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一条龙
黄浦一条龙
扒衣老爷
关注数: 41
粉丝数: 376
发帖数: 5,134
关注贴吧数: 9
刚从东亚展览会回来。。。。 4月26日~4月29日的东亚展览会即将结束。乘着今天休息,去逛了一圈,一来看看有啥好东西,二来看看收摊前有没有便宜货。 结果,实事求是地讲,除了北区几个台湾人开的铺子还算厚道,上了些高货,其他的铺子,假皮子货一片又一片,还有那些老玉,虽然自己不懂,但一直在想,怎么会有那么多老玉。。 看上一块糖白玉,大师工,有款,单价1500/克,连还价的兴趣都没了。。。。 后来在西门口遇到个还算厚道的玉商,看了几个货后,直接就围绕着一个原石聊起来。这块原石至少2KG,如果内部干净且完整,至少可以出两个镯子,可惜有多道裂绺。 不多说了,直接上照片,下面就是我说的那块原石。
一个观点,不知道大家是否赞同。 籽料受人追崇,这是毫无疑义的。可现在仿冒籽料吓死人的多,其原料几乎覆盖全世界。如此情形,再唯籽料是尊就显得岌岌可危了。当然,好多人对自己的眼力有足够的自信,愿打愿挨,所以那另当别论。 我在想,现在是否可以考虑在青花和糖白玉之间多投入点关注呢? 我知道,从去年开始,青花已经受人关注,这里就不多谈了。 糖白玉至今还处于不闻不问中,很值得关注。 我之所以推荐大家关注糖白,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韩料中没有糖白(也没有青花、烟青),可以免疫“恐韩症”。 第二:青花和烟青相对比较好辨认,产地无非是新疆和青海,不会差得太多;糖白也就新疆和俄料中有,就算难以区别,这两个产地的料总体还是比较值钱,不会差得太多。 第三:看近十年的和田玉走势图,山料的涨势还是基本符合货币规律,远没有籽料离谱,更值得下手。 当然,“玉质第一”的大旗决不能倒。现在好多糖白玉真的十分养眼,克千的糖白玉确实不少,好的糖白玉,一点都不比所谓的籽料差劲,性价比很高。
为了所谓的籽料纠结,值得么? 籽料人人喜欢,但最近吧内的几个帖子让人看了后不禁毛骨悚然,“籽料控”们可以醒醒了。。 多关注玉质,只要玉质好,管它是不是籽料。 下面这块,是我两年前收的,明讲了是山料,结构细腻、均匀,无任何杂质,密度接近3.0 假象这东西要是带块皮子的话,估计当时我就玩不动了。且皮子越看真,价格越贵得离谱,带个行家都看真的皮子的话,估计到中五也不算夸张。而我当时只花了小四(当时还觉得小贵呢,嘿嘿)。 。
TB要出新政策了。 据说是7天内,买家可无理由退货。 这么一来,那些挂天仙照的TB卖家就是自找麻烦了。
有时候,弄张证书还是需要的。 赚钱不容易,你真出手心目中认为大件的东西时,建议还是先做个监测。现在小白很多,假货更多。
和田玉至关重要的是玉质的细腻度。 最近,可能是料子少了,好多夹杂棉点、墨点的料子也被捧上了天。 甚至有些是明摆着僵白的,也被稍加修饰后列入了高货的行列。 小白以为,和田玉之所以令人迷恋,最最主要的还是它那种韵味十足的美感。没有美感,光套个和田玉、籽料的帽子有屁用。 白度固然重要,但最最值得关注的,是玉料的细腻度。像下面这块青玉,足可以令多少所谓的白玉折腰。
