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found
funfound
关注数: 2
粉丝数: 7
发帖数: 8,352
关注贴吧数: 31
长征六号一箭发射20星 解读“天女散花”背后 那么,让刚“出道”的长六火箭带20个“孩子”出远门是一种什么体验? “酸甜苦辣,各种滋味儿。”长六火箭副总设计师周遇仁开玩笑说:“最新研制的长六火箭如果能说话,他应该最想说的就是这句话吧。” 苦味:“排排坐”并非易事 “从最初的‘排排坐’,我们就已经开始尝到了点苦味了。”周遇仁说着拿出手边的笔在纸上画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立方体。 “20个‘孩子’,来自6个不同的‘家庭’,高矮胖瘦各不相同。要妥妥地放下它们,对火箭有效空间的运用是一个考验。”周遇仁指着那20个立方体告诉记者,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让它们“排排坐”的。 “20颗卫星被分成了3层,像金字塔般地分别排列。最底层安放了5颗主星,其中2颗主星怀中各自抱着2颗子星;中间层有4颗主星,其中1颗主星的怀中抱着5颗子星,最上面一层则是1颗主星抱着1颗子星。”周遇仁比划着说。 由于我国微小卫星发射尚未形成统一的接口标准,这给星箭协调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这次长六火箭在研制之初就已经尽最大可能协调并规范卫星与火箭之间的机电接口,“也是希望每个‘孩子’分到的接口都能称心如意。”周遇仁说,为了形成系列化、标准化的多星发射接口,他们进行了不少开拓性的探索,比如,像长六火箭这样金字塔形的多星布局设计,是为了火箭在飞行过程中保证各颗卫星间分离时的安全距离而设计。 传统火箭一般采用增加单独舱段、向高度方向发展、多次分离舱段的模式,如此一来火箭不但增加了大量的结构重量,分离程序设计也很复杂,不适宜一箭20星发射。然而,长六火箭创造性地采用了支承舱+多星分配器的布局方式,在一个整流罩的空间内完成了所有的卫星布置,确保卫星分离速度、方向各不相同,保证分离的安全性。这些成果为日后火箭进一步提升多星发射能力奠定了基础。 “尽管如此,我们在这一方面还是有不少改进的空间。”说着,周遇仁寥寥添了几笔将20个立方体改成了20个大小不一的抽屉。 如今一箭多星的世界纪录保持者是俄罗斯的第聂伯火箭,该枚火箭在去年成功发射了一箭37星,它能告诉我们标准化到底有多重要。 “‘抽屉式’是将来微小卫星进行多星发射的发展方向,第聂伯火箭正在朝那个方向发展,也就是说火箭的整个分离装置要完全标准化。你可以把他们想象成很多个标准化的抽屉,卫星可以根据需要占用一个或多个抽屉,这种方式是最节省空间的。”长六火箭主任设计师张晓东对任何排列整齐的物品天生具有好感,他坦诚地说,我国火箭的集成化多星发射装置还在不断地改进中,该种装置可满足数十颗标准化小卫星的发射需求,为不同的有效载荷提供简单易行的入轨服务。 因此,规范小卫星的外形尺寸、提高微小卫星的标准化程度是卫星们“旅行”安全的前提。 辣味:天女散花看上去很美 这20个可爱又调皮的“孩子”被第一次服役的长六“哥哥”带上太空后,会分4次释放,每次释放只间隔几十秒的时间,那么,“麻辣”的问题来了——如何确保他们不会相互磕着、碰着呢? 先来科普一下,一般来说,用一枚火箭发射多颗卫星,按入轨模式可分为2类。一类是把一批卫星送入基本相同的轨道,当火箭抵达预定轨道后,就把所有的卫星像天女散花一样释放出去。另一类则是把多颗卫星分别送入不同参数的轨道。长六火箭此次执行的任务就是极具浪漫色彩的“天女散花”式释放小卫星。这种“看上去很美”的释放方式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就是要防止大量卫星在释放时星箭和星星间的碰撞问题。 显然,确保每一个“孩子”的安全是长六火箭最大的责任。所以,像“长六”这样贴心的“暖男”对这20个“孩子”上天后如何排着队“出门”,不至于它们因为太兴奋而撒了欢似地往外跑导致磕着碰着,心中早有打算。 “10颗主星按照一、二、三层依次释放,其中第三层的5颗主星分2次释放,另外10颗子星择机释放。”