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扶残醉卧斜阳 且扶残醉卧斜阳
关注数: 17 粉丝数: 116 发帖数: 24,395 关注贴吧数: 27
论反儒 吧里很多人反儒,甚至把反儒视为学道的必要前提,意思就是说你要学道他会先问你:你反儒吗?如果你说反儒,他就让你进,你说不反,他就说:滚回去先反儒了再来。儒是如此重要,没反儒的话,道碰都碰不得。 这个世界很多人时时刻刻都在反着什么,反儒,反佛,反基督,反对吃狗肉,反对中医,反对日本,反对美国,等等等等,但可以把所有反对的人分两种,内行反和外行反。内行反是什么呢?你看那老子,他是反对礼的,但他对礼的研究很深,连孔子都要专门跑来向他问礼。马克思是反对资本主义的,可他对资本主义的研究无人能及,写出了资本论这样的皇皇巨著。这种人就叫内行反,而外行反是那种半懂不懂的人,拾了内行反一点牙后慧,天天喊口号,口号喊得比谁都响,但其实从来没有整体细致深入地研究过。老子吧的吧友都是求知问道之人,不是来被别人洗脑的,如果真的要反什么的话,那一定是要做内行反,而不是外行反。 那么我们要反儒,而且要做内行反,那么我们必然要深入学习儒,我们甚至要比那些儒家的人还要更懂儒,这样才能反儒,我们不能做那种物理水平只有高中水平却大肆抨击量子力学的人,那是很可笑的。我们老子吧的吧友来老子吧是来学道的,那么学道要先学儒吗?当然没有必要,道就像蛋糕,而儒是窝头,一个人拿着蛋糕和窝头对你说,你想吃蛋糕吗,想的话你要先吃窝头,人的肚子是有限的,装了窝头你就装不下蛋糕,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你把时间都花去学儒了,你就没空学道了,学道先学儒是很可笑的,是不是佛也要先学一下,圣经也先学一下,古兰经也先学一下?自家的龙肝凤髓不吃,跑去邻居家抢咸菜窝头,这不可笑么。
论无为 很多人把无为当不为,把无为和保守主义混为一谈,这是对无为的误解,我在吧里说过我对无为的理解,一件事情如果你知道有好的结果你就去做,你知道有不好的结果就不去做,这就是无为,有的人可能没有听过,也有的人可能听过了没有理解,所以我举个例子来说明,让大家自己去感悟什么是无为。 老子和一群人迁徙到一条小河边居住,老子用他的智慧察觉到小河暴涨淹死人,只有建立堤坝才能在这里安居,现在他有两种方案。方案一,什么都不做,等小河淹死人了,人们痛定思痛自然会主动去建立堤坝。方案二,去说服大家建立堤坝。方案二有两种可能,一是大家是可以说服的,二是大家是不可说服的,不管哪种可能都是要付出很大努力的,要改变大家的想法,毕竟建立堤坝是的大事情,大家不得不放下自己的工作,组织成一个团结合作的集体去一起完成建立堤坝的任务,他们的生活被完全打乱了,被完全改变了,没有人会愿意轻易接受这种改变的,所以要说服大家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这完全称得上变革了。 如果大家是可以说服的,老子知道大家可以说服,那么他会选择哪种方案呢?他会选择第二种。这种情况下,选第二种就是无为,而选第一种就是保守主义。保守主义喜欢维持现状,反对一切激进的革命和革新,建立堤坝要求每个人完全放弃原来的生活,大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尽最大的努力去把堤坝建立起来,这有点像是打战的时候颁布的战时特殊紧急法律,是只针对战争情况下的特殊法律,只有等战争结束后才能停止。保守主义也并非不变革,但他们只接受那种缓慢的润物无声的变革,这种变革不是不好,但并非适合每一种情况,大水都要决堤了你哪来的时间慢慢搞啊。而无为是不考虑快慢的,如果慢比快好它就选慢,如果快比慢好它就选快,无为它只看哪个结果更好。 如果大家是不可说服的,老子知道大家不可说服,那么他会选择哪种方案呢?他会选择第一种。这种情况下,选第一种就是无为,而选第二种就是儒家的有为。这种情况下选第二种除了自己被人嘲笑,被骂疯子,被丢狗屎,当然最坏的结果就是被人说是妖言惑众而烧死了,其他和第一种选择完全一样,该死的还是死了,然后大家痛定思痛建立堤坝了。所以比较起来第一种选择是比第二种选择好的,所以无为会选第一种,而儒家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他们只考虑该不该做,不考虑能不能做,他们的情怀是很高尚的,人格是很伟大的,这点必须肯定,但有时他们只会把事情变得更糟,嗯,怎么说呢,傻得可爱,我的感性是认可他们的,但我的理想是否定他们的。 好了,相信通过这个例子,即使悟性一般的同学应该也能对无为有所理解了,但我要告诉大家,现实很复杂,无为没有那么简单,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时你以为是糟糕的结果的,没想到后来却变成好的结果,你以为是好的结果的,后来却变成糟糕的结果,要想真正做到无为,还是要靠你对道的理解,就好像在迷雾中选择路径一样,如果你只能看见一米的话,你根据对这一米范围的观察选择了好的路径,结果走过一米后才发现这条路后面很糟糕,而你要是能看见十米范围的话,你的选择就会比一米更可靠一点,如果是一百米的话就比十米更可靠一点,如此这般下去,所以为了更好地无为,大家好好研究道吧。