原籽应该是很好认的。 好多籽料雕件,被扒了大部分的皮色,说实话,要鉴定是不是真籽还真有点难,至少我等小白是这么认为的。 而原籽就相对好认了。小白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以关注。 1、光白籽。真正的光白籽应该是没有裂痕的,且密度非常高,以至于千万年的河水冲刷都无法在它身上留下痕迹。 2、籽料的毛孔。根据料子的密度大小,籽料身上应该有相应粗细的毛孔,不太可能一块松垮的料子上,仅仅出现一两个比较明显的大毛孔。因为籽料来自于动态的河流,而不是一潭死水,运动中的河水不会对籽料“厚此薄彼”,该有的毛孔是必须有的。由于毛孔是千万年河水冲刷出来的,所以放大镜下的毛孔芯也应该是光滑圆润的。 3、籽料的皮色。还是围绕籽料的密度来谈,松垮的籽料是无法抵挡千万年的河水冲刷的,别说会把被冲成马蜂窝,至少表面的1㎜厚度是必须得被浸入颜色的。那种像记号笔画上去的浮于表面的颜色肯定是假的。还有,料松的籽料,其皮色往往是多彩的,这种多彩是很有层次感的,不是色彩单一的染缸所能造就的。 4、籽料的裂痕。籽料一般都会有裂痕,天然籽料的裂痕处不会很干净,往往会有黑色的色沁,且裂痕深处会有蜈蚣脚一样的分叉型黑枝。如果裂痕处如刚用榔头敲开的那样干净,那基本可以肯定这是块假籽。 总之,滚筒可以滚圆山料,但滚不出千万年河水冲刷的那种圆润;颜料可以让山料披上彩衣,但染不出河水中的化学物质千万年间给籽料累加的那种色彩。
智慧无处不在【解读网店玉石照片有感】。 小白玩玉也近两年了,也算积累了些经验。 比如说,在网上购买玉石,由于看不到实物,所以只能根据商家上传的照片来辨别玉石的质地。 然而,现在“天仙照”漫天飞。所以网上看照片也小有几分诀窍。 众所周知,“烟标照”是比较靠谱的,而许多商家却不太愿意上“烟标照”。万般无奈,只能再另想办法。 比如说,“黑底照”一般嫌疑较大,商家一般都通过“黑底照”来美化玉石的白度,所以得留神“黑底照”。 又比如说,根据照片中“持玉石的手掌颜色”等其他参照物的正常白度来揣摩玉石的真正白度,这个得从实战中积累经验。这里所谓的“实战”,并不是指让你花钱买了后对比,而是自己拿个照相机,根据不同曝光度的照片来比照玉石的白度变化。 小白原来有个独门秘籍,以前一直以为很得意。那就是好多商家提供的LED透光照。以前小白一直以为透光照是很难掩盖玉石的真正白度的。非正白的玉石,在透光照下必然会显现本色。比如说,泛青的玉石,透光照下必然会泛出青色。 然而,小白最近发现一个新现象-------------那就是许多商家用泛着蓝光的LED手电筒来拍透光照,这样,一般泛青的玉石,在照片中就显示成高白了。 以上是小白的见解,不当之处还望指正,也请高手继续补充。
11月1日 我成为了第11名会员
上几个国宝。 刚从武汉回来。参观了湖北省博,上几个国宝,手机拍的,不够清晰,望见谅。
也谈海料仿籽 玉石圈子的老客都知道,上好的海料做成的仿籽有很强的杀伤力。 鉴别籽料,绝大多数人是从鉴别料子表面的皮孔入手,有的还会顾及料子的形状等。而术业有专攻,现在仿籽高手的作品能以假乱真的已不计其数。 所以,目前许多人在鉴别籽料时,又恢复到了以前“肉质第一”的观念。也就是料子的皮孔可以先搁置一旁不予考虑,第一要素是观察料子的玉质是否符合籽料特征。 何谓籽料的玉质特征?这就像许多前辈们谈到的,“玉质细腻,肉眼、测光均无结构”,“密度高,表面油脂光泽强烈”等等。 当然,也有例外的,也就是质地差的籽料的玉质和山料无异,也能看到结构,密度也很松。小白认为,这样的籽料,其实已丧失籽料的应有价值,花高价追求这样的籽料已不值得。 这里重点要讲的是海料仿籽,下面就言归正传。 早在海料面世后不久,就有人拿上好的海料去做仿籽。因为海料的纤维发育不成熟,内部结构的视觉效果与无结构的籽料很相似,再加上海料并非全都是冰透状的,许多老坑料也能有狭义和田玉那样的浑厚度,所以,用上好的海料,配上精工制作的皮孔,做成的仿籽绝对有杀伤力。 如何鉴别这类仿籽?小白认为,还得从密度、硬度着手。哪怕是高质量的海料仿籽,它也无法达到同等狭义籽料应有的密度和硬度。 同样高光面层,籽料透出的是油脂光泽,而海料仿籽则没有这种感觉。让你拿着刀片面对这两种料子,不用下刀,第六感就能暗示你哪个可能刻出痕迹(海料仿籽),哪个则不太可能(真正的籽料)。 以上是小白涉玉后的一点经验,还望高手批评指正。
