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yingmirror flyingmirror
世事随时变幻,\n人生到处从容。
关注数: 11 粉丝数: 200 发帖数: 10,041 关注贴吧数: 9
「随笔」古典乐❻ 5. 「合唱」/「欢乐颂」 这是贝多芬最后完成的交响曲,也是人类音乐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的别称是「合唱」,更出名的,却是其最终部分「欢乐颂」,堪称绝无仅有、流芳万古! 对我而言,它才应该被命名为「命运」。因为在我听来,它以前无古人的篇幅,囊括描述了人生、命运的全部,而不只是「第五交响曲」所描述的厄运与抗争。 「第五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作出前所未有突破的两篇杰作,而且内在一脉相承。而后者更号称至今无人超越,甚至一度让后世的作曲家对交响乐止步不前、畏于下笔。 在我看来,「合唱」是纯粹由灵魂所作出的音乐,已经超脱了单纯用耳朵和想象力作曲的境界,而是把作曲家内心的感知和积累用最直白、最能打动人心的方式倾诉出来。 贝多芬在作这首交响曲的时候已经完全耳聋,他的创作所凭借的,只有脑海里对音乐的熟悉和强烈的抒发感。 乐曲的第一部分,音符仿佛朝阳,冲破了重重夜幕。慷慨激昂的节奏,宛如黑暗中抗争着的勇士,在不舍地追逐着光明。忽而又如人生的河流,在起起伏伏的惊涛骇浪间,突然闪现一段婉转而坚定的定鼎之音。而无论黑暗多阴郁沉重,无论再令人窒息的冲击,最终我们见到的,仍然是希望之光。 第二部分的快板,一反交响曲多用慢板承接起始部分的模式,用一波接一波的音乐浪潮,展示出波澜起伏的命运激流中,弄潮儿呼风唤雨的风姿。人生的得意,幸运的青睐,仿佛一切都尽在掌中。哪怕再高的山峰,在不断的前进中,也终将被踩在脚下。 第三部分和前一部分刚好相反,以慢板细细叙述着人生的无奈、失落和不幸。失去亲友的悲伤,事业失败的打击,生命蹉跎的空虚……没有太多控诉和不平,只有远远望着残阳西下却无力挽留的淡淡无力和哀愁。 在几乎沉沦的时候,是一阵忽如惊雷的强音,把氛围从几乎被决定的负面中拉出。「合唱」的最终章,同时也是画龙点睛的最强音,「欢乐颂」强势登场! 而紧接着的节奏,时而阴暗,时而激昂,时而飘忽,就像要努力把握命运的手,但暂时一切仍然未知。 多年前,有一出描写贝多芬的电影「Immortal Beloved」,里边囊括了不少贝多芬的音乐名作,其演绎水平非常经典。 而我个人最为推崇的,就是影片最后的「欢乐颂」。就我而言,那是所有版本中演绎得最好、最贴切的。音乐节奏和贝多芬的过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把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电影的内容或许只是艺术加工,但音乐是不会骗人的。乐章在命运的低潮中开始,一步一步变得向上和激昂,仿佛凡人终于把握住命运的救赎,最终站在了光辉的云层上,然后发自内心地、毫无保留地大声唱出心中的欢乐。 是解脱,是自由,是救赎。欢乐的歌声如百川汇海,成为震撼人心和灵魂的大合唱! 哪怕曾经有过灰败的过去,哪怕失去了无可替代的存在,哪怕人生只有孤独和不被理解,但每个人只要永不放弃,都终将找到自己的救赎和欢乐! 从音乐中可以得知,贝多芬已经从完全失去听力的无措和暴躁中平复过来,找到了心灵的平静和寄托。而每一个听众,也同样可以通过这首不朽的乐曲,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和欢乐。 (待续…)
「随笔」古典乐❺ 4. 「命运」 这是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是人们给予这首交响曲的别称。因为从中,人们听到了对抗命运的意境。 但对于我来说,它或许才应该被称为「暴风雨」。因为在我耳里听到的,跟别人听到的或许不一样。 交响曲开篇的”命运敲门”说法尚未知是贝多芬本人的原话,抑或是其助手的美化,但已经被前人引用过无数次。 然而在我耳中,那是一道轰鸣天际的霹雳,揭开了把白天渲染成黑夜的狂野雨幕。 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夏天那突如其来的台风,还记得铺天盖地的雨云,还记得那阴沉沉的天空,然后一声雷霆,暴风雨倾盆而下? 「命运」的第一部分,就让我重温了那一幕。人们说那是命运在肆虐,但他们确定那是命运而不是厄运?因为如果是幸运的话,没人会在意,只有厄运才讨人嫌。而命运不但包括了厄运,也同样包括了幸运,所以命运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对我来说,整个第一部分,眼前是暴雨在肆虐,耳中是狂风在咆哮。短暂的缓和,不是雨过天晴,而只是云层酝酿着更狂更猛的下一波风雨。仿佛无休止的风雨,让人喘不过气来。如果你在台风过境的时候听「命运」第一部分,那简直就是完美的配乐! 第二部分转为柔和的音乐,仿佛风雨过后,云层减减消退,清风轻扫着大地。眼前是一幕幕风雨肆虐后的情景,有让人痛心的损失,但更有饱经浇灌后充满生机的大自然。 第三部分,太阳的金色光芒从逐渐消散的云层中探出,照耀着风雨后的大地和人们。生机在大地处处宣告自己的到来,而雨迹虽然还在提醒着之前的阴暗,但随着太阳整个跃出,充沛的正能量彻底占据整个天地。 肆虐的暴风雨,同样也可以看作厄运的恐吓和纠缠。虽然阴暗一时可以占据上风,但最终还是会被阳光,也就是希望,所击败和取代。 整首交响曲,先强调了反面的猖獗和人心的绝望,然后从微处见坚韧,宣扬希望永远不会消失,终会突破黑暗照亮前路。 这是一首描写人性的乐曲,但更重要的,它铸就了一个不朽的音乐之魂! (待续...)
