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户光圈1 猎户光圈1
关注数: 534 粉丝数: 4,395 发帖数: 9,840 关注贴吧数: 104
【纯心相依】细聊一下为什么新艺人国民度很难达到过去艺人高度 为什么现在的新晋艺人国民度很难达到以前的高度 这个问题不光中国,国外也一样 乐坛是这样,其实很多领域都是这样 包括科学家,运动员,演员等等…… 归根结底还是信息爆炸 如果单就音乐来说,现在歌曲太泛滥 抖音起来后,杰伦发专辑也不好使,不稀罕属于是现在人均抖音音乐人,每人下面一群粉丝听歌的,群众盘都被稀释干干净净。为什么以前热歌多? 因为以前抖音没有泛滥,现在听抖歌那帮人,在没有抖音的时代,是会被带着听那些知名歌手的歌曲的,因为那时候只有头部歌手能获得全国性的音乐宣传,广播啊 电视啊 报纸等传播,现在全民抖音化了,每人都能宣传自己 但是很多喜欢唱歌的并不了解乐理和韵律,就是来源于生活和感觉,也逐渐降低了听众门槛,当然这里不是说这些歌曲没有意义,只是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歌曲和演唱质量发生变化。 以前职业歌手的,不管是演唱还是作品制作很多都是有艺术性的词也有一定含义,言之有物。而不像现在歌曲和唱歌变成一种圈粉工具,不管韵律,不管艺术,不管歌词内容,只要点赞多就,喜欢人多,就继续这样唱,这样创作 甚至以前的成名歌手,也在流量驱使下抖化,而那些人听惯了那些歌曲,要燃的 节奏感的 歌词什么不重要 ,听的爽就行那种,这些人你已经没法把他们拉回来,因为已经被洗脑了,他们就觉得他们喜欢是好的,那么这样一来,成千上万的人在茧房作用下渐行渐远 从而产生 验证性偏见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验证性偏见”:有时候,我们为了保护自己信念和喜欢,往往会选择性地“发现”那些能证明自己的“有利证据”,而对那些明显的“不利证据”视而不见。换句话说,我们常常是先下结论,再去寻找对结论有利的证据,有意无意忽略不利证据。 那么这些人会认为自己喜欢的是好的,不会去关注新生代歌手,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新生代歌手,触碰不到以前艺人的高度的原因,不是现在歌手不优秀,而是潜在的听众被稀释了 ,而抖音之前国民度高的艺人可以一直吃红利,这也是为什么现在高国民度艺人越来越少的原因资本更倾向国民度本来就高的艺人,因为风险比较小,新生代生存土壤被严重压缩 而且会一直提不上来,只要抖音在 所以只能适应环境,在保证作品的质量情况下,也借助新平台宣传,但是要有艺术系,创造性和美感,依纯今年很好的利用的这一点,也取得不错成绩,再接再厉
【纯心相依】依纯出道三年,写一篇小文章 写在依纯出道三周年的话,祝福依纯三周年出道快乐,回顾这三周年,依纯的成长,真的很励志也让人感到很幸福,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依纯。这三年依纯在各个领域开疆拓土,也尝试了很多风格和舞台,有太多的开心快乐的故事,但也有很多遗憾。 三周年之际,我想结合这三年的观察,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这三年 我认为最大问题有两个 一是单曲数量太少 二是宣发问题严重 我们都知道如今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信息量急剧爆炸增长 仔细思考你会发现这个爆炸增长对音乐产业是有巨大的冲击 人作为一个动物,单位时间对信息接收量是有上限的 而这当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 人类获取这些信息量的能力不会随着科技发展而变化,因为大脑是不可能短时间进化的 那么就出现这些问题: 1.