我也来说说“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是一本讲述道和德的书,上篇说道,下篇说德,中国人写书喜欢提纲挈领,九阴真经会有一个总纲,独孤九剑会有一个总决式,都是如此,道德经也是如此,当老子决定写这本书的时候,他要提纲挈领地说说道是什么,那么道是什么呢,老子面对了这个问题,我们也面对了这个问题。 对“某某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般是怎么回答的呢,比如说“苹果是什么”。当别人问我们苹果是什么的时候,我们一般会说“苹果是一种水果”,苹果和水果是什么关系呢,苹果是一个小的圈,水果是一个大的圈,大的圈包含了小的圈,如果别人已经知道水果是什么,那么他就可以把苹果定位在水果这个圈里,凡是在圈子外的都不是苹果,而在圈子内的则有可能是苹果,但这个圈子还是太大了,我们需要更准确地定位苹果,所以我们要缩小圈子,于是我们加了信息“苹果是圆形的”,这样那些其他形状的水果就被排除出圈子,再加信息“苹果的颜色有红色青色和黄色”,这样那些其他颜色的水果就被排除出圈子,就这样一步步缩小圈子,定位越来越精确,这样别人就能准确地知道苹果是什么了。当然,这个前提是别人已经知道“水果”“圆形”“红色”等概念的信息,如果别人不知道“水果”是什么,那么他就会追问“水果是什么”,我们继续解释水果是什么,这种情况在我们教小孩子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小孩子一直追根究底,问到我们哑口无言,我们为什么回答不了呢,因为越底层的概念越抽象,越抽象的概念越难用语言准确描述,而“道”就是这样一个无比抽象的概念,我们能不能像回答苹果是什么一样来回答它呢,难,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比道更大的圈子,即使我们能找到,这个圈子也一定比道更抽象,更模糊,更难理解,更难描述清楚,这就变成一个恶性循环了。既然这些抽象的概念完全无法描述清楚,那么我们怎么还能坐而论道,相互交流这些概念呢?这就是因为有些信息虽然不可言传,但是可以意会。当别人问我们苹果是什么的时候,哪里还需要那么麻烦地去解释,直接把苹果给他看,他自己自然就会提取苹果的信息,而且比你描述的信息更精确,这就是百闻不如一见啊。又比如别人问你什么是美丽什么是丑陋,这个用语言哪里说得清楚啊,但只要你把一些美丽的东西给他看,告诉他这些东西是美丽的,再把一些丑陋的东西给他看,告诉他这些东西是丑陋的,他自己自动会提取出美丽和丑陋的概念。对行为也是一样的,什么是走,什么是跑,什么是飞,也是很难描述的,得他们自己去提取信息。什么品德高尚,什么是宽宏豁达,你无法直接描述这些概念,但你可以举具体的事例,让他从具体的事例中自己去感受什么叫品德高尚,什么叫宽宏豁达,这就是意会,意会是灵性的交流,需要人们有悟性。比如我说道就是饿了吃饭困了睡觉,我没有直接描述道是什么,而是告诉他在这些行为中就蕴含了道,没有灵性的人听了摸不着头脑,而有灵性的人则恍然大悟,他可以领会我想传达的意思,这就是意会。 所以,当老子面对“道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发现这是难以用语言精确描述的,只能靠别人用灵性去感悟,凡是妄图用语言去描述的,都是不精确的,甚至有时是不正确的,会被别人推翻,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论流行音乐 其实流行歌不是一种曲风,一首新歌出来了,大家都很喜欢,到处唱,很流行,于是就成了流行歌,这就是流行歌最开始的定义,所以流行歌的定义是很有时代特色的,会随着时代品味的不同而改变,一百年前的流行歌和一百年后的流行歌是有巨大区别的,其实在几百上千年前,戏曲也是当时的流行歌呢。因为这种时代特色,流行歌的曲风是变化的,无法准确定义的,即使是现在的流行歌也无法准确定义,因为除了最核心的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是这个时代的固定品味外,这个核心和其他任何曲风结合产生的歌曲都可以称为流行歌曲 。流行歌就像水一样,可以和任何曲风结合,你放糖下去就是糖水,你放盐下去就是盐水,你放辣椒粉下去就是辣椒水,它们可以统称为流行歌,但也可以归为它们所结合的曲风,你想补充糖分,可以吃糖,但喝糖水也是一样,你想补充盐分,可以吃盐,但喝盐水也是一样。张吴等几个歌手都唱了些有争议的歌,认为不符合主题,其实节目并没有规定只能唱原汁原味的歌,这种流行结合各种曲风的歌也是可以的,结合的好打分高一点,结合的不好打分低一点就是了,只要他们是流行结合当晚的曲风就行了,只要不是在摇滚夜唱个流行结合戏曲的,戏曲夜唱个流行结合民谣的就行了。 从音乐的发展史来看,很多风格的音乐因为品味逐渐脱离流行的品味而逐渐被淘汰,比如戏曲如今就没多少人能够欣赏了,但这些音乐如果和流行的品味想结合创新出一种新的唱法的话,立刻就能焕发生机,重新又发展起来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戏曲也是如此,在不断地结合流行品味进行创新的基础上发展出黄梅戏京剧昆曲等很多曲风来的,如今像北京一夜贵妃醉酒这样的歌,如果不是死抱着传统不放,而是接受它的话,说不定百年之后,戏曲又增加一个新戏种,而如果不接受的话,戏曲没有传承,迟早因为不符合时代口味被淘汰了。火枪刚出现时烂得要命,远远不如弓箭,中国选择抛弃它,外国选择发展它,结果八国联军都打到北京火烧圆明园了。散文说它是议论文不是议论文,说它是叙述文不是叙述文,开始出现时大家都是不承认的,老师都是要打零分的,但它却最终发展成一种文体被大家接受。流行歌代表时代的品味,不是流行歌一定要结合你们各种曲风,而是你们各种曲风如果不结合流行歌就无法发展,迟早被淘汰。 我不是谁的粉丝,也不想维护什么人,但我看见有人固守传统顽固不化,阻碍音乐的发展,我觉得我应该说点什么,金武林年轻时也是创新的先锋,如今成名了反而死板古旧,阻碍了音乐的发展,这是很多成名人物的通病,比如爱因斯坦年轻时就是量子力学的急先锋,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获得巨大名声,成为量子力学的权威,可是等他成名后他反而固守传统,否定了新人提出的新理论新观点,阻碍了量子力学的发展,害苦了新人,害苦了量子力学,像这样的教训还有很多,可惜的是人们往往不吸取教训,同样的事情一再发生。 我说了我不是谁的粉丝,也不想维护什么人,我也不认为张和她的粉丝有那么高的眼光,明白自己是在为音乐的发展努力,他们只是在无意识中与传统做抗争,他们的目的只是在维护自己的偶像而已,并没有那么伟大的节操,但正是他们在不经意中推动了音乐的发展,社会每天都在进步,这是每个人努力的结果,但每个人只是在懵懵懂懂地通过劳动来获取生活资料让自己活下去,更好地活下去,他们的目的是自私的,但他们的行为却直接导致的社会的发展。这就是我们属于每个平凡的人的伟大,我们或许微不足道,但我们却改天换地。