和田玉最贵能到多少钱一克? 假货不算。 现在满目都是几块钱、几十块钱一克的和田玉,过百的就很少能见上一眼。 这自然指的是市场能接受的成交价,漫天要价的不能当真。 能过千的,个把月也不一定能贴上一块。 和田玉最贵能到多少一克?有没有上3千、5千一克的?过万的有没有? 还望高手上高货,供小白们欣赏欣赏。
哪位大师能透露一个最适合小白的简洁版判断韩料的方法?? 比如说,测硬度,用莫氏硬度为5.5的刀子能划动的就是韩料,又比如说。。。 请吧里的大师屈尊赐教,也望吧里的玉商多多见谅。。
买家的三大要诀 在和田玉市场,几乎每一个卖家都是超级演员。编故事、摆噱头、挖陷阱。。。。这些都是基本的销售手段,是吃饭本领,所以也没啥遮遮掩掩的,俺们都能理解。 而作为买家,我感觉不能就是那只待宰的羔羊,必须有适当的自我保护手段。 我认为有三点很适合作为买家的保护手段----装傻、装穷、装无赖。 就算你是碉堡级的高手,在市场上兜行情的时候也得表现为谦虚,要知道,吃大药的都是自以为是的“砖家”。 装穷不是真穷,这一点很重要,你在讨价还价的时候,要尽量让卖家认为你手头拮据,榨不出多少油水,而在付钱的时候,就得有山西煤老板的气魄。 装无赖是“以毒攻毒”的一种手段,不到迫不得已用不到这种手段,但有备无患,不能让自己陷入“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的被动之中。
是否有这样的“和田玉”? 我认识斯米克公司的一个技术员,他说斯米克的玻化砖是这么做的:将石块轧成石粉---加水---过滤出石粉浆---将石粉浆烘干---将烘干的石粉压制成瓷砖(密度可控)---高炉烧制---成品砖。 我现在有个疑问:是否也可以将普通和田玉(甚至和田玉边角料)用上述方法做成“和田玉”? 要知道这样做成的“和田玉”,颜色可以自己控制,密度绝对均匀,无结构,能通过物理和化学指标的检验,甚至可以尝试直接做成籽料。 如果这样的方法可行,不消1/1000的成本,就可以造出“羊脂和田玉”。
【关于和田玉的价格】 大家应该注意到了,一块和田玉,特别是带雕工的、下游市场的和田玉,往往价格参差,有时甚至会相差一两个“0”。 关于这一点,小白是这么认为的。 首先,就讲原石。 淘玉工好不容易找到一块原石,除非智力异常或经济状况异常,一般都想卖得贵一点,这是人之常情。 头道贩子拿到原石后,再到下一级的市场兜售,同理,能贵卖当然就不会贱卖。 一级一级下来,真正到了消费者手里,不知道已经转了多少次手,谁能保证这七八个弯拐下来后还能保证价格没有水分?没人。 往往淘玉工手里100元出来了,到最末端的消费者手里就得2000元,甚至更高。 这其实也很正常,大家都要吃饭,都指望着多挣点钱。何况和田玉的特色就是一块一个样,价码全在嘴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商品做价格比较。 再讲讲雕工。 雕工自然也有类似淘玉工和玉贩子的那种“能挣就挣”的思想,毕竟大家同属人类,生活在一个社会中,有着相同的社会基因。 而玉工那边还有一个不可测的因素,那就是雕工的成败。一块料子一个样,刀子下去没方向。就算是再好的玉工,他也不敢100%地保证最初的设计能雕成,最多就是99.9999%的概率把握。