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户光圈1 猎户光圈1
关注数: 534 粉丝数: 4,395 发帖数: 9,840 关注贴吧数: 104
【纯心相依】盘点哪些男歌手和单依纯合作过 单依纯与男歌手合作的歌曲及舞台盘点(排名不分先后,只统计3人及以内舞台) 1.胡彦斌 《不必在乎我是谁》(21年天赐2) 《根本不是我对手》(21年天赐2) 2.萧敬腾 《驿动的心》(23年央视中秋) 3.海来阿木 《不如见一面》(24年央视春晚) 4.毛不易 《分分钟需要你》(22年声生不息港乐季) 《见信如晤》(24年央视元宵) 《我要你》(23年剧好听的歌) 《东北民谣》(24年央视中秋) 《分身》(25年单依纯成都演唱会) 《平凡的一天》(25年单依纯成都演唱会) 5.陶喆 《天天》(23年江苏卫视2024跨年) 《迷宫》(24年天赐5) 6.汪苏泷 《如果爱忘了》(24年声生不息家年华) 7.王力宏 《落叶归根》(25年歌手2025总决赛) 《落叶归根》(25年湾区升明月) 《爱错》(25年王力宏深圳演唱会) 8.刘宇宁 《未完待续》(24年王者荣耀共创之夜) 《相思》(24年王者荣耀共创之夜) 《女儿国》(21年我们的歌3) 9.黄子弘凡 《终身孤独》(24年音乐缘计划) 10.陈楚生 《原谅》(24年天赐5) 11.陈伟霆《千年永宁》(22年央视2023跨年) 12.陈立农 《我们相信》(23年第十五届海峡论坛主题歌曲) 13.易烊千玺 《尔滨的雪》(24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会歌) 14.王源 《夜间游泳池》(24年王源南京演唱会) 15.王耀庆 《推开世界的门》(22年央视中秋) 16.唐汉霄 《云与海》(22年央视七夕) 《如愿》(22年东方风云榜) 《与我对望的光》(23年王者荣耀共创之夜) 17.孙楠 《出发的心》(22年辽视春晚) 18.林子祥 《千亿个夜晚》(22年声生不息港乐季) 19.谭咏麟 《一生中最爱》(22年江苏卫视2023跨年) 20.李健 《绒花》(18年我想和你唱3) 《城市之光》(20年中国好声音2020总决赛) 《贝加尔湖畔》(18年我想和你唱3) 21.李克勤 《这么近那么远》(22年声生不息港乐季) 《她来听我的演唱会》(22年声生不息港乐季) 《你的珍藏》(25年单依纯深圳演唱会) 《飞花》(25年单依纯深圳演唱会) 22.薛之谦 《像风一样》(25年单依纯南京演唱会) 23.魔动闪霸 《忘记他》(22年声生不息港乐季) 24.张艺兴 马伯骞 《all in》(23年DNA佛山音乐节) 25.曾比特 《果汁分你一半》(22年湖南好有味) 26.李治廷 《漂洋过海来看你》(21年电影《合法伴侣》推广曲) 27.周兴哲 《爱我的时候》(23年周兴哲上海演唱会) 《续写》(25年单依纯深圳演唱会) 《永不失联的爱》(21年听说很好吃) 28.Lambert 《Moontalk》(21年说唱听我的2) 《sunrise》(21年说唱听我的2) 《爱我的时候》(21年说唱听我的2) 29.巴顿 《破衬衫》(21年说唱听我的2) 30.常石磊 《万千》(25年世运会主题曲) 31.王子奇 《身骑白马》(24年桃花坞4) 32.周华健 《更好的自己》(24年江苏卫视2025跨年) 33.古巨基 《给自己的情书》(25年声生不息大湾区) 34. 郑云龙 《美女与野兽》(21年天猫双十一) 《如愿》(23年东方风云榜) 35.