纸上谈兵论用人 独孤求败是金庸小说中的神秘人物,他一生中用过五把剑,分别为利剑,软剑,重剑,木剑,无剑。我纸上谈兵,也把用人分为五个境界,与这五把剑对应。 第一把剑是利剑,“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相对于用人来说,就是用有能力的人,用能力更强的人,这种人就像绝世宝剑一样,砍什么断什么,无坚不摧,但这种人是很少,如果非这种人不用,则难免陷入无人可用的窘境。 第二把剑是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乃弃之深谷。”相对于用人来说就有点走歪门邪道了,不再执着于什么困难都用利剑正面破开,而是观察对方的空门弱点,然后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来消灭对方,现在行贿受贿拉关系走偏门这些都是这种情况,用的人都是一些鸡鸣狗盗之辈,这种用人方法容易误伤,造成难以接受的意外,不小心就割到自己的手了。 第三把剑是重剑,“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相对于用人来说用很多才能未必很拔尖的人,通过组成一个紧密合作的团体,来面对一切困难,这是现在大多数公司的用人方法,一个团体有各种各样的人,他们各有其优点和不足,如果独自面对困难,谁也解决不了,但通过紧密的合作,互相帮助,互相配合,一起解决困难,一个好的团体可以让你面对一切困难。 第四把剑是木剑,“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 ”相对用人来说就是天下无不可用之人,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使用方法,最终都能解决问题,没有不可用的人,只有不会用人的人,利剑直接刺过去,软剑剑走偏锋,重剑大开大合,不同的剑不同的用法,都能解决问题。 第五把剑是无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 ”这在用人上不不再关心用的是怎么的人,该怎样去用,而是建立好的奖惩制度,充分放手让下面的人去自己发挥主动性,做好有奖励,做差了有惩罚,至于你要一个人单干还是组成团体,是用正面的方法还是另辟蹊径,都随你自己发挥,充分调动下面人的积极性,这就是用人的最高境界。
聊天机器人设计蓝图2 一.输入识别系统 无论物质还是运动都用属性来描述,而描述属性的句式有以下几种:xx的xx是xx,xx是xx的xx,xx(的成员)包括xxxxxx,xx是一种xx。他们都可以转换成句式xx的xx是xx和xx(的成员)包括xxxxxx。比如猫是一种动物可以转换成猫的种类是动物,小华是小明的邻居可以转换成小明的邻居包括小华。在句式A是B中A<B,在句式A包括B中A>B,但两者区别不大,如果统一用句式xx的xx是xx表示也是可以的。关于物质的描述已经很清楚了,现在要说的是对运动的描述。运动也用属性描述,但运动的属性和物质不同,物质的属性是颜色大小形状这些独立属性或者父亲朋友老师邻居这些关系属性,而运动的属性是动作的主体,动作的客体,动作的目的,动作的结果,动作的方式,动作的步骤等,相对物质来说,运动的属性更加的有限和固定,但对运动的描述不是更简单,而是更难,因为我们人类对运动的计算大部分是由先天语言来处理的,我们会用,但说不出来。举个例子,描述运动我们可以采用句式xx的xx是xx,现在我们对飞这个动作做一个定义,该怎么说呢?要我们判断一个运动是不是飞,对我们很容易,但要我们说出来就很难了,我们要一个一个属性地判断,比如飞的动作主体是什么?我们仔细地思考,发现鸟可以飞,石头可以飞,人也可以飞,只要是物体都可以飞,可见飞的动作主体是物体,而飞没有动作客体,然后飞的动作环境是天空,飞的动作结果是位置的变化,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把飞和其他动作区分开来,描述的属性越多判断越准确,但要对所有的动作做出定义难度是很大的,比物质的描述更难,原因我已经说了。 上面说的都是简单句式,我们还会遇见很多复杂句式,比如小明的父亲的上司的女儿的狗叫旺财,这个句式该怎么办呢?要想办法把它转换成几个简单的句式。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先得到一个句子小明的父亲是什么,然后发给控制系统让它返回答案,比如小明的父亲是张三,则返回张三,然后可以得到句子张三的上司是什么,同样的操作,最后得到的句子是李红的狗叫旺财,变成一个简单句式。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两点,一是问句小明的父亲是什么是和普通的问句是不同的,是要向输入识别系统返回答案的,而不是输出的,所以要和普通的问句做出区分。二是如果不知道小明的父亲是什么,则向用户输出问题,用户回答问题,然后继续处理,但这个流程比较复杂,现在还不考虑。再举一个例子,小明送小红一朵花,有物质有运动,这是一个完整的事件,是事件型记忆的的一条记录,对事件的描述以运动为中心,就是说一个事件就是一个运动,一个运动涉及到的物体可能有多个,像这个例子中,送就是这个事件的中心,其他信息都作为送的属性存在,比如送的动作主体是小明,送的动作客体是一朵花,送的动作对象是小红。这里要区分一下动作客体和动作对象,在主谓宾结构中,宾语中出现的是动作客体,而补语中出现的是动作对象,在这个例子中,主谓宾是小明送花,小红是补语。 总结一下,现在的输入语句有些是要对知识库进行处理的,有的只是写入事件库,因该说所有的输入都要写入事件库,要有一个统一的格式,但又要把写入知识库的输入区别开来。看下面的结构其实在这里发生的就是用户和机器人之间的对话,比如用户对机器人说:“xxxxxx”,这里动作是说,时间由系统时间得到,地点是在机器人家里,动作的主体是用户,客体是说的话,对象是机器人。现在的问题是用户说的话本身也是一个完整的运动,比如用户说:“昨天傍晚小明在操场跑步。”它是说这个运动的客体,但自己也是一个运动,所以可以把它独立出来,也用上面的结构表示,并把它的地址放在说的动作的客体中。
