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壶666 玉壶666
关注数: 0 粉丝数: 2 发帖数: 1,406 关注贴吧数: 16
再婚,我要慎重选择     经历了一次彻头彻尾失败的婚姻,伤痕累累,不怨别人,全怨我自己,因为怨别人也怨不着。      我在我们这儿也算是不错的,身材长相都可以,性格也好,因为受拜金观念的影响,嫁了个有钱人家,是老子有钱,儿子一点本事都没有,全指老子养活。     人常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是一点都不错,我嫁的这个男人因为没本事,因为指他老子养活,所以我也得看他老子的脸色,而公婆真不是那么好哄的,普通人家能吵吵闹闹,而这根本就不能吵闹,不是不能,而是不敢吵闹,当生下一个小孩后,公婆是连一点面子都不做了,婆婆是典型的心胸狭窄,两面三刀,说人话不办人事,觉得我没什么利用价值了,暗示他儿子“娘只有一个,媳妇没了可以再娶。”其实她也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说你还得指我们养活,你离开了我们没办法生活,而你离了媳妇,我们还可以养活你的,于是他儿子就照办了,一家人的面目到此暴露无遗。      总结了这次失败的婚姻,全怨我自己,我自己选的这个人就注定我不能过人一样的生活。常听邻居们说谁谁家娶个媳妇,就像宝一样的对待,我是一点都没体验到。想想就是,不同的选择,就注定过不同的生活,人家男人能挣钱,不指老子养活,人家公婆还指着儿子儿媳养老呢,人家当然对儿媳好了,而我选的这个,老子就根本不指儿子养活,或者说根本指不着,要这个儿子就是生个后代,儿媳生下孩子了,人家干吗还要对儿媳好呢?儿媳走了,人家还能少个人吃饭呢,还能节省一笔开销呢!       看到别的姐妹抱着自己的孩子在街上转溜,无比羡慕,我当初就是随便嫁给哪个人家,都不会像这一样。      女人经济上一定要独立,找个真正的男人,这里真正的男人就是说活得有个男人样儿,自食其力,不靠父母,还有有必要打听一下对方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婚前慎重选择了,婚后会少受许多罪,也会活得像个人。     
娘只有一个,媳妇没了可以再娶——已婚的和未婚的都来看看        据我观察,持这种心态的男人中有一部分是不愿担起生活重担,而愿依赖父母生活,所以当媳妇与母亲有矛盾的时候,他因为怕得罪母亲丧失经济来源,所以以这样的理由来搪塞自己,其实这种人是最可恶的,他是“有钱就是娘”的人,他今天能这样对待媳妇,明天就能这样对待母亲。       还有一部分就是愚孝了,认为媳妇与母亲有矛盾的时候,即便是母亲做得太过分,也要一味地让媳妇受委屈。这种人所谓的“孝”就是顺母亲的意,正如有的母亲溺爱孩子一样,孩子犯了错,如果一味溺爱,其结果就是导致孩子犯更大的错。孔子都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自己与丈母娘闹矛盾,媳妇一味地让自己忍,甚至还与丈母娘一起攻击自己,忍一次两次还可以,忍得多了能受的了吗?自己都受不了,为什么不想想媳妇的感受呢?如果媳妇不堪虐待而离婚,你倒确实是可以再娶,但你就能保证娶的第二个会比第一个好吗?第二个就会与婆婆没有矛盾吗?你如果离婚了(除了极少数自私的母亲宁愿破坏儿子的婚姻也要撵走媳妇之外,大多数母亲还是希望儿子幸福的),你妈难道不会再为你的婚事操心吗?表面上看,是顺了妈妈的意(也许是一时之气),本质上还害得妈妈为你的婚事操心,这怎么能叫做孝呢?       人与人相处,不可能没有矛盾摩擦,有了矛盾就想办法解决就是了。有位老人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当婆子的不会怕自己的儿媳妇,怕的是自己的儿子。”想想就是啊。有个朋友是海南的,嫁到湖南来了,公婆觉得她是外地人,就欺负她,做儿子的跟他父母说:“你们只管欺负她吧,看我将来给不给你们养老。”