阿云嘎《东方故事多》(23年网络视听盛典) 36.肖恩(英国)《使至塞上》(23年《遇鉴文明》) 37.黄老板《perfect》(25年黄老板杭州演唱会) 38.胡海泉《回望》(21年还有诗和远方) 39.胡夏 《月亮舞台》(23年中国文联《大地回声》晚会) 《遇见未来》(21年央视2022跨年) 40.马赛克乐队 《她来听我的演唱会》(22年声生不息港乐季) 41.杨宗纬 《无忧念》(25年《无忧渡》片尾曲) 42.shark Always on my way(24年百事活动单曲) 43.李铢衔 sinking(21年单曲) ps:弹壳和单依纯合作过一首《What's my life》,但未正式发布,不做统计
【纯心相依】盘点单依纯解锁各种第一次或头衔时的年龄 第一次上综艺我想和你唱16岁 中国好声音冠军 18岁 杭州亚运会志愿者大使19岁 杭州第19届亚运会志愿者主题曲《等你来》19岁 成都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青春领跑人形象大使19岁 北京冬奥运会转播主题曲合唱《燃》20岁 北京冬奥会《一起向未来》合唱20岁 亚洲冬季运动会主题曲合唱《尔滨的雪》22岁 成都世运会开幕式主题曲 万千 23岁 第一首OST 《给电影人的情书》 18岁 第一首原唱OST 《你的珍藏》18岁 第一首个人单曲《照片》19岁(生日当天) 第一首粤语单曲《靓仔日记》20岁 第一张个人专辑《勇敢额度》20岁 第一次演唱迪士尼ost《你的世界》20岁 第一次粤语歌舞台《爱与痛的边缘》20岁 第一次说唱舞台《sunrise》19岁 第一次跨年晚会 浙江跨年19岁 第一次地方台春晚 浙江喜剧春晚19岁 第一次央视跨年晚会《遇见未来》20岁 第一次央视七夕晚会《云与海》20岁 第一次央视中秋晚会《推开世界的门》20岁 第一次央视春晚 《绿水青山》21岁 第一次央视元宵晚会《见信如唔》22 第一次大湾区电影音乐晚会《归》22岁 第一次参加电影首映礼《一秒钟》给电影人的情书18岁 第一次参加金鸡奖晚会《送你一朵小红花》20岁 第一次参加微博电影之夜《给电影人的情书》20岁 第一次参加北京电影节《奉献》21岁 第一次参加微博之夜《飞云之下》21岁 第一次参加微博音乐盛典《想你时风起》21岁 第一次线上演唱会 漫时光 20岁 第一次音乐节 泰州音乐会 21岁 第一次线下演唱会杭州演唱会 21岁 第一次线下音乐会澳门音乐会21岁 第一次个人巡演(共6地13场)23岁 第一次演唱会2连开杭州演唱会21岁 第一次演唱会3连开上海演唱会23岁 第一次上天赐的声音19岁 第一次上我们的歌19岁 第一次上参加说唱综艺说唱听我的219岁 第一次上跑男19岁 第一次上你好星期六20岁 第一次声生不息20岁 第一次参加电竞综艺21岁 第一次桃花坞22岁 第一次东方风云榜获奖最佳新锐歌手20岁 第一次东方风云榜年度最具突破歌手21岁 第一次东方风云榜最受欢迎女歌手22岁 第一次东方风云榜最佳女歌手23岁 第一次东方风云榜十大金曲想你时风起22岁 第一次TMEA获奖年度最具潜力歌手20岁 第一次TMEA最佳内地女歌手22岁 第一次TMEA年度十大金曲想你时风起22岁 第一次微博音乐盛典最受欢迎歌手22岁 第一次腾讯音乐榜十大歌曲《在夜里跳舞》21岁 第一次腾讯音乐榜年度女歌手22岁 第一次腾讯音乐榜年度新生代歌手22岁 第一次腾讯音乐榜白金单曲《想你时风起》22岁 第一次腾讯音乐榜年度十大歌曲《纯妹妹》23岁 