聊天机器人设计蓝图1 一.基本框架所有的人工智能都可以采用这个框架,但在聊天机器人系统中,由于机器人行为的单一,可以把基本行为系统融入输出执行系统中。如下所示二.输入识别系统 输入识别系统将用户的输入转换成规范的格式,便于控制系统的处理,主要是完成分词,判断词性,判断句式,补充省略部分的功能。目前只考虑简单的句式,如下表获得用户输入的语句后,逐字读取,判断是以上的哪种句式,然后将结果以下面的格式发给控制系统例如,篮球的形状是圆形,转换成下面的格式因为涉及到的句式比较少,也比较简单,算法的难度并不高,但如果以后要增加句式的话,必须从新设计算法,难度会很高。 三.记忆系统 记忆系统分为知识型记忆和事件型记忆两部分,目前只考虑知识型记忆,这比较简单,但功能会减少很多,例如综合能力就没有了,对用户描述运动的语句也无法识别和处理,当然在前面的输入识别系统中其实就没有这种句式,都要等以后升级的时候再做。 知识型记忆采用以下结构其中,取值部分可能有多个值,可用and或者or连接。例如这些数据都以表的形式放在数据库中,对表的操作也就是增加,修改,删除,查询等,就不细说了。 四.输出执行系统因为聊天机器人行为单一,只是回应用户的话而已,只是将获得的输出语句按正确的语法输出而已。和输入识别系统相比,差不多是个相反的过程。例如用户问篮球的形状是什么,经过记忆系统的查询,最后获得的结果是其中的数字1是表示句式,转换后即是篮球的形状是圆形,将它输出即可。 五.控制系统 因为是没有意识的,没有复杂的情感系统,价值体系什么的,所以控制系统很简单,任务也就是回应用户的话而已,所以一切都以完成这个任务为目的来设计,具体的步骤包括从输入识别系统中获得规范格式的输入,根据句式采取相应的行为,对记忆系统发出相应的指令,将最终的结果发给输出执行系统。具体情况看下表属性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独立属性,一种是关系属性。独立属性是不依靠外物而存在的属性,比如颜色形状等,而关系属性是和别的东西的关系,这种关系往往是成对的,例如李明的妻子是陈红,对应地陈红的丈夫是李明。因为这种特殊性,所以可以给这种属性加一种特殊的属性以及相应的操作,例如对词条丈夫,增添属性对称关系,属性取值为妻子,甚至可以增加属性综合关系,属性取值为夫妻。如果发现某个属性是关系属性,那么不仅要完成原有的操作,还要对另一个对象也进行相应的操作,例如用户输入李明的妻子是陈红,那么不仅要完成李明词条的写入,陈红词条也要写入。 对于句式“xx是一种xx”,其实可以转换成“xx的类是xx”,是句式“xx的xx是xx”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于类的继承关系,如果有这个属性的话要特殊处理,例如,已知苹果可以吃,红富士是一种苹果,问红富士可以吃吗?虽然在红富士的词条里找不到答案,但因为红富士的类是苹果,所以也要查询苹果的词条,结果得到的答案是可以吃。 六.总结 这个系统是极度简化的,功能很少,能力很弱,但它有完整的结构,拥有学习理解推理等能力,可以在此基础上逐渐升级完善,使之趋近于人类。我的目的只是用它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能不能整体衔接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后面还有蓝图2和蓝图3,我会逐步公布。
好吧,介绍自己的研究,然后求工作,求包养 世界的本质是运动的物质,我们要描述这个世界就要描述物质和运动,要寻找一个结构来表达它们,存储它们的信息。我们是怎样判断一个事物,将这个事物和别的事物区别开来的呢?是属性。我们判断一个东西是苹果,因为它的形状是苹果,颜色是苹果,味道是苹果,等等。因为属性的差异,将事物区分开来。所以我们所需要的结构是对象-对象属性-属性取值这个结构。我们可以用这个结构定义所有的事物,无论是物质还是运动,两者的差别在于属性的不同,物质的属性一般是形状颜色体积光泽等,而运动的属性一般是动作的主体客体对象步骤目的结果等。属性可以分为独立属性和关系属性,独立属性是指不依赖于外物而存在的属性,比如形状颜色体积等,而关系属性是指和其他东西的关系,比如父亲邻居上司老师主人等。定义事物,就是输入属性信息,一般用句式xx的xx是xx,就是(对象)的(对象属性)是(属性取值)。通过这个句式就可以将世界的信息都输入人工智能的知识库里,构建一个虚拟的世界。存储信息很简单,但我们还要运用信息,这就需要与之相配套的搜索算法,使我们能够通过正确的路径找到正确的信息。这是最困难的,你要考虑到世界的规律和语言本身的规律,你要分清楚什么是应该先天就具有的能力,什么是后天学习的知识,需要对世界规律和语言本身的规律都非常了解才能知道,我目前正在做这方面的研究,相信能找到一个判断的标准。我的目标是使人工智能能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能力,而不是通过我们先天上编程赋予它,就像加法计算能力,不是我们编程使他先天就具有加法计算能力,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交流使他掌握加法计算能力。这种教学过程就像是用自然语言进行编程一样。 没钱了啊,没钱了,没法继续研究下去了,急求一个金主,求工作,求包养,我只要一个月1000块钱就满足了,很好养的,谁大发慈悲就把我收了吧
