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控於世界 遥控於世界
人不能忘本。
关注数: 145 粉丝数: 335 发帖数: 7,407 关注贴吧数: 10
临海水土志 在公元264至280年间三国东吴时期的丹阳太守沈莹写下《临海水土志》(见《太平御览》第780卷)一书。他称这片海上的土地是“夷州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号为王,分划土地人民,各自别异。”“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还介绍了当地的物产、人民、风情、工具、古迹等,其中的“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则证明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台湾为越国的版图。 书中地描述让人们对当时的台湾有了形象的认识: 夷州在临海郡东南2000里,当地气候炎热,没有霜雪,草木四季常青,四面是山,土地肥沃,种植五谷,多产鱼肉,纺织细布,冶炼铜铁。居民为在高炎热气候中保存食物,把鱼肉卤在在大陶罐中,不仅自己当作佳肴,还用来招待客人。男女婚嫁乃由父母决定,女孩子出嫁后都要打掉上面的门牙。居民分为不同部落,各有自己的土地和首领。首领召集民众时,用木棍敲击中间掏空的木头,声音可传四、五里远,居民听见后纷纷赶来。打仗时将敌人的头砍下来,挂在院中的大木杵上,几年都不摘下来,以彰显自己的战功。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较为完整记载台湾风情的文字,中原人对台湾有了肯定、明确的认识。 台湾名称的由来 在有据可查的史料上,“台湾”这一名称的出现不过300多年。但是史书证明两岸人民对台湾宝岛早有称呼,历史上对台湾的称呼有十多个。 “岛夷”:参考《尚书•禹贡篇》 “瀛洲”:参考《史纪•秦始皇本纪》 “东鯷”: 参考《前汉书•地理志》 “东鯷”即为北台湾,“夷州”为中台湾,“澶州”为南台湾:参考《后汉书•东夷列传》 “夷洲”:参考《三国志》 “琉求”:参考《隋书•东夷传》 “澎湖”:参考《宋史•外国列传》 “东番”:参考 《东番记》 “台员”:参考《远游篇•东蕃记》 “台湾”:在明代万历年间(1573至1619年),在朝廷公文中出现“台湾”。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