州正式拥有了一支CBA球队,这不仅让广州球迷兴奋,更让广州的篮球人兴奋——在多年的努力之后,职业篮球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其实,无论从城市定位、篮球运动的发展和球迷基础来看,广州都配得上拥有一支CBA球队,广州的篮球历史也深富底蕴。广州日报记者在CBA广州队诞生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采访了见证过广州篮球辉煌历史的几位篮球界前辈,他们用亲身经历,带着读者们回味广州篮球曾经的流金岁月。早年广州民间的培正篮球队。莫国钧(左二)和篮球前辈们在五羊雕塑下合影。 很早就“对外开放”的篮球城市   要提广州篮球的光辉历史,就得提到广州篮坛泰斗莫国钧老先生——这位已经82岁高龄的老人,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篮球。用广州市篮球协会副主席、常务副秘书长冯锡垣的话来说,大家尊称为“莫导”的莫老,是见证广州篮球历史的“活化石”。这位老前辈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是篮球运动员、从球员变成教练且见证广州篮球发展至今。   莫老虽然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身体硬朗,家住体育东路的他常常从家骑着自行车到位于天河体育馆南门的广州市篮球协会,询问和了解篮协最近的工作,用自己的经验给出意见和建议。一壶茶、一个篮球话题,大家就可以坐下来聊一个下午。   莫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是篮球运动员,他回忆当时的篮球盛况,一句“气氛很棒!”就完全概括了。“那时候,广州市主要的比赛地点就两处,一处是解放北路的露天球场,还有一处就是东较场露天球场。”莫老回忆,当年从周一到周日,几乎每天下午到晚上都有比赛——有民间爱好者组织比赛,也有许多单位的爱好者组织球队,以单位的名义进行比赛。反正只要是篮球迷,每天都能去这两处看球。   随着篮球运动在广州的深入发展,广州市政府更加重视这项群众运动,先是在文化公园建立了康乐篮球场,随后市一宫、二宫、三宫、员村文化宫、青年文化宫、芳村文化宫、铁路文化宫等地也陆续建立了球场。“那时候,整个广州的篮球气氛就更加红火了,每个场地、每天从下午到晚上,都是打球的群众。”莫老说。   广州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还成了内地较早“对外开放”的篮球城市。当年,菲律宾篮球队的实力非常强劲,新中国成立前夕,其群声篮球队、黑白篮球队都曾来和广州当时的“七虎篮球队”进行交流,这些碰撞,逐渐引导着当时技术还比较单调的广州篮球界向快速、准确的方向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广州最大的篮球盛事就是当时的苏联国家篮球队来访并进行交流比赛。那支苏联队可是货真价实的正牌国家男篮,和现在常挂着“国家队”名头来华打热身赛的二三线队伍可不是一回事。“当时这可是一件大事,广州市在越秀山体育场的足球场正中央开辟了一片篮球场地,当时真的是万人空巷、人山人海,整个越秀山体育场没有空余的座席,盛况空前。”莫老回忆。   来访的那支苏联男篮,实力可以算是世界顶级,他们在广州和工联队、学联队、军联队和广州联队4支球队各进行了一场友谊赛,莫老代表广州学联队和苏联男篮交手,由于双方悬殊的实力差距,自然是广州学联队以大比分落败。那一场比赛的经历让莫老十分震撼,同时也让所有广州的篮球人感到震撼,苏联队强壮的身体、出色的技术给现场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也给广州的篮球人心里埋下目标和种子,“我们有一天,也要向这个方向来发展、进步。”