张晓东说,为了星箭分离后的近场安全,长六火箭创新性地采取了“灵巧末级”设计,即火箭末级可以高精度调姿和实现正推轨道控制,这在国内运载火箭中尚属首次,给多星分离轨道设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多星分离轨道设计时,我们还给长六火箭创新性地采用了‘多星轨道周期控制方法’,即将多颗卫星间及与卫星与火箭末级的轨道周期拉开后越飞越远,保证了星星间、星箭间的安全距离。” 酸和甜:初尝市场的“蛋糕” 六个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汇聚一堂,和年轻的长六“哥哥”经过一路磨合,最终完成一项极富挑战性的任务应该是一件酸中带甜的事情了吧。 “这20颗卫星都不大,‘身材’最高大的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东方红海特公司的开拓一号卫星,也才100多公斤重,它位于最顶层,也是最先被释放出去的。而最‘迷你’的子星只有几十克,比一部小手机还小。”张晓东介绍道,这些“孩子”的“家长”分别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和深圳航天东方红海特公司、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这些卫星有的用于验证在轨技术,有的用于相关技术应用。”张小东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校生研制的卫星为例说:“那颗卫星主要是用于监测船舶和飞机的航行情况。避免出现像马航这样的失联情况。” 一箭二十星并非为了“显摆”酷炫的火箭技术,市场这块“大蛋糕”才是这次发射的最大“甜头”。 “用物美价廉来形容这次的多星发射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希望二号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赵志明说。他们作为此次搭载服务的“顾客”诚恳地给出了五星好评。 很多人都知道,发射低轨道卫星的运载火箭其价格就要比发射高轨卫星的火箭便宜,而小卫星一般采用500公里以下高度的轨道就足够了。同时,多星发射还能进一步降低单颗载荷的发射成本。“另外,我们这次搭载的6颗希望二号A、B、C、D、E、F卫星,采用了大量的商用元器件、较为先进的一线测温技术、卫星无缆化技术等。研制费用较传统卫星又大大降低了。”赵志明说。 目前,卫星研制小型化、模块化、集成化是国际卫星研制的一个基本趋势。由于“研制小卫星的门槛不高,像我们高校和规模不大的卫星研制单位等均可以跃进这道‘龙门’。”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王峰说,多星发射犹如品质依旧上乘的“特价旅行”,对于客户来说,价格诱人愿意尝试,对于火箭来说,客户越多,每颗卫星的费用就越低,如果有批量化运载火箭的订单,火箭的研制成本还会更低。“这是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 “将来,商用图片、纪念品、超高空气球、区域通讯中继等都将成为我们火箭服务的对象。”周遇仁说完仔细地叠起那张画了20个立方体的纸,放入自己的口袋。
薄雾计划隐形间谍卫星项目 AFP-731(薄雾)数字成像侦察卫星 AFP-731(薄雾计划)是一个美国军方的隐形间谍卫星项目,据称其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监视前苏联在军备控制上的作弊行为,该项目具体情况至今仍然不为人所知,但是有情报显示这种卫星配备有一种隐形盾,以在特定的时候躲避可见光、雷达、红外线等方式的搜索。据一些国际观星组织的资深人士的报道,他们至少确定了一颗薄雾隐形间谍卫星,这颗被称为USA-53(90019b,20516)的巨型数字成像侦察卫星于1990年3月1日在美国航天飞机任务STS-36中被部署,随后该卫星进行了多次变轨,并通过施放碎片来为轨道机动进行伪装。USA-53发现、丢失,再发现、再丢失 By 泰德.摩尔克赞(Ted Molczan)2010-11-11 注:作者是一名来自加拿大的著名天文爱好者。