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无双君
肖无双君
关注数: 3
粉丝数: 3
发帖数: 462
关注贴吧数: 3
我要申请红楼文化吧吧主请吧主同意我的请求 我要当红楼文化吧吧主
1 【转帖】箫笛的“徒手操”基本锻炼 1 【转帖】箫笛的“徒手操”基本锻炼 箫笛的“徒手操”基本锻炼,对口型和手指的灵活大有好处 文章来源俞逊发先生教材 这两年来,我在一些学校给笛箫协会的同学们讲课的时候,经常会强调“徒手操”这个问题,因为对于业余练习者,尤其是住校的学生来说,能够有大块大块的练习时间是十分奢侈的事。因此,我向大家力荐一套由俞逊发先生开创的徒手操,俞先生谓之“不用笛子练笛子”,练习效果真的相当不错,相信会对大家有一定帮助!感谢俞老师的伟大发明,让广大练习者受益,功莫大焉!! 当然,一定要注意,如果有条件有时间“真刀真枪”地持笛吹奏练习,那当然是最好的。 以下为练习内容—— 1、气练习操 双脚略为分开,与肩保持齐宽。双手放于大腿两侧,全身放松。先做八拍吸气,吸到不能再吸为止,接着做十六拍的呼气,把吸入的气全部吐光,如此循环做吸气呼气,每天做八到十六次,坚持下去会对你的气息的增长大有益处。 2、唇练习操 有时候到了冬天许多人会发生嘴唇干裂的现象,这样容易使吹出来的气变得不稳定,听起来发毛。可以用下面的方法练习,既可预防唇干裂,又可增加唇的控制能力。 (1)上下嘴唇贴紧闭住,然后嘴唇一起向前、向后,如此循环练二个八拍或十六个八拍。 (2)用下颌的牙齿刮上面的嘴唇,再用上颌的牙齿刮下嘴唇。 (3)闭合嘴唇,向口腔内充气,然后吸气,循环进行。 3、舌练习操 以每分种270次的速率念“得哥得哥”,初学者达不到这个要求可适当放慢节奏。然后以同样的速率把舌头相对往后缩念“都骨都骨”。练熟之后,还可将上述方法交*进行,以每分钟135次的速率念“得哥得哥都骨都骨”。以加强舌的灵活性。 4指练习操 在四个练习操中,以指练习操练得最多,有时候到了冬天我们会感到手指僵硬,不灵活,这时候我们可以把双手手心放在一起夹于两腿之间并相互摩擦,可有效解除手指僵硬或用左手手心按摩右手手背,然后用右手手心按摩左手手背。 (1)掰手指:就象舞蹈演员的阁腿一样,把每只手的手指分别手背方向或左右掰开,使指尖的韧带变松,使手指灵活。 (2)抛手指:抛手指其实就是甩手指,但用抛手指可以更加形象地说明练习的窍门,就是用腕部的抖动带动手指的抖动,不断练习,练到抖起来时没个手指看起来像是没有骨头只有一层皮连在一起似的,这个徒手操相对难练,可先五个手指一快甩,练成后,再四个手指一快儿甩,直到每个手指都练成能抛了为止。 请大家坚持练习徒手操,必有裨益。
琴歌赏析 之 <诗经*鹿鸣> 琴歌赏析 之 <诗经*鹿鸣> 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山水情》 里的精典汉服动画 一位在外流落多年的老琴师,在回乡途中突然病倒,被渔家少年救起,两人遂结师徒之谊,老师循循善诱,学生聪颍好学,秋去春来,少年终于成大器,老琴师将心爱的古琴赠给少年,别徒而去。少年远望离去的恩师,奏起古琴。
山村‧牧笛‧小放牛(图) 刘森笛子艺术展 【本网讯】阔别笛子舞台逾四十载的刘森老师,悠扬如歌的笛声穿越了时代,再现于香江!传奇人物刘森活跃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笛坛,在短短十多年间,他为中国笛子艺术发展作了划时代的贡献,使笛子在独奏和合奏领域上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山村‧牧笛‧小放牛——刘森笛子艺术展”由刘森老师联同香港竹笛学会多位演奏家演出。节目包括刘森代表作《山村小景》、《牧笛》、《小放牛》及《霍拉舞曲》(移植)、简广易代表作《牧民新歌》及《山村迎亲人》、李增光首演的《无穷动》(移植)及《绿洲》等。并首演了刘森新作《梦中的港湾》及香港青年作曲家伍卓贤新作《一阵风》;同时他亦指挥竹韵小集演奏当年在中央广播民族管弦乐团担任笛子领奏的曲目。