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奋清 欧阳奋清
关注数: 266 粉丝数: 146 发帖数: 2,082 关注贴吧数: 71
讨论一下古代战争的战场规模 讨论一下古代战争的战场规模 注意我说的是战场规模,不是战争规模,也就是打仗时,究竟有多少人在直面锋镝,在一瞬间以后发现 自己是杀人还是被杀。 在战场上通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例如朝鲜战争时期,美军的无线通讯系统基本可以配置到连排一级的 战斗单位,如果需要甚至可以配置到班,那么指挥系统就可以大幅度的扩展,指挥官可以有效指挥的军 人也可以不断扩大。 反观我们的志愿军,入朝初期电台多说配置到团一级的部门,步话机什么的根本没见过,传达命令、信 息反馈什么的还是靠传令兵和通信员传达报告,基本上是一个团、一个营撒出去就找不着,要是通信员 和传令兵出了意外,那这个命令就彻底石沉大海了,那么指挥官对整个战场的掌控能力也就大打折扣。 回到古代,交通靠走,通讯靠吼,战场上除了传令兵,还多了旗帜和鼓号,那么指挥官在激烈的战场上 ,指挥能力也就是在能看见旗帜,听见鼓号的范围内了。还有就是部队的移动速度慢,有时发现情况, 通知部队,部队开拔到位,时间太长,不管是骑兵还是步兵都不能一味的狂奔到战场,都有保存体力用 来作战。所以指挥官身边,也就是中军必须留有一定的机动部队,用来当后手。 具体到战场上,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参与正面战斗的战士不会太多,双方相加估计也就是万人左右,也 就是各自派出几千人的部队投入战斗,战场面积的话,骑战会大一点,步战会更小。原因很简单,人太 多了,信息交流不畅通,左边的不知道右边的情况,后面的不知道前面的情况,甚至敌我不明,从将领 到士兵集体茫然,参照一下年初的上海外滩踩踏事故吧,这还是21世纪信息时代呢。 指挥系统被摧毁古今中外都是战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现代化程度高的,还可以由其他人接替指挥,放在 古代的话,如果军队组织好一点的,中层将领忠诚度高一点的,机械的按照战前部署执行,胜利了也不 能及时扩大战果,败了就是被各个击破。反之,见事不好就来个卷堂大散,甚至主动的保存实力,畏敌 避战。最典型的淝水之战,只是先锋部队进展不好,连败都谈不上,只是听见几声“秦军败了”,八十万 前秦大军马上土崩瓦解,甚至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这也就是为什么频频出现中军旗帜被打倒,导致军队整体溃败的结果,所以古代才会把中军层层保护好 (孙权和张辽的逍遥津之战),两军也选择在良好的天气情况下决战(李自成在一片石大败),小股部 队的夜袭往往取得较大的战果(曹操火烧乌巢、李愬雪夜袭蔡州等等)。 古代军队除了被围歼或正建制投降外,军队失败的实际结果大多数是被击溃了,就是被打散了,军官找 不到士兵,士兵找不到组织,各自逃命去了。真正野战伤亡的比例并不高,女真崛起的护步达岗之战, 辽军真正当场战死的也就是千人左右。除非是要塞攻防,蚁附登城的进攻方,只要守军不是自己溃败, 伤亡的绝大多数都是进攻方的人员,攻城为下,所以势均力敌的围城战都是以年为单位的。 回到本书,北宋时期禁军的编制,一般以50人为一队(一个排),二队为一都(100人,一个连),五 都为一指挥\营(500人,一个营级单位),五指挥为一军(2500人,旅级单位),十军为一厢(25000 人,不到两个师)。以上人数是按照标准人数算的,直接指挥千人规模的部队,都能称为大将了,所以 书中大部分的战斗都是以指挥为单位,也就是500人左右,势均力敌的对方也是500人左右,战场上也就 是一千多人,加上警戒、后备队和轮休的人,实际在战斗的也就是500-600人,战场面积多少一平方公里, 再远就听不见命令了。 你想想如果你是萧言,在没有几个嫡系的情况下与女真作战,你怎么指挥你的部队,还不是赌自己一定 能胜利,然后带着直属部队先上,以自己及直属部队为引导,带着你的千八百人一起上,反正女真也差 不多也就这些人(女真主力和杂军的比例,可以参照一下明朝时倭寇中的真倭和假倭)。上万的大军, 里面得有多少山头,得有多少“聪明人”在算着自己的小九九,你让别人先上,当董存瑞,牺牲自己为 大部队开辟通道,有人会去吗?岳爷爷和韩少保毕竟只是少数啊。
《算无遗策》这章充分体现了诸葛亮为我天朝,世代文臣典范 《算无遗策》这章充分体现了诸葛亮为我天朝,世代文臣典范啊。 中心思想就是一个字,算,算计的算。算计对手,算计自己人,就是不肯踏踏实实的增强自己的实力,典型的东方强将思想,认为只要丞相英明,那么明君,强兵自然就后涌现出来。 有了成绩那是丞相英明,失败了是落实的人不给力,没有认真执行丞相的部署。全然不顾千变万化是实际情况,丞相就在长安一坐,各种算计,净等收利,执行人累死累活,承担风险,有了成绩丞相吃肉,给我口汤就不错了,出事了还得背黑锅。 穿越千年的魏霸,还好一些,吸收了西方的强兵思想,尤其是重视中下层军官,注重实效。充分信任下属,让手下将领放手去干,就像在临贺城之战,自己以身犯险,把最后一击,也是最大的功劳让给了曾经的降将靳东流。 除了差错自己承担,彭城之战,自己直面锋镝,亲卫战死无数,连亲爹都交代了,魏霸也没责怪周胤和丁奉的冒进,有气没处撒,直接杀了对头的小弟,王平。 可惜,魏霸这样的人只能在小说了看看,要不就是最后成了皇帝,所以世代的文臣,尤其是宋朝以后的文臣,都以诸葛亮为典范,啥事不干,就是坐家里算,有了功劳大家一起分,除了差错都是干活人的。典型的干的越多,错的越多,所以才有了靖康,有了崖山,有了甲申。