学习与智能的关系 和大家的交流中发现,大家有一种潜意识的想法,就是智能是可以通过学习逐渐成长从无智能或者低智能变成高智能的,我经过仔细地思考,觉得这种想法有问题,所以想说出来和大家交流讨论一下。智能和学习是什么关系呢?我认为有智能的东西一定要有学习能力,是必要条件,但学习不可能创造智能,就是说学习能力是智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你不可能通过学习从无智能变成高智能,学习只能提高你的知识,提高你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是智能本身,就是说你学英语之前和学英语之后相比,你的智能水平是一样的,但你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了的。一只狗和一个人的智能水平是不同的,但一只狗不管怎么学习都达不到人的智能水平。学习只能提高你的知识,不能提高你的智能。这是我对学习和智能的看法,未必正确,智能的提高主要靠的是自然进化这种先天的方式,但能不能通过后天的学习挖掘大脑的潜力,主动进化,其实我也不敢做出判断,我可以肯定的是在一般的学习过程中,很难观察到智能的提高,只能看到知识的增长,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的提高。总的来说吧,我个人觉得意识也可以微弱地影响物质,可以在某一种程度上影响大脑的结构,使它发挥出更深层次的能力,所以对人来说学习未必不是一种主动进化智能的方式,但对机器人来说,想通过电流来改变晶体管什么的结构,或者改变程序结构,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学习不可能成为智能进化的手段,它们要进化只能靠人类来修改升级它们的程序,依靠的是外力而不是内力。这就是我的观点,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生命与智慧(修改版) 根据“解开奥妙之人”的意见,我对文章进行修改,使他的论点更加清晰,更加有条理性和逻辑性,对此向“解开奥妙之人”表示感谢。 生命与智慧 研究人工智能需要研究生命吗?我觉得有必要。因为目前来看有智能的物体都是有生命的,这有其必然性,我们要研究人工智能很有必要从研究生命开始。 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恐怕没人能够真正的回答出来。但是我们可以对生命和非生命物体进行比较区分,发现它们的不同。生命有生死两个状态(因为无法给生命下定义,所以也无法定义什么是生,什么是死),生命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地朝向一个目标,那就是使自己活着或者更好地活着,而非生命的物体,虽然它们的行为可能很灵活,但是它们的行为只是遵循自然规律,并不是为了让自己活着,这是两者的巨大区别。我认为之所以有智慧的物体都是有生命的,原因就在于生命有目的性,而非生命没有。生命所以行为的意义和价值都是围绕着活着这个目的进行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智慧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来了解智慧是什么。 那么,智慧在生命的一生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它对生命的目的有什么用?生命维护自己活着的目的其实具体的表现就是适应环境,适应则生,不适应则死。根据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基因突变产生不同的个体,这些个体在环境中进行淘汰,留下适应性好的,然后这些留下的个体产生下一代,如此循环,最终很好地适应了环境。我觉得达尔文的观点只阐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手段,并不是唯一手段。达尔文所针对的主要是自然环境,阐述的主要是生命形态的进化,在这方面生命所能发挥的主动性很少(这个观点只是就目前而言,一旦人类破解基因的奥秘,那么就能控制自己生命形态的进化),所以没有智慧发挥的余地。但是环境并不只有自然环境,还有社会环境等等各种环境,在这些环境中人类能够发挥很强的主动性,在这些环境中,进化论并不是唯一适应环境的手段,而是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学习。完全不懂英语的你被扔到英国,面对一个人生地不熟外加语言不通的环境,你该怎么办呢?没有别的办法,学呗。于是你指手画脚地和当地居民进行学习和交流,最终学会了英语,适应了环境。在这整个过程中你看见进化论起作用了吗,没有,你靠的是学习来适应环境,这就是智慧的作用啊。所以说,智慧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手段。这还不够,进化也是一种手段,我们必须将两者区分开来,这样才能突出智慧的特性。 比较进化和学习两种生命适应环境的手段,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不仅应用的环境有所不同,应用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进化主要通过一代一代的更迭来实现,对具体的某个个体来说,进化并没有对它适应环境起作用,对环境是适应还是不适应,在它诞生的一刻就由它的基因决定了,在它以后的一生中无可更改。而学习却恰好相反,只作用在这一代,不会遗传到下一代,你学会了英语不代表你的下一代就不需要再学英语了。我们不妨将进化称为先天适应环境的手段,称学习为后天适应环境的手段。