这场大师与精英结合的音乐会,除介绍刘森老师开创的“新派”(或称“京派”)笛子艺术特色外,亦体验出不同年代香港笛界代表的实力,作为当代香港笛艺水平的写照! 竹韵小集主办竹韵小集与香港竹笛学会联合呈献2007年7月7日(星期六) 晚上8时香港葵青剧院演艺厅 节目单: 笛子四重奏喜相逢冯子存、方堃编曲 周成龙改编 演奏:陈子晋、陈子旭、刘志恒、姚敢为指挥:卫承发笛子独奏山村小景刘森曲 演奏:陈照延 小放牛民间乐曲 刘森编曲 演奏:杨伟杰 牧笛刘炽曲 刘森改编 演奏:郑毓盛 霍拉舞曲[罗]迪尼库曲 刘森移植 演奏:陈子旭 山村迎亲人简广易曲 演奏:徐英辉 牧民新歌简广易曲 演奏:朱文昌休息十五分钟笛子独奏梦中的港湾(首演)刘森曲 加演:幽默曲A.德仍乍克 加演:黄土高原上的笛声陕北民歌 演奏:刘森 无穷动[意]帕格尼尼曲 演奏:陈子旭 绿洲莫凡曲 演奏:郑旭笛子四重奏吐露港渔火谭宝硕曲 演奏:凌佐浩、陈志江、陈浩城、林宜廷笛子七重奏一阵风(委约作品/首演)伍卓贤曲 演奏:朱文昌、陈子旭、郑毓盛、郑旭、徐英辉、杨伟杰、陈子晋指挥:卫承发合奏阿细跳月彝族民间乐曲 彭修文编曲 达姆‧达姆阿尔及利亚民歌 彭修文编曲 加演:花好月圆黄贻钧曲 彭修文编曲 领奏:朱文昌指挥:刘森男声独唱加演:我的太阳意大利民歌 演唱:刘森 郑毓盛演奏《牧笛》
红楼系列作品之黛玉葬花精品图 。
1 笛箫吧能不能和贵吧成为友好吧住来呀. 1 笛箫吧能不能和贵吧成为友好吧住来呀. http://post.baidu.com/f?kw=%B5%D1%F3%EF&frs=yqtb 希望中华古典音乐都成为一个大家庭了. 我是笛箫吧会员.我也非常喜欢古琴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看到汉服介绍了视频: http://post.baidu.com/f?kz=214214217在7楼
我代表笛箫吧来祝贺琴风当选新吧主 祝你把贵吧越办越好
刘泽松、姚茂禄:情系箫笛不言悔 刘泽松、姚茂禄:情系箫笛不言悔 作者:贵州都市… 文章来源:贵州都市报 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07-6-11 中国箫笛之乡贵州玉屏所产箫笛举世闻名,“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佳音”就是对玉屏箫笛的赞誉。玉屏箫笛,始制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400年,其品种由原来的一箫一笛,已发展为七箫十二笛100种花色品种,不仅畅销全国,还远销东南亚、欧美. 谈到玉屏箫笛的发展,作为玉屏箫笛制作传承人刘泽松、姚茂禄功不可没。二人箫笛制作的年限都已有40余年。与杨光宾和莫厌学相比,这两个“法人”级别的传承人,谈到更多的则是玉屏箫笛的市场经和品牌路。 作为百年老字号刘昆山箫笛社的第四代传人刘泽松,15岁就随父学习箫笛制作和演奏,他制作的箫笛雕饰精美、音色极佳,深受客商喜爱。在此次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铜仁赛区选拔赛中,其制作的“龙凤扁箫”被授予“铜仁地区指定旅游商品”称号。刘泽秀此次到贵阳,还带上了自己最得意的大徒弟。刘泽秀告诉记者,自己前年3月开始在网上销售箫笛,年收入达10多万元,目前市场前景看好。 作为玉屏箫笛厂长,姚茂禄头上的名衔不仅多,生意大,而且野心也不小,“做大做强我们的名牌”是姚茂禄的最大心愿。谈到这几年企业为何发展得这么好时,姚厂长更是津津乐道。他说,过去我们厂是以数量取胜,靠卖材料来取得低额利润,一支箫仅几元钱。经市场调研,玉屏箫笛不仅是乐器,而是工艺品和藏品,因而现在我们注重以高档产品、新产品来代替低档产品。现在我们10万支笛子的产值相当于过去生产50万支的产值。 近年来,玉屏县大力发展箫笛文化旅游产业,把箫笛艺术教育引进中小学课堂;采取与高校联合办学的方式,培养箫笛专业人才。