「随笔」古典乐❸ 很多”专业人士”认为,贝多芬的音乐应当用慢拍一点的方式来演奏,那样才能充分体现出贝多芬的音乐精萃。甚至于,对于节奏快一点的演绎大肆抨击,仿佛不把对方贬得一无是处不足以显示自己有多高水平。 然而我却觉得,贝多芬乃是当年年轻一代追崇的对象,充满着激进的革命思想,他的音乐节奏怎么可能会拖沓。快板一点,同时兼备清晰的脉络和主题,才应该是更贴切的风格。卡拉扬指挥的贝多芬曲目被誉为是最接近完美,而卡拉扬的版本总的来说会比其他版本偏快。 聆听贝多芬的作品,不需要专业的音乐知识,只要你拥有一颗热血的心。因为,贝多芬的音乐,基本上都直指人心。 接下来,让我谈谈自己聆听贝多芬一些作品的感想和心得。因为是个人感受,所以着墨并不专业,纯粹以写心为主。 1.「月光」 奏鸣曲的第一部分,仿佛让人置身月夜的湖边。背后是寂静的树林,面前是平静如镜的湖水。音乐化身淡淡的月光,犹如朦胧的纱,让眼前一切疑幻疑真。 柔和梦幻的第一部分后,第二部分轻快展开,仿佛人从湖边远眺灯火通明的远方,隐隐传来人们的欢声笑语。随着音乐的节奏,主角迈步前进,从湖边走向灯火通明处。 第三部分突然变成激烈快速的节奏,就像是阵阵风起,主角迫不及待地回归到熟悉的人群中。处处火树银花,人人载歌载舞。 从静到动,从如幻的大自然到充满人文气息的社群,「月光」把月夜中一个独遗世外的人回归到人群中的一幕展露无遗。 从「月光」中,我若有所悟:或许贝多芬是孤独的,从不被世人所理解。但他的内心里,却依然渴望着脱离孤独,获取快乐幸福。 (待续...)
别人的话 前几天跟朋友聊天的时候说:“如果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 他一定以为我要说:“不如活得开心一点。” 不过这并非我的结论,我说:“那我愿意不开心一点,做出一点事来。” 事后想想,真是可怕的想法啊! 一个人想开心而不能开心,已经够糟糕了。能开心而不想开心,简直是糟糕透了。 走开,你们这些该死的快乐,休想诱惑我! 一定是我的脑袋出了问题吧!到底是从何时起呢?从我看了太多不该看的书,然后再也骗不过自己。还是从无法融入人群,到刻意与人群保持距离。 在社会上遇到过很多人,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失败者的方法很简单,和他谈命运就行了。只要他说“一切都是命”类似的话,那就没跑了。 也遇到过很多成功者,判断他是不是得意忘形的方法也很简单,和他谈努力就行了。如果他将一切都归为自身,认定所有失败者都是自己不努力,其他的话就不用再听了。 我想我不能这样。 失败的时候就想这件事肯定是存在成功的可能,我没做到,那当然是我的能力问题。 成功的时候想,如果没有这些恰到好处的运气,我肯定做不到这一步,伟大的命运啊! 于是失败全是无能,成功多是侥幸。瞧我是多么理智的人呐,将每一场失败都变成自我折磨,将每一次成功都闹得十分扫兴。 是否处处和自己作对,就不算被命运玩弄呢? 其实大家只是想让自己过的舒服一点罢了,或许我才是自作聪明的傻瓜。 但我只是想,当有一天我一败涂地的时候,别人问我是怎么回事,我能说一句,“哦,因为我无能。” 而不是人心险恶、社会黑暗、命运安排等等这些无聊的答案。 于是为了这个“伟大”的目标,不断的与自己搏斗,一次次被踩进泥里,痛苦挣扎。 身陷泥沱,心如狂乱,捞月成空…… 别人还以为你是有毛病,放着好日子不过,不知道在纠结什么。 是的,我他娘的就是有毛病!到这个年纪还不肯相信“平平淡淡才是真”之类的废话。 就算鸡圈里所有鸡都跟我说,吃米啄虫晒太阳就是好日子,我也要爬上屋顶,像鹰一样起飞。 就算我一辈子成不了鹰,我也绝不会承认吃米啄虫晒太阳就是好日子,苍天在上,就让它永远折磨我的吧!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