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云客-刘遇安 abciyou
飞鸟入林去,池鱼归故渊。本是山野人,何行繁世间。
关注数: 82 粉丝数: 150 发帖数: 7,337 关注贴吧数: 12
也不能算实隐,只能算村居吧,在自家老家,房子全垮了,今年工作 也不能算实隐,只能算村居吧,在自家老家,房子全垮了,今年工作个月,没找个到合适工作,所以又回老家了。之前我这车发过吧里说要卖,也在自己村头说要卖,都没人买,也算是天意吧,卖了现在我就没睡觉的地方,天不绝我。。。。。离开四个月,车有点脏了,清洁一番,它还是那个她,我亲手设计组造的她,一年前曾载我独行往返2000里路从重庆到四川凉山,一路风雨无阻,朝暮相伴,未曾出一次问题,仿佛一个不会背叛我的爱人。如今阔别重逢,它依旧静静地躺在那里,等着我去驾驭,似乎期盼着与我一起重新去追逐风,与雨嬉戏。。。。。。洗了半天车累了,吃碗泡面,晚上就睡车里了,因为房子太烂了,虽然地方小,但她就是我亲手创造的真正属于我的家。打算后面自己建个竹屋,开始每天吃稀饭,看书,种地,造房子,修心的日子我也期盼能有一个贤淑的姑娘,或者喜欢古风诗词的侠客来一同聊诗词风月,或者去携览山河,我有一碗稀饭可与你共饮,你只需带二两咸菜。。。。。。最后分享几个在三轮车上感觉特别幸福的时刻。1.细雨蒙蒙的傍晚,在车上看着路边的行人结束一天工作匆匆冒雨回家的样子,不仅觉得自己挺幸福的,毕竟车开到哪里,家就在哪里,就睡到哪里,这也是当初我决定用三轮车独行千里的原因。2.雨落时,开到一个高地,四下视野无遮挡的地方,也就是山坡顶,天地远阔,我这一塌之地何其渺小,却也安然,不仅觉得人生其他追求都不足为道了,我已拥有幸福。由此可见清静能让你明白所求何物。由此可见幸福不仅在于你的努力,更在于你能发现与满足。俗人皆执。
中庸之道,不卑不亢,不急不怠,不是不非,不黑不白,不善不恶, 中庸之道,不卑不亢,不急不怠,不是不非,不黑不白,不善不恶,事极则不可容物,不可容物则易损,“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地之大,吾居其中,顶天而立地。善恶之别,吾于其间,知其黑而守其白。是非之分,吾就其里,无是亦无非。。。。。。道法自然,善为道,恶亦为道,于汝之善,亦于人之恶,于汝之是,亦于人之非。善恶之因,自然有其善恶之果,善恶之因果,则为善恶之道。故有大道三千,亦即万物皆为道,万物的道皆遵循自己的发展规则,故言道法自然。爱财者,自然会为财劳心费力;爱山川者自然为山川流连忘返。贤者乱世出山而济天下,天下既定则复归于山川,此为世道影响。故道与道之间互相影响,有言识时务者为俊杰,乱世出枭雄,世道影响个人之道。举世皆浊汝独清,汝又能如何?尽人事,安天命,可以无悔矣。若不能抗衡于世道,唯避之,方可少受其影响。。。。。。故有此归云庄,唯愿为世间淳善之人守得一片清明。归云庄希望各位淳善有思想的人能互相守望,破世俗,正本心,追寻和坚持自己的道,而不要被苟活成大多数人。平淡不一定就是平庸,贫穷不一定就是贫贱,时运有不利,心志不可摧,天可欺我,人不可欺我!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此两句读来总有一种特别之感 晚晴 唐·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赏 析: 作这首诗时,李商隐刚接受了观察使郑亚的邀请在桂林任职。离开长安,对李商隐来说是精神上的一种解脱,他总算暂时跳出了党争的漩涡,不再左右为难,身不由已。 在郑亚府中作幕僚,虽然官职不高,但也落得个轻松自在。于是,在一个雨后初晴的黄昏,李商隐走出深院,登上城楼,按耐不住心中的欢喜,写下这首《晚晴》诗。 首联叙事,点出时令。“深居”表明诗人过了一段长期幽闭的生活,正因如此,“俯夹城”时的豁然开朗才显得尤为珍贵、刻骨。“春去夏犹清”表明时值初夏,天气清和,景物清幽,同时也点出诗人清爽明朗的心境。 颔联是俯城所见。本来,登高眺远,视野应该十分开阔辽旷,那幽幽生长的小草就会变得毫不起眼。然而,作者偏偏把焦点聚集在幽草上,并对之产生由衷的喜爱。但不说自己怜爱幽草,而说“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幽草久遭雨潦之苦,终于迎来了晴天,这是上天对它的眷顾。其实,幽草何尝不是诗人自己的写照?李商隐遭受党争的迫害,久不见天日,多像风雨中的小草啊!如今,离开是非之地,感受到了人情的温暖,就如同久遭雨涝的幽草遇到了晴天。因此,对这种“晚晴”,李商隐是极其珍重的。 颈联“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承上,依旧写上天对人间的关照。上句是说,阳光驱散了阴霾,令空气澄净,使楼阁显得更加高远。下句是说斜阳慢慢地倾泻在窗户上,使小窗显得越发明净。“并添”、“微注”二词都带有脉脉的温情,体现出作者的喜悦与感动。 尾联是“晚晴”的进一步刻画。“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阳光把鸟儿的巢晒干了,也晒干了鸟儿的羽毛,使得鸟儿归巢的时候体态更加轻盈了。宿鸟归飞,往往触动异乡游子的羁旅乡愁,而这里却带有欢喜的意味,我们可以理解为,作者的身心都有了寄托,前途不再漫漫。 诗无达诂,从另一方面来看,此处何尝没有一点点的乡思?“越鸟”(南方的鸟)尚且懂得“巢南枝”(南鸟北飞还把巢筑在朝南的枝头上,表示对旧乡的眷恋),更何况人呢? 来源:古诗词赏析
经典乐府诗选录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 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shāi)!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诀别书 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 锦水有鸳,汉宫有木,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mào)于淫而不悟! 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 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作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留别妻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董娇娆 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傍。 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 春风东北起,花叶正低昂。 不知谁家子,提笼行采桑。 纤手折其枝,花落何飘飏。 “请谢彼姝子,何为见损伤?” “高秋八九月,白露变为霜。 终年会飘堕,安得久馨香?” “秋时自零落,春月复芬芳。 何时盛年去,欢爱永相忘?” 吾欲竟此曲,此曲愁人肠。 归来酌美酒,挟瑟上高堂。