他们听了这话之后,再也不敢欺负儿媳妇了。这样的男人才是真英雄,真豪杰,他能保护自己的女人,也能保护自己的父母。       母亲生怕儿子受苦,认为媳妇应该多干,应该伺候好自己的儿子。作为丈夫,也应该想到,媳妇也是父母手心里的宝,来跟你过日子了,媳妇受委屈了,媳妇的妈妈也会心疼。做人不能太自私了,太自私的人终会尝到苦果的,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占小便宜吃大亏。        看过一本佛经,说慈悲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才能起到慈悲的作用。同样,孝 也应该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才是真孝,那些建立在非理性基础上的“孝”最终还是不孝。       大家都看过《济公》里的许玉莲那段吧,许玉莲的老公就是愚孝,就是懦夫,如果在老妈硬要撵儿媳妇的时候,他跟他妈说:“妈,她是我媳妇,你不要太过分了。”他如果这么说了,他如果强势一点,何至于让母亲后来受那么多气,家产也没了。可见,愚孝并不会带来孝顺的结果。       我感觉那些愚孝的人都是不成熟的人,怕离开父母的庇护,独立承担事儿,所以和母亲站到一个阵线上来,对付媳妇。这种人都是孬种,他如果娶的是个软弱的媳妇,媳妇受委屈,他也不管,他如果娶得是个厉害的媳妇,媳妇欺负他的爹妈,他也没招。这样的男人都是懦夫,懦夫怎么能真正做到孝顺呢?       都说宁拆十座庙,不毁一门亲,如果夫妻感情破裂,婚姻确实维持不下去了,这可以作为离婚的理由,而如果仅仅因为婆媳矛盾离婚,实在很牵强。与婆婆有矛盾,可以分开过,这并不影响儿子尽孝。因为矛盾不可避免,要想没婆媳矛盾,除非单身,像一些修行者一样出家。真正与自己相伴一生的,不是父母,不是兄弟姐妹,不是儿女,而是自己的老伴。
娘只有一个,媳妇没了可以再娶——未婚男士看      希望还没结婚的男士看看这个,看看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看看自己是不是愚孝,如果是,建议别结婚,因为说句不好听的话,你结了婚还会离的,根源不在媳妇,而在你。请看:               据我观察,持这种心态的男人中有一部分是不愿担起生活重担,而愿依赖父母生活,所以当媳妇与母亲有矛盾的时候,他因为怕得罪母亲丧失经济来源,所以以这样的理由来搪塞自己,其实这种人是最可恶的,他是“有钱就是娘”的人,他今天能这样对待媳妇,明天就能这样对待母亲。       还有一部分就是愚孝了,认为媳妇与母亲有矛盾的时候,即便是母亲做得太过分,也要一味地让媳妇受委屈。这种人所谓的“孝”就是顺母亲的意,正如有的母亲溺爱孩子一样,孩子犯了错,如果一味溺爱,其结果就是导致孩子犯更大的错。孔子都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自己与丈母娘闹矛盾,媳妇一味地让自己忍,甚至还与丈母娘一起攻击自己,忍一次两次还可以,忍得多了能受的了吗?自己都受不了,为什么不想想媳妇的感受呢?如果媳妇不堪虐待而离婚,你倒确实是可以再娶,但你就能保证娶的第二个会比第一个好吗?第二个就会与婆婆没有矛盾吗?你如果离婚了(除了极少数自私的母亲宁愿破坏儿子的婚姻也要撵走媳妇之外,大多数母亲还是希望儿子幸福的),你妈难道不会再为你的婚事操心吗?表面上看,是顺了妈妈的意(也许是一时之气),本质上还害得妈妈为你的婚事操心,这怎么能叫做孝呢?       人与人相处,不可能没有矛盾摩擦,有了矛盾就想办法解决就是了。有位老人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当婆子的不会怕自己的儿媳妇,怕的是自己的儿子。”想想就是啊。有个朋友是海南的,嫁到湖南来了,公婆觉得她是外地人,就欺负她,做儿子的跟他父母说:“你们只管欺负她吧,看我将来给不给你们养老。”