于是乎,我们似乎可以给智慧下定义了,智慧就是生物(如果出现有智慧而无生命的物体的话,就把生物改为物体吧)后天适应环境的手段。 我们得到了智慧是生物从后天上适应环境的一种手段这个结论,那么,这个结论有什么用呢?我觉得起码有俩个作用,首先,我们可以用它来判断一个东西是否有智慧。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将生命划分为有智慧生命和无智慧生命。那些能通过学习从后天上适应环境的生命为有智慧生命,反之即为无智慧生命。像那些细菌之类的低级生命,朝生暮死,更迭极快,完全没有学习的时间,它们适应环境的唯一手段就是进化,很显然它们是无智慧生命。再比如,我们现在开发的程序,它要能达到投放到市场的程度,说明它在一开始就是适应环境的,或者说,我们开发程序的目的就是希望它能够适应环境,如果不能,说明还有bug,还要改,改到它没有bug了,才能投放到市场,当然希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在市场的应用当中,往往会出现各种意料之外的bug,于是改bug,升级版本,更新到市场。如果把一个版本看做一代的话,我们发现这其实就是进化啊,只不过它的进化不是通过基因突变而是通过程序员的修改实现的,它自己本身并没有通过学习适应环境的能力,所以现在的程序都是没有智慧的,无论它有多么的复杂,多么的庞大。不过要用这个定义来判断一个东西是否有智慧有时还是比较难的。因为这里说的环境并不是所有环境,只要在某一个环境中体现学习的能力就可以了。我们把一只老鼠放到微波炉里,结果它死了,没能适应环境,所以说它没有智慧,这显然是错误的。对一个东西我们不可能让它在所有环境中都测试一遍,所以很难说一个东西一定没有智慧。相反,如果一个东西在某个环境中表现出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的话,我们可以轻易地判断出它是有智慧的。至于第二个作用,我们既然知道智慧就是生物后天适应环境的手段,我们完全可以模仿生物后天适应环境的过程来建立人工智能。生物在一个不适应的环境中,通过实践获得经验,将经验变成知识,利用知识适应环境。从这个过程中我们知道,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其直接来源是知识,而智慧的作用是获取知识,整理知识和利用知识。只有随着知识的增加才能完成从不适应环境到适应环境的转变。所以智慧是处理知识的手段,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手段。我们开发人工智能,想的因该是怎样处理知识,也就是信息,而不是研究某一个具体问题的规律,比如说下棋。只有明白了这一点,人工智能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图灵测试和中文屋子 图灵测试和中文屋子 判断一个东西是否有智能最著名的办法是图灵测试,而中文屋子是反对图灵测试的。对此我有自己的一点想法。我认为能通过图灵测试确实能证明有智能的存在,但不能证明有智能的就是被测试的东西。这个观点看起来很矛盾,但我可以解释。请问,你用一把刀杀了一个人,法官是判刀有罪还是判你有罪?显然是判你有罪。为什么呢?因为罪恶的根源在你不在刀。有人在非自然情况下被杀(自然情况是另外一种情况,比如被陨石砸死,那没有人要承担罪恶),那说明一定有罪恶的存在,但罪恶的根源在在哪里则要沿着整个犯罪的链条一环一环去搜索。在图灵测试中,能通过图灵测试说明有智能的存在,但智能的根源是否在被测试的东西身上呢?这还不能确定。所以我认为图灵测试能判断是否有智能,但不能判断一个东西是否有智能。这正是中文屋子出现并获得许多人认可的原因。在中文屋子中,智慧的根源不在那个人身上(虽然他本身是有智能的,但我们所感受到的智能不是从他那里发出来的),也不在那本字典上,而是在屋子外的字典的作者身上。再举一个例子,有一个能看见未来的科学家发明了一个机器人,他预先看见了这个机器人以后会遇见的所有事,于是他预先针对每件事写好了应对的程序,让机器人按照时间顺序播放,结果每一个遇见机器人的人都认为它是有智能的。开玩笑,它如果有智能,那我的光盘也有智能,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所感受到的智能根源不在机器人身上,而在科学家身上。 ps:暂时就这些,大家可以到我的百度空间里去看,我会在那里最新更新。
人工智能的分级 人工智能的分级 信息是人工智能滋生的土壤,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视觉(还有一些什么红外线,热感之类的就不说了),信息越丰富,产生高级智能的可能性越高,所以考虑到这5种感官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和获取信息量的大小,我觉得可以将人工智能从低到高分为触觉人工智能,味觉人工智能,嗅觉人工智能,听觉人工智能和视觉人工智能这5个级别。触觉是最先出现的,所有生物都有触觉,所以它是第一级。味觉和嗅觉两者信息量差不多,但考虑到味觉离不开水,应该是生物在大海里就发展出来的,而嗅觉应该是生物从大海走向陆地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所以味觉为第二级,嗅觉为第三级。前面三种都是侧重物质,而听觉和视觉却是侧重能量,能量比物质更加活跃,信息量更大,特别是视觉,所以听觉为第四级,视觉为第五级。这些只是我的臆测,是否正确还得依靠有关专家的判断。 不过这些感官毕竟不能直接决定智能,只是在生物发展过程中有这样一种态势,并不是说低级的感官就一定不能发展出高级的智能来,一旦人类掌握了智能的秘密,随便弄一个只有低级感官的高级人工智能还不是像玩一样简单。所以给智能分级最好还是从智能本身的高低来分类。智能的功能包括抽象,联想,想象,分析,归纳,推理等许多种,我想在生物发展过程中这些功能是按照某个顺序出现的,而不是一起出现的,所以可以根据出现的顺序进行分级,越后面出现的级别越高,可以用具有代表性的生物表示,比如类人人工智能,类猩猩人工智能,类狗人工智能,类鱼人工智能,类草履虫人工智能之类的,这些都要依靠有关的专家来分类。