中央音乐学院每年为玉屏培养10名箫笛演奏专业人才;举办“中国箫笛文化艺术节”等一系列活动给玉屏箫笛带来了发展契机,玉屏箫笛厂的市场路越来越顺畅,捷报频传。去年3月,玉屏箫笛制作工艺通过国家文化部认定,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8月,玉屏县箫笛厂迎来一批韩国的订单,1万支短箫,价值4万元,今年年初,该厂又获得了50万支的海外订单。 展示现场,玉屏箫笛制作的两位传人一曲合奏的《阳光三叠》,让现场观众掌声雷动。
[中国古典乐器 ]古琴基础 古琴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到现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 【古琴结构】 古琴整体是一扁长形音箱,长约13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5厘米。面板又称琴面,是一块长形木板,表面呈拱形,琴首一端开有穿弦孔,琴尾为椭圆形,在项、腰处两旁有月牙形或呈方折凹人。底板又称琴底,形状与面板相同但不作拱形,是在整块木料下半部挖出琴的腹腔。底板开两个出音孔,称龙池、凤沼,腰中近边处设两个足孔,上安两足,称颂足。面、底板胶合成琴身,在琴首里面粘有舌形木板,构成与琴腹相隔的空间,叫作舌穴。面板背部设音梁,又称项实。琴腹中有两个音柱,称天柱和地柱。弦轴又称琴珍,多为圆形或瓜棱形,中空(穿弦用),琴弦由丝绒绳系住拴绕于琴轸上。琴弦用丝制缠弦。岳山镶嵌于面板首部,也开有穿弦孔。底板上有四个琴脚,琴首部两个叫凫掌,琴尾部两个叫焦尾下贴,起垫平琴身的作用。面板上嵌有十三个螺钿或玉石制作的徽,用以标记音位。 【古琴造型】 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神农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琴漆有断纹,它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种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等。有断纹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古代名琴有绿绮、焦尾、春雷、冰清、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等。 【古琴演化】 唐琴尤其是盛唐之琴,造型肥而浑圆。现存的唐琴大部分常在龙池、凤沼的面板上贴有两块小桐木,作为假纳音,直至明代初期,仍有制琴家采用这种方法。唐琴的断纹以蛇腹断为多,也有冰纹断、流水断等。其表面漆灰则有墨、栗壳色两种,有朱红漆者皆为后人修补时所加。灰胎皆为纯鹿角灰,用麻布自下而上包裹琴背两侧直至面板边际,以防止上下板开胶。这些琴的边长皆在120至125厘米之间。 宋代的古琴发生变化,全长128厘米,肩宽25厘米,琴身扁而长大,尺寸大于传世唐琴,为北宋琴主要风格之一。南宋,除仿古之作外,体形则逐渐扁平狭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耸而狭之状,为南宋制琴的主要风格。宋人制琴以桐面梓底或松杉面底为主要制琴材料。断纹有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等,牛毛断则鲜见。灰胎仍以鹿角灰为主,也有用麻布打底者,但不多见。北宋晚期还出现了八宝灰(即将金银珠翠珊瑚等碾碎混入鹿角灰共用)的用法。宋代是唐以后制琴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官方甚至设局制琴,即所谓“官琴”。 