他们听了这话之后,再也不敢欺负儿媳妇了。这样的男人才是真英雄,真豪杰,他能保护自己的女人,也能保护自己的父母。       母亲生怕儿子受苦,认为媳妇应该多干,应该伺候好自己的儿子。作为丈夫,也应该想到,媳妇也是父母手心里的宝,来跟你过日子了,媳妇受委屈了,媳妇的妈妈也会心疼。做人不能太自私了,太自私的人终会尝到苦果的,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占小便宜吃大亏。        看过一本佛经,说慈悲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才能起到慈悲的作用。同样,孝 也应该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才是真孝,那些建立在非理性基础上的“孝”最终还是不孝。       大家都看过《济公》里的许玉莲那段吧,许玉莲的老公就是愚孝,就是懦夫,如果在老妈硬要撵儿媳妇的时候,他跟他妈说:“妈,她是我媳妇,你不要太过分了。”他如果这么说了,他如果强势一点,何至于让母亲后来受那么多气,家产也没了。可见,愚孝并不会带来孝顺的结果。       我感觉那些愚孝的人都是不成熟的人,怕离开父母的庇护,独立承担事儿,所以和母亲站到一个阵线上来,对付媳妇。这种人都是孬种,他如果娶的是个软弱的媳妇,媳妇受委屈,他也不管,他如果娶得是个厉害的媳妇,媳妇欺负他的爹妈,他也没招。这样的男人都是懦夫,懦夫怎么能真正做到孝顺呢?       都说宁拆十座庙,不毁一门亲,如果夫妻感情破裂,婚姻确实维持不下去了,这可以作为离婚的理由,而如果仅仅因为婆媳矛盾离婚,实在很牵强。与婆婆有矛盾,可以分开过,这并不影响儿子尽孝。因为矛盾不可避免,要想没婆媳矛盾,除非单身,像一些修行者一样出家。真正与自己相伴一生的,不是父母,不是兄弟姐妹,不是儿女,而是自己的老伴。
论金钏儿和晴雯之死      金钏儿和晴雯是被那个万恶的世道杀死的,是被残酷的封建等级制度杀死的。       金钏儿和晴雯因宝玉而死,宝玉错就错在他这个身份,王夫人唯一的儿子,王夫人把所有的宝都压在他身上,生怕他有一丁点儿闪失,就好像宫廷中那些王妃把所有的宝都压在儿子身上一样。王夫人错就错在太自私,即便是他儿子的不是,她也要赖在别人身上,就好像宝玉调戏金钏儿一样,这也许是小孩子之间的嬉笑玩耍,但在王夫人看来就罪无可恕,而且把这“嬉笑玩耍”的责任都归咎到金钏儿身上。      女孩子在那个社会地位低下,在家里也是地位低下,当丫鬟还是个比较好的出路,不仅减少了家里的开支,而且也能补贴家里,不像现在男女平等,女子可以自食其力,所以袭人才宁愿留在贾家,也不愿被父母赎回去。贾家也是个名门望族,金钏儿被赶,而且还是以“不要脸的娼妇”为理由被赶,使得本来地位就低的她还背上了个“娼妇”的骂名,在女子地位低下的那个社会里,估计都不能找个好婆家,而当时的社会里,“好婆家”的媳妇都是地位极低的,甭说“恶婆家”的媳妇了,生存之难可想而知。在现代社会里,女子可以从事好多职业,即便给人家当保姆,主人不满意,被辞退,还可以找其他的工作,绝不至于死。至于晴雯,纯粹“寿夭多因毁谤生”,晴雯在那个社会是非常被容不下的,晴雯“病补孔雀裘”,晴雯与宝玉之间清清白白,却被诬陷勾引宝玉,晴雯是个真性情的人,就是她的“真”害了她,在社会里生活,不学会明哲保身怎么能行?聪明的人整人都是神不知鬼不觉的,她就算对谁不满,挑唆着别人去对付也行,干吗要自己亲自出手?纯粹是她当了当坏人,她哪次是为着自己的利益?晴雯注定是个得罪人的角色。在还生着病的情况下,被以“下流蹄子”的理由赶出去,家里无父母,只有哥嫂,旧社会的女子生下来除了父母之外,只能依靠自己,即便是现在的社会,也有这样的情况,人情冷漠,病了没人管,终于导致她死了。鸳鸯知道如果她当姨奶奶,所以才会对他嫂子说:“我若得脸呢,你们外头横行霸道,自己就封了自己是‘舅爷';我若不得脸,败了时,你们把王八脖子一缩,生死由我去。”可见哪有兄妹之情?晴雯的哥嫂又怎会对被赶出来的晴雯好呢?又怎会给晴雯看病呢?她的死就不可避免了?
