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一条龙 黄浦一条龙
扒衣老爷
关注数: 41 粉丝数: 376 发帖数: 5,134 关注贴吧数: 9
原籽应该是很好认的。 好多籽料雕件,被扒了大部分的皮色,说实话,要鉴定是不是真籽还真有点难,至少我等小白是这么认为的。 而原籽就相对好认了。小白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以关注。 1、光白籽。真正的光白籽应该是没有裂痕的,且密度非常高,以至于千万年的河水冲刷都无法在它身上留下痕迹。 2、籽料的毛孔。根据料子的密度大小,籽料身上应该有相应粗细的毛孔,不太可能一块松垮的料子上,仅仅出现一两个比较明显的大毛孔。因为籽料来自于动态的河流,而不是一潭死水,运动中的河水不会对籽料“厚此薄彼”,该有的毛孔是必须有的。由于毛孔是千万年河水冲刷出来的,所以放大镜下的毛孔芯也应该是光滑圆润的。 3、籽料的皮色。还是围绕籽料的密度来谈,松垮的籽料是无法抵挡千万年的河水冲刷的,别说会把被冲成马蜂窝,至少表面的1㎜厚度是必须得被浸入颜色的。那种像记号笔画上去的浮于表面的颜色肯定是假的。还有,料松的籽料,其皮色往往是多彩的,这种多彩是很有层次感的,不是色彩单一的染缸所能造就的。 4、籽料的裂痕。籽料一般都会有裂痕,天然籽料的裂痕处不会很干净,往往会有黑色的色沁,且裂痕深处会有蜈蚣脚一样的分叉型黑枝。如果裂痕处如刚用榔头敲开的那样干净,那基本可以肯定这是块假籽。 总之,滚筒可以滚圆山料,但滚不出千万年河水冲刷的那种圆润;颜料可以让山料披上彩衣,但染不出河水中的化学物质千万年间给籽料累加的那种色彩。
智慧无处不在【解读网店玉石照片有感】。 小白玩玉也近两年了,也算积累了些经验。 比如说,在网上购买玉石,由于看不到实物,所以只能根据商家上传的照片来辨别玉石的质地。 然而,现在“天仙照”漫天飞。所以网上看照片也小有几分诀窍。 众所周知,“烟标照”是比较靠谱的,而许多商家却不太愿意上“烟标照”。万般无奈,只能再另想办法。 比如说,“黑底照”一般嫌疑较大,商家一般都通过“黑底照”来美化玉石的白度,所以得留神“黑底照”。 又比如说,根据照片中“持玉石的手掌颜色”等其他参照物的正常白度来揣摩玉石的真正白度,这个得从实战中积累经验。这里所谓的“实战”,并不是指让你花钱买了后对比,而是自己拿个照相机,根据不同曝光度的照片来比照玉石的白度变化。 小白原来有个独门秘籍,以前一直以为很得意。那就是好多商家提供的LED透光照。以前小白一直以为透光照是很难掩盖玉石的真正白度的。非正白的玉石,在透光照下必然会显现本色。比如说,泛青的玉石,透光照下必然会泛出青色。 然而,小白最近发现一个新现象-------------那就是许多商家用泛着蓝光的LED手电筒来拍透光照,这样,一般泛青的玉石,在照片中就显示成高白了。 以上是小白的见解,不当之处还望指正,也请高手继续补充。
也谈海料仿籽 玉石圈子的老客都知道,上好的海料做成的仿籽有很强的杀伤力。 鉴别籽料,绝大多数人是从鉴别料子表面的皮孔入手,有的还会顾及料子的形状等。而术业有专攻,现在仿籽高手的作品能以假乱真的已不计其数。 所以,目前许多人在鉴别籽料时,又恢复到了以前“肉质第一”的观念。也就是料子的皮孔可以先搁置一旁不予考虑,第一要素是观察料子的玉质是否符合籽料特征。 何谓籽料的玉质特征?这就像许多前辈们谈到的,“玉质细腻,肉眼、测光均无结构”,“密度高,表面油脂光泽强烈”等等。 当然,也有例外的,也就是质地差的籽料的玉质和山料无异,也能看到结构,密度也很松。小白认为,这样的籽料,其实已丧失籽料的应有价值,花高价追求这样的籽料已不值得。 这里重点要讲的是海料仿籽,下面就言归正传。 早在海料面世后不久,就有人拿上好的海料去做仿籽。因为海料的纤维发育不成熟,内部结构的视觉效果与无结构的籽料很相似,再加上海料并非全都是冰透状的,许多老坑料也能有狭义和田玉那样的浑厚度,所以,用上好的海料,配上精工制作的皮孔,做成的仿籽绝对有杀伤力。 如何鉴别这类仿籽?小白认为,还得从密度、硬度着手。哪怕是高质量的海料仿籽,它也无法达到同等狭义籽料应有的密度和硬度。 同样高光面层,籽料透出的是油脂光泽,而海料仿籽则没有这种感觉。让你拿着刀片面对这两种料子,不用下刀,第六感就能暗示你哪个可能刻出痕迹(海料仿籽),哪个则不太可能(真正的籽料)。 以上是小白涉玉后的一点经验,还望高手批评指正。
【关于和田玉的价格】 大家应该注意到了,一块和田玉,特别是带雕工的、下游市场的和田玉,往往价格参差,有时甚至会相差一两个“0”。 关于这一点,小白是这么认为的。 首先,就讲原石。 淘玉工好不容易找到一块原石,除非智力异常或经济状况异常,一般都想卖得贵一点,这是人之常情。 头道贩子拿到原石后,再到下一级的市场兜售,同理,能贵卖当然就不会贱卖。 一级一级下来,真正到了消费者手里,不知道已经转了多少次手,谁能保证这七八个弯拐下来后还能保证价格没有水分?没人。 往往淘玉工手里100元出来了,到最末端的消费者手里就得2000元,甚至更高。 这其实也很正常,大家都要吃饭,都指望着多挣点钱。何况和田玉的特色就是一块一个样,价码全在嘴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商品做价格比较。 再讲讲雕工。 雕工自然也有类似淘玉工和玉贩子的那种“能挣就挣”的思想,毕竟大家同属人类,生活在一个社会中,有着相同的社会基因。 而玉工那边还有一个不可测的因素,那就是雕工的成败。一块料子一个样,刀子下去没方向。就算是再好的玉工,他也不敢100%地保证最初的设计能雕成,最多就是99.9999%的概率把握。也就是说,玉工那边是有风险的,当然这种风险一般由玉贩子承担,玉工们往往在吃不准肉质的情况下先和玉贩子“约法三章”,宁可放弃买卖也决不把风险揽在自己这边。作为赚取加工费的玉工,这点保护意识合情合理。 所以说,10个雕件,往往不是10个都能如玉贩子的愿望个个雕成的,有时候可能就一两个雕成了,这还得看玉贩子提供的玉料好坏和双方约定的加工费用的高低来看。 讲了这么多,大家或许已经看明白了。 世上基本不存在“漏”,买玉的哪有卖玉的精。 所谓的漏,其实是过手这块料的所有玉贩子都心态平和,没有赚取不该赚的“药钱”,然后雕工的心态也很平,且幸运地将玉件雕成了。 由此也看到了,别说上海老庙的玉铺租金要比石佛寺贵很多,同样的玉件理应卖得贵些,就算是同一个市场的同等玉件(再次强调其实不存在雷同的玉件),由于一路走来的经历不同,所以报价有高有低也很正常。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