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村惂鐢ㄦ埛_005P5Ua馃惥 -
关注数: 20 粉丝数: 5 发帖数: 450 关注贴吧数: 0
转贴 原创〕也谈诸葛亮的用人   在很多地方看到人们批评诸葛亮不会用人,无法有效培养蜀汉第二代 接班者,从而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最终造成了最后的失败。其实不然,这不过是罗贯中先生在过分渲染了诸葛亮的奇功异能后,又要给蜀汉的失败找个台阶下,这样在无形上给人们形成了“诸葛亮不会用人”的假象。   其实,在诸葛亮在世及其去世后,蜀中都是人才辈出,文治武略虽不 及刘备时代,但也仅是稍逊,至于蜀汉的失败,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不过很可惜,人才问题并不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空口无凭,还是来看看诸葛亮的用人吧。   《诸葛亮文集》第三,就明确指出,“治国之道,务在举贤。”从这 可看出诸葛亮在治蜀方面是把用人放在首位的。如他提拔了出身低微的张嶷,目不识丁的王平,只要是有真才实学的,都加以重用;王平与张嶷日后均立下了赫赫功勋,成为蜀汉王朝中期的骨干人才(那些认为王平、张嶷不过是二三流小角色的网友,不过也是走入了演义的误区而已)。下面来看个实例:   杨洪,原本是李严手下的功曹,后为蜀部从事。刘备与曹操对峙于汉 中,是进还是退,刘备举棋不定。诸葛亮以此问杨洪,洪建言道:“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在杨洪配合诸葛亮的后勤支援规划下,刘备终于战胜了他生平最大的宿敌,夺取了汉中地区,当时蜀郡太守法正随刘备在北,诸葛亮非常肯定杨洪的才干,表荐他做了蜀郡太守。   杨洪也非常懂得发掘提拔人才,他手下有位叫何祗的书佐,很有才干,被洪推荐于亮,诸葛亮在对其进行严加审察后,对何祗行政管理之才 很是欣赏,几年后,就提拔他做了和杨洪同职的广汉太守。   清代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就比较过曹操、刘备、孙权和诸葛 亮的用人之道。他认为曹操用人讲求方法,以权术相驭;刘备用人则重视性情的契合,用点感性的味道;而豪气干云的孙策和孙权则讲求意气的相投,至于诸葛亮,则兼而有之。下面举例以说明。   先是权术相驭,蜀汉地处偏远,比之魏、吴,是地少人更少,因此诸 葛亮更是刻意地爱惜人才,只要某方面才能杰出,就算有其他缺点,只要没犯过大错,都是尽量使他们发挥所长。诸如对魏延、杨仪、李严、廖立等的态度,多少有曹操用人方面那以权术相驭的技术。   然后是性情契合,最欣赏的还是“忠直耿介之士“。在其生平著作《 兵书二十四篇》中的举措篇里,就有提到“夫柱以直木为坚,辅以直士为贤”;在《出师表》中,诸葛亮也建言“亲贤臣,远小人”,以及向刘禅推荐的郭攸之、费祎、董允,和日后的股肱之臣陈震、张裔、蒋琬等,这些人在才能上虽有差异,然就思想品格而言他们却都是心系国家、黎民的贤士。同时,诸葛亮也说过:“直木出於幽林,贤士出於众下。故人君选举,必求隐处,或有怀宝迷邦,匹夫同位;或有高才卓绝,不见招求;或有忠贤孝弟,乡里不举;或有隐居以求志,行义以达其道;或有忠质於君,明党相谗。尧举逸人,汤招有莘,周公采贱,皆得其人,以致太平。故人君悬赏以待功,设位以待士,不旷庶官,辟四门以兴治务,玄纁以聘幽隐,天下归心,而不仁者远矣。”   因此,他经常到地位低微的地方官员中寻求既有贤能又有经验的才干 之士。诸葛亮在政治上的接班人蒋琬,以及在军事上的接班人姜维,也是他破格加以提拔的。尤其是姜维,原先不过是个魏国的郡中小官,在其归降后,诸葛亮非常欣赏其才能,把他留在自己身边做主要参谋,并加封只有二十七岁的他为奉义将军。从他给张裔和蒋琬的书信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是凉州上士;“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果然,姜维在后期成为蜀汉栋梁,以小国之兵,和魏国诸名将周旋二十余年,取得过不少的战绩,其中洮水一战,斩魏军数万,更是名声远扬。(对于那些否定姜维方针的网友,在此由于和本文不相干,只说一句,抗争是蜀汉复兴的唯一出路。)因此,十分重视人才的诸葛亮,非常重视蜀地的教育工作。
1 下一页