歌曲数量随着时间增加会越来越多,新歌数量还在每年在增长 2.中国人口不变甚至在减少 3.人的信息接收能力没有增强 4.茧房效应再加剧 5.人一天只有24小时 查数量可以发现 2019年华语新歌数量23.7万 2020年华语新歌数量74.8万 2021年华语新歌数量114.5万 …… 随着ai普及和短视频风靡,歌曲制作门槛已经越来越低。 这意味着越到以后,一首新歌平均被听到的人数会越来越少,新歌成为热歌的比例将越来越小 新歌变成热歌前还要和以前的经典老歌,以及以前不火最近被唱火的歌曲打擂台 只有赢者才能通吃,进到排行榜,才能走长线,不上排行榜更没人听,上了排行榜,还要考虑如何稳定在排行榜 那么新歌如何能在这样一个残酷的信息爆炸年代得意生存下来 哪个歌手不想自己作品成为hitsong,而创作者更趋向于把自己作品给容易唱成hit song歌手去演唱,所以hit song 是歌手的作品能良性循环的保证 依纯出道三年 就和名厨做菜一样 一是菜做少了,夹两筷子没了,不够吃(单曲太少), 二是不知道菜品好吃人太多,因为没吃过(宣发不够) 信息爆炸年代多元化,容易吸引人的地方太多,尤其83%还是视觉,所以各种短视频,游戏,电影,电视剧,综艺占据了人们很多时间。 除了粉丝和音乐迷,大部分人主动去听一首新歌可能性太小。绝大多数是被动听到的。 依纯出道后,第一年发了每隔几个月发一首单曲,还算可以,但是到了第二年,除了专辑,单曲寥寥无几 到今年原唱单曲更是凤毛麟角。 为什么强调单曲不说专辑,信息爆炸时代,信息量太泛滥了,同时宣发几首歌难度太大,本想棍扫一大片结果全是挠痒痒。而是把棍子前面加上枪头,重点去戳,着重一首单曲,短时间开动全部资源去宣传,让更多人听到,才能形成链式反应传播,从量变到质变,想你时风起就是一个很好的传播教科书。 歌曲好不好听其实真的因人而异,但是传播快的歌曲,肯定更受欢迎,所以单曲发布之前,可以先用demo试一下市场反应,这样可以提前预判和精确宣发方向。 而单曲数量则是基数,和宣发是相辅相成的 如果一首单曲宣发许久,反应一般,可能说明歌曲市场性不高,这时候就要再推出一个单曲保持,而不是等着ost,和综艺翻唱 再说宣发手段,如今宣发已经和以往大大不同,并不是媒体说好听,观众就买账的,而是要看多少人用你的歌,翻唱也好,做bgm也罢,这些行为都是对歌曲有大大增益效果 氢在常规状态下,就是人畜无害的一颗质子加一颗中子,只有在极端高温高压下,氢才会发生聚变,成为恒星的组成部分 歌曲也是一样,有些歌曲过去没火,并不代表歌曲没有火的潜力,重新的编曲,或者更好的创新的宣发方式,很多过去歌曲都能迎来新生 总而言之,依纯三周年还是很棒的,只是希望单依纯官方工作室和百沐娱乐 能重视信息爆炸时的歌曲运作,单曲也好,宣发也罢,归根结底还是:打破熵增 熵增不外乎有三个前提条件:封闭系统,缺乏活力和拒绝外力输入。 薛定谔说:“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 从无序到有序,这并不容易。一株小树苗,想要长成参天大树,必然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取更多能量(阳光、水分、养料等“,在生长过程中逐步分形、长出枝丫和嫩叶,然后强化根系、扩大物理边界:这不仅是小树苗和自身细胞新陈代谢的较量,更是和时间的赛跑。 企业也是如此,像是字节跳动为什么这几年发展地如日中天,其实就是因为在反熵增过程中,它跑赢了时间,在行业格局落定之前,就抢占了一席之位:抖音、头条等产品甚至成为了让巨头忌惮的流量高地。 单曲也好,宣发也罢,都是减熵的,目的是跑赢时间,占领优势位置