美国科学家联合会收录了本文。 ---------------------------------------------------------------------------------------------------------------- 1990年3月1日,美国航天飞机任务STS-36中部署了一颗中央情报局/美国空军的绝密卫星,它被称为USA-53(90019b,20516)。《航空周刊》报道这是一颗巨型数字成像侦察卫星。根据我所组织的一个卫星观测网络中成员们的报告,他们在3月2日和3月4日曾观测到该卫星。当时的观测显示该卫星被部署到高度为254公里的轨道,倾角为62度。在3月3日早些时候该卫星已经机动到了高度为271公里的轨道。 根据观测员们所提供的报告,USA-53非常明亮,在天候条件良好的情况下目视星的星等达到-1。其亮度与大型成像侦察卫星KH-9和KH-11系列是非常相似的。 在1990年3月16日,苏联新闻媒体报导,于3月7日在轨道上发现了许多大的卫星碎片,并声称USA-53可能已经爆炸。随后五角大楼在回答西方媒体的相关问题时表示:“成功执行任务的STS-36上的一些硬件元器件将在未来6个星期内进入大气层。”如期待的,美国空军关于USA-53的声明含忽不清。碎片可能从分裂的卫星或者干脆就是其本身附带的碎片。只有5块碎片被分别编号。观测员们在3月下旬进行了密集的观测,但是没有能找到卫星。6个月后通过3名来自欧洲的观测员们的努力,神秘的USA-53被再次发现了。 1990年10月19日,我从罗素.埃伯斯特(Russell Eberst)那里收到一个消息,他和皮埃尔.奈里内克(Pierre Neirinck)、丹尼尔.卡尔奇(Daniel Karcher)一起发现了一个位于轨道高度为811公里,倾角为65度的物体,这个物体不属于任何已知的有效载荷、火箭残骸或碎片。他怀疑这个物体可能是一个秘密的美国航天器,并要求我来鉴别并确定。 有许多的美国秘密项目在轨道上,但是根据一个联合国条约,他们中大多数的初始轨道是公开的。但是近期有三颗卫星还没有公开,通过观测员们在一个短时间内的观测,这三颗卫星的轨道倾角为65度,但是在这几颗卫星机动后,观测员们失去了对它们的跟踪。我找到最近一个与USA-53非常匹配,除此以外,其不与任何项目相匹配。 我的分析显示,这个位于轨道内的神秘物体和1990年3月7日的USA-53几乎一模一样,也是同一天苏联人发现在轨道上中USA-53的碎片!这表明USA-53正在一个新的轨道,而碎片则是为了进行轨道机动而进行的掩护。 USA-53成功的被追踪和观测,直到1990年11月,当其再一次变轨。新的轨道是比其11月2日的轨道略高一些。恶劣的天候阻止了进一步观测的尝试,一直到11月7日,其进行了更大的机动,从此再也没有被跟踪过。到目前为止,所有再次寻找USA-53的企图都失败了,下面是最后我们观测到的其两行参数: USA 53 18.0 4.0 0.0 4.1 1 20516U 90019 B 90309.99079700 -.00002298 00000-0 -95528-3 0 03 2 20516 65.0200 194.0588 0009734 214.9671 144.9440 14.26241038 04
“深空门户”计划,打造太空码头 来源:北京日报 2018年01月03日 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消息称,美国国家航天局和欧洲空间局日前召开会议,研讨在月球轨道上建造一个“前哨基地”,从而为未来的载人深空飞行任务提供帮助。美国航天局的“深空门户”空间站计划,就是这个设想的基础。 1、国际空间站等待“接班人” ...... 2、将成为探月“前哨基地”, ......还有望成为“月球GPS”的第一个节点 3、去往火星的“中途站” ......▲深空门户空间站概念图,右为造访的猎户座飞船▲太空发射系统