可叹,可悲,并州的战报,将是压倒诸葛亮的最后一个稻草 “先帝啊,我愧对你的托负啊。”诸葛亮闭上了眼睛,两滴浊泪溢出了眼眶,喃喃自语:“精疲力竭,寸功未立。权落奸人之手,人心耗散,大汉的火德难道真的就此熄灭了?” 什么东西最可悲,就是一个人尽心竭力的想把事情做好,可偏偏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凡是有不同意见的他都认为是坏人,什么事都不放心交给别人去做,全都自己来,直到把自己累死。最可怕的是,这样的人还算好的,起码他们动手去做,后来能去亲自干的人都越来越少了,就剩下一帮只会动嘴皮子的,君子劳心,小人劳力,自己想当然的去指挥别人做事,做好了,是自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做坏了,是你们执行错误,落实不当。 诸葛亮就是那些把自己累死的人,除了自己和姜维,别人都不能为大汉尽心尽力,历史五丈原魏延弄灭了七星灯,现在虽然魏延远在并州可干的事估计是一样的。 首先,诸葛亮让姜维主管并州战场,那么魏延就得听姜维的命令,这可能吗?以魏延的骄横,对姜维的命令能无条件的服从,全力以赴的执行才怪呢,轻则冷嘲热讽,怪话连篇,重则直接视而不见。 其次,魏延不听命令,和他在一起行动的吴懿能听命令吗?毕竟诸葛亮还没死,吴家又一向是丞相帮的,应该能服从作为姜维的命令,因为人家是诸葛亮的接班人吗?但是原先在汉中时,吴懿已经看出诸葛亮性命不久,那他会把吴家的前途押在一个将死之人和一个毫无根基之人的身上吗?这样看来,吴懿的态度也在五五之间啊。 最后,远在交州的魏霸也派来了他的代表,法邈。有他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魏延政治白痴的短板,能够有效的防备来自内部的尔虞我诈,再不济,以魏延的军事才干,既是姜维和吴懿一起动手,起码自己全身而退应该是没问题的,不会出现马岱斩杀魏延的故事。 综合起来,蜀汉的并州之战很难达成战略目的,等无奈的从并州撤兵之时,那一封军报就是能吹灭孔明的七星灯。
每一段憋屈的生活背后,肯定有一个不靠谱的人 挺爱看高圆圆的,所以就没头没尾的看了几集《我们结婚吧》,不过是越看越来气,果然憋屈的生活,背后都有一个或几个不靠谱的人啊。 先说果然,我感觉都是那个叫七星的不靠谱朋友给害的,先是背着果然和那个去美国的贱 人联系,最关键的是还不断的通报果然的现状,直接后果就是导致,那个贱 人突然出现在果然的生活里,先是猛的揭开已经快好了的伤疤,然后还塞进去一把蛆,不断的恶心着你。 如果说七星当着果然的面扇了自己几个嘴巴,还能让恶心的果然,稍微宽慰一下的话,那么接下来那个败家记者就是直接拿刀子在果然的身上一通乱戳了,防火防盗防记者,古人诚不欺我啊,道德的下限就是用来突破的。 说完果然,不能不说杨桃了,杨桃的憋屈大部分来自她那个极品的妈,虚荣、势力加泼妇,先是肆无忌惮的突然袭击式的进入女儿的生活,如果杨桃有男朋友的话,有这么几次就会被她妈吓跑,估计杨桃搬出来自己住也是受不了她了。 一看女儿有了男朋友,立刻拿来炫耀,最不爱看她打电话时的那副嘴脸,有点什么事,立刻瞬间发作,还到人家单位去大吵大闹,别说只是谈恋爱,就是结婚了也不能到单位去闹啊。真不敢想象,杨桃结婚后,会不会也变得和她妈一样了。
书里的杨康不知道要做什么,看书的我也被整的迷糊了 本书到底会像那个方向发展,是江湖小说还是争霸小说呢?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无论是什么小说,主角都要尽快做出决定了,不能这么消极的对待一切了。 西夏王子,多好的机会啊,既然和完颜洪烈之间有了间隙,那么大可以把手伸向西夏啊,及可以获得一块自己的根据地,又可以让完颜洪烈放心。你看啊,我不在金国发展势力,而是到西夏这个抵挡蒙古的第一线去拼杀,这下你放心了吧。精兵猛将不是在家里操练出来的,而是在战场上拼杀出来的,要不然,当年曹操怎么会在中原的四战之地拉起一支精兵呢。 还有丐帮的彭长老,就是因为杨康表现的太懦弱,跟着你混怎么会有出息?所以人家投靠了李太后,至于江南的黎长老,人家根本就不尿你的啊。 至于全真教,本来是大有可为,结果现在搞得四分五裂不说,居然还把赵志敬这样的叛徒,臭狗屎拉出来撑门面,难道当初被西毒打倒在大殿上的人都死绝了吗? 两湖的铁掌帮,就靠彭连虎和一个冒牌货就能控制了吗?人家彭寨主现在名义上还是完颜洪烈的手下好不好,搞不好皇帝一道命令,铁掌帮又飞了。 难道是靖哥哥的主角光环把杨康彻底压制了?十几年了,你文也不行,武也不行,状元你是不要想了,皇帝啊、抵抗蒙古的英雄啊、大侠啊什么的估计也没戏,你也就是一当山贼的命,杨康你的幸福生活究竟在哪里啊?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