莫老说。   那支苏联队依次在广州、武汉、天津、北京、上海进行了友谊赛,也让各地的球迷大饱了眼福。   市队省队分分合合篮球人才源源不断   莫老回忆,其实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只有少数学校、基层系统参与篮球运动,这也是广州篮球最初的火种。“中学方面有培正、市一中、南海中学、省高级工业专业学校、岭南大学附中、华侨中学、培英中学、培道女中、真光女中、协和女中、省女子师范等中学。”尽管已经过去了60多年,但莫老依然对当时的历史如数家珍,“大学有广州大学、光华医学院、中山大学体育系(广州体专)、岭南大学、南方商业专科学校等;基层系统则仅有省商业厅、邮电局;部队有中南军区战士队、中南海军队、防空部队和市公安队等。”   据莫老回忆,当时广州市自己组建篮球代表队,还真是借了前苏联队访华的契机。“为了备战和前苏联队的比赛,市里第一次组织了学联队、工联队、军联队和市联队这几支队集训。”莫老介绍,随后的一项中南区篮球排球比赛,则让广州组织起了水平更高的篮球队。   “1951年和1953年,连续两届的中南区篮排球比赛,有广东、广西、河南、江西、湖北、湖南、武汉、广州6省区2市参赛,首届比赛,广州男女篮球队均获亚军,1953年的那一届,广州男女队都夺得了冠军。”莫老说。   广州市属篮球队的命运,可以说比较坎坷,在中南区第2届篮球排球比赛之后,广州市篮球队就合并到了广东省队。1962年,广州又建立了自己的男女篮专业队,但“文革”时期再次与广东省队合并。1981年,广州在市体校篮球班的基础上第三次组建体工队男女篮球队,但为了迎接1987年的全国第6届运动会,这两支球队随后再次与省队合并。   在这“分分合合”期间,广州在篮球人才的培养上一直抓得很紧。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广州就陆续培养了许多篮球人才,如男运动员司徒施、黎震权、越澄波、莫国钧、张锦贤,女运动员何冰、彭启明、李汀莹等都曾代表中南区参加全国比赛。李少芬、汤寿琪、张光禄、张剑平、蔡伟初、张德雄等人都曾入选国家队,随后还有稽照光、何钜华、吕锦清等国手名震江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吕锦清,他在做队员时敢打敢拼,退役之后也没有离开篮球,现在成为北京北控队的俱乐部总经理。对于广州队的成立,吕锦清深表感慨:“家乡终于有了这么一支CBA球队,这是所有广州篮球人梦想成真的一天。”   吕锦清是20世纪80年代初广州本土培养的第一位国手,他1973年进入广州市海珠区业余体校,16岁进入广州青年队,同年进入广东青年队。留在他心中的少年时代的记忆,是极其刻苦的训练。“天还黑着就起来练习运球,一只手上一个球,要求左右手都能运球。”吕锦清回忆,“回想过去的训练之苦,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正是这种魔鬼式的训练,让他后来在广东青年队迅速脱颖而出,并直接入选国家队,成为当时中国篮球圈内唯一一位从地方青年队直接入选国家队的球员。   对广州篮球,老吕饱含深情,因为现在他任总经理的北控队,前身就是在广州建立起来的NBL球队广州自由人队,因为篮协“同省只能有3支CBA球队”的硬性政策规定,老吕只得带着球队辗转重庆、北京。现在的老吕,也从心眼里希望自己的家乡球队广州队能在CBA打出好成绩。   民间比赛火爆   够申请“吉尼斯纪录”   广州市篮球协会副主席、常务副秘书长冯锡垣,是另一个角度的广州篮球见证者——这名老一代的国家级裁判在其职业生涯的大多数时间里,为广州市、广东省的篮球裁判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裁判的视角来回忆广州篮球,也别有一番味道。   “20世纪60年代,每一个生产大队都有自己的灯光篮球场,这个硬件条件,在全国都难找。”冯锡垣回忆,“当时做裁判,都是自己骑着自行车下去吹比赛。当时工、农、兵各个层次的篮球比赛和群众篮球都十分发达,交流也十分普遍。”   比赛太多让当时的冯锡垣感到“痛苦”,现在却成了美好回忆,“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民间的比赛非常多,当时每周的休息日只有周日一天,但周日往往比赛最多——那时候四处吹比赛,经常好几个星期都回不了一次家!”   广州早年对于民间篮球的热情,也让冯锡垣记忆犹新。而这份热情,也一直延续和传承下来。1997年,一家知名国际饮料品牌和广州方面合作,接连签约了5年的三人篮球大规模赛事。结果该赛事报名的人数超乎想象,其中有一年有多达1968支报名队伍,在6天的比赛中,这些球队分为高中组、初中组、小学组、公开组、家庭组、残疾人组进行比赛,整个天河体育中心南广场全都被打球和看球的人给挤得满满当当。   “主办方当时都希望拿1968支报名队的数据去申办吉尼斯世界纪录,那次比赛真的把整个广州市临近的篮球爱好者都吸引来了,佛山、顺德、南海、东莞……周边很多爱好者都来报名参赛。”冯锡垣记忆犹新,“我们此前也没想到,广州的民间篮球热情如此高涨。”   看到广州的篮球热情如此高涨,广州市体育局、广州市篮球协会开始悄然做起工作。2009年,广州市恢复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篮球联赛;2010年,广州市恢复中断30年的广州市篮球联赛,同时,市篮球联赛还被分为甲级联赛和乙级联赛,这几年,市联赛还改名为“市长杯”,吸引了更多高水平的选手参赛,成了口碑好、关注度高、市民喜闻乐见的民间比赛,每年都有很多球队参与,水平也很高。   现在,CBA有了广州队,广州体育局、广州市篮球协会对这支球队的希望并不限于在职业赛场上发光发亮,这支球队在平时能给市民们带来什么?给爱好篮球的孩子们带来什么?给广州篮球带来什么?这才是更让人关注的。   广州市体育总会副主席、广州市篮球协会常务副主席李志强透露,这支广州队落户之后,接下来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像很多NBA球队那样,把走进社区、走进校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让更多基层篮球爱好者、篮球迷接触到高水平的篮球指导,把篮球作为和市民、球迷沟通的重要手段,让广州这座篮球城市的篮球氛围越来越浓。   带着底蕴丰厚的篮球历史,广州的新“篮图”将更加绚丽多彩。当年莫国钧(二排中)在越南交流指导时和越南篮球运动员合影。吕锦清(右二)与NBA前总裁大卫·斯特恩合影。冯锡垣(左)和莫国钧在广州篮球协会合影。
转:奥尼尔:鹈鹕现在还无法在西部竞争 虎扑体育9月17日讯 沙奎尔-奥尼尔接受采访时谈到了鹈鹕的中锋欧米尔-阿西克。 “他是一个不同类型的球员,”奥尼尔说,“欧米尔基本上就是一个角色球员,‘掌握你的角色,那就是你必须要做的事情’,他们没在期待他拿到20分,他们期待着他拿到一些篮板,至少每场11个或者12个篮板球,并且送出几个盖帽,不该给像他那样的球员太多压力的。” 阿西克上赛季常规赛的场均得分比2014-15赛季下降了3.3分,他上赛季场均得分为4分。 “他真的不是一个可以得分的大个子,所以如果他可以做好掩护,并且让队友得到空位,打好防守的话,他就没事。”奥尼尔说道。 奥尼尔称鹈鹕在重建他们的阵容方面做得还算可以,但是他们距离成为一支真的可以在西部竞争的球队还差2个球员和2个赛季。 “这真的从不是关于管理层的问题,这是关于教练和球员们的问题,在某个时刻,你必须要决定你们是否足够优秀。”奥尼尔说道。 奥尼尔接着说:“将球队差距拉开的唯一的事情就是态度、球迷基础和赢球的意愿,如果你在NBA的话,你就是足够优秀到可以竞争的,鹈鹕上赛季有时候打得不错,特别是客场打活塞那场比赛 (安东尼-戴维斯拿到了59分) ,他看起来就像是史上最棒的大个子,他现在已经做到过一次了,他能做到两次并且稳定打出这样的表现么?他在那场比赛里做到了一切,内线和外线跳投,这之前去哪了?他们距离可以在西部竞争还差2个好球员和2个赛季。”