拯救礼炮七号,苏联航天员艺高人胆大的奇迹 军迷爆笑秀 百家号 2017-10-30 14:232016年3月我国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突然失联,事后分析认为是蓄电池系统的充电器故障,“天宫一号”未来几个月将再入大气层烧毁。巧合的是,苏联时代也有电源故障失联的礼炮七号空间站,但苏联航天员创造了奇迹,以大无畏的勇气和精湛的技术挽救了礼炮七号空间站!礼炮七号是苏联礼炮系列空间站的最后一个,它其实是礼炮六号空间站的备份,长度约16米重约19吨,拥有前后两个对接口,设计寿命4年以上。1982年4月19日礼炮七号发射升空,有了礼炮一号到五号磕磕碰碰的探索,礼炮六号和七号载人任务都相当顺利,礼炮七号短短2年多时间就接待了7个乘组往返。天有不测风云。1985年2月11日礼炮七号的主无线电发射机关闭了,分析之前的遥测信号,地面控制中心认为是发射机跳闸,我们对跳闸都不陌生,再重启一下就是了嘛,苏联人也是这么想的。可惜天不遂人愿,发出重启指令后,发射机无动于衷,连无线电接收机也罢工了。这下好了,礼炮七号一下成了断线的风筝,彻底失去了联系。这样看来,礼炮七号的电源问题要比想象的严重得多,绝不仅仅是发射机一处的问题。怎么办?其实办法就一个,发射联盟号飞船对接礼炮七号,上人去修理。说起来容易,然而礼炮七号已经失去联系,常规空间对接是两个航天器通讯合作完成对接,要拯救礼炮七号可就是货真价实的非合作对接。另外,礼炮七号发射机和接收机电路都烧了,多半还烧了更多的设备,里面到底啥样?电池组全烧了,还是哪段电路的问题,环控和温控还能不能用,里面不会已经成真空或是冻成冰窟了呢,这样的话怎么修?困难和压力山大,然而大无畏的苏联航天员还是迎难而上,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弗拉基米尔·贾尼别科夫(Vladimir Dzhanibekov)和维克托·萨维尼赫(Victor Savinikh)。1985年6月6日联盟T-13号飞船发射升空,载着两名苏联航天员飞向礼炮七号。两天后飞船靠近礼炮七号,航天员就迎来当头一棒:礼炮七号的太阳能电池板并不平行,它们没有朝向太阳,意味着恐怕整个空间站的电力系统都完蛋了!当然也有好消息,随着距离的接近,贾尼别科夫发现空间站滚转速率正常,这意味着礼炮七号姿态没有失控。贾尼别科夫手动控制飞船以1.5米/秒的速度接近空间站,对齐拒不合作的礼炮七号,并成功实现了对接。对接成功既是贾尼别科夫艺高人胆大的表现,也有地面支持专家们的背后努力,这是人类首次对接非合作航天器。为什么说对接成功是奇迹呢?想象一下吧,这个空间站没有任何无线电联系,你是靠近到200米才发现它没乱翻滚,如果姿态不正常,那就只能打道回府了。即使空间站姿态稳定,但这个失联的空间站可能把靠近对接的飞船当成异常的扰动,然后自动纠正姿态,最后两者砰的一声撞到一起。 形象的说就是她失恋了,你去追前途未卜,说不定她发脾气给你一巴掌。如果地球轨道上联盟和礼炮这么撞一下,空间站肯定修不成,联盟上的人能不能活着回来也都成问题,那可就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了。然而,即使有这样那样未知的困难,联盟T-13飞船上的两位航天员,尤其是手动对接高手贾尼别科夫仍然勇往直前,奇迹般的对接上了礼炮七号空间站,为修复空间站奠定了基础。
“悟空”发现暗物质? 2017年11月30日 07:55 新浪综合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tech.sina.com.cn%2Fd%2Fs%2F2017-11-30%2Fdoc-ifypceiq8021890.shtml&urlrefer=950afd360d908853ddfbd7c6dbaf08dd “悟空”看到了什么? 发现之一:“悟空”首次直接测量到了电子宇宙射线能谱在1 TeV(1 TeV=1万亿电子伏特)处的拐折,为判定部分(能量低于1 TeV)电子宇宙射线是否来自于暗物质湮灭起着关键性作用。1.4 TeV处红色突起部分呈现出尖锐能谱 “暗物质湮灭时候,两个粒子碰到一起会产生电子、伽马射线的异常能谱段,这一能谱段会出现拐折,即电子流量突然降低,这一拐折跟暗物质有多大的关系?不同的模型预言的拐折具体行为不一样,但都预测有拐折,现在这一能谱拐折能够百分之百确认存在。”暗物质卫星工程科学应用系统副总师范一中解释。 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认为,“美国费米卫星、阿尔法磁谱仪设计的观测能段只有几百个GeV,再高能段就置信度不高了,但积累的很多观测数据表明,在接近一个TeV时已经发现一些异常,‘悟空’正好弥补这一不足,在TeV以上开辟了一个新的窗口,就像进入了无人区。” 