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草牙膏儿 爱吃果冻____
关注数: 51 粉丝数: 300 发帖数: 10,812 关注贴吧数: 34
死亡金属简评 生命是有纹理的,就像掌心上的纹路。从出生那天起,我们就在已经被制定好的纹理中重复着似有若无的道路。这样的生命看似是前进的,但实际上却停滞不前。在这种循规蹈矩的日子里,我们必须要遵守一系列的种种规调,在压制和拦阻面前,人们更多时候只能作出逆来顺受的选择。我们都是一些渺小的个体,在任何一个庞大的群体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而群体的一种特性是要兼并比其微弱的个体,但摆在眼前的选择是被吞噬还是去反抗?在一次又一次的随波逐流中,一些决定要反叛的人们被显露出来,被当作是异类,在人们向他们的生活投以异样的目光时,他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和特殊的声音质问着每一个张望过来的眼神:要自愿的选择死亡,还是要不顾一切的去希望? 于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这一种叫做“Death Metal”的音乐逐渐产生。那段时期的美国正值里根和老布什的“无望政策”时代,这种被称作“亡命徒音乐”的崛起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它意味着这种“无望文化”的唯一出路只能够是死亡。在无助的生活中,惨淡的人们需要将他们的重压从脑神经中摇下,但谁会摇震他们的头呢?没有别人,只能自己动手。于是,他们甩起了头颅和长发。在每一次现场中,无论乐手还是观众都是演出中必不可少的角色,因为每个人都赋予了自己参加到这种反抗活动中的权利。那些吼声、嘶叫、甩头和冲撞充满了蔑视和愤怒,而正是这种蔑视是出自于他们的尊敬,这是一种对人类自身本我的尊敬。 很多人认为death metal是一种噪音,这只是因为他们对噪音并不敏感。而对于death metal乐迷来讲,这所谓的噪音正是用来更好的争辩与思索的工具。这样的声音不是没有根源,凭空滥造的。其实凶猛的“水喉”和jazz中的拟声唱法(Scatsingsing)如出一辙,在这种演唱技巧中歌词变得不再重要,人们越来越重视音乐本身的表现力以及创造性。那种犹如野兽咆哮,血液滚沸的声音带给人们听觉上无与伦比的冲击力,在这些低沉得不能更甚的吼叫中,一切的沮丧、失败、怒气、怨恨……都随着下水道般的Guttural一泄而出。 与主唱遥相呼应的是吉他的演奏,那些快速的Riff和凶猛的下切给death metal抹上了一笔浓重的死亡色彩。不谐和和弦的变换,半音式的爬行,以及无根音、无调性的旋律是吉他的主要演奏手段。再加上本身就具有鲜明特点的切分式节奏,它的节拍颠倒、强弱后置,无论在音乐上还是在理论上,无疑都体现出死亡金属的突破感与颠覆性。鼓的运用是death metal中的另一个看点,那些飞舞的鼓槌在与鼓和镲片的碰撞中击打出风驰电掣的速度,低沉厚重的底鼓双踩能让人感到一股股力量的潮涌。不管吉他与鼓有多么惊人的速度,稳重的贝司像巨人的脚步,每一个脚印都坚实的烙在音乐的根基中,这才使得death metal成为名副其实的重型音乐和极端金属。在这三种乐器的交相辉映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另外再加上其它的乐器在其中,则显得多余且负赘,这就是死亡金属巧妙、独特但格格不入的个性。 和很多种音乐类型相比,death metal是一种很难被驯服或者同化的事物。他们不像jazz,虽然jazz在起初的时候也是在那些非法的酒吧中地下演奏,但它却被逐渐被拉入大众文化的潮流中;他们也不像hair metal,虽然hair metal有也会在身上挂满骷髅和武器那些愕人的装饰,但谁都知道这只是打在谈情说爱和偶像崇拜之外的幌子。相反,在这场奔向灭亡的途中,death metal获得了自己新的生命。