第一次腾讯音乐榜年度十大歌手22岁 第一次腾讯由你榜十大新人19岁 第一次腾讯由你榜年度十大专辑《勇敢额度》21岁 第一次腾讯由你榜年度十大说唱歌曲dna cypher 21岁 第一次腾讯由你榜在榜最久歌曲《不如见一面》22岁 第一次腾讯由你榜年度歌手22岁 第一次浪潮榜年度最年轻上榜艺人 20岁 第一次浪潮榜年度最年轻冠军艺人20岁 第一次浪潮榜冠军另一种答案20岁 第一次浪潮榜最高分《珠玉》23岁 第一次浪潮音乐大赏最佳新人21岁 第一次浪潮音乐大赏年度制作《纯妹妹》23岁 第一次浪潮音乐大赏最佳流行歌曲《还有什么更好的》23岁 第一次抖音汽水音乐年度女歌手22岁 第一次抖音汽水音乐十大金曲《纯妹妹》22岁 第一次微博之夜微博年度突破音乐人21岁 第一次Apple music最佳歌曲纯妹妹 22岁 第一次歌手首发年龄23岁 第一次歌手单期冠军23岁 第一次歌手收视率第一《有趣》23岁@单依纯
【纯心相依】再聊邓丽君和单依纯 邓丽君与单依纯所处的乐坛,堪称两幅截然不同的时代“地图”,映射着不同时代音乐人的生存与创作境遇。 邓丽君的时代,乐坛更像一张布满未探索区域的原始地图,处处是待开垦的空白与未知的“阴影”。每一步尝试都是对全新领域的开拓,既需要突破时代局限的勇气,也必然要面对前无古人的挑战——无论是音乐风格的创新,还是传播语境的束缚,都没有现成的路径可寻。但也正因这片“空白”,开拓者的每一步足迹都能成为鲜明的印记,每一次突破都能凝结为行业典范。这些探索为后辈铺就了认知的基石,让后来者能更快熟悉领域规律、少走弯路,因此邓丽君也堪称流行音乐的开荒者,她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乐坛版图的重塑。 而单依纯所处的时代,乐坛地图已被前辈们探索了95%,留下的“空白地带”早已所剩无几。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想实现突破、做出独特成绩,其难度丝毫不亚于邓丽君的时代,甚至面临着更复杂的挑战。 一方面,前辈音乐人已在地图上标注出无数“领地”——从唱法技巧到风格体系,几乎每一种表达都能找到对应的“先行者”。如今的歌手稍一运用成熟技法,就容易被贴上“像某某”的标签,比如常被讨论的王菲与小红莓的风格关联。这种“避嫌压力”让创作者不得不刻意绕开已知的“领地”,相当于在本就拥挤的地图上给自己增设了障碍,大大提升了探索新路径的难度。 另一方面,即时评价体系的成熟也让创作环境更为复杂。正如我之前微博上聊过的,过去的音乐传播渠道高度集中于唱片公司、电视台和广播站,作品的流通先经过专业机构的筛选,即便像邓丽君的歌最初传入内地时被贴上“靡靡之音”的标签,也能在时间的沉淀中慢慢被听众理解——人们会在反复聆听中逐渐剥离时代偏见,让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穿透争议,最终收获广泛认可。但现在,音乐发布后即刻暴露在全网评价中,不同审美偏好、不同声乐鉴赏水平的听众都能即时发声,而这些评价往往混杂着主观感受与片面判断,其中的批评甚至会通过社交传播形成“共振”,影响大众对作品的认知。这种即时反馈的压力,让创作者不得不面对更碎片化、更难驾驭的舆论环境,也让“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更难在当下的喧嚣中沉淀。 更难的是,单依纯在唱法上的那些创新尝试,常常要面对“听歌惯性”的无形阻力。