一个简单人工智能的设计蓝图 一个简单人工智能的设计蓝图 人工智能的知识是从环境中学习来的,从环境中获取信息这涉及到模式识别等方面的知识,我对这方面了解不多,所以没有办法让人工智能直接从现实环境中获取信息(而且这复杂,很困难,我对这方面兴趣不大,但很多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所以我将设计一个简单的虚拟的环境,环境中的信息很简单,人工智能也设计的很简单,智能程度很低。 有红橙黄绿青蓝紫7种颜色的牌,我们让环境和人工智能打牌,当然它们的牌都是无限多的,先由环境随机给出一种颜色的牌,然后由人工智能给出一种颜色的牌,是对还是错由规则决定,而规则是一个7行7列的矩阵,竖排表示环境给出的颜色,横排表示人工智能给出的颜色,矩阵中的数字0表示错误,1表示正确。规则在游戏开始之前先由我们来设定,人工智能在开始的时候是不知道规则的,所以它只能试探性地随机给出一种颜色的牌,然后不管结果如何,它都将结果记录在记忆库中,然后判断结果是否在知识库中,如果没有则把结果复制到知识库中,在下一次出牌的时候,它会先搜索知识库,看看是否有正确的结果,如果没有,随机选一种颜色,然后再从知识库中错误的结果中查是否有它,如果有则从新选一种颜色,直到找到一种没有的颜色,如此循环往复地打牌,人工智能越来越了解规则,它正确的概率越来越高,于是它完成了从不适应环境到适应环境的转变。 在这个游戏中,环境很简单,人工智能所获取的信息只有3种:环境给出的牌,自己给出的牌和结果。记忆库中信息的存储结构也很简单,只要把每一次这三个信息作为一组就可以了。从记忆中提取知识也很简单,只要把知识库中没有的结果复制过来就可以了。知识库中的查询算法更是简单,只要顺序查询就可以了。虽然它很简单,但它却是一个人工智能,它和以往的程序有本质的区别。它不是一开始就能解决问题的,它在开始的时候一无所知,但是它可以通过实践获得经验,从经验中获得知识,利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这完全跟人类的习惯是一样的。 ps:本人对编程不是很擅长,各位高手如果有兴趣,不烦将这个程序编写出来,让大家玩一玩,这程序也不是很复杂。
多年来寻寻觅觅,我最终找到了自己人工智能的道路 多年之后重回人工智能吧,物是人非,令人感慨。今日收拾心情,整理思绪,将自己的一些心得与诸位新朋旧友共享。(另外,想问一下ruiaijun老先生是否已仙去?) 生命与智慧 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恐怕没人能够真正的回答出来。但是我们可以对生命和非生命物体进行比较区分,发现它们的不同。生命有生死两个状态(因为无法给生命下定义,所以也无法定义什么是生,什么是死),生命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地朝向一个目标,那就是使自己活着或者更好地活着,而非生命的物体,虽然它们的行为可能很灵活,但是它们的行为只是遵循自然规律,并不是为了让自己活着,这是两者的巨大区别。 生命和智慧是什么关系呢?研究人工智能需要研究生命吗?我认为在现在的世界中,有智慧的物体都是有生命的(至于以后,由于有人类的干预,有很大的可能性会出现有智慧而无生命的物体),这个自然进化的结果显然有其必然性,为什么没有出现有智慧而没生命的物体呢,我认为是因为自然没有给非生命的物体赋予目的性。生命因为因为活着这个目的,建立起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使自己的行为有了价值,意义与目的性,生命追求更高的价值,于是进化有了意义,而进化的结果自然就是让生命产生智慧。如此可见,目的性对智慧很重要,是不可或缺的。我们构建人工智能也必须给它赋予目的性,当然不一定要和生命相同的目的,但必须有个目的,并以此构建价值体系。目的性很重要,但有了目的性并不表示就已经是人工智能,我们现在写的程序哪个没有目的性呢,但没有一个是人工智能,在这里目的性只是解释了自然进化中没有出现无生命而有智慧的物体的原因。 那么,智慧在生命的一生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它对生命的目的有什么用?生命维护自己活着的目的其实具体的表现就是适应环境,适应则生,不适应则死。根据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基因突变产生不同的个体,这些个体在环境中进行淘汰,留下适应性好的,然后这些留下的个体产生下一代,如此循环,最终很好地适应了环境。我觉得达尔文的观点只阐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手段,并不是唯一手段。达尔文所针对的主要是自然环境,阐述的主要是生命形态的进化,在这方面生命所能发挥的主动性很少(这个观点只是就目前而言,一旦人类破解基因的奥秘,那么就能控制自己生命形态的进化),所以没有智慧发挥的余地。但是环境并不只有自然环境,还有社会环境等等各种环境,在这些环境中人类能够发挥很强的主动性,在这些环境中,进化论并不是唯一适应环境的手段,而是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学习。完全不懂英语的你被扔到英国,面对一个人生地不熟外加语言不通的环境,你该怎么办呢?没有别的办法,学呗。于是你指手画脚地和当地居民进行学习和交流,最终学会了英语,适应了环境。在这整个过程中你看见进化论起作用了吗,没有,你靠的是学习来适应环境,这就是智慧的作用啊。 