他们拥有不羁的细胞与恶毒的刺芽,拥有锋利的刀子和钢铁的齿爪,这些是他们用来刺伤伪善的道德,撕毁虚慌的面具,残杀不公平现实的强有力的武器。就像尼采所说:“为什么这个犯罪者谋杀。他意在劫夺。但我告诉你,这灵魂欲求着血而不是赃物:他渴望着刀子的幸福!”,尼采还说“你红色的法官呦,假使你高声说出你思想中所作的一切,那末,所有的人都要叫出:‘离开那污秽,那有毒的蠕虫!’”。的确,虽然人们眼中的death metal是血腥与残暴的代名词,但在那些看似善良与温顺的背后,又有谁能知道那里藏着多少不见天日的暴虐与恶毒? 从Cannibal Corpse到Dying Fetus,从Suffocation到Devourment,甚至Dripping、Ultra Vomit、Gutrot……Death Metal在经历了世事变迁和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后,真正拥有了自己一片坚不可摧的土地和一群热血沸腾的簇拥。眨眼间十几年就这样风风雨雨的过去了,年轻的已经成熟,成熟的慢慢衰老,而衰老的渐渐破败,在这种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中,我常常会想到波依斯的一句话:“死亡让我清醒!”。就这样,死亡金属从最开始的反叛与悖逆自然的变成了一种精神动力,它越来越不单单只是一种音乐形式,而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活动。一年一度的金属音乐节上,在人们看来音乐已并不占有主要地位,而真正把大家从世界各地吸引到一起的,其实是对于death metal文化的信仰与热爱,这是一种融汇与包容。 其实,Dead is just the beginning……的确,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在死亡中寻找着新生命的诞生。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的,甚至在一场漫无边际征战过的废墟上也会长出嫩绿的青草,更何况在这一片充满力量的舞台上,探索和寻找的道路将无限延伸,在death metal铿锵的旗帜下人类擂起战鼓,向着更艰难的前路与远山振奋的行进着。
软摇滚:给那些天生不爱摇滚的人 尽管Queen、Deep Purple、Scorpions这些著名的摇滚乐队是以桀骜不训的面目出现在乐迷面前的,但是其实他们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或者准确地说,其实不是所有的摇滚都疯狂。   为了便于入门,可以大致把“摇滚”分为另类(Alternative)、硬摇滚(Hard Rock)、朋克(Punk)、艺术/实验摇滚(Art Rock/Experimental)、英式摇滚(British Invasion)和软摇滚(Soft Rock)。那些天生不爱摇滚的人,是被硬摇滚的声嘶力竭、朋克的离经叛道、艺术摇滚的鬼魅情绪或者英式摇滚连绵不绝的声调给吓坏了。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经历旺盛、目标模糊的年轻人,把个人理想寄托给适于宣泄情绪的硬摇滚。他们依附于硬摇滚的状态,好比一些非话剧迷追捧话剧《切·格瓦拉》。他们对所谓“精神”的追求,超过了爱好这些艺术本身。   在此,首先要明确“摇滚”的概念。   摇滚,其实是个很笼统的称呼,好比我们所说的“流行歌曲”。在其发端时期,摇滚歌手唱的歌曲类型其实更倾向于乡村乐和蓝调。它与其他音乐不同的特质大致在于:   1、精力充沛——唱摇滚的总是特别卖力。   2、反抗精神——唱摇滚的总是要证明自身的“反传统”。   3、容易流传——唱摇滚的总是要反复嘶吼一些很容易流传的“口号”。   结果,节奏强劲的Chuck Berry、旋律优美的Beatles以及无调性的Sonic Youth等等,统统被囊括在“摇滚”门下。