大众的听觉审美往往带着长期形成的路径依赖——当一种唱法、一种表达被反复验证为“悦耳”,听众便会不自觉地用这套标准去衡量新事物。单依纯的气混唱法,恰恰跳出了这种惯性:它不追求直白的爆发力,而是在气与声的交织中藏着更细腻的情绪层次,这种“不熟悉”很容易让习惯了传统审美的听众产生距离感,甚至下意识地将其归为“不够好”。 更棘手的是,持这种惯性认知的群体往往庞大,他们的声音容易汇聚成压倒性的主流观点,让创新的声音显得微弱。在当下的环境里,单依纯的气混唱法想成为大众普遍认可的主流,难度可想而知——太多人面对它时,首先抱有的不是欣赏的耐心,而是“和我听过的不一样”的审视,甚至批评。 但这恰恰凸显了她坚持的价值:新的唱法、新的表达,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被接受的。这种创新在时间里慢慢沉淀,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其中的妙处,主流认可度逐渐提升时,那些曾持怀疑态度的人,也可能在从众心理的带动下,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欣赏。而单依纯此刻的坚守,正是在为这种“改变”埋下伏笔。 在当下这个快餐化的音乐时代,太多人在创作时更像“地图导航式”的投机者——先盯着哪里坑少、哪里流量集中,便沿着前人的足迹扎堆前行。久而久之,乐坛地图上满是重复的脚印,却难见真正属于自己的思考与突破。 而单依纯的可贵,正在于她没有被这种“安全路径”绑架。即便身处已被高度探索的乐坛版图,面对“像谁”的比对压力和即时评价的喧嚣,她依然愿意从内心出发,在前辈的积淀中寻找未被触及的细微褶皱,在已知与未知的边界上做自己的探索。这种不随波逐流的坚持,本身就是对当下乐坛最珍贵的回应——毕竟,真正能经得起时间打磨的音乐,从来都不是沿着热门轨迹复制的产物,而是带着创作者体温与思考的独特印记。
【纯心相依】单依纯歌手遭遇反应了华语乐坛越来越缺乏适合创新的土壤 一、唱片时代:“中心化守门人”为创新“过滤杂音” 唱片时代的传播链条是“专业机构主导的线性传递”,这种模式天然为创新音乐提供了“缓冲带”: 渠道垄断下的筛选权:电台、电视台、唱片公司是绝对的“守门人”。它们通过专业判断(而非大众即时反馈)决定什么音乐能被推广——哪怕某首创新音乐初期不被少数人理解,只要机构认为有价值,就能通过反复播放、专题介绍等方式“教育市场”。比如80年代崔健的摇滚乐,最初听众争议很大,但通过唱片公司的推动和电视台的露脸,逐渐从“小众猎奇”变成文化符号。 个体反馈的“弱传播性”:当时听众的观点难以形成规模舆论。一个人觉得“不好听”,最多跟身边几个人吐槽,无法像现在这样发个短视频或评论就被数万次转发,病毒式的形成抵触阵营,让很多创新音乐被扼杀在萌芽;而觉得“好听”的人,哪怕只是少数,其推荐也可能通过线下口碑传到机构耳中,成为机构持续投入的依据。这种“正向反馈能被收集,负向反馈难成气候”的机制,让创新音乐有机会在争议中慢慢生长。 信任体系的“权威性”:听众对中心化渠道有天然信任。电视台或者电台DJ说“这首歌值得一听”,给它做专访,相当于给创新音乐盖了“专业认证”的章,听众更愿意放下偏见去尝试,而不是第一时间质疑“背后有资本”。 二、短视频时代:“去中心化狂欢”让创新“暴露在枪林弹雨” 短视频的传播逻辑是“全民参与的网状扩散”,这种模式对创新音乐尤其不友好,核心问题在于: “负面偏好”主导的舆论场:心理学中的“负面偏好”指出,人们对负面信息的关注度、记忆度远高于正面信息。