转:[翻译团]打造勇士2.0:森林狼、开拓者等队已亮出獠牙 卡尔-安东尼-唐斯。安德鲁-维金斯。扎克-拉文。戈尔吉-吉昂。森林狼的天赋简直炸裂,而且光唐斯一人就足以使你认为他们一定会取得比去年29胜更好的战绩。 唐斯的极限无穷无尽。好比北极光,你能看出北极光有多高么?在汤姆-锡伯杜的调教下,下赛季他变成什么都有可能:他可能化身为一头咆哮着的低位怪兽,将小球阵容蹂躏至死,告诉球迷们去他娘的“现代篮球”梦,“现代篮球”得在他的怒吼声中钻入地缝。他也可能成为进阶版的空间型五号位,这个回合来个挡拆外切命中三分,下个回合就过的防守者看不见尾灯。球场上就没有唐斯做不到的事。这家伙太吓人了。 维金斯的状况则更加引人入胜,因为你不确定他会变成什么样子。变得更有效率?还是变得更有组织能力?或者时不时抢些篮板?他能不能成为一个更完善的球员?还是他肯定会变成下一个鲁迪-盖伊或德玛尔-德罗赞——跳投型侧翼,运动能力爆棚,扣篮劲爆,但从来不能为队友贡献更多?他的防守数据何时能与他的防守能力相匹配?维金斯也有数不清的可能性,只不过在现在来看,他还只是一个不错的锋线球员,与唐斯那种已经是更NB的存在还有一些差距。今年将是维金斯至关重要的一年。 拉文去年已经展现出他确实有很好的潜力,如果锡伯杜叫停狼队前任主教练让拉文打控卫的实验,而是让他作为一个双能卫为球队尽情施展风采,他绝对能成为这支球队不可或缺的一员。上赛季吉昂表现得很挣扎,但如果锡伯杜因材施教将他调教成防守端的一股力量,其他球队就得小心了。 狼队中还有里奇-卢比奥(他有被交易的可能)以及其他成员,但真正的核心只包括以上提到的四人,甚至只是上述四人的前两位(唐斯,维金斯)。关于森林狼最好的消息是他们不必再怀疑自己了。在历经上赛季的积淀之后,他们得到了一位更出色的教练,得到了更多才华横溢的年轻核心。如果他们没能成功,那将是周遭环境或经验不足的原因,绝不是因为判断失误或路线错误。
转:阿伦:跟凯尔特人和雄鹿谈过加盟的事 虎扑体育8月7日讯 雷-阿伦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已经跟凯尔特人和雄鹿聊过加盟的事情。 “我那天在纽约跟我的一个朋友一起训练,”阿伦说,“我当时在投篮,我在做我那些常规的训练。是的,我是有点累了,但是我能完成我的那些常规训练,就像我以往那样,我没有感觉自己错过任何的时光。对我来说,这不是‘我是否还能打球么?’的问题,这是关于我这么做了之后的感觉如何的问题,就像昨天那样,我感觉不错。” 阿伦接着说:“我的决定取决于有什么情况是可供选择的,我之前说我有意复出是因为我没有退役是有原因的,我一直在观察,看看这些球队在做什么,我一直在等待看看是否有机会出现,加盟一支我认为自己适合的球队。” 阿伦称他已经跟凯尔特人和雄鹿谈过加盟的事情,他说:“如果可以成功的话,我愿意回到这些地方打球,因为这两支球队也都不错,我回到NBA打球未必需要加盟一支可以竞争总冠军的球队。” 阿伦之前在凯尔特人拿到过总冠军,而阿伦进入NBA的时候效力的球队就是雄鹿。 “我想加入一支我认为可以帮到他们的球队,打打球,帮助他们的年轻有天赋的球员们。”阿伦说道。 另外,阿伦称他不太可能加盟一支重建中的年轻球队,阿伦称他预计会在新赛季训练营开始前做出决定,他说:“在赛季开始的时候,如果没有什么事情成功的话,那么我基本上就会退役。” 