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不辣de沫沫_ 甜不辣de沫沫_
关注数: 3 粉丝数: 3 发帖数: 637 关注贴吧数: 15
“熊猫时代”亮相河北博物院! 本次展览由河北博物院和重庆自然博物馆共同主办,展览集合重庆自然博物馆藏不同演化阶段的熊猫化石、大熊猫标本和古人类化石模型百余件,结合了生境模拟、多媒体三维影像、装置艺术等多种展示形式,以“大熊猫故事”“大熊猫演化”“揭秘大熊猫”和“与大熊猫同行”为叙事线索,追踪大熊猫的演化轨迹,宣传保护大熊猫的最新成果。   展览的最大亮点莫过于重庆自然博物馆诸多重量级藏品的登场。比如在展厅门口欢迎大家的大熊猫“新妮儿”,是世界首套大熊猫塑化标本。“新妮儿”曾生活在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2016年因患十二指肠梗阻去世。河北博物院陈列展览部刘恋提醒大家留意它的两个前臂:“毛发稀疏是因为当时输液剃掉了,它的腹部还有手术后的疤痕。”她解释说生物塑化技术是一种可以把生物组织保存得像活体一样的特殊技术,塑化标本无毒、无味,保存期还很长。还有一件巴氏大熊猫完整骨架化石,是已知保存最好的巴氏大熊猫标本,1985年在重庆万州盐井沟的一条石灰岩裂隙下的黏土层中被发现,地质年代为距今约30万年的中更新世,“该骨架有完整的头骨,较完整的脊椎骨骼和四肢骨骼,完整度接近70%。它是重庆自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让莫高窟“青春永驻” 始建于公元366年的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文明艺术的宝库,也是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交流交融的重要见证。在漫漫黄沙中,这颗世界文明长河中的璀璨明珠,经受着风沙、湿度等多重考验。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数字化探索,为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与传承开辟了全新路径。数字技术让敦煌文物走出洞窟,跨出国门,走向“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数字敦煌”硕果累累   对于敦煌石窟保护来说,有着众多不可忽视的客观困难——光照褪色、壁画酥碱问题、进入洞窟参观游客呼出的热气和湿气……想要莫高窟壁画“青春永驻”,数字化保存是一种颇为重要的手段。   经过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敦煌研究院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敦煌石窟数字化保护的关键技术和工作流程,全面开展了“数字敦煌”项目。该项目通过以摄影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壁画二维图像数字化技术、以激光扫描为主的洞窟结构和雕塑三维重建技术、以遥感测绘和倾斜摄影为主的大遗址三维重建技术,实现了石窟二维信息和三维数据的采集与加工,形成了完整的敦煌石窟数字档案,并进行永久存储。   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部长吴健介绍说:“经过30年的发展,截至2021年底,‘数字敦煌’项目已经完成敦煌石窟268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164个洞窟的图像处理,45身彩塑、146个洞窟、7处大遗址的三维重建,162个洞窟的全景漫游节目制作,5万余张历史档案底片的数字化扫描,建立了超过百人的数字化专业技术团队。”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