在短视频这种短平快的平台上,一句“这歌什么玩意儿”比“这首歌编曲好特别”更有传播力——前者简单直接,自带情绪张力;后者需要思考和解释,不符合碎片化阅读习惯。创新音乐本身就因打破常规容易引发不适,负面评价会像滚雪球一样被放大。 “怀疑前置”的受众心理:当下听众对“推荐”充满警惕。抖音的算法推荐机制,让人们默认“火的内容可能是资本砸出来的”。当一首创新音乐获得流量倾斜时,正面评价会被自动归为“控评”“买水”,反而负面评价被贴上“清醒”“敢说真话”的标签。比如像珠玉这种浪潮榜历史第一的歌曲,哪怕有专业乐评人大力推荐,评论区可能更热闹的是“资本又在捧新人了”。 “即时审判”压缩了创新的成长空间:创新音乐需要“被理解的时间”。比如爵士的复杂节奏、实验电子的非常规音色,第一次听可能觉得“怪”,但多听几次才会品出味道。但抖音的“滑屏逻辑”容不下这种“慢接受”——3秒抓不住人就被划走,一旦有人发视频吐槽“难听”,就会立刻成为“避雷指南”,阻止更多人尝试。没有了“慢慢被接受”的过程,创新音乐刚冒头就可能被舆论掐灭。 三、本质:从“专业筛选+信任积累”到“流量博弈+怀疑狂欢” 唱片时代的创新传播,靠的是“少数专业者的坚持,带动多数人的理解”;抖音时代则变成“多数人的即时审判,碾压少数人的尝试”。 前者的逻辑是“先相信渠道,再理解创新”;后者的逻辑是“先怀疑动机,再否定内容”。 这种变化,让创新音乐失去了“容错空间”——在唱片时代,哪怕100个人里有10个喜欢,就能被机构抓住并放大;在抖音时代,100个人里有20个吐槽,就可能盖过那10个喜欢的声音,最终让创新音乐“胎死腹中”。 说到底,不是创新本身变难了,而是让创新“被看见、被接受”的土壤,从“保护培育”变成了“赤裸厮杀”。 所以这就能解释单依纯在《歌手》等节目中的大胆创新引发争议,甚至恶意评价,本质上是当下“去中心化舆论场”对创新者的典型反噬,完全契合我们之前讨论的“抖音时代创新传播困境”——她的每一次突破,都恰好撞在了这个时代对“创新”的敏感点上。 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
【纯心相依】分享一篇很好的文章 单依纯歌手之旅其实就是一个现场版的专辑,那张专辑想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呢? 以下内容摘自一篇写的很好的公众号文章,来自《馨石音乐》: 我们回到《歌手2025》第一期,单依纯在故事刚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清楚地表达了她的想法。这首由单依纯演唱、鱼椒盐作曲、李聪作词、常石磊编曲制作的《珠玉》,讲述了“她”从“白纸”一样的纯真,在经历了现实的磨砺和感情的欺骗(“面目全非的真假”)后,被淹没在世俗之中的故事(“沉浮在泥沙”)。在我看来,单依纯不想被困在芭乐音乐和“已有的表达”中,她想要表达真实的自己。所以“她试着张张嘴巴”、但现实是,她刚试着张张嘴巴,表达她的想法,就有很多人要她闭嘴了。 “谁去明天,遇见我啊,别让今天,叫住我了”,讲述的是“她”在看清了世事的浑浊和情感的虚幻之后,挣扎着想要摆脱“今天”的束缚和困境,渴望去到未知的“明天”。这个“明天”在我看来就是单依纯对音乐的追求,她想去到华语音乐未知的领域。人们对于未知的探索,一定不会是直接的到达,而是慢慢摸索着前进的,所以她和常石磊在《歌手》的舞台开始了许多的尝试。 