发现之二:宇宙线高能电子约在1.4TeV附近呈现出尖锐的能谱,暗示了暗物质粒子存在的可能的新证据。 专家认为,电子宇宙射线能谱在1.4 TeV处似乎存在一个“尖锐结构”,对它有两种解释: 1、可能预示着宇宙中存在“质量为1.4TeV左右的新粒子” 2、或者是“尚不为人知的单能态TeV粒子加速器” 因为置信度不够,这个尖锐结构的电子能谱没有被确认,现在回答这是否是暗物质为时尚早。 专家认为,这也有可能是其他天体物理现象,例如脉冲星造成的。“现在我们更关心1.4TeV的这个数据点。天上会不会有类似加速器一样的天体现象把电子加速到这么高的能量?或许是脉冲星造成的,这也是很重要的发现,宇宙中还能加速出这种东西,是很奇怪的现象。”范一中解释,如果这是天文现象,也是从来没有人想到过的重大新发现。 对于“悟空”团队来说,最重要的是收集到足够的数据来确认是否有这个能谱结构。目前“悟空”卫星运行状态良好,正持续收集数据,一旦该尖锐能谱结构得以确证,将是粒子物理或天体物理领域的开创性发现,专家对此充满期待。
世界航天发射场知多少? 航天发射场是用来发射各类航天器的一个综合性场地。它的功能主要包括:保障航天运载器的装配、发射前准备、发射、弹道测量、发送指令以及接收遥测信息。 一般而言,航天发射场应尽量靠近赤道,以节省燃料,提高火箭运载能力。当然,各国实际的选址还需综合地质、气候、国际关系等诸多因素。此外,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某些航天发射场的所在地不一定在其国内。目前,全球共有33个航天发射场分布在世界各地。 美国(7个) 目前,美国共有卡纳维拉尔角、范登堡空军基地、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美国沃洛普斯、科迪亚克综合发射场、休斯敦火箭发射场和夸贾林环礁发射场在内的7个发射场。其中,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和范登堡空军基地是美国目前承担宇航发射最大、最多的发射基地。 俄罗斯(5个) 俄罗斯共有拜科努尔发射场、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卡普斯金亚尔发射场、亚斯内发射场和东方港发射场在内的5个基地。其中,拜科努尔是俄罗斯唯一执行载人航天任务的发射场。 中国(4个) 中国共有西昌卫星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场、太原卫星发射场和文昌卫星发射场在内的4个航天发射场。其中,酒泉卫星发射场主要负责我国的载人航天发射任务。 欧空局(1个) 欧空局建设的法属圭亚那航天发射场位于南美洲北部法属圭亚那中部的库鲁地区。目前,该发射场主要承担欧空局的各种宇航发射任务。 日本(2个) 日本共有种子岛和鹿儿岛2个发射场。其中,种子岛是日本最大的航天发射场。 印度(2个) 印度共有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和顿巴赤道发射场2个发射场。其中,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是印度最大和最主要的航天发射场。 澳大利亚(2个) 澳大利亚共有亚太航天发射场和武麦拉发射场2个航年发射场。其中,武麦拉发射场是西方国家最大的内陆武器试验场。 韩国(1个) 韩国罗老宇航发射场隶属于其航空宇宙研究院,是目前韩国唯一一个执行航天发射任务的发射场。 朝鲜(1个) 朝鲜西海卫星发射场又称东仓里导弹基地,位于朝鲜平安北道铁山郡东仓里。目前,该发射场主要用于执行朝鲜研制的各种火箭发射任务。 法国(1个)哈马基尔发射场是法国在阿尔及利亚哈马基尔高原建造的航天器发射场,该发射场在法国航天史上曾占有重要地位。 挪威(1个)挪威的安多亚航天基地是世界上最北端的永久性发射场,该发射场位于北极圈以北500公里处的安多亚岛上。目前,主要用于发射各种探空火箭。 巴西(1个)巴西阿尔坎塔拉发射场隶属于巴西航天局。