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大厦 疯狂的大厦
音乐;看书;军事;《平凡的世界》;文学;NBA
关注数: 2 粉丝数: 6 发帖数: 785 关注贴吧数: 10
坚持德才兼备,加强人才建设 选准人、用好人,既是一个旗帜问题,也是一个招贤纳士、选贤任能的导向问题。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选人用人的基本原则。“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有德无才,难以为党和人民做出大的贡献;有才无德,其“才”往往成为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工具。我们选人用人,既要注重才能,更要注重品德,就是要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人才招揽进来、吸收进来,使他们成为建设新渭南的生力军。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对人才来说,要讲信念,如果人才不讲信念,也不好使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的人才大多学历层次比较高、知识面比较宽、思想比较活跃、开拓创新精神比较强,但在个人成长的经历中缺乏艰苦环境的磨炼,缺乏一定的思想政治洗礼。在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要教育和引导各类人才忠诚党的事业,坚持党的路线,维护党的原则,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自觉在奉献中展示才华、燃烧激情、成就伟业,成为党和人民值得信赖、放心托付的高素质人才。要有人民至上的品格。人才价值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不能被群众认可。要将那些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始终把群众当亲人,始终深怀爱民情怀,为民谋事、为民做事,甘于奉献、乐于付出,言行一致、知行统一的人才,及时发现、量才使用,不断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上,努力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要有勇于担当的魄力。担当体现着勇气,担当意味着责任。对每一位人才来讲,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敢于负责任,勇于挑担子,善于啃骨头,用一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韧劲,在不断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中经受考验、砥砺品质,在不断迎接挑战和沸腾的创业实践中接受锤炼、成长成才。要有谦让宽容的度量。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人身上既有长处,也有短处。要知人之长中短,知人之短中长,要有谦让宽容的度量,善用人才之长,善谅人才之短。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甘为人才的“后勤部长”、服务员,努力营造渭南人才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
完善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长效机制 1、完善机构,加大投入。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希望,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更是事关农村社会稳定的大事,各级要成立专门的机构,落实编制、人员、经费,保证留守儿童工作得以正常有序开展。让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深入人心。要广泛宣传,积极组织和引导更多的协会、社会团体和广大爱心人士,积极参与留守儿童关心关爱工作,尽可能的扩大范围,覆盖更广,保证让每个留守孩子都能得到有效的来自身边的朋友,学校的老师、同学、社会爱心人士的关心关爱,让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成为常态。要依托本地优势,积极发展一、二、三产业,制定好的政策,吸引返乡创业,并依托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从根本上解决“留守”这一问题。 2、培养专业人才,完善好沟通的平台。健全并完善好阵地建设,采取招聘或送训等方式为每个“儿童之家”、“咨询室”配备懂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等1—3名专业人才,畅通与留守儿童交流沟通的渠道。并充分发挥学校大家庭的作用,让每个班主任、每个孩子都主动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及时关注、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及时帮他(她)们解疑释惑,引导儿童走上健康正常的成长道路。 3、完善家庭教育。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家庭教育缺失而引发的。作为父母双亲或监护人,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外出务工的也要利用休息时间,与自己的孩子保持沟通,3—5天就与孩子电话或视频1次,随时关注孩子的成长,解决孩子在生活、学习方面遇到的困境。有条件的假期也可以让孩子到父母务工的地方去体验生活,既增进感情又让孩子切身感受父母的不易。
加快实施品牌兴农战略 品牌是生命力、竞争力,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强力助推器。 一是扶持保护老品牌。建议重点加强蒲城酥梨、蒲城西甜瓜等传统知名品牌的监管,定期对我县名牌农产品质量进行跟踪监测,依法严厉惩处侵害品牌产品的违法违规行为,不断提高传统品牌的知名度。要重点扶持“蒲城酥梨”和“蒲城西甜瓜”两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制定“蒲城酥梨”“蒲城西甜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识的管理,维护品牌声誉,确保品牌形象。在蒲城酥梨、蒲城西甜瓜种植区域内统一质量标准,实施质量安全全过程、全方位监管,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道路。 二是培育发展新品牌。充分发挥脱贫攻坚产业全覆盖优势,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济组织、经营大户围绕金银花、香菇、奶山羊等特色产业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支持企业争创驰名(著名)商标。引进全国、区域、行业知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落户我县,集中培育打造一批立得起、叫得响、效益好的新品牌。同时,设立农产品创牌基金,对经国家级认证、省级认定的知名品牌,和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给相关企业、经济合作组织及相关人员予以重奖,争取让更多的区域品牌在蒲城落地生根。
让勤俭节约走进千家万户 “俭,德之公也;侈,恶之大也” 。寥寥数字,却道出深刻寓意。节俭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时代发展的共同选择。然而在厉行节俭蔚然成风的同时,铺张浪费亦有抬头之势。在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仍屡见不鲜,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拦路虎”;在城市,消费产品过度包装仍比比皆是,成为构建两型社会的“硬骨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历史警思犹在耳畔。惟有警钟长鸣、常抓不懈,让勤俭节俭成为常态,方能践行绿色发展,享受健康生活。 让勤俭节约成为常态,党员干部一定要带好头。在厉行节俭、反对浪费方面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优良的勤俭节约党风带动民风。让勤俭节约成为常态,要坚定树立主体意识,主动参与社会治理,方能将勤俭节约真正干在实处、做在细处、落在深处。在“绿色生活”的蓝图里,在“光盘行动”的号召下,要学会适量点菜,学会打包剩菜,将节俭理念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以一己之力,杜绝奢侈浪费。让勤俭节约成为常态,要跟上队,转变思想观念。七十年的峥嵘岁月,四十年的风雨同舟,让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日益富足的物质生活在提升群众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让不少人们出现大肆浪费的现象。从自助餐“拿多吃少”,到节假日“大摆宴席”,再到选礼品“过度包装”……种种浪费背后,体现的仍是公民素质有待提升和习惯观念亟待转变。任何时候、任何情况,我们都不能骄傲自满、大手大脚。传承美德、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应该是一种常态。 “浪费之风务必狠刹”。勤俭节约作为中华传统、道德风尚,必须以一以贯之的决心、一脉相承的信念大力倡导、积极推广。这其中更我们的努力。惟有如此,“光盘行动”将驰而不息,移风易俗将持之以恒,让大众享受文明健康的生活同时,也为绿色发展、循环经济把薪助火。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