并不是说单依纯和常石磊的合作能在华语音乐发展中起到多大的作用,这由后人评判,但我们应当以开放的视角去看待,说不定这会是华语音乐改变的开始呢? 最后“喜怒哀乐原来多招摇蹊跷都无伤大雅,她是她”,当她意识到,所有的情绪都“无伤大雅”之后,她接纳了真实的她自己。 “她是她”,是单依纯最本质、最赤裸的宣告。经历过情感的起伏,看透世俗的虚伪,她依然选择做自己。这不是“姿态”,也不是“表演”,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坚持:即使被误解,即使被批评,她也不愿被固定成某种样子。她,不想被世俗定义,不想被淹没在华语音乐固化的泥沙中。她想挣脱大家对“单依纯”固有印象的束缚,想探索未知的自己。 所以这么多期,其实单依纯一直在做自己,坚持自己的初心,好不好听是主观的,但是客观就是,单依纯走过路前人没走过,尤其是作为在流媒体短视频时代里成长的新生代女歌手,她的前路无人探索过,如何在非唱片时代,信息茧房里,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音乐之路,难度很大,在当今这个遍地厚古薄今的年代,她做啥都会被拿来对比,但她就是她,她一直在探索,她有灵气,有定力,有稳定的内核,所以我们一定要多珍惜当下,当她还具有华语乐坛相当宝贵的三样东西的时候——有实力有审美有冲劲的时候,多给与鼓励和支持。当下最无聊的就是墨守成规,躺在功劳簿和舒适区碌碌无为的输出,这是2025,不是2000,那时利用信息差,随便汉化一首歌就能热的发烫,如今哪怕采样相似都能被人说抄袭,所以想做出创新又好听又要避免查重的好歌并没那么容易,相信单依纯多少年后回看那时歌手勇敢的自己,绝对会觉得很骄傲
【纯心相依】聊聊《爱情shalala》 歌手是直播,又是守国门的心态,大多人都很紧张,重点都放在唱歌技巧上,拼高音拼转音拼编曲拼稳定的比赛,但是恰恰每一个处理好像都不在大家想的点上,尤其相对前两场珠玉和天空,又和原唱速度玩完全不一样,所以很多人就会感觉不适应,其实也正常 但真正喧嚣过后再听,其实依纯就是在用心用情讲述一个爱情故事,而不是纯粹的歌唱比赛。 这首歌就像诺兰电影一样,真的要多细细品味,以单依纯的唱功,按原唱的速度 ,完美丝滑的唱完,会有任何唱功问题吗? 但是那就是复刻模仿,毫无自己的东西。 所以单依纯这首歌演唱根本没有不在展示气息稳定,真假声丝滑,这首歌我的理解就是一种思念,可能的分离两地,或者有什么故事,爱情肯定不是一帆风顺,肯定有风风雨雨,后面转音破碎感也是把内心想到的东西表达出来,这一点橘老师和蔡老师都看出来了,整首歌就是依纯对爱情这首歌理解后内心世界通过歌声再表达,而不是简单去完成一首歌,之所以开头变慢应该是在慢慢品味爱情,中间穿插英文歌应该是闪回过去美好的片段,后面的升华部分是一种对爱情的呼唤,但是最后想念你想念你,这一看就是不在身边的爱情,有思念,有回忆,有向往。 依纯已经不是仅仅在唱歌,是在构筑一个故事,所以为啥这首歌很多人觉得越听越有感觉,因为直播时大家都很紧张,但再听代入自己的理解,有了共情,听出了依纯到底在表达什么,这首歌就能成为时不时拿来品味的酱香型美酒。