目前,该发射场主要用于发射巴西研制的各种探空火箭和运载火箭。 伊朗(1个)伊朗伊玛目霍梅尼航天中心是伊朗空间局建造的一座航天发射场。目前,该发射场包括旧的“使者号”和新建的“凤凰号”两座发射平台,这里曾发射了伊斯兰国家的首颗卫星。 以色列(1个)以色列帕尔玛基空军基地是以色列国防军和空间局修建的重要设施,也是以色列最主要的导弹和火箭发射场。 西班牙(1个)西班牙托雷斯洪空军基地,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对美国陆地卫星、法国斯波特卫星与欧洲的ERS-1遥感卫星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 意大利(1个)圣马科发射平台是由意大利筹建的航天发射设施,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建在海上的航天发射场。目前,该发射平台及其配套设施中只有地面站还被继续用于卫星通信,而发射平台已停止使用。 国际海上发射场(1个)国际海上发射场是由美国、俄罗斯、乌克兰、挪威四个国家联合建造和管理的发射场。该发射场主要发射俄罗斯天顶-3SL号运载火箭。
真空光速不变,谁有本事来反掉! 现在的长度的国际标准定义是:光在真空中于1/299792458秒内行进的距离 为 1米。 按照这个定义,真空光速必然是299 792 458米/秒。 据说现在得尺子都是按这个标准制作的了。所有尺子都得这样,这好像已经与相对论没关系了。 要测量,必须首先统一度量衡。否则用不同标准的尺子怎么能量出一致而且正确的结果。现在已经没有可以测量真空光速的尺子了,按标准必然是那个数。 我是初学者,估计按贴吧的标准不论维相还是反相都不够格。现在的问题是,反掉了相对论仍然反不掉光速不变,还得改国际长度标准。 光速不变,这是国际标准规定的,不认可的话,别骂我哈,要骂也该骂制定标准的。
印度国产大火箭:进步大但落后国际水平 2017年6月5日,印度使用GSLV- MK III火箭将一颗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LVM3型火箭的首次发射。 GSLV- MK III又称LVM3火箭,是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专门为它取的新名字,印度航天非常重视该火箭的研制。 印度在运载火箭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不过和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很大的差距。LVM3火箭起飞质量高达640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4吨。LVM3火箭高43.43米,芯级直径4米,整流罩直径5米。LVM3的芯一级被称为L110,意为大约装载110吨液体推进剂,安装了两台并联的Vikas液体火箭发动机。LVM3的固体助推器S200,装药量约200吨,单发最大推力可达500多吨,两台S200就可以让LVM3火箭腾空而起。LVM3的氢氧上面级C25,理论上加注25吨推进剂,最新数据实际加注量28吨。推力20吨,真空比冲443秒。 虽然LVM3运力等参数还不够好,不过其设计很漂亮,并具有巨大的升级潜力。印度目前正在研制200吨级高压补燃液氧煤油发动机,计划用它来升级LVM3火箭。被称为“统一运载火箭”(ULV)的火箭芯一级将使用200吨级推力的高压补燃液氧煤油发动机,推进剂加注量160吨,助推器装药增加到230吨,外加上面级加注量增加到30吨。这种构型的ULV火箭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将增加到6.2吨。据称换装后可达阿丽亚娜6常温上级型和h3两助推型的运力,而成本却很低。由于印度的LVM3火箭的发射才刚刚开始,ULV火箭还很遥远,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印度运载火箭与其他航天大国的差距。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