也就是说,玉工那边是有风险的,当然这种风险一般由玉贩子承担,玉工们往往在吃不准肉质的情况下先和玉贩子“约法三章”,宁可放弃买卖也决不把风险揽在自己这边。作为赚取加工费的玉工,这点保护意识合情合理。 所以说,10个雕件,往往不是10个都能如玉贩子的愿望个个雕成的,有时候可能就一两个雕成了,这还得看玉贩子提供的玉料好坏和双方约定的加工费用的高低来看。 讲了这么多,大家或许已经看明白了。 世上基本不存在“漏”,买玉的哪有卖玉的精。 所谓的漏,其实是过手这块料的所有玉贩子都心态平和,没有赚取不该赚的“药钱”,然后雕工的心态也很平,且幸运地将玉件雕成了。 由此也看到了,别说上海老庙的玉铺租金要比石佛寺贵很多,同样的玉件理应卖得贵些,就算是同一个市场的同等玉件(再次强调其实不存在雷同的玉件),由于一路走来的经历不同,所以报价有高有低也很正常。
也谈二染籽料 一直有人说,真皮真籽还染什么染?不是自掉身价么? 下面本人就用一块把玩了一年的料子来诠释一下二染籽料的由来。先上图。
什么是老玉中的“沁”
一块机工小料。。。
11克的小财神,很喜欢。。
请问黄芙蓉有多值钱?(120克)
精品的数量确实比想象中的多。 都说物以稀为贵,这么些日子看到这么多精品,真不知道那些个动则数万的精品是否真有那么稀罕。
119.2克,随评。 田黄119.2克,感觉油润度还可以
求教,这牌子上写的啥字?
手都盘出茧了,感觉还不错。 三个月后的样子。
他们说这是真家伙 一楼敬度仙。
天天早起看“华豫之门”,感觉。。。。 看着电视里专家们对收藏品的估价,深深感觉什么才是“物以稀为贵”。 往往听了好长一段传奇故事,估价也才只有5位数,鲜见6位数的,7位数的更是少之又少(几乎都是无二的绝品)。 。。。看了之后,不由遐想,坛子里这么多和田玉的估价是不是都太高了???
这是不是传说中的“指甲纹”? 请看最后两张图片。
炒韩料的,迟早血本无归。 韩料的价格,从几百一公斤,猛然被炒到几千一公斤。能有如此战果,理由只有一个,能在市场蒙混过去。 韩料被玩玉大众“一目了然”只是时间问题,要不了多久,韩料的“皇帝的新装”会被捅破。 届时,高价吃进原料的,可能血本无归。 PS:已经听说有人花70万买了3.5吨韩料,一周内就有人加价到78万收购,这人却捂紧不卖。后来一直无人问津,直到这人自己憋不住了,标价40万割肉清仓。
这个皮色该如何分类?
这图案和文字是什么意思? 一块老货,上面的文字和图案看不懂。请教老法师。
假皮、仿古的鉴定。 和田玉造假,不管是做皮子还是仿古,主体道具几乎都离不开强弱酸。 话题来了,买玉时,建议随身携带PH试纸,当场鉴定玉料的真伪。
花一个月时间,您的鉴玉水平就上及格线了。 把岳工(岳蕴辉)的700多页在线鉴定贴仔细看一遍,您的鉴玉水平就上及格线了。 对于初级选手,如果您不想烧钱,这条路值得走一趟。
昨天在中福古玩城 中福古玩城的东西确实是不错的,可价格也是贵得惊人的。 看到一块30多斤重的原籽,旁边被切了一片,开了个镯子,镯子被人买走了,剩下镯子心和些许边角料,开价8万。本来想买点小东西回家加工个小饰件,可必须是8万打包买的。 我就在想,现在小东西都这么贵,那么大家伙呢?那块30多斤重的原籽整卖的话估计要卖大7以上的价格,而300多斤重的又该卖多少呢?上千斤的呢?加上名家雕工的呢? 猛然想起某大师的“18罗汉”组雕件,看样子就是天价了。 回头再说说,就城隍庙和中福的极品级原籽,可能就有数十块,好似好东西也没想象中的少吧?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