归云庄召天下共识者共建书 归云谐音归隐,心如白云无暇身却如云漂泊之人也有归处,这就是归云庄。故本庄是面向热爱自给自足生活的隐居者,或者是喜欢清静自在的朴实之人。 当今天下繁华,世人皆逐名利,以钱财论成败,淡泊名利者,身处其世,难免被指指点点,被骂不求上进,岂不知众人所谓求上进也就是多赚得钱财而已,如此嘴脸,实在可笑。真正的上进应当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说白点就是能让世界更美好,能让人民更美好,能让生活更美好,和名利有什么关系?“在其位,谋其事”,上不上进有时候也不是自己说了算。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也未能建寸功,时也,命也。故有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果我们没有兼济天下的机遇,只好独善其身,修身养性,隐居。然而一人的隐居路在如今是艰难的,希望能有更多同识之人在一起共建归云庄。 中华文明,传承千年,灿若星河,隐居也算是中国一种特色文化。从远自三皇五帝时期起,已有很多隐居先贤。如今国家并不重视这种隐居文化,有他们后悔的一天。我也是想将归云庄建设成隐居文化中心,由我们传承,发扬与升华隐居文化。也期能帮助那些对生活有所迷茫的人,在隐居的清静平凡中认清自己心中真正想要的东西。 提及隐居,俗人往往以为就是消极避世,对你说:这社会干点什么不能赚钱,享受现代生活不比你隐居好?愚者不可与之语,我们何必与这种人多费口舌。我以为隐居只是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有的人喜欢钱,喜欢享受,喜欢别人奉承,喜欢热闹,喜欢待在一个地方玩手机,有的人喜欢播种与收获,喜欢做饭,喜欢清静,喜欢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喜欢看遍山河。隐居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人们只是被那些占多数的消极隐居的人误导了。热爱生活,有精神追求的隐居者才能算真正的隐居者。 归云庄欢迎的就是真正的隐居者,热爱自然,清静的生活,有着自己的喜好与追求,比如种花,写作,阅读,画画,音乐,编程,木工,雕刻,编织等,有自己喜好的追求,心灵才有所寄托,也才能享受那份清静。每个人经历不同,感悟不同,我将归云庄的成员分成三个层次,一类是核心成员,这类就是真正的隐居实践者并且有一技之长,二类是次核心成员,明白隐居的意义,心里真正热爱隐居,但碍于牵绊不便于去真正的隐居,三类是普通人,心中对现实有所迷惑之人。 欢迎一二类朋友申请吧务,也欢迎各位热爱隐居的朋友多多宣传加入共建归云庄,让它成为一个我们有归属感的地方。
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大的隐士(转) NO.1 许由、巢父 时间:三皇五帝之尧管理时期 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帝尧在位的时候,据说曾想把君位传给他,遭到了他的严词拒绝。他逃到了箕山隐居起来,帝尧想请他出任九州长官,他跑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意听这种话。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节操赢得了后世的尊敬,从而被奉为隐士的鼻祖。巢父也是同时期的隐士。是阳城(今山西洪洞)的大贤。山居不营世利,在树上筑巢而居,时人号曰巢父。传说尧帝以天下让给巢父,巢父不肯受。 NO.2 伯夷、叔齐 时间:商代 伯夷为商末孤竹君之长子,姓墨胎氏。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后来武王克商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逃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饿死于首阳山。 NO.3 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诩,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常入云梦山(在河南鹤壁市淇县境内)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子。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之说。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 NO.4 颜回 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 孔子最得意******。《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 NO.5 “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指的是汉初(公元前200年左右)的东园公唐秉、角(lu)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和夏黄公崔广四位著名学者。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出山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刘邦久闻其大名,曾请他们为官而被拒绝。他们宁愿过清贫安乐的生活,还写了一首《紫芝歌》以明志向:“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 NO.6 严光 东汉隐士严光(生卒年未详),一名遵,字子陵,余姚人。东汉建武元年(25),刘秀即位为光武帝,严光乃隐名换姓,避至他乡。刘秀思贤念旧,令绘形貌寻访。遣使备车,三聘而始至京都洛阳。刘秀至授谏议大夫,不从,归隐富春山(今桐庐县境内)耕读垂钓。80岁卒于家。诏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安葬,墓在陈山(客星山)。以“高风亮节”名闻后世。 NO.7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中国魏晋时期7位名士,包括: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7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山涛、王戎等则是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 NO.8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人。 NO.9 陶弘景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晚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NO.10 “竹溪六逸” 唐开元二十五年,李白移家东鲁,与山东名士孔巢文、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在州的徂徕山竹溪隐居,世人皆称他们为“竹溪六逸”。他们在此纵酒酣歌,啸傲泉石,举杯邀月,诗思骀荡,后来李白《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诗中曾有“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之句,便是对这段隐居生活的深情回忆。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