分析一下那些“娘只有一个,媳妇没了可以再娶”的男人们的心态       据我观察,持这种心态的男人中有一部分是不愿担起生活重担,而愿依赖父母生活,所以当媳妇与母亲有矛盾的时候,他因为怕得罪母亲丧失经济来源,所以以这样的理由来搪塞自己,其实这种人是最可恶的,他是“有钱就是娘”的人,他今天能这样对待媳妇,明天就能这样对待母亲。      还有一部分就是愚孝了,认为媳妇与矛盾的时候,即便是母亲做得太过分,也要一味地让媳妇受委屈。这种人所谓的“孝”就是顺母亲的意,正如有的母亲溺爱孩子一样,孩子犯了错,如果一味溺爱,其结果就是导致孩子犯更大的错。孔子都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自己与丈母娘闹矛盾,媳妇一味地让自己忍,甚至还与丈母娘一起攻击自己,忍一次两次还可以,忍得多了能受的了吗?自己都受不了,为什么不想想媳妇的感受呢?如果媳妇不堪虐待而离婚,你倒确实是可以再娶,但你就能保证娶的第二个会比第一个好吗?第二个就会与婆婆没有矛盾吗?你如果离婚了(除了极少数自私的母亲宁愿破坏儿子的婚姻也要撵走媳妇之外,大多数母亲还是希望儿子幸福的),你妈难道不会再为你的婚事操心吗?表面上看,是顺了妈妈的意(也许是一时之气),本质上还害得妈妈为你的婚事操心,这怎么能叫做孝呢?      人与人相处,不可能没有矛盾摩擦,有了矛盾就想办法解决就是了。有位老人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当婆子的不会怕自己的儿媳妇,怕的是自己的儿子。”想想就是啊。有个朋友是海南的,嫁到湖南来了,公婆觉得她是外地人,就欺负她,做儿子的跟他父母说:“你们只管欺负她吧,看我将来给不给你们养老。”他们听了这话之后,再也不敢欺负儿媳妇了。这样的男人才是真英雄,真豪杰,他能保护自己的女人,也能保护自己的父母。      母亲生怕儿子受苦,认为媳妇应该多干,应该伺候好自己的儿子。作为丈夫,也应该想到,媳妇也是父母手心里的宝,来跟你过日子了,媳妇受委屈了,媳妇的妈妈也会心疼。做人不能太自私了,太自私的人终会尝到苦果的,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占小便宜吃大亏。       看过一本佛经,说慈悲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才能起到慈悲的作用。同样,孝 也应该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才是真孝,那些建立在非理性基础上的“孝”最终还是不孝。      大家都看过《济公》里的许玉莲那段吧,许玉莲的老公就是愚孝,就是懦夫,如果在老妈硬要撵儿媳妇的时候,他跟他妈说:“妈,她是我媳妇,你不要太过分了。”他如果这么说了,他如果强势一点,何至于让母亲后来受那么多气,家产也没了。可见,愚孝并不会带来孝顺的结果。      我感觉那些愚孝的人都是不成熟的人,怕离开父母的庇护,独立承担事儿,所以和母亲站到一个阵线上来,对付媳妇。这种人都是孬种,他如果娶的是个软弱的媳妇,媳妇受委屈,他也不管,他如果娶得是个厉害的媳妇,媳妇欺负他的爹妈,他也没招。这样的男人都是懦夫,懦夫怎么能真正做到孝顺呢?      都说宁拆十座庙,不毁一门亲,如果夫妻感情破裂,婚姻确实维持不下去了,这可以作为离婚的理由,而如果仅仅因为婆媳矛盾离婚,实在很牵强。与婆婆有矛盾,可以分开过,这并吧影响儿子尽孝。因为矛盾不可避免,要想没婆媳矛盾,除非单身,像一些修行者一样出家。真正与自己相伴一生的,不是父母,不是兄弟姐妹,不是儿女,而是自己的老伴。
