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any armany
关注数: 1 粉丝数: 131 发帖数: 3,945 关注贴吧数: 6
青岛首位度不断提升 连日来,各地陆续召开新闻发布会,截至目前,16市均发布了2022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上半年16市生产总值全部实现正增长,全部跑赢了全国平均水平,有13个市增速追平或者跑赢了全省平均水平,增速最快的烟台市达到4.5%。 龙头城市青岛经济运行呈现平稳回升态势,表现出较强韧性;省会城市济南延续逐步恢复态势,承压前行;第三城烟台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稳中有进。 作为第三大经济省份,山东省经济保持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发展态势。今年上半年,生产总值为41717亿元,同比增长3.6%,比全国高1.1个百分点,领先优势比一季度扩大0.7个百分点,较去年上半年增加了2811亿元,增量位居全国首位。 山东进一步拉近了与广东、江苏的距离,进一步扩大了对追兵浙江的优势,全国第三大经济省份的地位愈发牢固,为全国经济增长作出了应有贡献。 山东的良好表现得益于16市的共同努力。细看“半年报”,各地都不乏亮点。突发因素超出预期,各种变量叠加影响,经济运行持续承压,成绩来之不易,山东各地市的良好表现,值得点赞。 01 青岛:稳中有进,首位度提升 先来看看青岛的表现。 今年上半年,青岛既面临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又经受了局部疫情散发的影响,经济运行持续承压。 在这样的不利形势下,青岛经济加快恢复,呈现回升向好发展态势。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为7070.35亿元,同比增长3.7%。这个增速分别快于全国(2.5%)、全省(3.6%)1.2个和0.1个百分点,在24座万亿之城中排名第5位,位列北方地区第一位。 上半年,青岛扩大了对无锡、长沙、郑州的领先优势,全国第13的位置进一步巩固。在全国大盘中的占比由1.23%提高到1.26%,稳中有升。同时,进一步缩小了与北方第二城天津的差距,巩固了北方第三城的地位。 从全省看,青岛的龙头地位进一步显现: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占比由2021年上半年的16.81%,提高到今年上半年的16.95%,提高了0.14个百分点;领先济南的优势由2021年上半年的1340亿元,扩大到1589亿元,扩大了249亿元;半年增量为531亿元,对全省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8.9%。 总的来看,这几年来,青岛在全省的首位度呈现不断提高的走势,最近五年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在各地奋起直追、后发优势持续释放的情况下,青岛不但保住了已有份额,还实现了稳步提升,殊为不易。 但也要看到,无论是区位禀赋,还是肩负的国之重任、省之重任,青岛的龙头作用、辐射带动作用发挥还不够明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首位度还不够高。 当前,青岛正在各区市各单位领导班子中开展“当龙头作表率开新局”大讨论,引导青岛广大干部进一步对标找差、激发斗志、加压奋进,激发坐不住、等不起、尽锐出战的奋进斗志。 有了这股子精气神,相信在年底,青岛一定会交上一份更加令人满意的“年度答卷”,为山东“走在前、开新局”作出应有贡献。
做“绝对第一”!青岛在全省首位度提升,多项指标遥遥领先 作为山东的龙头,青岛的高度就是山东的高度。 无论是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优势,还是肩负的国之重任,青岛各项工作在山东都必须遥遥领先,做绝对第一,没有理由做第二。 随着山东各地市2020年有关数据的陆续发布,青岛在全省各个方面的位置也逐渐明晰。观象君选取了其中10多个核心指标进行对比发现: 在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上,青岛遥遥领先,优势明显; 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贷款、“四新”经济占比、规上工业利润等指标上,青岛优势还不明显; 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上市企业实力、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指标上,青岛存在差距。 正在举行的山东省两会正在擘画山东未来五年,以及“十四五”开局之年的目标与路径。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直接或间接提到青岛30余次,对青岛寄予厚望。 青岛是青岛人的青岛,也是山东的青岛!青岛必须正视问题、认清差距,多从主观找原因,多从自身找不足,扩大优势,补齐不足,在开局之年和“十四五”期间,在加快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关键时期冲在前头,作出表率,展现更大的青岛作为。 01 绝对优势要更“绝对” 2020年,青岛生产总值为12400.5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7%。 青岛GDP占全省的比重达到17%,比“十二五”末占比(15.7%)提高了1.3个百分点。这表明青岛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在全省的首位度越来越高。 同期,济南的首位度为13.9%。烟台的首位度为10.7%。 山东三强间的强弱关系正在发生明显变化。先来看青岛与济南。2020年,青岛GDP领先济南2297.91亿元,相当于领先了一个聊城。在强省会战略下,济南气势如虹,2020年GDP净增了697.54亿元,增量位居全省第一位,与青岛的差距比上年缩小了38.26亿元。但就目前发展态势而言,济南短时间内,无法赶超青岛。 再来看济南和烟台。山东第二城的竞争异常激烈,济南烟台“轮流坐庄”。2018年,济南超越烟台重回第二位。此后,济南逐步拉大了与烟台的差距。2019年,济南的领先优势达到1789.95亿元,到2020年,扩大到2324.49亿元。如今,烟台与济南之间同样有着一个聊城的差距。烟台已经基本退出了对山东前三的争夺。 从经济总量看,青岛在山东的龙头地位稳固,短期内不会有城市对其产生威胁。 再来看城市的财力。2020年,青岛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253.8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到19%,高于GDP占比2个百分点,说明青岛的“创富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从城市看,青岛财政收入比排在第二位的济南(906.1亿元)足足高出了38%,比菏泽、泰安、德州、聊城、日照、枣庄6市加起来还多出59亿元。 在新发展格局下,扩大内需将成为战略基点,消费需求的地位进一步凸显。2020年,青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203.5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到18%,高于GDP占比1个百分点。领先身后的济南734亿元,相当于差了一个滨州。 中国经济发展正在从以往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更多依靠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转变。面向“十四五”,青岛要发挥在消费上的领先优势,提升城市消费活力,推动以消费需求升级引领供给侧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消费对GDP的贡献。 山东肩负着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使命,青岛的使命就是要打造“高地中的高地”。首先就体现在外贸进出口上。2020年,青岛外贸进出口总值6407亿元,比上年增长8.2%,占全省的比重为29%,高于GDP占比12个百分点。 