元代制琴是宋、明之间的过渡期制品,由于历时比较短,现存的实物也比较少。明代造琴之多盛况空前,不论皇帝亲王还是官宦之家,好琴者甚多。其宗室制琴就有宁王、衡王、益王、潞王四大名家。四王之中惟潞王造琴最多,制作始于崇祯年间,据传达四五百张之多,且式样尺寸一致,均按年份次序编号刻款于腹内;琴背刻有琴名“中和”,敬一主人题“仰长江水”诗文以及“潞国世传”大印一方,皆用八宝漆灰。 【弹奏方法】 演奏时,将琴置于桌上,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古琴的音域为四个八度零两个音。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技音一百四十七个。演奏技法繁多,右手有托、擘、抹、挑、勾、剔、打、摘、轮、拨刺、撮、滚拂等;左手有吟、猱,绰、注、撞、进复、退复、起等…… 【琴派】 南宋末年以来,随着古琴演奏艺术的发展,由于演奏风格、师承渊源、所据传谱的不同,形成众多的琴派,各有卓越的琴家和琴曲。著名琴派有浙派、虞山派、广陵派。近代有浦城派、泛川派、九嶷派、诸城派、岭南派等。
[红楼剧院]模拟红楼中人你想演出谁都可以. 倡议书: 各位红楼爱好者们,你们好! 在这红楼浪潮的大好日子里,红楼文化吧红楼剧院和大家见面了,我们都是热爱红楼 的好孩子,为了红楼梦想的演绎,我们抖落风尘,颤惊上阵;怀着美好的憧憬,我们大家共度红楼一梦! 社群宗旨: 我们都是深爱着红楼的,为此,我们不惜把青春付与红楼,情愿为红楼梦一生。 此次成立该群,目的是让我们天涯咫尺的红楼孩子也梦一回红楼;以我们自己的方式,以网络虚拟的 方式,姑且名曰"网络话剧"吧。 我们虚心接受各位方家的批评斧正,请不吝赐教;我们广泛吸收各位红楼梦里人,期待您的精彩演绎 ,敬请加盟! 让我们共同探讨红楼文化,共同回味这几百年来的心路历程与世纪跋涉。 我们牵手,共同见证! 社群说明: 红楼文化吧红楼剧院于2007年4月24日成立,从今日起,每晚将排演红楼剧目。分文本版社友参演剧目时,均拟剧中人物角色,以符合人物身份。 剧目安排: 在红楼剧院成立之初,我们可以演87版剧目也可以按红楼梦书里,以87版红楼梦电视剧本为蓝或书本,可适量加以自主发挥、新意创造。(87版剧本已经上传至群共享,请先行下载。) 条件说明: 社友均可参演文本版虚拟话剧。先将群名片设置成你喜欢的人物角色名,再加入群组对话,以文字对 话形式上演剧目。 附耳麦社友可加入群内语音对话组,与社友进行人物对话. 上演真实版话剧。美好憧憬,值得期待! 社团相关人员可以按社员意愿编写、改编剧情,以供特色上演。 结束语: 红楼剧院,期待您参与! 记得加入该群噢!
转汉服吧1 红楼梦中人最新定妆照林黛玉组(图)看看里面的衣服 http://post.baidu.com/f?kz=184323081
一剪梅经典的笛箫之曲。 一剪梅 真情像草原广阔 层层风雨不能阻隔 总有云开 日出时候 万丈阳光照亮你我 真情像梅花开遍 冷冷冰雪不能掩没 就在最冷 枝头绽放 看见春天走向你我 雪花飘飘北风啸啸 天地一片苍茫 一剪寒梅 傲立雪中 只为伊人飘香 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此情长留 心间 雪花飘飘北风啸啸 天地一片苍茫 一剪寒梅 傲立雪中 只为伊人飘香 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此情长留 心间 Over...视听:http://www.tptpp.com/...le/20071875609145.mp3
《冰菊物语》古筝版之红楼品茶 视频 《冰菊物语》古筝版之红楼品茶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nxiuzgeTvM/
1 发几张抚古琴的国画 很美的。是我珍藏多年的美图。 我觉得穿汉服抚古琴全世间最美的事儿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