【纯心相依】单依纯演唱《天空》是致敬是传承是技术革新后的艺术再创作 上世纪8090年代,大部分老百姓日常听歌就是磁带,好一点有cd,磁带音质本身就一般,很多细节听不到,那时歌手大部分都有mv,属于后期精修的音视频作品,晚会也大部分是录播,所以听到音频都是后期过的,现场收音麦克风灵敏度也远不如现在的动圈和电容麦,拍摄视频的设备收音也不如现在,所以就好比那时的传统胶片相机,能拍出整体,但局部无法进一步放大,看清细节。所以那时本身磁带听到音质就一般,那么现场去听也只能听个大概,也不会觉得和磁带差太远 。 而如今歌手,全球直播,难度是地狱级的。几亿人用放大镜盯着,稍微走音和跑调就和泼出去的水,唱出去就收不回来了,而且还有直播视角,个人视角,多角度都能听到现场演绎的真实声音。 现在大家播放器能听到录音棚作品,都是HiFi级别的,细节本身就非常多。所以现场如果细节唱不到位,是很容易听出区别的,这对歌手现场演绎的稳定性,气息控制,声音的把控都有更高的要求,所以不同时代,横向对比是更有参考价值,大家都是相同的设备,纵向对比,时代不同其实没有太参考性。 一些人总厚古薄今,总觉得现代歌手不如以前,那是完全忽略了每个时代不同的音乐环境,是完全没有可比性的。 艺术评价应建立在技术史坐标系中,每个时代的音乐人都面临着与其技术环境相匹配的独特挑战。将不同技术代际的演唱作品进行简单类比,本质上违背了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当代歌手在超高解析度环境下的实时演绎能力,与前辈艺术家在有限技术条件下的创造性突破,共同构成了音乐史的不同维度成就。理性认知应取代简单的"厚古薄今"或"技术决定论",在历史语境中建立多维评价体系。 90年度是录播➕磁带➕低解析 单依纯时代是直播➕HIFI➕高解析,在技术坐标系不同年代演绎,就像是对胶片时代经典电影重制成数字电影,是致敬是传承是技术革新后的艺术再创作
【纯心相依】写在歌手开播前的话 歌手即将直播,这个节目前三期热度是最高的,尤其是第一期,会有大量路人涌入,会有各式各样的评论。希望喜欢依纯朋友能 对给予依纯正面评价的评论点赞,转发 遇到对依纯的友善路人,可以给出一些对依纯简洁的正向介绍 给出负面评价可以绕开,对于明显是黑评,挑货,反串评论要积极举报。 对外不要攻击,阴阳其他歌手,对于看到有这方面评论,要积极举报,私信制止。 歌迷言行一定要考虑对依纯有益 歌手期间,依纯关注度非常高,大家在依纯评论区开玩笑一定要适度,文案,表情包和图片要尽量有美感,不要发黑表情包和黑图,在路人看来,他们不了解表情包和图片的来源和故事,只会主观觉得不好看,尽量发美图,美照,战绩图和优美有趣的文案。 对友善的路人一定要客气,不要怼,每个人都有自己审美边界,互相尊重,不要搞审美霸凌,我们是经过好几年熏陶,路人了解,可能需要从一些浅显易懂的舞台和歌曲,入手。 宣传依纯时,不需要太复杂,言之有物就行,比如珠玉是依纯探索全新音乐形态的勇敢的行动,应该鼓励,敢在歌手上,突破安全牌,挑战这么难且未知反馈的歌曲,是非常勇敢的。 对路人介绍依纯战绩,尽量说一些路人常识里知道的,比如春晚,好声音,大湾区晚会,跨年,亚运会大运会亚冬会,香奈儿,时尚芭莎等杂志。 希望依纯的歌手之旅,好玩好听好看好美,加油 保护好单依纯
【纯心相依】首次演唱会13轮下来照片和爱里应该重点推一推 单依纯首次演唱会13轮下来 我越发觉得有一首歌被严重低估了: 单依纯的第一首单曲,19岁生日发的《照片》,这首歌意义非凡,由于当时刚出道,几乎0宣发,以至于长期以来处于粉丝可见状态。 