比较进化和学习两种适应环境的手段,我们发现它们不仅应用的环境有所不同,应用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进化主要通过一代一代的更迭来实现,对具体的某个个体来说,进化并没有对它适应环境起作用,对环境是适应还是不适应,在它诞生的一刻就由它的基因决定了,在它以后的一生中无可更改。而学习却恰好相反,只作用在这一代,不会遗传到下一代,你学会了英语不代表你的下一代就不需要再学英语了。我们不妨将进化称为先天适应环境的手段,称学习为后天适应环境的手段。于是乎,我们似乎可以给智慧下定义了,智慧就是生物(如果出现有智慧而无生命的物体的话,就把生物改为物体吧)后天适应环境的手段。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将生命划分为有智慧生命和无智慧生命。那些能通过学习从后天上适应环境的生命为有智慧生命,反之即为无智慧生命。像那些细菌之类的低级生命,朝生暮死,更迭极快,完全没有学习的时间,它们适应环境的唯一手段就是进化,很显然它们是无智慧生命。 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知道,判断一个东西有没有智慧,就要看它能不能通过学习从后天上适应环境,当然,这环境并不是所有环境,只要在某一个环境中体现学习的能力就可以了。我们把一只老鼠放到微波炉里,结果它死了,没能适应环境,所以说它没有智慧,这显然是错误的。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判断一个程序是否有智慧。我们现在开发的程序,它要能达到投放到市场的程度,说明它在一开始就是适应环境的,或者说,我们开发程序的目的就是希望它能够适应环境,如果不能,说明还有bug,还要改,改到它没有bug了,才能投放到市场,当然希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在市场的应用当中,往往会出现各种意料之外的bug,于是改bug,升级版本,更新到市场。如果把一个版本看做一代的话,我们发现这其实就是进化啊,只不过它的进化不是通过基因突变而是通过程序员的修改实现的,它自己本身并没有通过学习适应环境的能力,所以现在的程序都是没有智慧的,无论它有多么的复杂,多么的庞大。
关于np问题的一个思路 我最近学习了一下np问题,产生了一个很巧妙地思路,大家来看一下有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np完全问题是np问题中最复杂的,如果np完全问题能够在多项式时间内解决的话,那么所有np问题都可以在多项式时间内解决。要证明一个问题是np完全问题,只要证明有一个np完全问题可以归约为该问题就可以了。而售货员问题已经被证明为np完全问题。仔细观察售货员问题,发现通常所说的售货员问题其实是二维空间的售货员问题。其实完全可以把售货员问题推广到三维,四维,甚至更高维空间。如果售货员是在各个星球之间销售商品,那就是三维的售货员问题,如果售货员是在不同的时空穿梭去销售商品,那就是四维的售货员问题,至于更高维的也可以想象。我们很容易可以证明这些高维的售货员问题也是np完全问题,因为低维空间可以看做高维空间的一部分,只要将低维空间的点增加一维,这一维全部为0,那么就将低维空间的点映射为更高一维空间的点,而且完全保留各点之间的距离关系,所以高维空间得到的解也就是低维空间的解。这样,二维空间的售货员问题就可以归约为更高维空间的售货员问题。所以高维空间的售货员问题也是np完全问题。np完全问题是可以相互归约的,所以,不仅低维的售货员问题可以归约为高维的售货员问题,同时也存在方法f可以将高维的售货员问题归约为低维的售货员问题。这是很神奇的事情,因为从高维向低维映射必然会导致信息的损失,各点之间的距离关系也必将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可以保证低维得到的解至少有一个是高维的解。对于我们来说,这种方法无疑是很难想象的,但它确实存在。那么这种方法可以将高维的售货员问题归约成一维的售货员问题吗?一维的售货员问题是一个很奇特的问题,它是售货员问题所能存在的最低维空间,而且可以在多项式时间内得到解。如果方法f可以将高维的售货员问题归约为一维的售货员问题,那么就说明一维售货员问题也是np完全问题,而它又可以在多项式时间内解决,所以所有np问题都可以在多项式时间内解决,即np=p。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并不知道这个方法f是怎样子的,我们要证明方法f是否可以将高维的售货员问题归约成一维的售货员问题只有两条路径:一是先找出f,再看看f是否可以高维的售货员问题归约成一维的售货员问题。二是在不知道f的情况下寻找理论证明f既然可以将三维的售货员问题归约成二维的售货员问题,就一定可以将二维的售货员问题归约成一维的售货员问题。这两条路径都很难。第一条路径要找到f无疑是很难的,可以说np问题百分之九十九的难度都集中在这里,点与点之间的交叉干扰使我们根本无法想象f是怎样将高维的点映射到低维的。这条路希望渺茫。我们只能将希望寄托在第二条路上。不同维的售货员问题共同构成一个系列,它们除了维数不同,其他所要解决的问题都一样,这使它们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关联,内在的规律,只要找到这种规律,我们就可以证明f是否可以将高维的售货员问题归约成一维的售货员问题。从美学的角度看,如果1→2表示一维的售货员问题可以归约成二维的售货员问题,那么 1→2→3→4→5→6→… 1?2←3←4←5←6←… 如果二维的售货员问题不可以归约成一维的售货员问题,那么必然造成整个系列的不对称,所以有很大的可能二维的售货员问题可以归约成一维的售货员问题。当然,这只是一种直觉,具体的证明还需要严谨的理论支持。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