也许这么说更为确切:具有鲜明的音乐色彩的“摇滚音乐”,其实只维持了若干年。“摇滚”已经被近几十年的生活,“磨砺”成了碎片,并与其他类型的新音乐混合在了一起,甚至开始包括重金属、舞曲,也许这样反而回归它初始的状态——生活的融合。   尽管一些摇滚迷始终更在乎歌曲的“思想性”,但是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的软摇滚,无疑能够赢得更多的听众。Soft Rock在不失摇滚个性的前提下更具可听性。Soft Rock发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多少是对60年代那些极端聒噪的音乐风潮的反弹。起码,Soft Rock一定不像其他摇滚类型那样可能招人讨厌。它是所有摇滚种类中最为舒适的。比如Carpenters、Chicago这类同类中的佼佼者,以其简单的曲风、旋律化的歌声,俘获了相当数量歌迷的心。Soft Rock主导了整个70年代的电台音乐,发展到后来成为80年代的成人当代歌曲(Adult Cotemporary),这股风波及到当初在文艺上“向欧美看齐”的香港乐坛,也就是谭咏麟、张学友、林忆莲等人早期的歌曲风格。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古今乐录》曰:“华山畿者,宋少帝时,南徐一士子从华山畿往云阳,见客舍女子,悦之,因感心疾而死。及葬,车载从华山度,比至女门,牛不肯前。女出而歌曰: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棺应声开,女遂入棺,乃合葬焉,号神女冢。自此有《华山畿》之曲。”   这首诗,列《华山畿》二十五篇之首。是说南朝宋少帝时,南徐(今镇江)的一个读书人,从华山畿(今丹徒)往云阳(今丹阳),偶然见到了一位女子,很喜欢,从此相思成疾。书里的说法是“悦之无因,遂感心疾”。士子终于缠绵病死,遗言要葬在华山旁,他初见那女子的地方。于是素车白马,迤逦而行,到得山脚下,突然拉车的牛不肯走了,正是女子的家。女子出来,见了士子的棺木,没有悲伤,没有惊愕,很平静地说等一下。然后回屋,梳洗、沐浴,盛装而出,唱着这一阙歌。棺木应声而开,女子纵身而入,不再出来。   这故事其实是梁祝的最早版本,很简略,却传神。最喜欢的,是那女子盛装沐浴的从容,她知他死了,为己而死,百般哀哭俱无用处。只是作歌:你葬于华山之脚下,你是为我而死,我一个人活着又为了什么呢?倘若你可怜我的处境,请将棺木为我敞开,让我随你而去。   世上情花万种,有一种叫生死相随。你以命殉我,我便拿命还你。一偿一报,丝毫不勉强。大有任侠之风。这样的从容,是已将生死置之心外,记忆中,惟有重阳古墓里出来的小龙女有此风仪。书中写到当日杨过在绝情谷中遭遇强敌,命在旦夕,小龙女却神态自若。不是因为不深情,相反是太深情后的淡定——“小龙女见谷主取出带有刀钩的渔网,心中早已想了一个“死”字,只待杨过一被渔网兜住,自己也就扑在渔网之上,与他相拥而死。她想到此处,心下反而泰然,觉得人世间的愁苦就此一了百了,嘴角不禁带着微笑。”我此时蓦然想起,小龙女嘴边的微笑正好合了“欢”这个字的深意。他是她的爱郎,她的欢人,同他在一起做任何事都快乐,即使是死。这一笔,也许连金庸自己都不是刻意写的。   小龙女对于情感的态度,更近于禅。至为浓烈的,也许正是那一份淡然。可惜此姝非实有其人,乃是文人笔下一段臆造罢了。然而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文字和传说之间的差距,不过是一个在口一个在手。华山女子和小龙女一样是留在字面上的人,也许根本没这个人,也不需要真有这个人,故事是真实世界的反光,后人流传的只是一种愿望。人们希翼看到更美更纯粹的超脱于一切规则之外的精神幻相。   海市蜃楼的不真实并不妨碍它的美为世人所传颂。   东晋南北朝是一个分裂时代,南朝质地柔媚寿命蹁跹,它的气质很像春日里的蝴蝶,有刚洁亮烈的一面,更多是柔情娇媚。它的文化风向标,那些流传在江南的民歌,也是这样。