但是我在网上看了很多vlog和饭拍视频,好多路人歌迷在听到《照片》时,就开始动容流泪,这首歌杀伤力真的很大的,评论区很多人都在问是什么歌,好好听 我一直觉得这首歌有很多能宣发的点,做得好,说不定能成为短视频能大量使用传播的一个经典的照片轮播bgm 因为照片里这句歌词: 我们拍过的一张张 照片 都印在我 脑海里面 人生还长 我要慢慢 整理和纪念 非常有共情的歌词,演唱会每次唱到这里,再看到大屏依纯过去音乐节演唱会照片轮播,其实很容易被代入 这段歌去配上照片轮播是很有感觉,回忆杀 另外还有一句: 与你搭乘的列车 停在初冬的黄昏 你在这一站背对我不说话 走入了晚霞 这段也是写的非常好,配上一些离别,分手的场景和文案,也是容易出圈的 很多有潜力的歌曲,宣发到位,在运气加持下,就能从粉丝可见到路人的大量自发使用,迅速传播,走上升通通道 照片虽然是一首老歌,但老歌翻红的例子也很多,比如唯一是23的歌,演唱会13场下来收入,投入一些在宣发,把之前的一些没有宣传的歌曲,重新重视起来,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而爱里适用范围也很广,推广的好说不定能成为情人节婚礼现场必备歌曲之一
【纯心相依】单依纯黑胶闲鱼均价已经4000往上 单依纯这两年成长有多快,换个视角,去闲鱼看看首专黑胶闲鱼均价就知道了,都卖到4000以上了,去年看是2000多,翻了一倍,还有卖11万的 浅问deepseek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单依纯首张专辑《勇敢额度》黑胶版价格从2022年底发行的279元飙升至2025年闲鱼均价4000元以上,这一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解读: 1. 市场稀缺性与收藏价值的凸显 黑胶唱片本身具有实体收藏属性,若发行量有限,供需失衡会直接推高价格。从搜索结果看,《勇敢额度》黑胶发行后价格持续攀升,2024年8月已突破一千元,至2025年3月涨至4000元以上,反映出市场流通量极低,或存在限量发售策略。黑胶作为小众载体,其稀缺性叠加粉丝对“首专”的情怀,进一步放大了收藏属性,形成“物以稀为贵”的溢价。 2. 新生代歌手的影响力与粉丝经济驱动 单依纯近几年通过《春晚》《声生不息》等积累了大量人气,其演唱风格以细腻情感表达见长,被评价为“新生代中天赋最高”的歌手之一。粉丝对其实体专辑的支持不仅出于音乐消费,更包含对偶像个人成长历程的纪念需求。早期数据显示,其数字专辑上线两天即售出1.4万张,可见市场基础扎实,而黑胶作为更高阶的衍生品,成为粉丝经济中“为爱付费”的延伸场景。 3. 艺术价值的市场认可与口碑效应 专辑《勇敢额度》的制作水准和单依纯的演唱实力是价格支撑的核心。她以“不飙高音、不滥用技巧”的克制表达获得专业认可,这种艺术特质吸引了一批注重音乐品质的听众。黑胶载体本身对音质的高要求,也与专辑的审美定位契合,形成口碑传播,吸引非粉丝群体的投资者或音乐发烧友入场,进一步推高二级市场价格。 4. 二级市场的投机与泡沫风险 闲鱼等平台的价格暴涨可能包含炒作因素。部分卖家利用稀缺性制造溢价,甚至通过囤货、控价人为制造市场热度。这种现象在明星周边、限量艺术品交易中并不罕见,但需警惕泡沫风险。若未来发行方追加产量或市场需求降温,价格可能出现回落。 总结 《勇敢额度》黑胶的价格飙升是稀缺性、粉丝经济、艺术价值与市场投机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背后既反映了单依纯作为新生代头部歌手的影响力,也暴露出文化消费市场中实体收藏品的资本化趋势。长期来看,这一现象能否持续,取决于作品的生命力与市场供需的动态平衡。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