青岛进出口总额是排在第二位的烟台的两倍,比排在全省后十位所有城市加起来还多270亿元,说明青岛发挥了应有的龙头带动作用。 但也要看到,青岛进出口的增长速度在全省来看还不算快,仅排在第9位。其中,枣庄增速高达80.2%,临沂增速为39.9%,泰安为24.8%,济南为22.9%,济宁为18.3%,威海为15.1%,烟台为10.7%。 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成为一个地区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其数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科创活力的重要指标。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各地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共同选择。2020年,一年间,青岛增加高新技术企业567家,总数达到4396家,占全省的比重达到31%,领先优势明显。 可见,上述绝对优势,是让青岛成为山东龙头的关键所在,也是青岛应当在全省扮演的应有角色。面向“十四五”,青岛必须进一步巩固这些绝对优势。 02 这些优势要更明显 除了上述绝对优势外,青岛在一些领域也有着一定的优势,但还不够明显。比如存贷款。如果说财政收入是政府的“钱袋子”,那金融机构存款就是城市的“资金池”。 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通俗点说就是“资金总量”,即人民币与外币的存款总数,反映的是一个城市对资金的吸附能力,通俗地讲就是一个城市多有钱。一个城市能汇聚多少资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这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和辐射影响力。 2020年12月末,青岛各项贷款余额21064.8亿元,比年初增加2854.9亿元,同比多增783.8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23%。位列全省第一位,但只比排在第二位的济南多了76亿元,差距微乎其微。 2020年12月末,青岛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0507.1亿元,比年初增加2630.8亿元,同比多增878.8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17%,与GDP比重相同。虽然增长势头不错,但总量上比济南少了747亿元,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 济南作为省会城市,集中了众多国家级金融机构的省级分部及省级总部,是大区人民银行、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的所在地,这是青岛无法比拟的。 但是,青岛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青岛拥有全国唯一以财富管理为主题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承担着探索中国特色财富管理发展道路的历史使命。六年来,财富管理改革创新红利和先行先试示范效应更加凸显,试验区对青岛市金融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加强,金融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2020年,意才基金、兴华公募基金、港信期货获准设立;新增金融机构59家、达280家。 如果能打好这张王牌,青岛一定可以有更大作为。 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四新”经济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未来。2020年,青岛“四新”经济加快成长,占生产总值比重达32%。全省平均水平是30%,这说明青岛的“四新”经济走得还不够快,在全省的引领作用还不够大。 经济发展得好不好,关键看企业赚不赚钱。2020年,青岛实现规上工业利润531.58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12%,低于GDP占比5个百分点,说明水平还不高。 只比排在第二位的烟台多了23亿元,优势不明显。如果再考虑到青岛规上工业营业收入比烟台高出1400亿元,说明青岛工业企业的盈利能力还不足,急需增强。 经济活不活跃,市场主体是“晴雨表”。2020年,青岛新登记市场主体36.5万户,增长12.5%。年末市场主体总量达179.8万户,增长15.4%。青岛市场主体数量占全省的比重为15%,低于GDP占比2个百分点,优势不够明显。 这些领域,青岛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只要发发力,就有可能扩大优势,进而建立绝对优势。 03 这些补短板要补齐 龙头城市,当然要做“全能选手”,方方面面都要强。但就目前看,青岛在一些领域还存在短板,需要继续补齐。 一直以来,青岛上市企业数量和实力在全省不占优势。2019年以来,青岛发起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攻势,青岛资本市场实现蓬勃发展。 2019年,青岛银行、青岛港、海尔生物等9家企业相继过会上市,新增上市公司数量创历史最好水平。 2020年,青岛企业上市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年新增过会及上市公司17家。 但从总体上看,目前,青岛境内上市公司只有45家,占全省的比重为20%。而同期,烟台境内上市公司为51家。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20年12月30日,青岛境内上市公司市值累计7126.01亿元。同期,烟台境内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8402.6亿元,居全省首位,也是全省唯一一个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GDP的市。 去年以来,青岛工业的表现还不错,但与全省相比,还不算快。2020年,青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5%,虽然高于5%的全省平均水平,但这个增速在全省只能排到第8位。其中,济南增速达到12.2%,日照为9.9%,潍坊为8.3%,临沂为7.8%,烟台为7.7%。 工业是立国之本,是城市经济的“脊梁”。但这些年来,青岛工业增长趋缓,对经济的贡献度、支撑力一再走低。 无论是筑牢全省的龙头地位,还是在全国城市中进位争先,以工业立市的青岛都必须加码工业。 今年的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加快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 2月3日举行的2021年青岛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十四五”期间,青岛要统筹推进“工业总量超车、传统产业赋能、新兴产业集聚”三大重点任务,在关键技术、重点领域、产业生态等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加快制造业争先进位。 可见,青岛上上下下已经认识到重振工业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面向“十四五”,工业强,青岛则强。 现实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青岛绝不能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一定要挑最重的担子,展现最好的作为,在各项工作中勇争第一,做绝对第一,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 作者 | 沈默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