就连文人也多仿民歌而做乐府,喜做抒情小诗,少闻慷慨悲声。南北方各自有其乐府诗,南方以清商曲辞为主,大部分保存在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存诗八卷。南朝民歌以吴声歌曲、西曲歌两部分最为重要。《晋书·乐志》云:“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已来,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吴歌共326首,西曲共142首。《华山畿》是吴声歌曲曲调里和《子夜歌》一样重要且广为人知的曲调。郑振铎先生曾说:在乐府诗吴歌里,“其中惟《华山畿》最为重要。”   《华山畿》是《懊侬曲》的变声。懊侬,懊侬,这曲子叫人未唱已先叫人心神飘摇,似女子在耳边娇嗔,一点西子捧心的薄愁。吴声侬语,多少年来,都是文人们心里的魔咒,不敢轻易去撩动的琴弦。乐府里南朝的曲子也有同样的魅力。它们出自多情之地,带着多情的本色,即使只是一个农家女,田畈水边一句,与君同拔蒲,竟日不成把。也有后世文人苦心难及的婉转缠绵。
阿特加芬克尔 姓名:阿特·加芬克尔    性别:男    原名:    英文名:Art Garfunkel    生日:1941年11月5日    星座:天蝎座    国籍:美国    地域:欧美    身高:    血型:    三围:    嗜好:    生平介绍:阿特·加芬克尔是流行史上最成功的双人组Simon & Garfunkel成员之一,1970年组合解散后,加芬克尔开始乐坛单飞生涯,并且向演艺界发展。他纯净、高亢的嗓音是Simon & Garfunkel双人组最独特的元素,但是歌曲的创作由西蒙一人包揽,所以单飞后阿特开始与其他作者合作,虽然歌唱事业不像在Simon & Garfunkel时那么成功,但在70年代中期他还是有几首歌曲打入了Top 40排行榜。    从70到73年,加芬克尔投身演艺界,出演了《第22条军规》(Catch 22)和《猎爱的人》(Carnal Knowledge)两部影片。直到73年才复出乐坛,独自打拼,同年秋天,他的第一张单飞唱片《Angel Clare》正式发行,树立起一种旋律轻松、格局安排精心的软摇滚风格,并一直贯穿他整个的音乐生涯。专辑凭借单曲《All I Know》的势头打入Top Ten排行榜。两年后,由理查德·珀瑞(Richard Perry)监制的《Breakaway》成为加芬克尔个人音乐生涯事最成功的专辑,在排行榜上位列第七,其中弗拉明戈版的《I Only Have Eyes for You》在美国排行榜上取得第18的名次,在英国登上冠军宝座。    1977年秋,加芬克尔发行了第三张专辑《Watermark》,因为首支单曲未能打榜成功,次年,专辑以《Wonderful World》为主打歌重新发行,作为单曲发行后,《Wonderful World》在排行榜取得第17名。1979年,《Fate for Breakfast》问世,虽然专辑在英国成绩不俗,却未能在美国激起反响,只在专辑榜上达到67名,没有一首单曲打入Top 40榜。同年秋天他拍了两部电影,之后推出的《Scissors Cut》没能逆转他事业的滑坡,甚至没有杀入Top 100专辑排行榜。    《Scissors Cut》发行后,Simon & Garfunkel在纽约中央公园的音乐会上重组,取得极大成功,所以他们决定举行一年的世界巡唱。巡唱期间,两人关系越来越紧张,演出结束后再度分手。沉寂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加芬克尔于1988年带着《Lefty》再出江湖,专辑只在美国排行榜上停留了八周,在英国根本没有上榜。直到1993年他才发行了另一张唱片《Up 'til Now》,并于4年后推出一张现场演唱会专辑《Across America》。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