致未婚女性       没有结过婚的女同胞们,作为一个过来人,我给你们提点建议。       一定要选择有责任有主见的男人,跟着这样的男人,最起码他会疼人,他会时刻为你着想,而不是一味想到自己。再者婚后会面临与公婆的相处,有主见,懂得你的付出的男人会很好的保护你,而不是让他妈一味地欺负你,当然你太过分了,他也会说你。       其次,根据自己的性格,选择合适的公婆。如果自己是脾气耿直,不会说好听话的人,就选老老实实的公婆,因为这样的人都是共心,谁也不会算计谁,千万不能选两面三刀的公婆,因为你不但会受委屈,而且还会吃亏,至于多大的亏,就要看你有多直,公婆有多虚伪了。如果自认为自己也是挺有心计,很会说好听话的,不妨选同样的公婆,因为各投所好,谁都觉得对方好,并且谁也整不住谁。老实的媳妇碰上虚伪的公婆一定会吃亏,虚伪的媳妇碰上老实的公婆,一定不会吃亏。一般情况下,一家子都是实在人,儿子也不会虚伪到哪儿;一家子都是虚伪的人,儿子也不会老实到哪儿。真正虚伪的人是伪装得很好的,当你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他们就露出本来面目了。年轻女人都没经历过什么事儿,但是人心险恶,结婚前多听听父母的意见,这个世界上除了父母之外,没有谁是真正爱自己的,是真正为自己着想的,父母经历得多,看人也看得透彻。如果自己一意孤行,不能父母的意见,有可能被虚伪的男方骗了,最终自己吃亏的。当你走投无路的时候,也只有父母会不离不弃,所以一定要多听父母的意见,就算不为孝顺,也为了自己不被耍了,然后回来给父母添累赘。
深明大义的公婆对家庭的稳定与兴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表姐刚嫁过去时就是 个黄毛丫头,没规没距,没大没小,成天在外面串门,说婆婆的坏话,顶撞公婆,甚至当着婆婆的面当着邻居的面数落小姑的不是,邻居有的问她婆婆,“你儿媳这样说你的闺女,你也不说说她”,婆婆说:“她是小孩她不懂事,她不当自己是嫂,我要是跟她一般见识,我岂不是也跟她一样不够数。”如今表姐已近中年,再也不像以前一样不懂事儿了,想起了婆婆的好,想起了婆婆的付出,口里虽然不说,但是时不时地给婆婆买点菜,跟以前是判若两人了。           有一个男人,成天不务正业,吃喝玩乐,娶过媳妇后还是这样,完全就跟个小孩一样,没一点担当,父母也经常说他,公婆管着家里的日常开支,跟儿媳妇说:“家里的事儿你们不用操心,你们挣钱自己花,也不用给我们。”婆婆常跟人说:“儿子现在玩心重,要是咱现在不给他们操着心,薄了儿媳,她能愿意在咱家吗?等儿子慢慢成熟后,儿媳也在这儿稳了,就轮不着咱操心了,这才是一个家的兴旺之道。”            有个人家很有钱,给儿子娶了媳妇,结果媳妇得罪了婆婆,于是婆婆千方百计地挑媳妇的毛病,还暗示自己的儿子,“娘只有一个,媳妇没了可以再娶”,于是儿子为了表示孝顺,跟媳妇离了婚。有钱是可以娶很多,但是不一定娶的就会比前一个好,人与人相处不可能没矛盾,如果更让你不满意,难道再逼儿子离婚吗?况且后妈的爱远没有亲妈的爱无私,也许她觉得我当奶奶的我可以补偿孙子更多的爱,但是爷奶的爱与父母之爱是不一样的,只是可怜了孩子,享受不到真正的父母之爱。这就是说明了自私,心胸狭窄的公婆能祸害两代人。            还有那种家里不富裕,但是婆婆觉得儿媳不懂事,没规矩,硬要撵了儿媳的,也不知道现在竟有这么多“窝囊废”一样的男人,都二十六七了,还是不敢做主,任凭老妈发落,也不考虑谁是跟自己过一辈子的,与同事之间有了矛盾摩擦,难道就不在那儿上班了?年轻人都心浮气躁,不懂规矩了,慢慢调教,感化,她自然要越来越成熟的,不满意就撵,完全不考虑儿子的幸福,你当全世界的女子都是为了顺你的意而生的。           有那种厉害婆子,看儿媳好欺负,就虐待她,儿子也拿老妈没办法,结果导致两人离婚,娶的第二个媳妇,是个厉害角色,结果把婆子给撵了,这大概就是对“恶人自有恶人磨”的生动阐述。           有一种泼妇一样的婆子,儿子从小在她的淫威下长大,估计心理上自然产生了一种害怕心理,不敢违背老妈一点,娶了两个媳妇,都让老妈给撵了,第二个媳妇生了个闺女都给带走了,如今这个男人已年近40还是和他老妈生活在一起,邻居们都说:“这老妇人要是死了,这人家就成立起来了。”不过不关别人的事,谁也不会去管,丢人丢的是他们自家的人,只不过在茶余饭后给别人增加了点笑料。           家长里短,矛盾摩擦在所难免,有了矛盾就想办法解决,现在社会开放了,不是旧社会那种媳妇在家里没地位,任由公婆欺负的时代了,如果老人们不转变这种看法,不当媳妇是个人,虐待媳妇或是不满意媳妇就逼儿子离婚,这样坏的只是自己的人家,离了谁地球都照样转。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