阿伦接受采访时还谈到了本-戈登和理查德-汉密尔顿,他们都跟阿伦一样在寻求复出。 “我不认为本离开了,”阿伦说,“这只是一个找到一个适合他的环境的问题,理查德的情况也是一样的,他之前在做一些评论员的工作,并且在家待着,但是我认为这两个家伙没有正式宣布过退役,他们肯定可以帮到一些球队,他们可以产生好的影响,他们非常擅长打球。重要的就是一支球队可以对他们说,‘我们想短期签下你,因为我们想马上就赢’,因为他们可以帮助一支球队马上就赢球。” 戈登去年夏天参加了勇士的训练营,不过最终没能留在勇士,他上赛季没有为任何球队出战。现年33岁的戈登称自己现在的身体状况很不错,NBA职业生涯至今,戈登为公牛、活塞、山猫 (现在的黄蜂) 和魔术效力过,打过744场常规赛的比赛,场均出战27.4分钟,可以贡献14.9分2.5助攻2.5篮板。 在汉密尔顿巅峰的时候,他是联盟最好的投手之一,现年38岁的汉密尔顿在NBA效力了14个赛季,曾为奇才、活塞和公牛效力过,打过921场常规赛的比赛,场均出战32.1分钟,可以贡献17.1分3.1篮板3.4助攻。 2013-14赛季在热火效力后,阿伦就离开了NBA,近几年多次有他准备复出的消息,但都没有重回NBA。阿伦今年41岁,曾在NBA效力18个赛季,阿伦常规赛生涯场均上场35.6分钟,命中2.3个三分,得到18.9分4.1篮板3.4助攻。
转:希尔德垂直弹跳接近102cm? 虎扑体育6月19日讯 湖人队今天试训了俄克拉荷马大学的巴迪-希尔德 (Buddy Hield)。 据Basketball Insider撰稿人Jeff Goodman透露,希尔德在今天的试训中展现了他近102cm(40英寸)的垂直弹跳。NBA平均垂直起跳高度为28英寸,约71cm。 现年22岁的希尔德身高1.96米,体重96公斤,他本赛季场均出战35.4分钟,可以贡献25分5.7篮板2助攻1.1抢断,三分球命中率为45.7%。 虎扑体育6月19日讯 根据《洛杉矶时报》记者Broderick Turner的报道,湖人今日试训了俄克拉荷马大学的巴迪-希尔德 (Buddy Hield) 。 湖人之前曾观看过希尔德的试训,在今日的试训里,希尔德用自己的表现让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湖人没有了科比-布莱恩特,他们需要一名得分手,所以为什么不来这呢?”希尔德说,“为什么不来填补他的位置呢?我是一位有信心的球员,我一直都在面对压力,就是战胜这些障碍,我知道湖人是一个有着大市场的球队,每个湖人的人都期待着赢球,所以我是一位来到这就期待着马上赢球的球员。” 现年22岁的希尔德身高1.96米,体重96公斤,他本赛季场均出战35.4分钟,可以贡献25分5.7篮板2助攻1.1抢断,三分球命中率为45.7%。 根据虎扑体育的预测,希尔德将在首轮第6顺位被选中,湖人在今年的选秀大会首轮拥有榜眼签。 “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关于你会在什么位置被选中的看法,”希尔德说,“但是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从没打过球,这些球队的总经理们知道他们在寻找一些什么,知道什么样的球员最适合他们的球队,所以这一切都掌控在这些总经理和球队手里。” 希尔德的经纪人是Rob Pelinka,后者也是科比的经纪人,根据之前的报道,希尔德最近与科比进行过训练,他称与自己的偶像科比的训练持续了大约2小时。 “我学到了很多脚步方面的东西,”希尔德说,“这是我的福气,不是有太多孩子可以说他们跟科比学到过一些东西。” 希尔德还称自己跟家乡的朋友们都是湖人的球迷,他说:“无论湖人最后是否选择我,我都会说为他们试训是一个很棒的经历,我永远不会忘记。”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