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王后裔 南诏王后裔
关注数: 38 粉丝数: 110 发帖数: 4,606 关注贴吧数: 33
彝族——南诏帝国后裔,大西南文明传承者 根据南诏王室发祥地的民族分布情况来看,南诏蒙氏发祥于蒙舍川,即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巍山旧称蒙化。解放后的民族调查表明,彝族是巍山及周边地带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当地最古老的土著民族,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在解放前被称为“土家”。50年代,民族工作者对这部分“土家”进行民族识别,确认是彝族的一个支系。1955年,巍山及其周边地区共有“士家”人口22万多,分布于巍山、南涧、景东、风庆、漾濞、双江、祥云、永平、永胜、昌宁、风仪、宾川、弥渡、邓川、云县、新平、耿马、下关、镇沅等18个县市,而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是巍山的南部和景东的北部相连接的山区。这片地区,正是南诏王室蒙氏发祥地。“土家”亦有被称为“蒙化”者。该族自称“腊罗巴”、“腊鲁泼”、“腊鲁巴”、“利巴”、“罗罗泼”。景东、云县、镇沅、新平的“蒙化”自称“密撒巴”。在“土家”语中,“巴”、“泼”皆含“人”之意。“密撒”系地名,指蒙化。“密撒巴”的原意是指“蒙化城里的人”或“蒙化坝子居住的人”,在巍山境外,则指“从蒙化来的人”。马长寿指出:“彝语称蒙化坝为‘迷撒’,当即‘蒙舍’的对音。”这一看法十分重要。唐代的“蒙舍”之称,至今仍保留在巍山彝语中,这有力地证明巍山被称为“土家”的彝族,是蒙舍川的古老土著居民。今日“密撒巴”已成为居住在巍山坝子所有居民的泛称,在古时,却是“土家”祖先的专称。明代《景泰云南图经志》卷五《蒙化府》载:“境内有摩察者,乃黑爨之别种也。传云,昔从蒙化细奴逻来徙居此。”顾祖舆在《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一八《蒙化府》条亦云:“近郡有摩擦夷,黑爨之别种也。”这里的“摩擦”,无疑是“蒙舍”之对音异写,亦即“迷撒”,这些称谓,可以清楚地看出今日巍山被称为“土家”,自称“腊罗巴”的彝族源于南诏蒙舍蛮的来龙去脉。
热情好客的巍山彝族人 在云南大理境内,苍山脚下,红河源头,有个彝族回族自治县——巍山县,这里居住着许多彝族同胞。只要到过这里的人,都会体验到当地彝族妇女那优美的舞姿、多情的山歌、彝族小伙子清脆笛声及琵琶演奏,热情好客的彝族人会令你收获到真情与淳朴——   进入巍山境内,只见东西两座山脉绿如青黛,松林茂密,坦荡如砥的关巍高速路绵延至巍宝山下。一幢幢带有满清风格的瓦屋不时从绿荫里闪出,都是一些不大不小的四合院周围绿树环绕,良田美畴像一块华丽的带子向两边伸展开去。   走进彝族村落,这里的建筑会让你耳目一新,青砖白瓦,飞檐斗拱,大门大多是木制的,制作考究,有些门顶,色彩艳丽,如同展翅凌空的雄鹰。当地男人都怀有木匠绝活,将家庭布置得古朴而典雅,舒适而温馨。因此当地常年在外做木匠的男人很多。家中的农活几乎都由当地女人来完成。也许是勤劳所致,巍山彝族妇女多是苗条端庄,脸色红润,几乎见不到一个身体发胖的。   彝族人喜爱“打歌”,这是红白事时一般都要跳的舞。特别是逢年过节,在青青的草坝上、宽敞的道路边、农家小院里,彝族男女都会聚在一起,围成一圈,随着音乐的节拍翩翩起舞。如果在晚上,则会围着篝火,在吹笛奏乐人的伴奏下起舞。彝族打歌既有传统的,也有创新的,动作变幻起伏,看起来非常优美。这种舞蹈基本上是全身运动,有时轻缓,有时剧烈,有开始、有过程、有高潮,可以使人的能量得到充分释放,是很好的健身运动。有些身体硬郎的老人会跳到大汗淋漓才罢休。   到彝族家中做客,最受欢迎的就是那些初来乍到的客人了。进入小院,俏皮的小孩子会整日围着你玩,一点也不怕生,3岁的小孩会给你唱山歌跳打歌。另外,主人会拿出平时珍藏的陈年包谷酒招待你。得知家中来了客人,左邻右舍也都会聚拢在一起。大伙一个接一个说着笑话,热论古今中外,让你一下子溶入那热闹的氛围中。面对火一般热情的彝族人,哪怕平素拘谨的你也会变得开朗起来,滴酒不沾的你也会豪饮起来。彝族女人十分聪慧,饭桌上,在你不经意的一刹那间,一块可口的坨坨肉就落到了你的碗里。当你肚子鼓鼓地想放下碗筷的时候,不知什么时候,你的碗又变得满满的。当你准备告辞时,在主人家的大门口,一袋满满的土特产早为你准备好了。主人还说,礼轻情意重,略表一点心意。那时你会突然觉得,这礼物很重很重。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