聊聊想你时风起宣发的一些经验 7.10号正式音源上线当天,听了几遍,觉得这首歌有火的潜质,并开始思考如何宣传这首歌, 第一步当然先制作了动态歌词,但是这种方式没法让路人立体感受这首歌的灵动。 其实这首歌听了几遍发现,里面有几段特别适合live版的,因为这个转音和歌词配合有代入感的回声场是特别有共情力的 所以当天又制作了一版好声音总决赛好久不见画面加入现场混响的想你时风起视频片段 没想到一天后就收获了1万点赞,成为当时点赞最高的视频。而且那几天看评论,这首歌的反响是非常不错的,而且那时还有爱的回归线热度的加持。 可惜歌曲刚出那几天只有粉丝在动作,官方没有什么响应,就能排到流行榜前五,所以7.13发了一个wb直接艾特工作室和bm希望把这首歌重视起来,机会难得。 7.15依纯发了抖音,很快点赞破百万,听到人更多,这首歌也意味着这首歌进入新的阶段,更多路人入场并开始翻唱,也从这天开始,我的那个“现场版”有了很多人使用 转眼半个月过去了,又发了两个“现场版”的反响都不错 7.30号,那个现场版使用人数已经达到7000人,然后那天突然开始提速,7.31达到1.1万人,然后8.1号这个版本不知什么原因,被归到了抖音官方正式版音源,而后这一版音源成为依纯这首歌宣传主力,到现在已经有14.9万人使用。 再到后面各种大v入场,想你时风起进入快车道 这当中好乐的宣发能力是有目共睹的, 现在央妈都帮忙打歌了,但缺的就是一个有现场官方版加高质量饭拍的live,这样有了各种现场,这首歌传播用的素材会更多
【纯心相依】单依纯将演唱的海峡论坛主题曲《我的相信》百里挑一 海峡论坛主题歌征集评选结果现正式公布。   由余帆作词、蒋舟作曲的《我们相信》最终被选定为海峡论坛主题歌。台湾歌手陈立农和大陆歌手单依纯将携手在第十五届海峡论坛·论坛大会上演唱这首歌曲。   海峡论坛主题歌征集活动4月18日启动,5月18日截止,以公开征集和特约创作两种方式进行,共收到142件应征作品,其中公开征集138首、特约创作4首。   海峡论坛组委会办公室委托专家评审组进行严格的评议审听,从主题、歌词、旋律、传唱度、艺术表现力、感染力等表达方面进行总体考量,最终评选出10首优秀歌曲。分别是:   《我们相信》(作词:余帆 作曲:蒋舟)   《你总在我心上》(作词:王平久 作曲:常石磊)   《共同的梦想》(作词:张昆鹏 作曲:蒋舟)   《月娘月光光》(作词作曲:杨宗南)   《你就是力量》(作词:魏晖倪(中国台湾)   作曲:陈威全(马来西亚))   《明月共潮生》(作词:郭肖华 作曲:张皓)   《她的爱永远都在》(作词作曲:李智卓(中国香港))   《对岸的月光》(作词:陈净宜 作曲:孙艾藜)   《青春相伴共追梦》(作词:魏德泮   作曲:李炜铃 赵秀英)   《海峡的风》(作词作曲:赵伯乾(中国台湾))   其中《我们相信》、《你总在我心上》、《共同的梦想》、《月娘月光光》、《你就是力量》五首歌曲为复评入围歌曲,将获得海峡论坛组委会颁发的证书。   据悉,此次参与此次征集活动的创作者,有海峡论坛的新老朋友、期盼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各界人士;有90岁的大陆老艺术家、88岁的台湾老兵,也有90后00后的两岸青年;以及两岸婚姻家庭和两岸音乐人。   来自大陆26个省以及台湾、香港地区的同胞积极参与,最终谱写出一首首“两岸一家亲”的动人旋律,真切唤起两岸同胞情感共鸣。(完)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